王萍
摘 要:初中生是祖國建設的未來,初中的社會責任感對國家的發(fā)展有著重要影響。初中階段,學生的自我意識逐漸增強,常常認為自己已經足夠成熟,但是其身心發(fā)展并不完成成熟,對于社會的認知和事物的判斷不夠客觀、理性。社會責任感的培養(yǎng),有助于加深學生對自我的認知,有助于其樹立正確的思想價值觀,從而努力成為一名合格的公民,積極投身于祖國建設。
關鍵詞:初中;道德與法治;社會責任感
新課改背景下,社會責任感的培養(yǎng)不僅符合時代發(fā)展需求,還有助于實踐個體終身學習,為個體適應社會發(fā)展奠定良好基礎。道德與法治課程在培養(yǎng)學生社會責任感方面發(fā)揮著重要作用,但是在實際教學中,社會責任感教育存在一些問題。本文針對當前存在的問題提出解決策略,以期為提高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質量提供有益的意見參考。
一、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社會責任感培養(yǎng)存在的問題
(一)教育內容脫節(jié),教育方法不當
初中階段,道德與法治課程承擔著德育教育重要任務,但是課程設置中對初中生社會責任感的培養(yǎng)缺乏準確定位。在課程內容設置上,教學目的與社會要求相背離,片面注重在道德準則,行為規(guī)范的學習,缺乏相應的社會實踐活動,學生理解的不深,自然不能內化為自身的行為。在教學方法上,仍然采用灌輸式的教育方式,學生被動接受,主動參與的少,對知識的理解一知半解,不能達到情感共鳴,可能產生排斥和逆反心理,更不懂說寓教于行。社會責任感教育的內容未能聯(lián)系實際,而且內容單一化,模板化,導致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高,課程的開展浮于形式。
(二)忽視家庭影響,家庭教育缺失
家庭對青少年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養(yǎng)成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但從當前的形勢來看,家庭對子女社會責任感的培養(yǎng)較欠缺。首先,從中國傳統(tǒng)觀念看來,父母可以包辦子女的一切,隨著獨生子女的增多,家庭結構失衡。父母及爺爺奶奶對子女的溺愛更加明顯。父母對子女的毫無保留的付出,讓孩子不懂得感恩,只求索取。其次,在對待孩子教育問題上,父母一味的追求孩子在成績上的提高,讓孩子過多的報各種補習班和輔導班,不惜代價的培養(yǎng)子女的興趣和愛好,缺乏對孩子內心的關愛。最后,家長舍不得讓子女受苦,缺乏相應的實踐鍛煉活動,缺乏在社會上的歷練,導致自理能力差。本是出于好心為孩子著想,但本質上害了孩子。因此,社會責任感的教育如空中樓閣,不能真正落實在孩子的成長之中。
二、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強化社會責任感培養(yǎng)的策略
(一)豐富教育內容,創(chuàng)新教育方式
教育內容要與時俱進,緊跟國際經濟政治大背景變化,結合本國發(fā)展的實際,培養(yǎng)學生用全球化的眼光分析問題,看待問題的能力。例如在學習《建設美好祖國》這一課時,教師可以結合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將愛國主義,集體主義滲透到教育內容之中,積極組織初中生參加實地調研,參觀博物館,觀看相關影片等,使其意識到祖國的繁榮離不開的前人的付出,而祖國的未來則與他們息息相關,從而強化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在教育方式上,要改變過去的單向灌輸法,注重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和教師的主導作用。例如,教師可以組織演講比賽、辯論賽等活動,有意識在在活動中滲透責任教育,使學生真正融入學習之中,進而強化學生的社會責任感。由此可見,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培養(yǎng)社會責任感,必須聯(lián)系現實生活,順應時代發(fā)展潮流,使得學生不論是在學校還是在生活中,都能很好地約束自己,規(guī)范自己,做一名合格的學生,一名合格的社會公民。
(二)改善家長教育理念與教育方式
家長在培養(yǎng)初中生社會責任感中有著重要影響。家長陪伴了孩子的成長,家長的言行舉止都潛移默化地影響了學生,因此想要通過道德與法治教學培養(yǎng)孩子的社會責任感,首先要轉變家長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在日常教育中,教師應與家長進行有效的溝通,教師可以通過學校的網絡平臺以及班級群與家長進行聯(lián)系,共同關注學生的身心發(fā)展、變化。教師要提高家長對社會責任感教育的重視程度,例如通過設置一些家庭任務,號召家長參與到責任感教育中,并告訴家長民主、平等能夠提高溝通的有效性,有助于父母與孩子建立良好的關系,從而更好培養(yǎng)學生的責任感。此外,實踐活動具有重要意義,教師可以組織公益活動如“為街道清理垃圾”“送溫暖,揚美德——關愛留守老人”等,要求家長和學生一起參與,一方面家長能夠為學生樹立良好的榜樣,一方面有助于強化學生對社會責任感的認知。由此可見,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應讓學生在真正的實踐中認識并主動培養(yǎng)自身對于社會的責任感。
綜上所述,初中道德與法治對培養(yǎng)學生的道德修養(yǎng)、精神品質具有重要作用。社會責任感是個體適應社會發(fā)展的必備品格,教師必須正視當前社會責任感培養(yǎng)存在的問題,尋求有效的方法解決問題,不斷提高道德與法治的育人價值,培養(yǎng)出新時期社會所需要的高素質人才。
參考文獻:
[1]馮海英. 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學生責任意識的培養(yǎng)[J]. 考試周刊, 2019(10).
[2]康淵雪. 淺析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學生責任意識的培養(yǎng)[J]. 新課程·中旬, 2019(3).
云南省玉溪市澄江市第二中學 云南省玉溪市 6525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