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艷麗,劉 暢
(1.鄭州輕工業(yè)大學(xué) 國際教育學(xué)院,河南 鄭州 450002; 2.英國紐卡斯?fàn)柎髮W(xué) 教育、交流和語言學(xué)院,英國 紐卡斯?fàn)?NE17RU)
《月亮與六便士》是英國著名作家毛姆最重要的長篇小說代表作之一,于1919 年問世。小說中的英國畫家以法國印象派大師保羅·高更為原型,講述了一名原本成功的證券經(jīng)紀(jì)人查爾斯·斯特里克蘭德人屆中年后逃離世俗,棄家出走,追求繪畫理想,并最終選擇棄絕文明世界,遠遁到與世隔絕的塔希提島,最后在那里找到靈魂的寧靜和適合自己的氛圍,創(chuàng)造出令后世震驚的藝術(shù)作品的故事。作品就個性與天才、藝術(shù)家與現(xiàn)代社會、家庭生活之間的矛盾進行了引人深思的探討。
《月亮和六便士》譯本繁多,在中國最早的譯本是1981年由外國文學(xué)出版社出版的傅惟慈譯本,上海譯文出版社于1995年、1997年及2003年再版了該譯本。[1]傅惟慈先生(1923—2014)是北京人,文學(xué)翻譯家。本文選取的傅惟慈的譯本是2019年2月上海譯文出版社的重印版,另外兩個是比較新的譯本,分別是華東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于2016年1月引進的陳逸軒簡體字版的譯本和浙江文藝出版社2017年1月出版的徐淳剛的譯本。陳逸軒是臺灣高雄人,資深外國文學(xué)譯者。徐淳剛是陜西西安人,同時也是知名詩人,翻譯家。傅惟慈譯本出現(xiàn)最早、流傳時間最長,陳逸軒譯本、徐淳剛譯本較新,但也很受歡迎(以下分別簡稱傅譯、陳譯、徐譯)。“比較不同譯者在還原原作信息、把握譯作語言風(fēng)格等方面的異同,研究其翻譯觀,或者從質(zhì)量評估的角度依據(jù)一定的標(biāo)準(zhǔn)指出其高下。由于依據(jù)的是同一原作,對比十分鮮明?!盵2]64本文選取的這三個譯本產(chǎn)生時期和譯者背景都有差異,因此,可以從譯者主體性視角,通過具體譯例來分析譯者主體性的發(fā)揮。
隨著20世紀(jì)末翻譯研究的“文化轉(zhuǎn)向”,越來越多的學(xué)者開始關(guān)注譯者的價值,關(guān)注其主體性的發(fā)揮在翻譯過程中的作用。譯者也因此從幕后走到了臺前,并逐漸成為近年來翻譯界關(guān)注的一個重點。關(guān)于譯者主體性的內(nèi)涵,在劉軍平看來,“所謂的譯者主體性的含義是,譯者在翻譯活動中創(chuàng)造性地發(fā)揮自己的主體意識,在翻譯策略和翻譯方法上凸顯譯者的獨特性的過程”[3]。許鈞在《翻譯論》中提出譯者的主體意識,“所謂譯者的主體意識,指的是譯者在翻譯過程中體現(xiàn)的一種自覺的人格意識及其在翻譯過程中的一種創(chuàng)造意識。這種主體意識的存在與否,強與弱,直接影響著整個翻譯過程,并影響著翻譯的最終結(jié)果,即譯文的價值”[4]。從中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所有的定義強調(diào)的都是譯者的的自主性與創(chuàng)造性。本文所選的《月亮與六便士》的三個譯本,由于譯者在翻譯過程中主體意識的發(fā)揮,不同的譯者在翻譯過程中對原作語義的闡釋,譯文文化詞匯的處理,對語言風(fēng)格以及對翻譯策略的選擇方面都有所不同。無論是從對原作的呈現(xiàn)來看,還是從文化、審美創(chuàng)造和譯文的質(zhì)量來看,都有著很大的影響。
