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勃
諸多先賢看見的中國和西方的差異,往往其實是古代和現(xiàn)代的差異,西方進入現(xiàn)代之前,很多地方反而也和中國差不多
孝在中國文化中居于特別重要的地位??鬃铀枷氲暮诵氖恰叭省保靶ⅰ笔恰叭手尽?,就是說,孝是核心的基礎。最鄙視中國的人,也是這個判斷,如黑格爾說:“中國純粹建筑在這一種道德的結合上,國家的特性便是客觀的‘家庭孝敬?!?/p>
近現(xiàn)代以來,反思中國落后之由,歸結為傳統(tǒng)文化,孝道自然也就成了重點批判對象。魯迅、胡適、傅斯年等大家,都有言辭極為激烈的文章。不過有意思的是,這些大師多半言行不一,從他們對待父母的態(tài)度看,其實是算得上“孝子”的。
既然認為中國落后是因為“孝”,照這個邏輯推下來,則西方能夠領先,自然是不提倡孝道的。頗有學者看見可用的證據(jù),就忙不迭拿過來。如有人說:“我們中國人一般認為祖先越古老,就越尊貴,最初的人類始祖是最崇高的,地位隨著世系的下降而遞減?!倍ED卻不是這樣,“建立在權力意志之上的神譜,就導致最初的神不是至高無上的神?!迸e例則是天神烏拉諾斯被他的兒子克洛諾斯推翻,克洛諾斯又被他的兒子宙斯推翻。
只要看過《史記·五帝本紀》,黃帝如何取代更古老的神農(nóng)氏,就知道中希并沒什么不同。至于子弒父,臣弒君,這種“權力意志”在中國更是只會過剩而絕不至于稀缺。所以只能說,默認了中國文化最重視血緣關系這個前提,又急于在西方文化里找不同,讓人太容易選擇性忽視許多事實了。大致說:
第一,強大的父權,是社會發(fā)展到一定水平后,一定會出現(xiàn)的現(xiàn)象。所以類似“孝道”的價值觀,在不同的古代文明里表現(xiàn)形態(tài)可能不同,卻大抵都是有的。
索福克勒斯的悲劇《安提戈涅》,女主人公為了讓哥哥入土為安,不惜違背城邦的法律,有一段著名的獨白:
可是在聰明人看來,我這樣尊敬你是很對的。如果是我自己的孩子死了,或者我丈夫死了,尸首腐爛了,我也不至于和城邦對抗,做這件事。我根據(jù)什么原則這樣說呢?丈夫死了,我可以再找一個;孩子丟了,我可以靠別的男人再生一個;但如今,我的父母已埋葬在地下,再也不能有一個弟弟生出來。
這段話頗有《左傳》里“人盡夫也,父一而已,胡可比也”的味道。安提戈涅貞潔觀念如此之淡,春秋以后的中國人未必看得慣(后世的歐洲人也看不慣),但從孝悌的標準衡量,她實在是可以算標兵的。
最能代表古羅馬精神的維吉爾的史詩《埃涅阿斯紀》,埃涅阿斯出逃時是背著老父,牽著兒子,讓妻子跟在后面,所以最終也只是妻子死了,但祖孫三代成功脫險。羅馬人的始祖,對女人雖然極不靠譜,但也稱得上為父則慈,為子則孝。
《圣經(jīng)》里面,上帝讓亞伯拉罕殺了兒子以撒獻給自己,亞伯拉罕毫不猶豫照做,這固然體現(xiàn)了亞伯拉罕對上帝的信仰之堅定,也一樣體現(xiàn)了他對兒子擁有絕對權威。而小以撒面對父親的屠刀毫無畏懼,對上帝的信和父親的孝,可謂渾然一體。
實際上,諸多先賢看見的中國和西方的差異,往往其實是古代和現(xiàn)代的差異,西方進入現(xiàn)代之前,很多地方反而也和中國差不多。
第二,原始儒家那里,孝道沒有后世那樣嚴苛乃至變態(tài)。
孔子鼓吹盡孝的第一原則,是保護好自己,所以類似“二十四孝”里郭巨埋兒、王祥臥冰求鯉之類的故事,他老人家地下有知,一定嚴厲批評,是絕不至于會贊賞的。
有人問孟子,舜娶堯的兩個女兒,這事顯然沒有得到舜的父親瞽叟同意。娶媳婦兒要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那舜這么做算不算有違孝道?
孟子回答了一句特別有名的話:“不孝有三,無后為大?!毕袼催@種情況,要是請示父親的話,娶誰瞽叟也不會同意,那就只能一輩子單身了。
所以孟子說,舜這種情況,沒有請示父親,但是勝過請示父親。這么理解,放到今天固然仍不免“繁殖癌”之譏,卻簡直可以為自由戀愛辯護。
第三,在沒有社會養(yǎng)老體系的情況下,孝道是讓人“老有所依”的保障底線。
孝道為什么在傳統(tǒng)社會里有那么深厚的群眾基礎? 因為不孝會被全社會廣泛譴責,是許多老人唯一可以指望的力量。
中國近現(xiàn)代史上,基督教在許多地方激起民憤,原因之一就是,它解除了教民盡孝的義務,造成了許多老人孤苦無依。而宗族之類的社會力量乃至官府想懲罰不孝子,教會卻為這些人提供保護。
從這個角度看,孝道千般不是,但在傳統(tǒng)社會里,又確實離不開。
現(xiàn)代社會由核心家庭組成,即一對夫妻帶著未成年的子女,孩子能夠自立之后,就離開獨立生活。理論上,社會有完善的養(yǎng)老體系,父母晚年生活的基本保障,不用子女操心,父母和子女之間,仍有親情的聯(lián)結,但各自享有更大的自由,不必講究傳統(tǒng)的孝道了。
但這自然只是理想狀態(tài),尤其必須以社會保障體系的高度發(fā)展為基礎。這個基礎越欠缺,傳統(tǒng)的孝道就越可能殺回馬槍,這個并不以個人好惡為轉(zhuǎn)移。
(作者系大學教師、歷史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