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立義
摘要:校本教研在促進教師專業(yè)成長、提高課堂教學質(zhì)量、推動學生主動發(fā)展、提升學校辦學品位方面具有獨特的價值。掃描當前校本教研存在的問題,從校本教研的組織架構——“五層觀照”和教研形式的探索——“八面聚焦”兩個層面,提供相關策略,以典型案例佐證。
關鍵詞:校本教研;價值;誤區(qū);策略
校本教研是什么?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原副司長朱慕菊說:“以校為本的教研,是將教學研究的重心下移到學校,以課程實施過程中教師所面對的各種具體問題為對象,以教師為研究的主體,理論和專業(yè)人員共同參與的活動。”校本教研,意在服務教師、促進教師的專業(yè)化成長。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zhì)量的意見》指出:“發(fā)揮教研支撐作用。加強和改進新時代教研工作,理順教研管理體制,完善國家、省、市、縣、校教研體系?!辟N近教師需求,主題聚焦、目標明確、同伴互助的校本教研,是促進教師專業(yè)化成長的催化劑。
一、校本教研的價值判斷
首先,促進教師專業(yè)成長?;A教育課程改革的深入推進,對教師的專業(yè)要求越來越高,教師亟待從單純的教書匠轉(zhuǎn)變?yōu)樽杂X的研究者、主動的實踐者和理性的反思者。學校通過開展有主題的校本教研活動,能夠培養(yǎng)教師的研究意識,敦促他們主動解決教學中的實際問題,提升實踐力,加快專業(yè)成長的速度。
其次,提高課堂教學質(zhì)量。主題式校本教研通常會瞄準教師教學中遇到的具體問題,而這些問題,又往往困擾著教師的教學,制約著課堂教學質(zhì)量的提高。教師迫切想通過團隊合作、與他人分享智慧等方式,突破困境,解決問題,提升課堂教學的質(zhì)量。此時,有價值的校本教研就被提上日程。
再次,推動學生主動發(fā)展。校本教研的要義和歸宿,是以優(yōu)質(zhì)的教學,促進學生的發(fā)展和成長。當前課堂教學中的“教與學如何相長”“教師主導和學生主體如何協(xié)調(diào)”等問題并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所謂“學生在前,教師在后”的教學目標還只是停留在口頭上。加強校本教研,就是要從不同層面,針對性地解決“學生如何主動地學,教師如何有效地教”這一核心問題,從而實現(xiàn)學生主動發(fā)展的目標。
最后,提升學校辦學品位。扎實有效的校本教研能夠在綜合提升教師研究意識、變革課堂面貌、改變學生學習狀態(tài)的基礎上,營造出學校教學研究的生態(tài)文化。好的校本教研,能夠成為學校的名片,助力學校宣傳,成就學校,持續(xù)提升學校的辦學品質(zhì)和品位。
二、校本教研的誤區(qū)掃描
掃描當前學校的教研活動現(xiàn)狀,靜觀默思,筆者發(fā)現(xiàn)主要存在以下五個問題:
第一,缺乏共振話題。校本教研順利推進的前提是有一個教研參與者共同感興趣的、能夠幫助教師解決實際問題的、有針對性的主題,將所有成員凝聚起來,讓所有成員互動起來,在共振、共舞、共同的教研話語體系中進行平等交流、交融,共同成長。但就當前的校本教研主題或話題來看,其大多沒有征求過教師的意見,而由組織者自定,缺乏針對性和實用性,缺少群眾基礎,教師不感興趣,參與度不高。如此,校本教研便失去了應有的精彩。
第二,缺乏團隊的共同參與。教研活動的順利推進,需要遵循這樣的信條:一個人可以走得很快,一個團隊可以走得更遠;抱團取暖,方能遠行。但筆者發(fā)現(xiàn),在不少學校,校本教研往往是教研組長的事情。開展教研活動時,組內(nèi)教師有的抱著一堆作業(yè)本邊改邊聽;有的人在心不在,刷刷手機、聊聊天;有的貌似認真,但就是不發(fā)言。承擔教研任務的教師獨自備課、上課,同組教師只當聽眾觀眾,根本不貢獻自己的智慧。這樣的校本教研,缺乏團隊參與,忽略了團隊的力量,很難走出經(jīng)驗狹窄的空間。
第三,缺乏活潑的教研形式。很多學校的校本教研流程基本上是“備課→上課→說課→評課”,流程固化,形式僵硬,難以讓參與的教師找到研究的興奮點,以至于在整個教研活動中都表現(xiàn)出疲憊、厭煩、敷衍的情緒,提不起參與的興趣。
第四,缺乏直面問題的心態(tài)。好的校本教研的價值追求,是基于教師教學的需要,幫助教師解決真問題。筆者卻常??吹皆跓o主題的校本教研活動中,教師無頭緒地備課、上課、說課,觀課者信口開河地議課、評課。整個教研活動中,大家泛泛而談,隨意性大,甚至只說套話、好話,互相恭維,回避問題,觸及不到教學中的本質(zhì)問題。這樣的校本教研,缺乏直面問題的心態(tài)和勇氣,沒有生命力,更沒有深度,實在是浪費時間。
