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9版電影《小婦人》改編自女作家路易莎·梅·奧爾科特同名半自傳體小說,影片講述了南北戰(zhàn)爭時期新格蘭地區(qū)馬奇家四姐妹的成長故事,刻畫了一個時代的女性群像。本文論述女性主義思想的主要內容,并從女性主義視角對影片內容和人物角色進行分析,探討女性主義思想對女性的影響。
關鍵詞:《小婦人》;女性主義;獨立自主
中圖分類號:J9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1)05-00-02
由導演格雷塔·葛韋格執(zhí)導的第五版(即2019版)電影《小婦人》在2019年12月于美國上映,對于熟悉原著的觀眾來說,相較于以往幾個版本,這一版《小婦人》顯然是一次大膽的改編和重新解讀。故事發(fā)生在19世紀美國南北戰(zhàn)爭時期,特殊歷史時期給這部作品賦予了更多的意義?!缎D人》是當時美國社會女權運動和銳意進取的社會風貌的產物,充分彰顯了女性主義思想。
1 女性主義思想的主要內容
馬克思曾說,社會的進步可以用女性的社會地位來精確衡量[1]。女性社會地位的提升可以反映出社會的進步程度。由于長期以來男權制文化對女性的規(guī)訓,女性始終處于波伏娃所說的“第二性”。男女兩性原本只是生物學意義上的差異,但被政治化為日常生活中的“潛規(guī)則”。長期以來,在全世界范圍內女性都是受到壓迫、受到歧視和被不平等對待的群體。美國婦女在美國建國之初,和其他國家女性一樣,生活在以男性為中心的不平等的社會里。雖然女性在社會經濟發(fā)展的過程中發(fā)揮過重要作用,但女性仍無法自主生活,尤其是在一個早就被烙上性別歧視印記的社會里。社會主流意識并不把女性視為與男性一樣可以擁有同等權利的人,女性只是男性身上的“肋骨”,是男性的附屬品。喪失了自由意志的女性開始了爭取與男性權利平等的斗爭。她們不僅引發(fā)了轟轟烈烈的政治運動,也在文學作品中表達自己追求男女平等的訴求。
李銀河將女性主義定義為“女性主義是隨著西方女權運動興起而逐漸形成的婦女為爭取自己的權利、要求實現(xiàn)男女平等的一種社會思潮”[2]。男權制思想中的男尊女卑的性別秩序是不被允許改變的,但女性主義思想?yún)s認為,性別秩序是人們在社會和文化生活中建構起來的結果,并非自然而然形成的秩序。
1.1 第一次女性運動浪潮
女性主義運動經歷了3次浪潮,第一次浪潮發(fā)生在19世紀下半葉到20世紀初,這一時期的女性主義運動目標主要體現(xiàn)在為女性爭取與男性平等的政治權利方面。女性運動第一次浪潮的爭論焦點體現(xiàn)在3個方面。第一,為女性爭取選舉權。雖然早期受到了很大阻礙,但女性爭取選舉權的斗爭還是相繼在新西蘭、澳大利亞、芬蘭和挪威等地取得了成功。第二,女性應不應該接受教育、應該受什么樣的教育問題。女子學校的大量涌現(xiàn)是這一時期女性爭取教育權的有力成果。第三,聚焦女性的就業(yè)問題。第一代女性運動的領導人瑪麗·沃斯通克拉夫特在其為女性爭取工作權、教育權、政治權和投票權的著作《為女權辯護:關于政治和道德問題的批判》中指出,社會為男性和女性制定了截然不同的道德準則,提供給女性的是殘缺而愚昧的教育。這種教育沒有促進女性的發(fā)展,反而扼殺了女性的天賦。不平等的教育使女性變得愚昧,需要為女性提供與男性同等的資源與平臺,才能實現(xiàn)男女平等。第一次浪潮的女性主義運動還把問題聚焦在已婚女性的就業(yè)問題上。以往“男主外女主內”的傳統(tǒng)家庭分工把女性排除在工作場所之外,在家里生育、撫養(yǎng)、教育孩子成為女性的天職。這一時期的女性主義提出了為了保持經濟的獨立,所有女性都應該享有與男性平等競爭和同工同酬的權利。第一次浪潮的女性主義在女性選舉權、教育和就業(yè)方面取得了極大的成就,雖然傳統(tǒng)男女性別分工規(guī)范沒有得到較大的改變,但在維護婚后女性的財產、提高性同意年齡、不受丈夫虐待、享有產假等方面取得了進步。
1.2 第二次女性主義浪潮
