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宛
其實早在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新中國就決定修建地鐵。
1956年11月初,應邀而來的蘇聯(lián)專家用半年時間論證了北京修建地鐵的可行性。
1960年2月20日,中央軍委第14次常委會的議題中有一項是修建北京地鐵。但到了1962年夏天,北京地鐵因國家經(jīng)濟困難下馬。一晃3年,到了1965年,隨著國民經(jīng)濟的好轉,也由于中蘇關系越來越緊張,戰(zhàn)備成了當務之急,一定要修建北京地鐵。這回確定由北京軍區(qū)、北京市和鐵道部3家聯(lián)手。
毛澤東提了一個意見:你要修建地鐵,又要少拆民房,可圈著城墻走嘛。有關專家經(jīng)過反復協(xié)商,最后確定“一環(huán)兩線”。
最初,北京地鐵施工考慮學蘇聯(lián),深埋100米或者60米。許多人質疑:那么深,一旦發(fā)生事故,沒法搶救,而且費用太高。最后決定采取花錢少見效快的淺埋法,加強防護,通往山區(qū),爭取能抗原子彈。工程擬分3期:一期先修環(huán)城的北京站至復興門和復興門至石景山一段;二期修東郊熱電廠到北京站一段,完成環(huán)線路;三期修西直門到頤和園一線,力爭1965年下半年動工,1968年上半年完成一期工程。
一、二期工程地勢平坦,建筑物較少,施工面開闊,工序簡單,大型機械有用武之地。當時還不能“老鼠打洞”,所以只能拆城墻明挖。天安門廣場要保證節(jié)日集會,只能繞開,后來有實力暗挖了,天安門地鐵才開工。
地鐵施工非常慎重,在前期試驗的基礎上,設計人員在清華大學做了各種結構試驗。還到杭州、武漢做通風試驗,又到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某試驗基地進行防原子彈爆炸試驗。為解決防水問題,還專門考察了海軍的潛水艇。
時任北京軍區(qū)司令員的楊勇把修建地鐵當成大事,他的辦公桌上有3部電話,紅機子直通中南海,還有一部軍用電話和一部地方電話,電話鈴白天黑夜輪番“轟炸”。楊勇上班處理軍區(qū)的事情,晚飯后為地鐵辦公。
鐵道部地鐵工程局包括局長韓曰翰在內,幾乎都是轉業(yè)干部,施工單位是北京市城建四公司和現(xiàn)役的鐵道兵12師。一開始就打下了好的基礎,工程進度快,而且節(jié)省。
地鐵材料牽扯到七八個部委的2000多家工廠,能不能及時到位,施工中還需要解決什么問題,楊勇和萬里等領導幾乎每天都要商量。
楊勇說,這是我國第一條地下鐵道,百年大計,質量第一,一定要修好。整個一期地鐵全包五層,三油五氈,外面也用油氈包住。然后回填,一點點夯實,上面再打60到80厘米的混凝土。地鐵出口搞了三層門,兩個車站之間還搞了很多從潛水艇上學來的密封門。
到1965年冬天,地鐵西段已經(jīng)完成。1966年年底,五棵松、古城段也都修好了??上иs上“文革”,施工不得不放慢進度。
1969年9月20日,北京地鐵一期工程在國慶節(jié)前正式通車,比計劃時間晚了一年多。通車時正值北京戰(zhàn)備疏散,沒搞典禮,周恩來和幾位元帥先坐為快。通車以后,地鐵只是小范圍接受參觀性質的乘客。想乘坐或參觀地鐵,都需要持單位統(tǒng)一領取的參觀券。
1971年,地鐵開始售票,票價只要一角錢。不少外地來京出差的人也專程趕來乘坐地鐵,地鐵儼然已經(jīng)成了首都的一個觀光項目。而楊勇則是1972年才第一次坐上地鐵,他始終興致勃勃。楊勇后來又帶小兒子北北坐過地鐵,跑了好多站,由他親自充當講解員。
北京地鐵一期從北京火車站起,西至蘋果園,全長23.6公里,17個車站。地鐵一期工程建成后,一直處于試運營狀態(tài)。那時,地鐵的主要任務仍是戰(zhàn)備。1971年至1975年,因執(zhí)行政治任務,先后3次全線停運,累計達398天。
1981年,地鐵一期工程終于經(jīng)國家批準正式驗收,投入運營。此時,距第一次提出修建北京地鐵,已經(jīng)過去了32年。
北京地鐵二期環(huán)線工程1971年開挖,從北京火車站向北,經(jīng)建國門,沿內城墻,全長16.1公里,12個車站。1984年9月19日正式運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