第五,缺乏優(yōu)質(zhì)的教研文化。校本教研的理想狀態(tài)應該是教師之間圍繞共同感興趣的教研主題或問題,相互合作,相互碰撞,相互分享,相互激勵;整個教研組是參與成員積極學習、自主發(fā)展、自覺提高的研究共同體,在這里,每個參與成員都能找到自己的研究興奮點、生長點和發(fā)展點。就目前而言,校本教研還難以形成這樣的氛圍。
三、校本教研的策略探索
即使當前的校本教研還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但只要我們敢于、勇于直面問題,用心探索,總能找到應對策略。筆者結合本校的校本教研探索情況,從校本教研的組織架構——“五層觀照”和教研形式——“八面聚焦”兩個層面,提供相關策略。
(一)教研組織的架構:“五層觀照”
教研組、備課組是學校校本教研的基層單位,也是前沿陣地,承擔著一個學?;镜慕萄惺姑?,關乎著學校教學研究的落地和質(zhì)量。打造強有力的教研組,在順利推進教研活動的過程中發(fā)揮著重中之重、不可替代的作用。從五個層級觀照教研組織的架構,必不可少。
第一層:選好組長。一個好的教研組長應該具備較強的教學、組織和執(zhí)行能力。首先,教研組長具備一定的教學經(jīng)驗、較強的教學能力,方能把控本組的教研方向,樹立威信,形成凝聚力,帶領組員開展校本主題研究。其次,組長要帶領組員開展教研活動,所以須具備一定的組織能力,如策劃能力、協(xié)調(diào)能力、溝通能力等。再次,執(zhí)行到位,方有成效。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教研組長是具體做事的人,執(zhí)行力要強,這樣才能確保校本教研活動扎實有效。
第二層:定好制度。沒有規(guī)矩,不成方圓。有制度,方能出效益。優(yōu)質(zhì)的教研組,要有完善的教研制度。比如,每次教研活動要有固定的時間、地點及參與人員,每次都要簽到;每次教研活動要有明確的、基于教師實際需求的、有針對性的主題和內(nèi)容;要有任務分配,最好人人都有任務,上課的,評課的,沙龍研討的,照相的,寫報道的,都要提前分配好;全員參與,人人都是主人,每人都有歸屬感和成就感。
第三層:擬好專題。教研組必須要有自己研究的專題,以此帶動教研組的建設。最好長期關注一個話題,一來讓參與成員們研修有方向,思考有抓手, 成長有著落;二來可以讓教研話題通過一次又一次的教研打磨,研出效度,研出深度。
第四層:抓好過程。校本教研一定要注重過程,不管是主題策劃,還是任務分配;不管是跟蹤磨課,還是展示形式,每個環(huán)節(jié)都要精心安排,考慮周到,讓教師真正“看見”“聽到”和“悟得”。抓好校本教研的過程,就是見證教師成長的過程。
第五層:做好考核。一學期結束,要對教研組的教研成果進行考核??己艘兄笜耍鸬揭I、規(guī)范的作用。比如,我校的教研組考核項目有:查閱教研組成員的校本教研記錄本,聽取組長的教研工作匯報,觀看教研組的風采展示,查看教研活動的新聞推送等。學校會綜合評分,按照表現(xiàn)情況予以獎懲。
(二)教研形式的探索:“八面聚焦”
校本教研形式要立足教研主題和教師需求,力求豐富多樣,要靈活,有創(chuàng)意,究實效。在具體實踐中,“八面聚焦”的教研形式值得嘗試。
第一面:“線上線下,雙線并舉”。新冠肺炎疫情之前,校本教研大多以線下活動為主;疫情期間,校本教研轉(zhuǎn)到了線上,以線上活動為主。一段時間運作下來,“線上線下,雙線并舉”的教研形式深受教師喜愛。這種教研形式為教師提供了更多樣的教研平臺,且更靈活、更便捷。后疫情時期,校本教研完全可以靈活機動地選用這種形式。
第二面:“問診課堂,改進教法”。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執(zhí)教的教師一堂課上下來,未必知道自己的教學存在著什么樣的問題。開展問診課堂活動,讓一個團隊的教師帶著課堂觀察表,帶著主題,觀摩該教師的課堂,大家則有可能從不同角度發(fā)現(xiàn)問題。課后一起研討,或整體問診這堂課;或探討這堂課中存在的明顯的問題,提出應對策略;或?qū)@門學科存在的普適性問題做診斷,提出改進的建議……比如,針對當前語文課堂上有些教師提問過多的問題,我校語文教研組就開展了課堂診斷式校本教研活動,讓教師走進課堂,記錄這節(jié)課老師問了多少問題,哪些是預設的,哪些是隨機的,哪些是有效的,哪些是無效的,并就如何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展開了熱烈討論。教研活動結束,每個人都對“課堂中如何提出有價值的問題”“什么樣的問題是有價值的”“一堂課提幾個問題為宜”等話題有了不同層面的認知。
