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東麗
〔摘要〕住宿制初中的初一新生不少表現(xiàn)為適應不良,每個適應不良的個案有著不同的人格特點、獨特的家庭背景,因此在個案輔導中,根據(jù)個案的不同特點,處理的側重點也有不同。比如:接納來訪者的分離焦慮,鼓勵其充分表達自己的想念;切忌以自我為中心,加強人際交往的技巧;接納自己暫時的不適狀態(tài),并以此作為起點;留守學生情感聯(lián)結被切斷,應重新構建新聯(lián)結;功能失調的家庭需調整家庭溝通氛圍和教養(yǎng)模式;單親家庭需改善家庭環(huán)境,彌補孩子缺失的愛。
〔關鍵詞〕適應不良;住宿制;課堂教學實驗;初中
〔中圖分類號〕G4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2684(2021)08-0023-03
每年的九月份,住宿制的初中會迎來初一新生,其中不少表現(xiàn)為適應不良。適應不良的學生有一些一致的表現(xiàn),例如思念家人、擔心家人安全的分離焦慮;再如在校人際交往缺失,暫時建立不了良好的人際互動。但是,每個適應不良的個案,也有著不同的人格特點、獨特的家庭背景,因此在個案輔導中,根據(jù)個案的不同特點,處理的側重點和方式也應該有所不同。
社會學意義上的適應,是指個體在環(huán)境中構建良好的心理過程,指人同環(huán)境之間的和諧、協(xié)調、適應的狀態(tài),是一種相對平衡的狀態(tài)。從小學來到初中,特別像筆者所在學校這樣的住宿制初中,學生生活環(huán)境產生巨大的變化,要適應住宿生活和自主管理,同時還要應對學習科目的增多、因生活習慣不同誘發(fā)的人際沖突等,不少學生產生了適應不良的退縮行為、身心疾病等。
一、接納來訪者的分離焦慮,鼓勵其充分表達自己的想念
當事人A來到輔導室,一直淚流不止,哭著說自己很想念父母。我引導當事人表達對父母的想念。當事人說著說著,哭得歇斯底里,痛快流暢。我再引導當事人想象:如果此時此刻在家,當事人的家人分別在做什么,而自己又會在做什么,那是怎樣的一個情景;如果周末有時間,會和父母去哪里,做些什么。當事人預演了一次去長鹿農莊的經歷,詳細描述了在車上的情景、進園后的情景。當事人經過多次充分地表達思念和宣泄,分離焦慮的情緒得到釋放,很快投入到初中的學習和生活。
二、切忌以自我為中心,加強人際交往的技巧
同學們來初中之前,都是在家里住,很少體驗過集體生活。在家里的生活事務都由家人安排和照料。同學們在小學所建立的人際關系也相對穩(wěn)定,大多來自家人、朋友、同學等,同時,很多時候有大人陪同和指導。但來到住宿制初中后,許多同學開始處理自己的生活事務,并生活在一個宿舍里,難免會產生沖突。這時候,我們需要對學生進行人際交往的指導。
當事人B是班主任推薦過來的,反映天天晚上在宿舍哭。當事人聽媽媽說,剛吃完飯不大適合洗澡,于是把洗澡時間調到晚上。但是晚上太晚的話,又怕教官批評,于是希望自己是晚自修之后第一個洗澡的。當事人和舍長提出自己第一個洗澡這個請求,一開始舍長是答應的,后來因為有一次有同學比當事人先回到宿舍,先洗澡了,當事人就恐慌了,覺得同學沒有按舍長的要求遷就自己。當事人慢慢也感覺到舍友們不喜歡自己,于是,當事人自己一個人吃飯,從來不跟班級大團體一起吃飯,在班上就和同桌聊會兒天。當事人是從其他區(qū)轉學過來的,小學同學都不在這里。當事人從小生活在廠區(qū),廠里同齡的孩子比較少,要么和工廠的成人玩,要么和小嬰兒玩,更多時間是自己待著。因此,當事人在人際交往技巧上是比較缺乏的,同時也比較自我中心。我引導當事人換位思考,如果是別的同學提出每一天要第一個洗澡的需求,當事人會怎樣評價這個同學。每個同學都是離開家里來到學校,同學之間可以適當?shù)叵嗷ミw就和照顧,但是自己也得學會和同學相處,不能只顧著自己,而忽略別人的需求和感受。當事人意識到自己的要求不合理,接受自己的焦慮和擔心,合理安排時間,不再過分地要求舍友做出讓步。慢慢地,其他同學也意識到當事人的改變,重新接納當事人。當事人找到自己的朋友,很快適應良好。
三、接納自己暫時的不適狀態(tài),并以此作為起點
許多適應不良的學生都有人際沖突,有些同學遇到的就是單純的同學之間的人際沖突,還有些同學因為眼前的人際沖突,陷入焦慮和恐慌。之所以產生焦慮和恐慌,是因為與父母或者家人之間的高頻率沖突沒有得到處理,陰影浮現(xiàn)出來。
