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歌唱是人類個人情感的表達,是與外界溝通的橋梁,這是歌唱本身的意義所在。通過歌唱可以加深對美好事物的追求以及對理想的探索,本文以疫情防控期間的合唱藝術作品為例,闡述合唱的社會功能及療愈性。
[關鍵詞]合唱;社會功能;音樂治療;新冠肺炎
[中圖分類號]J60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2233(2021)04-0007-03
2019年末,新型冠狀病毒肺炎
疫情傳播到我國后在湖北省武
漢市爆發(fā)。2020年伊始,所有具有參與性的公共生活文化消失在黑暗中,隨之而來的就是各種公共娛樂場所的封鎖,畢竟,在生命面前,病毒防治是人類首要的問題。音樂似乎在此時已經和當下環(huán)境勢不兩立。要知道,這些與現(xiàn)實的狀態(tài)是格格不入的,如果疫情狀態(tài)持續(xù)不斷,音樂現(xiàn)場演出的形式也沒有必要的意義。在這一過程中,許多演出場所已逐漸消失。但是,合唱這一音樂形式又無數(shù)次的告知我們,在危難時刻,在我們心靈脆弱時,它總是會找到最合適的時機出現(xiàn),并治愈我們。
一、天有五音,人有五臟:音樂的療愈性
古人云:情動于忠,故形于言,言不足則嗟嘆之,嗟嘆不足則歌詠之。這句話揭示了中國古代對于音樂功用的認知,古人認為,歌唱本身所攜帶的能量是巨大的,甚至超越了語言。但這并不代表音樂是語言的后來者,在原始社會中,智人為了尋求更好的生活質量,形成了初具形態(tài)的社會體系,此時,音樂的功用就已經應運而生。在長期的集體生活中,僅僅用聲音的高、低、長、短傳遞信息并不足以滿足日益復雜的交流需求,于是,人們口中的聲音開始變得擁有趨同性和規(guī)律性。在聲音的特點上,集中體現(xiàn)為節(jié)奏感和韻律感,此時,語言也緊隨其后地誕生了。所以,在音樂的本質中,就包含著表達情感和與外界交流的意義。古人對語言文字的形成過程由其感到敬畏,《淮南子》曰:“昔者,倉頡作書,而天雨粟鬼夜哭”深刻地向我們揭示了交流方式的誕生,侵犯了天的權利,侵犯了鬼的權利,其中之偉大可見一斑。
黃帝內經有曰:天有五音,人有五臟,人與天地相應。古人認為,五聲音階中的宮、商、角、徵、羽五音會對五臟發(fā)揮不同的調節(jié)作用;宮音屬土,悠揚諧和:助脾健運,旺盛食欲。商音為金,鏗鏘肅勁:善制躁怒,使人安寧。角音在木,條暢平和:善消憂郁,助人入眠。徵是火音,抑揚詠越:通調血脈,抖擻精神。羽音歸水,柔和透徹:發(fā)人遐想,啟迪心靈。而在前人的基礎上,則有了程虹毓的五行音樂小鼠實驗,程虹毓等一行人采用了五行音樂中的“羽調”以及“宮調”來對小鼠進行實驗,檢測音樂對小鼠的抑郁治療作用。在數(shù)據檢測后,通過音樂治療對抑郁癥小鼠懸尾實驗不動時間的影響和音樂治療對抑郁癥小鼠強迫游泳實驗不動時間的影響與模型組對比差異顯著,表明音樂治療具有抗抑郁性。[2]由此可見,音樂是一種極為特殊的信息,能通過聽覺神經系統(tǒng)發(fā)揮興奮或抑制作用。激烈高昂的音樂,能加快脈搏呼吸,甚至使肌張力增強。如舉重運動員在舉重之前多大聲怒吼以達到短期增力的效果。優(yōu)美的音樂則能消除精神緊張,使人平靜,甚至能提高疼痛閾值,如《安眠曲》可使懷中驚惶的嬰兒歸于平靜。音樂的四個基本要素:強弱、長短、高低、音色均能直接作用于人的精神狀態(tài)和情緒?,F(xiàn)代臨床醫(yī)學研究也顯示,音樂能夠有效治療多種疾病。[3]音樂除了能抒發(fā)情感,陶冶情操。吹拉彈打等演奏方式既能表達感情也能活動身心,其中更以歌唱的療愈為最。美國歌唱教師協(xié)會總結出歌唱