譯者可以發(fā)揮其主體性,但其主觀能動性的發(fā)揮并不是任意的?!白g者主體性是要受到一定制約的。而這些制約因素可以具體到譯者的文化先結(jié)構(gòu)、譯者的雙語文化能力、原作者以及文本選擇對譯者的影響、譯者的詮釋空間、譯文接受者等等?!盵5]“譯者自身所處的語言文化規(guī)范及原作所處的語言文化規(guī)范等因素也會節(jié)制譯者主體性的發(fā)揮。譯者自身的因素,諸如他的認識圖式、價值標(biāo)準(zhǔn)、思維方式、情感、意志等都會介入到譯者解讀文本的過程中。譯本就不可避免地帶有譯者的主觀化色彩?!盵6]所以譯者并不能隨意發(fā)揮其主體性。綜上所述,譯者主體性發(fā)揮的影響因素有:譯者的文化結(jié)構(gòu)、認知及價值標(biāo)準(zhǔn); 譯者的雙語能力; 原作語言風(fēng)格、語言規(guī)范和審美情趣; 譯者自身所處的語言文化規(guī)范; 譯文接受者。所有這些都會制約譯者的翻譯過程及最終譯文的質(zhì)量,而對于同一作品的不同譯者來說,其中譯者的雙語水平、文化認知以及審美可能是最直接影響譯文的因素。
本文所選取的《月亮與六便士》三個譯本由于譯者的主體性發(fā)揮,譯本呈現(xiàn)出不同的風(fēng)格和特色,下面將從語義闡釋、文化層面、語言風(fēng)格以及翻譯策略四個方面來對比分析三個譯本中譯者主體性的彰顯。
翻譯是將一種語言轉(zhuǎn)換為另一種語言的過程。在文學(xué)作品翻譯的過程中,譯者會力求客觀地傳達原文的意義,但譯者由于理解的不同,總會不可避免地帶有主觀色彩,從而使同一個句子的譯文有不同的表達。譯者主體性尤其體現(xiàn)在譯入語文本的語言主觀性上,這種差異不僅受兩種語言的語法體系、中西思維方式、認知習(xí)慣的影響,更反映了譯者在句子組織中的主體意識和主觀能動性,是譯者主體性在語言上的具體表現(xiàn)。[7]
例1 He was a powerful fellow, Tough Bill, but he didn’t quite like the look of Charlie, so he began cursing him. He called him pretty near every name he could lay hands on, and when Tough Bill began cursing it was worth listening to him.[8]254
傅譯: 彼爾是個身強力壯的大漢,但是被查理斯的樣子給鎮(zhèn)住了,他只是不住口地咒罵,所有能用上的臟字眼兒都用到了。硬漢子彼爾開口罵人是很值得一聽的事。[9]269
陳譯: 流氓比爾的勢力很大,但他看查理不順眼,于是開始咒罵他。他幾乎罵遍了所有他知道的臟話,而當(dāng)流氓比爾開始罵人時,你最好要小心。[10]226
徐譯: 硬漢比爾,一個身強力壯的家伙,但他被查爾斯的架勢鎮(zhèn)住了,所以只是罵罵咧咧。他能罵的話全罵了,罵得真是頭頭是道。[11]214
這三個譯文差別比較大,最主要的分歧是對powerful,he didn’t quite like the look of Charlie和it was worth listening to him的理解。根據(jù)原文的故事來看,這里的powerful是和小說中主人公挨餓受凍以后瘦弱的形象形成對比,所以在這里陳譯“流氓比爾的勢力很大”就不太恰當(dāng)。另外,“勢力很大”和后面的“但他看查理不順眼”轉(zhuǎn)折關(guān)系從邏輯上并不通順。he didn’t quite like the look of Charlie字面上的意思是“他不喜歡查理的長相”,但在此語境中,是比爾與主人公外形上有著強烈的對比,而最后主人公的氣勢壓到了比爾,所以才出現(xiàn)后面比爾找借口走開了。這句陳譯“但他看查理不順眼”是不太恰當(dāng)?shù)?,而傅譯和徐譯的這部分理解是準(zhǔn)確的。對于“it was worth listening to him”這句,原文是說比爾用了很多罵人的話,好像罵人也罵得很講究似的,有點諷刺的味道。但是傅譯作“硬漢子彼爾開口罵人是很值得一聽的事”,按照字面意思直譯沒錯,但是在這個語境中譯作“很值得一聽”有些欠妥,因為原文是有些貶義的色彩。陳譯作“你最好要小心”,可能對這句話過度解讀了。徐譯的“罵得真是頭頭是道”有一種諷刺的意味,在這里就比較貼切了。同樣的句子,由于譯者主觀理解的不同,所以譯本就有明顯的差異。這種差異是由譯者自身的雙語能力以及認知不同造成的。若要避免這種理解上的偏差,就要充分地理解原文,不僅是單個的詞匯,還需要理解具體語境下的含義。