當事人C說自己不太適應住宿生活。小學時,放學回家可以和父母聊天,把白天遇到的麻煩事和母親說說,自己就得到安慰?,F(xiàn)在要一個星期才能回家,不能得到家里的支持?,F(xiàn)在他常和同桌因為一點小事情發(fā)生爭執(zhí),例如當事人的同桌說當事人寫的作文不符合老師的要求,當事人就會和同桌爭辯自己寫了什么,是符合老師要求的。由于和同學的爭執(zhí)及對新環(huán)境的不適應,當事人經常發(fā)呆地看著窗外的風景,看著看著就會有恐慌的情緒出現(xiàn),感覺自己好像在坐過山車,懸在半空中,好怕自己墜落深淵。當事人經常想起父母在三四年級時吵架,那時候父母只顧著吵架鬧離婚,沒有注意到他們的爭吵影響到了孩子。當事人因為父母的婚姻狀態(tài)不穩(wěn)定,學習成績也大幅度下滑。經過一年多的時間,當事人父母婚姻狀態(tài)開始穩(wěn)定,并重新關注當事人,當事人才把成績趕上來。當事人混亂的生活狀態(tài)還沒有完全處理好,因此當出現(xiàn)與吵架類似的刺激,會重新激發(fā)當事人對這段不大好的生活的記憶。當事人不能接受自己此時的狀態(tài),不能接受自己發(fā)呆,經常有慌的感受。這兩晚半夜都會早醒,因為擔心自己的狀態(tài)越來越糟糕。我引導當事人接受自己暫時不好的狀態(tài)。讓當事人想象,一位睡不好、聽不好課、發(fā)呆、有慌亂感的同學站在他的面前,他會如何看待這位同學。當事人說,他會安慰對方,不會瞧不起他。老師引導當事人思考:如果慌的感覺來了,發(fā)呆了,可以做些什么事情來補救錯過的知識點?接納自己暫時的不適狀態(tài),而不是驅趕這個慌的感覺??此撇缓玫陌Y狀,其實是潛意識在提醒自己,自己需要主動做些什么,來面對不適應的狀態(tài)。當事人終于有所領悟,放松下來。
四、留守學生情感聯(lián)結被切斷,應重新構建新聯(lián)結
留守學生之前和祖輩一起生活,后來被父母接到身邊,這似乎是一個好的改變,終于與父母在一起了。但是對于學生來說,卻需要一個比較長的適應過程。因為此刻留守學生內心的重要他人是祖輩,與老人有著深刻的情感聯(lián)結。留守學生的情感聯(lián)結被切斷,需要重新構建和父母、朋友的情感聯(lián)結。
當事人D是留守兒童,初一才從老家的小學轉學出來。當事人很懂事,有點壓抑自己的情緒,不大主動表達,基本是老師問一句回答一句,有時僅僅點頭和搖頭。當事人是留守兒童,因為從小和爺爺奶奶生活,情感連接比較深,和爸媽建立情感連接還需要一定時間。父母要接受當事人暫時的不適應,表達理解,從內心認同當事人。父母要體會到,從老家轉學到南海讀書,當事人內心最重要的情感依戀暫時被切斷了,外部支持(朋友)也被切斷。
建議留守學生通過電話跟爺爺奶奶表達思念,保持以前的連接,同時家長和老師快速幫助當事人建立新的連接。當事人在學習上有點不適應,聽不明白普通話,也不大清楚作業(yè)是什么,怎么做。我聯(lián)系班主任,要求特別關心和關注該生的學習狀態(tài)。同時讓家長暫時接送一下她,盡快建立情感連接。在班上,班主任多安排活潑開朗熱情的同學跟她玩,在學業(yè)上多幫助她。
五、功能失調的家庭需調整家庭的溝通氛圍和教養(yǎng)模式
每當開學季,總有一些學生出現(xiàn)身體疾病,例如嘔吐、肚子痛等,但家長帶孩子去醫(yī)院,卻檢查不出學生有器質性的病變。這時候要考慮孩子是不是得了身心疾病,學生壓抑的情緒狀態(tài),通過身體的不適來表達。特別是在功能失調的家庭里,父母不斷爭吵,忽略對孩子的教養(yǎng),孩子會通過生病來表達。因此,我們需要家長做出調整和改變,家長需要改善溝通的氛圍,改變教養(yǎng)模式。
當事人E還沒有很好地融入班集體,沒有交到好朋友。她患的胃炎也有點心因性,她說她的胃很配合她去逃避一些事情。在家里跟父母說心里話的時間也比較少,父母比較忙,更多的是父母說她聽。當事人一開始講的是學習問題,說數(shù)學老師和班主任的課比較容易聽進去,語文老師上課會容易打瞌睡,其他學科狀態(tài)一般。我把話題轉移到胃炎上來,問還痛嗎。當事人說每一節(jié)課都會痛,上課的時候會痛,不上課沒有壓力的時候不痛。真地痛,但去檢查又沒有器質性病變。這叫身心疾病。奶奶指責她,媽媽聽到她在電話中說胃痛就會掛電話。父母忙于工作,很少管她。當事人說自己曾經三更半夜拿起刀,割自己的手腕,割傷了一點,大熱天穿長袖沒被發(fā)現(xiàn)。當事人也嘗試爬欄桿,感受爬高帶來的恐懼感。當事人一面說一面哭。當事人說有一次做夢,夢到媽媽和爸爸吵架,媽媽走了。醒來剛好媽媽去洗手間,當事人真的以為媽媽走了,哭了很久很久。家里吃飯聊天氛圍很壓抑,當事人不能享受吃飯,爸媽講的多是工廠的事情。當事人小學的時候真的很不喜歡上學,一到上學時間就往村外面跑,家人就追。當事人后來不敢跑了,是因為媽媽說要把當事人送到別人家,當事人就怕了,不敢跑了。媽媽是用一個更大的恐懼來覆蓋孩子的厭學。孩子厭學情緒依舊,只是用身體不舒服來表達。