第二次女性主義浪潮最早開始于美國,發(fā)生在20世紀60年代初期,也被稱為“婦女解放運動”。這一時期的女性運動相比第一次女性主義浪潮涉及范圍更廣,要求在各個公共領域對女性開放,縮小女性與男性之間的差別?!皞€人問題就是政治問題”成為這一時期普遍流行的說法。在美國,女性運動反對選美,反對按照男性要求的那樣打扮自己,反對將女性作為性對象[3]。社會和家庭中的女性暴力、性騷擾和對性問題進行全面的審視也是其關注的問題。在第二次浪潮中,促進女性思想覺醒的團體活動空前活躍,旨在喚醒女性意識、提高女性覺悟、關注女性健康。女性主義運動為女性自由尋找另一個全新身份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使女性可以自由地成為她們自己。弗里丹的《女性的奧秘》是第二次女性主義浪潮時對女性所想的事情最杰出的表達,也是美國自由主義女性主義的代表作,讓女性對家庭主婦的形象說“不”。婦女被局限于家庭的現(xiàn)象根源于家庭事務與公共事務的分離,并造成了婦女經濟邊緣化和社會依附化的后果。第二次女性運動規(guī)模宏大,主要涉及發(fā)達國家,并在美國、英國和加拿大涌現(xiàn)出了大量女性組織,女性的地位得到了較大的提升。
1.3 第三次女性主義浪潮
第一階段的女性主義浪潮是為女性爭取平等權利,第二階段女性主義浪潮出現(xiàn)了女人想要與男人競爭,而始于20世紀80年代并延續(xù)至今的第三階段女性主義浪潮中,女性變得不在乎外界的評價,更關注自己的需求。它是對第二次浪潮的挑戰(zhàn),也是對質疑和詆毀的回應。由于吸收了大量后現(xiàn)代哲學的思想,這一階段的女性主義也被稱為后現(xiàn)代女性主義。
2 女性主義在電影《小婦人》中的體現(xiàn)
不論是人人熟知、追求男女平等愛情觀的夏洛特·勃朗蒂筆下的《簡·愛》,還是《傲慢與偏見》里與淑女行為舉止大相徑庭的伊麗莎白,還是《小婦人》,這些文學作品里都體現(xiàn)了作者女性自我意識的喚醒。出版于1868年的《小婦人》以美國南北戰(zhàn)爭為故事背景,也是第二次工業(yè)革命時期,社會漸漸穩(wěn)定,人們開始追求更高的精神世界,這一時期也是第一次女性主義浪潮發(fā)展階段。女性意識覺醒后,女性在社會中扮演著與男性相似的角色,在社會中努力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和人生追求?!缎D人》是作者對女性獨立、追求平等自由、善良純真美好品質的贊頌,也是對提升和維護女性的社會地位和權益的訴求。
被多次搬上熒幕的《小婦人》早已成為深入人心的作品。第五版《小婦人》電影經過導演格雷塔·葛韋格的重新敘事,采用了與前幾版不同的非線性敘事結構,在灰暗的成年生活世界和溫暖的少女時代之間來回穿梭。電影講述了馬奇先生遠赴戰(zhàn)場做了隨軍牧師,4個女兒和馬奇太太在家里過著清苦卻堅強樂觀的生活。在平安夜,馬奇太太一家雖然清貧,卻樂意幫助更困難的鄰居赫梅爾。在馬奇太太堅強、善良的教育中,四姐妹逐漸成長為獨立、自尊、謙卑的女性,并最終擁有了幸福的家庭生活。與1994版電影不同的是,2019版電影以喬的寫作事業(yè)展開,刻畫了童年生活的歡樂、現(xiàn)實生活的困境、女性對傳統(tǒng)的挑戰(zhàn),同時也有對愛情婚姻的探討。電影圍繞四姐妹對婚姻的選擇以及對夢想的追求,與觀眾探討女性除了家庭也可以有別的選擇。電影通過穿插敘述主角童年時期和成年后的故事,為觀眾展現(xiàn)了19世紀女性對自由平等、打破傳統(tǒng)婚姻選擇的追求,體現(xiàn)了自由主義女性主義思想。
2.1 追求獨立自主的品格
雖然2019版《小婦人》中講述馬奇太太的片段不多,但可以看出她是馬奇家的精神支柱。丈夫參加戰(zhàn)爭,于是馬奇太太承擔起了維持家庭生計和養(yǎng)育孩子的重任。正是馬奇先生在家庭場域的角色缺失,使這部作品富有女性主義精神。馬奇太太時刻關注女兒們的一言一行,并且在她們最需要的時候給予她們尊重和愛。在梅格參加社交舞會因舊裙子感到尷尬時,她托勞里帶來玫瑰花,給予女兒鼓勵和安慰;在喬遇到困惑和苦惱時,她給喬寫信,鼓勵喬去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在艾米任性自私時,她嚴肅指出艾米的行為對喬的傷害;對待貝絲,她更是以自己的善良去言傳身教。馬奇太太鼓勵女兒們積極努力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既體現(xiàn)了傳統(tǒng)女性溫暖善良的一面,也使觀眾看到了她身上新女性獨立且堅韌樂觀的一面。