翻譯的過程也是譯者根據(jù)自己的理解盡量對原作進行再現(xiàn)的過程,在此過程中,譯者主體性得到了充分的發(fā)揮。在轉(zhuǎn)換語言的同時,譯者還“要考慮到譯語讀者的文化背景和接受程度,把自己對原作的理解、感受進行再創(chuàng)作,使其成為譯語文學(xué)的一部分,為譯語讀者所普遍接受,使自己的再創(chuàng)作擴張為社會活動,與時代、社會等產(chǎn)生共鳴”[12]。
例2 I seemed to see in them a hint of mockery; it was true that Stroeve had the head of the husband who is deceived.[8]185
傅譯: 我好像在醫(yī)生的目光里看到一絲揶揄的神色; 施特略夫的長相一望而知是個受老婆欺騙的窩囊漢子。[9]193
陳譯: 我似乎在他眼里看見一絲嘲弄之意,史特洛夫的確是一副綠云罩頂?shù)哪印10]164
徐譯: 我似乎看到,他的眼神帶著蔑視; 這是真的,德克的頭上好像戴著綠帽子。[11]156
作品在從一種語言到另一種語言的轉(zhuǎn)換過程中,變的不光是語言,還有語言所賴以生存的土壤,原作的由特定的文化沉淀積累所構(gòu)成的文化語境需要在具有不同文化土壤的譯作中構(gòu)建起來。[13]在這三個譯本中,譯者都采用了歸化的翻譯策略,并且對the head of the husband who is deceived這一短語的翻譯都增加了文化負載詞。原句的背景是施特略夫的妻子背叛了他,跟別人跑了。但后來又被人拋棄,自殺未遂被送至醫(yī)院,施特略夫不計前嫌前來看望。醫(yī)生得知病人是施特略夫妻子之后看他的神情。傅譯句中的“漢子” 在《現(xiàn)代漢語大詞典》的解釋是: “古時北方少數(shù)民族對漢族男子的稱呼。后用為對男子的通稱,有時含貶義?!奔由稀案C囊”二字,就把施特略夫的形象清晰地呈現(xiàn)出來。陳譯“綠云罩頂”和徐譯“戴著綠帽子”雖然表達方式有所區(qū)別,但意思是一樣的,都表示戴了綠帽子。綠帽子一詞的由來雖然眾說不一,但在中國的文化中,隱含的意思卻是一樣的,指的是一個男人的妻子與別的男人相好,那么這個男的就被稱做戴了綠帽子。譯文中這一有著文化特色短語的使用,很容易讓譯語讀者理解。三個譯者所選擇的詞雖然不同,但都傳達了原文的信息,也便于譯語讀者的接受。
譯者主體性的發(fā)揮不可避免會受到自身所處文化氛圍、地域環(huán)境、社會背景等的影響,所以譯文的語言風(fēng)格也必將會受到譯者所處時代和地域的限制,在所選擇的三個譯本中,這種語言風(fēng)格的差異在一些句子中淋漓盡致地呈現(xiàn)了出來。
例3 “get out, you bloody swine.” It wasn’t so much what he said, but the way he said it. Tough Bill never spoke another word; you could see him go yellow.[8]254
傅譯: “滾蛋,你他媽的這只豬玀?!彼R的這句話倒沒什么,重要的是他罵人的樣子。硬漢子彼爾馬上住了口,你可以看出來他膽怯了。[9]269
陳譯: “滾吧,該死的豬玀?!彼@句話其實沒什么,但他說的方式可不然。流氓比爾住嘴了,你可以看見他突然心生膽怯。[10]226