的12項好處:1歌唱時進行深呼吸,能增強肺部功能,清新血液。2歌唱能促成好的身體姿態(tài),優(yōu)美的形體動作及生動的面部表情。3歌唱能促進思維活躍。4歌唱能增強自信心,有益于形成樂觀沉穩(wěn)的性格。5歌唱可以鍛煉思想集中,增強記憶力。6歌唱能改善講話能力,建立正確的發(fā)音和豐富的音調。7歌唱可以熟悉更多的詩詞,加深對語言文字的領會能力。8歌唱發(fā)展了對獨唱、重唱、合唱、音樂劇、歌劇等聲樂藝術的欣賞能力。9歌唱促進了對其他藝術的興趣。10通過歌唱加深了對美好事物的追求,體現(xiàn)了對理想的探索。11歌唱有助于情感的表達,是個人與外界溝通的橋梁。12歌唱是自娛自樂的良好方式。
在春秋時期,管仲被囚車押返齊國,為了躲避追兵,加快趕路的速度,管仲發(fā)揮自己的音樂才華,現(xiàn)編了一首《黃鵠詞》教車夫歌唱,眾人邊走邊唱,忘卻了舟車勞頓,當魯莊公派兵追殺時,管仲等人已安全抵達齊國,是合唱產生了這樣神奇的效果,那為什么眾人和歌會有這么大的力量呢?管仲認為:“凡人勞其形者疲其神,悅其神者忘其形?!蓖瑯樱儆嗄昵?,德國心理學家、構造心理學創(chuàng)始人威廉·馮特(Wilhelm"Wundt,1832-1920)就提出了情緒緯度的三維理論,即愉快-不愉快、激動-平靜和緊張-松弛,而這些研究工作者們也早已注意到歌唱本身對于人的影響。所以,精神上的愉悅能使人忘卻身體上的疲勞,克服萬難,勇往直前。
二、移風易俗,莫過于樂:合唱的社會功能性
2020年1月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國,中國人民遭遇了一場載入史冊的重大挑戰(zhàn),這場突如其來的疫情給了我們太多的猝不及防,新冠疫情席卷全國之迅速,各地防控疫情形勢之嚴峻使我們深刻感受到了病毒的無情。但同時也看到了全國人民上下一心共同抗疫的感人場面。在此期間涌現(xiàn)了大量優(yōu)秀的合唱作品,這些作品或悼念國殤,或昂揚斗志,或撫慰人心。合唱的社會功能性在此期間發(fā)揮得淋漓盡致。
縱觀疫情防控期間的優(yōu)秀合唱作品,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他們大致分為兩類:一類鏗鏘激昂,澎湃激蕩,多由厚重的男低音作為主要色彩。一首首歌曲唱響耳畔,凝聚了全國人民抗擊疫情的決心,鼓舞了醫(yī)護人員的斗志。而另一類柔聲細語,如泣如訴,多由細膩的女高音作為主要色彩。這恰恰表達了人們在疫情防控期間所最為重要的兩種情感即抗爭與悲傷。
弗洛伊德從本能出發(fā)解釋人的行為動機,他認為人生來就具有兩種本能。即生的本能與死的本能,生的本能代表著愛與建設的力量,表現(xiàn)為生命的增長與增進。死的本能代表著恨和破壞的力量,表現(xiàn)為求死的欲望。從這兩種本能衍生出了最基本的行為機制:戰(zhàn)與逃。由上文提到的音樂對于神經系統(tǒng)的影響我們可以看出渾厚雄壯的音樂能直接激發(fā)人類的戰(zhàn)斗本能,而婉轉溫柔的音樂則來源于自我保護及逃跑機制。[4]而疫情防控期間的兩首作品則可以非常直觀地體現(xiàn)出這兩種本能。學習強國所收錄的湖北抗疫歌曲集愛樂合唱團的《雷神之光》和華南師范大學合唱團的《Stay"With"Me》這兩首作品充分體現(xiàn)弗洛伊德所探討的本能,生的本能作品《Stay"With"Me》,達納多斯,死的本能《雷神之光》。有這兩種本能人類會作出兩種反應,達納多斯反映出防御與戰(zhàn)斗。在《雷神之光》中,毫無保留的流露出疾風驟雨般的戰(zhàn)斗氣息,作品中人聲的合唱帶著堅定的信念,歌曲情緒慷慨激昂、氣勢磅礴。歌詞開頭“一方有難,九洲馳援大武漢。荊楚兒女,捍衛(wèi)家園”歌曲一開始就吹響戰(zhàn)爭的號角,第一小節(jié)第四拍選用空拍節(jié)奏,使得作品富有彈跳,更加鏗鏘有力。而采用男女混聲的合唱形式更增加了歌曲恢弘的氣勢。之后的“擎起光芒萬丈的雷神之山,筑起固若金湯的生命港灣”以訴說口吻歌頌醫(yī)護人員的精神動力,接著以重復的手法鞏固感情基調使得這一句運用漸強的歌唱手法,以四度大跳的棗核型結構將整部作品推向高潮,而后進一步擴展了旋律音值,堅定了抗疫勝利的信念。而這所謂達納多斯發(fā)生作用,人類會發(fā)出反應,表現(xiàn)出的音樂作品則雄壯、激烈、昂揚,也使得我們具有了堅定向上的力量。