大女兒梅格天生麗質,熱衷于社交場合,她打扮精致、身材窈窕、充滿了女性魅力。為幫助母親緩解家庭生活壓力,她努力工作,當一名幼兒家庭教師。自由女性主義認為使女性獲得平等的教育權、就業(yè)權和參政權是實現(xiàn)兩性平等的關鍵。在作者的筆下,馬奇家的四姐妹都不同程度地帶有自由女性主義的色彩。她們比一般的女孩子更樂觀、更獨立,也更注重自尊的樹立。大姐梅格寫劇本、演出和管理家務,喬寫小說補貼家用,討厭虛假和矯揉造作。喬也具有反叛精神,希望像父親一樣上戰(zhàn)場,討厭只能在家中做女工,“像個死氣沉沉的老太太”,渴望男女平等。電影中她說“我無法克服身為女孩的失望”。她厭倦當時的時代大背景總是對女性就應該結婚回歸家庭做家庭主婦的褒揚,而對女性追求夢想的反對。原著中寫到,喬的理想是做出一番宏偉的事業(yè),盡管她與馬奇姑媽相處不太融洽,但一想到有工作就可以自立,便覺得振奮。電影以喬的寫作事業(yè)開頭,以喬的《小婦人》一書成功出版結尾,首尾呼應。喬的獨立自信形象的反轉以及演員對角色神態(tài)、舉止的演繹使觀眾領會到了喬的新女性形象。貝思圣潔、溫柔、寬容,如同一個降臨凡間的天使,在幫助鄰居一家時,不幸染上猩紅熱而死,給讀者留下了永遠的遺憾。而艾米少年老成,有點吹毛求疵,卻有不俗的繪畫能力。她活潑開朗,熱愛繪畫,婚后堅持自己熱愛的繪畫事業(yè)。馬奇太太對女兒們的教育使她們擁有獨立自主的品格,在四姐妹身上寄托了作者認為女性應追求獨立的思想。
2.2 追求有尊嚴的愛情
在19世紀的美國,正如電影所說的那樣:婚姻本就是一道經濟命題。女性賺錢的方法很少,成為未婚女性的方法就是變得富有[3]。電影中馬奇姑媽認為對于女性來說,需要好好結婚。這符合傳統(tǒng)的社會主流價值觀。但馬奇太太卻認為愛情的選擇不應該受到金錢的影響,教育女兒要勇敢追求有尊嚴、真誠純潔的愛情。因此馬奇太太希望女兒們能夠擁有真誠的愛情和幸福美滿的家庭,而不是為了金錢嫁入豪門,這也是作者女性主義思想的體現(xiàn)。年少時的梅格“向往奢華,煩惱是貧窮”,但梅格在參加完一次上流社會的社交后,不屑于上流社會的虛偽面孔,并在母親的教導中看清了金錢與幸福的關系,最后堅定地選擇了與家庭教師布魯克組成家庭,共同養(yǎng)育一雙兒女,過著精打細算的生活,選擇了清貧的生活,也意識到“貧窮不是壞事”,成為影片中反轉最大的角色。梅格放棄了繼承巨額財產,而是把這筆錢用來開辦女子學校。勞里和喬是青梅竹馬,但兩人個性太相似使喬恐懼和勞里的婚后生活,拒絕了家境殷實的勞里的求婚,沒有因為勞里家境富裕而選擇與他走進婚姻,而是遵從自己的本心。為實現(xiàn)自己的作家夢,喬獨自一人去倫敦打拼,游走于各個出版社,遇見了睿智的巴爾教授,兩人相知相惜,影片中“雨傘之下”的一幕成了經典。艾米雖然渴望嫁給有錢人,但面對比勞里更富有的沃恩時,她選擇了愛情。三姐妹在選擇愛情時都沒有跟隨世俗的眼光,財富的多寡與幸福無關,她們的選擇和不懈追求正是女性意識的體現(xiàn)。
2.3 追求平等的家庭地位
家庭不再單單是女性的戰(zhàn)場,而是夫妻雙方相互尊重、互相關心和幫助的溫馨港灣。家庭也不再是女性埋葬自己才華和理想的地方。電影中的女性在婚后仍然堅持自己熱愛的事業(yè),努力工作。養(yǎng)家也不再是男性的義務,女性同樣需要兼顧自己的家庭和工作,同時婚后男性也參與到了照料嬰兒、家務和日常烹飪中來。所有跡象表明,婦女希望與丈夫享有同等的家庭地位
3 結語
每個時代都有一部屬于這個時代的《小婦人》,在電影短短兩小時15分鐘的鏡頭里,對女性角色的生動刻畫、對愛情和家庭溫暖的贊揚、對傳統(tǒng)女性角色的突破、敢于堅持自己的價值觀,這些積極正向的觀點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一代代女性。四姐妹的人生選擇并不相同,這樣的安排或許包含了作者想表達的另一層深意,即女性不需要一套統(tǒng)一的標準來衡量自己的價值,應該按照自己的意愿選擇自己理想的生活。雖時移世異,但每一位女性都能在電影中找到屬于自己的影子,選擇自己的人生。
參考文獻:
[1]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571.
[2] 李銀河.女性主義[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18:02,57.
[3] 賈曉霞.解析《小婦人》中蘊含的女性主義[J].長春師范大學學報,2017,36(03):131-134.
作者簡介:蒲紅霞(1996—),女,四川廣安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家庭社會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