建議學生家長想辦法改變家庭氛圍,抽空閑全身心陪伴孩子,多傾聽,少說大道理,多包容不良情緒并給予安撫。建議學生家長,工作忙也要抽空照顧家庭,孩子的許多事情需要父母跟進和交流。
六、單親家庭需改善家庭環(huán)境,彌補孩子缺失的愛
還有一類適應不良的學生來自單親家庭,特別是媽媽帶的孩子。他們平時聯(lián)結特別緊密,彼此依靠?,F(xiàn)在突然要離開媽媽,像斷了奶的孩子一樣,不安、恐懼等感受一起涌上來。本來就缺失父愛的孩子,怕住宿生活把母愛也剝奪了。
當事人F在介紹自己時,只說自己是101班的。我說介紹一下自己的家庭和喜好。他說爸爸在廣州,媽媽和自己在南海,自己喜歡打籃球,避諱別人知道自己是離異家庭。他對媽媽比較依戀,對爸爸選擇刻意遺忘。讓他對生命中的重要他人進行排序,他排的順序是媽媽伯伯奶奶婆婆表哥堂哥爺爺公公……最后才是爸爸。他說伯伯對自己很好,如果他周一晚上不愿意第二天回校,伯伯就從桂城趕回家里,和他聊天。他說其實聊什么不記得,只要兩個大人在,和自己聊就可以了。F說后來知道爸爸是因為債務才離婚的,為了還債,伯伯和媽媽都把房子賣掉了。知道了細節(jié)之后,F(xiàn)更不愿意和爸爸說話了。奶奶經常維系爸爸和F的關系,叫當事人的爸爸打電話給F,叫F主動打電話給爸爸。奶奶內心深處很希望父子倆有連接。F說自己很少發(fā)脾氣,比較聽話和乖巧。F有壓抑自己感受和情緒的部分,不大表達自己的真實感受和想法。潛意識里,他認為爸爸做錯事情就要受到懲罰。而自己是爸爸生命里的一部分,也有爸爸“不良”的基因,因此為了避免有爸爸的不良基因,忘掉爸爸,不能做錯事情,因為做錯事情就會有懲罰。伯伯對自己很好,但不是當事人的爸爸。他認為在雙親面前可以撒嬌,表達憤怒,但在伯伯面前只能扮演乖孩子。媽媽為了當事人沒有再婚,似乎是為孩子做出了犧牲。
我嘗試和F的媽媽進行溝通,希望她可以和孩子介紹自己的爸爸,同時告訴孩子自己離婚的原因,并嘗試讓孩子的爸爸走進孩子的生活。我建議改善家庭環(huán)境并改變家庭結構,讓真實的爸爸融入進來,有一個男性榜樣。接受爸爸不好的部分,不要強化爸爸不被接受的部分,并變成F深深的恐懼。請爸爸進來,媽媽有自己的空間,孩子有自己的父親,更有利于家庭的交往。F父母的愛恨情仇,在孩子面前應該了結,他們都是孩子愛的依靠。
因此,同是適應不良,因為個案獨特的家庭背景和成長經歷,我們需要有不同的處理焦點:接納來訪者的分離焦慮,鼓勵其充分表達自己的想念;切忌以自我為中心,加強人際交往的技巧;接納自己暫時的不適狀態(tài),并以此作為起點;留守學生情感聯(lián)結被切斷,應重新構建新聯(lián)結;功能失調的家庭需調整家庭溝通氛圍和教養(yǎng)模式;單親家庭需改善家庭環(huán)境,彌補孩子缺失的愛。
參考文獻
[1]張惠.大學新生適應不良問題及對策研究[J]. 現(xiàn)代經濟信息,2017(16):414-416.
[2]付迪. 大一新生學習適應不良的咨詢案例報告[J]. 科教導刊(中旬刊),2019(6):153-155.
[3]劉福金. 高一新生適應不良的認知行為咨詢個案研究[J]. 哈爾濱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4(2):152-153.
[4]趙婷. 一例新生適應不良的案例分析與反思[J]. 現(xiàn)代交際,2017(24):170.
[5]童文琴.新生入學“適應不良”案例引發(fā)的幾點思考[J]. 科技創(chuàng)新導報,2014(2):162.
(作者單位:廣東省佛山市南海區(qū)獅山鎮(zhèn)官窯初級中學,佛山,528237)
編輯/張國憲 終校/衛(wèi) 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