而第二類作品并沒有突出的戰(zhàn)斗色彩,如無伴奏合唱作品《Stay"With"Me》,當中的人聲或蒼涼,或凄愴,或蕭寂,或震顫,或渴求,或撫慰,一遍遍洗刷著撕痛的心。靜靜地聽,默默地品,讓我們獲得一絲修復、一縷溫暖、一種力量和一片希望。流露出的是不安、憂愁和希冀。下面通過對作品《Stay"With"Me》的分析可以加以說明,這首作品是用現(xiàn)代技法創(chuàng)作的無伴奏純人聲合唱,聲部迭置密集,和聲轉換頻繁,力度與音色變化細微。作品以58的拍速奠定了一種沉重之感,人的心跳速率在60~100之間,該篇作品以略慢于人體機能的速度奠定了沉重、無力的感情基調。開篇以慢速小三度音階走向,悲傷之情直抒胸臆。
緊隨其后的和聲以令人感到極度不適的C-#F-B(譜例1)作為基調,并在其中夾雜著#G、A、D、E等一系列不和諧音程,在聽感趨于飽滿的同時,和聲效果仿佛一團亂麻,其后出現(xiàn)了一個三全音的模進,在三連音節(jié)奏的襯托下,將張力拉到最大。撕扯著每一個聽者刺痛的心。從第六個小節(jié)開始,和聲趨于平緩,我們刺痛的心得到逐步修復,尤為值得一提的是,在第八小節(jié)又一次出現(xiàn)了新的三全音,即E-#F-#G,這是在短短的八小節(jié)內第三次出現(xiàn)三全音的身影,這不由使人想起李海鷹先生將三全音的色彩發(fā)揮到極致的作品——《中國軍魂》,調內的E-F-G本來是小三度,卻在此處打破了人們對固有調式聽感的囹圄,一種強烈的悲壯感和激越感撲面而來,極大地振奮了我們的心。
譜例1:
這些主題的合唱音樂,一次次的觸及我們的靈魂,激起我們的情感共鳴。認真審視這兩首合唱作品,合唱之療愈性及社會功能便可見一斑,疫情防控期間,多少生離死別的畫面在我們面前赤裸裸地展現(xiàn)開來,舉國上下嗚呼哀哉,此時,優(yōu)秀合唱歌曲的出現(xiàn)恰如其分,用最深入的方式直接療愈心靈,撫慰人心,給冬夜中的人們帶來曙光。[5]
中國是最早進入農耕社會的古老國度之一,在9600年前就已經出現(xiàn)了最早期的笛樂,可見在物質生活得到保障的基礎上,人們對于美好生活的追求便借由歌唱藝術得以展現(xiàn)。音樂對人類世界的影響從未消失,“聲色犬馬”聲在其首,“琴棋書畫”琴是第一,“歌舞升平”歌在舞前,音樂的重大魅力及其在藝術中居首的地位亙古未變,合唱便是在這場疫情中最為突出的功能性音樂形式。
音樂由心而生,具有撫慰心靈、緩解焦慮緊張情緒的作用,為了與他人交流我們放聲歌唱,架起人們溝通的橋梁,傳遞情思。音樂是世界上沒有文字的語言,若是以電子顯微鏡觀察DNA,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其實信息的傳遞本身就是生命的本能。2020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所有出行停滯,行業(yè)停工,百廢待興,全國人民都痛苦地蟄伏在這個寒冬中。小區(qū)封鎖,親友難以相見,打開手機就是一串死亡的紅色數(shù)字,危險時時逼近,正是在這時,合唱藝術的出現(xiàn)溫暖了每個人的心。在意大利被封鎖的街頭,所有居民自發(fā)地打開窗戶打著拍子唱起了圣母頌,其情景感人至深。究其音樂之本質,傳遞情思也,古人說孤木難成林,一人的獨唱也許僅僅是自我安慰,但合唱不同,它可以讓人們獲得情感交融、達到心靈的呼應,大家的聲音共同出現(xiàn),彼此加持,不管是何種方言,什么工作什么身份,在對于生的向往面前眾人平等,大家放下芥蒂與成見,共同放聲歌唱,一個個小小的情思滴水匯成江河大海,帶給痛苦的人們無窮的力量!
縱觀人類歷史,追溯至9000年前的骨笛,再到后來的藝術起源,我們的生活早已與音樂融合,簡而言之,以人為本,崇尚人文是時代的需要,合唱藝術對于人類身心健康、社會功能以及療愈性必將有深刻而久遠的影響。只要我們還能任意呼吸,我們就應該合唱,放聲歌唱的人,能在燦爛的星空下獲得詩意的解放和人性的自由。
(責任編輯:韓瑩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