在語言的地域性方面,陳譯本中也多次體現(xiàn)他的語言特色。作為臺灣譯者,他的臺灣腔在譯文中會有不自覺的表達。在第25章中,原作中“Oh, I hate him.”這句話,傅譯和徐譯分別是“啊,我討厭這個人”和“哦,我恨他” ,而陳譯是“噢,我好討厭他”。另外,原作中幾乎所有的“I didn’t know”或者“I don’t know.”陳譯都是“我不曉得”,“曉得”是南方很多地區(qū)都會用的一個詞,而在北方常用“不知道”。傅惟慈和徐淳剛作為北方人,都譯作了“我不知道”。
“翻譯透過主體意識,遵循一定語言的、社會的、意識形態(tài)的規(guī)范,使意義從源文本抵達譯入語文本?!盵14]從以上的例子可以看出,譯者在翻譯過程中可以主動選擇所用的詞語; 另一方面,譯者亦會受到制約,這種制約可能是被動的,也可能是客觀的。被動的制約包括贊助人、意識形態(tài)等被強加的制約,而客觀的制約則是所在的社會、地域文化、風(fēng)俗等,身處其中不知不覺受其影響。
談到文學(xué)翻譯的譯入,周領(lǐng)順認為,一般來講,“譯入”時,譯者以“賞”為主,譯文為務(wù)實性求美而偏離原文司空見慣,并主要體現(xiàn)于譯文對原文傳播效果的“好不好”,此時譯者是審美的一般消費者。[15]在譯者翻譯的過程中,為了使譯語讀者能更好地接受,不同的翻譯策略如增譯、略譯、直譯等在不同版本的譯文中均有體現(xiàn)。
例4 She made an appointment, and I went to the trim little house on Campden Hill which she now inhabited.[8]321
傅譯: 她在回信里約定了一個日子,到了那一天,我便到她在坎普登山的新居——一所很整齊的小房子——去登門造訪。[9]341
陳譯: 她跟我約了個時間,我便前往坎普頓丘她現(xiàn)在居住的整潔小房子。[10]284
徐譯: 回信中她約了時間,到那天,我去了她的新居,坎普頓小丘一個整潔的房子。[11]268
三個譯者由于其主體性選擇了不同的翻譯策略,呈現(xiàn)出的譯本意義和風(fēng)格也不盡相同。傅譯本的句子是最長的,他用了兩個破折號來銜接。從與原作的句子風(fēng)格契合度來說,傅譯本是最契合的。另外,傅譯“登門造訪”屬于增譯的部分,因為僅譯“到……新居”就能表達出原句的意思。就筆者看來,傅在翻譯策略的選擇上,增譯的部分并沒有給人累贅感,而是與前面的約定日子相呼應(yīng),用詞講究、正式。另外,傅譯和徐譯都增譯的有“到了那一天”或“到那天”,原作中沒有這個表示時間的詞。但是如果去掉,就變成了陳的譯文,會有跟人約過時間之后很快便去赴約的感覺,從意義上來說與原作不太相符。所以也可以說,傅和徐為了語言之真有些偏離了原文,但正因如此,傅和徐的譯文都很好地傳達了原作的語義。同時,傅還增加了形式上的破折號來達到與原作相似的意蘊,不得不說,傅的翻譯從各個方面來說,都令人稱贊。徐用的多是短句,符合漢語的表達習(xí)慣,相對口語化一些,也很容易為讀者所接受。陳譯按照原作的句子進行直譯,沒有任何增譯,但是表達的意義卻欠缺了一些。
從譯者主體性角度對《月亮與六便士》的三個中譯本分別從語義闡釋、文化層面的翻譯、語言風(fēng)格和翻譯策略四個方面進行了比較分析。雖然不能僅通過幾個譯例就判斷出一個譯本的優(yōu)劣與價值; 但就所選譯例的分析表明,三位譯者在翻譯的過程中,主體性發(fā)揮方面表現(xiàn)出了明顯的差異。在語義的闡釋方面,傅和徐都準(zhǔn)確地傳達了原作的信息,陳譯稍有欠缺; 從文化的傳達來看,陳和徐作為同時期的譯者,都能考慮到譯文讀者的接受,采用比較直接形象的翻譯,傅譯相對保守,但也依然傳達出原作的信息; 從語言風(fēng)格上來看,傅譯的語言更為正式、優(yōu)雅,文學(xué)色彩更濃一些,與原作的風(fēng)格最為接近; 陳譯和徐譯的語言更為通俗化,體現(xiàn)時代性和地域性; 從翻譯策略上來看,傅和徐都采用了增譯的策略使其意義完整,但傅在此基礎(chǔ)上盡可能呈現(xiàn)出形式上的美感,陳用直譯的策略達到了形式對等,但卻有意義的不盡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