第三面:“一課多磨,連環(huán)跟進”。課例研究是最有效的校本研究方式,教師看得見,摸得著。一節(jié)課上完后,總有遺憾。及時跟進并解決這些遺憾,是校本教研應該及時跟進的話題。這樣的跟進,往往能帶給教師更多收獲。同課異構、同課同構是最為常見的課例研究方式。同課異構,即針對同一個教學內(nèi)容,設置不同的教學目標,采用不同的路徑教。這種形式有助于打破教師已有的認知和能力壁壘,讓教師以開放的姿態(tài),與他人相互切磋交流,成為互為幫手、有效成長的共同體。同課共構,即選取一個教學內(nèi)容,采取了同課跟進的方式,進行兩到三輪的教學、研討、反思和改進。這種形式有助于教師互學共贏、相互成就,同時讓教學走得深入。
第四面:“聚焦問題,主題研修”。在教學中,教師經(jīng)常會遇到這樣那樣的問題,這些問題不解決,會直接影響教師的教學理念和教學行為,影響教學質(zhì)量的提升。校本教研要圍繞教師的問題,開展主題研修,切實幫助教師解決實際問題,提升教育教學能力。例如,低年段的識字是語文學科的教學重點,但是教學普遍存在環(huán)節(jié)多、節(jié)奏慢、效率低等問題。如何提高識字教學的效益,是教師迫切想解決的問題。對此,我校教研組開展了題為“提升識字教學有效性”的教研活動,以課例為抓手,開展沙龍研討,最終總結出了字理識字、結合語境識字、生活識字等10個有效策略,讓教師對識字教學有了較為清晰的認識,走出了識字教學的困境,提高了識字教學的效率。
第五面:“展示風采,各美其美”。喚醒教師自覺思考的意識,是校本教研的價值追求。教研活動,就是要充分發(fā)揮每個教師的主體性,讓每個教師都動起來,身心居于教研現(xiàn)場?!罢故撅L采,各美其美”的活動形式正是基于這樣的考慮,是調(diào)動教師教研積極性的捷徑。我校開展的教研組風采展示活動以主題、形式、流程、評價四要素串聯(lián),為各教研組搭建風采展示的平臺,解決教師發(fā)展“內(nèi)生動力”的問題。主題,由學?;蚪萄薪M根據(jù)教師需求指定或自定;形式,主要指向課型、課時長短、研討方式、活動時間等,由教研組自定;流程,指向主題闡釋、課堂觀摩、主題研討、評委提問等;評價,由學校行政加教師大眾評委執(zhí)行。我們堅信,每個教師都是創(chuàng)造者。把教研的權利下放給他們,教研才能從封閉走向開放,才能讓每個教研組的每個成員充分發(fā)揮集體和個體的聰明才智,各美其美,綻放驚喜。
第六面:“系列教研,深度研究”。教學是富有整體性、系統(tǒng)性的過程。每堂課的誕生,教師都要經(jīng)歷“文本解讀—教學設計—課堂教學—教后反思”等環(huán)節(jié)。他們只有步步為營,才能對教學有較深的頓悟。圍繞這些環(huán)節(jié)開展系列教研,讓教師穩(wěn)扎穩(wěn)打地真切體驗教學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教師才能切身體會到每個環(huán)節(jié)在整個教學中的重要性,從而精心解讀、專心設計、用心教學、靜心反思,讓教學研究向縱深發(fā)展。
第七面:“微型研修,尋找突圍”。是不是一搞就要幾個小時、內(nèi)容涵蓋方方面面的校本教研才是有效教研?未必。竊以為,有時微型校本教研更靈活,更受歡迎,更有成效。因為微型教研往往能聚焦一點,解決看似小、實則最具現(xiàn)實性的問題。我校開展的微型校本教研,時間,短則十來分鐘,最長不超過1小時;主題,都來自教師教學中遇到的困惑;形式,多樣靈活,可以是主題沙龍討論,可以是模擬課堂,可以是“微課堂+研討”,等等。仍以低年段的識字教學為例,我們邀請有經(jīng)驗的教師模擬教學獨體字以及上下結構、左右結構的生字,15分鐘,簡潔有效。觀摩結束,教師很快通過相互交流掌握了“一看、二講、三寫、四評”的識字教學流程,記住了書寫不同結構漢字的口訣。
第八面:“卷入教研,全員在場”。曾經(jīng)有人用“聽聽激動,想想感動,回去一動不動”形容教師參加培訓學習時的狀態(tài)。校本培訓如果采用卷入式培訓,讓教師當場消化,及時運用,能夠明顯改善這種現(xiàn)狀,大大提高教研效果。比如,我校曾邀請專家為全體語文教師開設“怎樣給閱讀短文命題”的講座。專家分別從整體感知能力、提取信息能力、形成合理解釋能力、做出評價能力、解決實際問題能力入手,結合具體的案例,詳細解釋了圍繞這五大能力命題的方法。講座結束后,專家現(xiàn)場給了一篇五年級的短文,讓教師當場命題,然后組織部分教師交流,并對他們的命題成果給予點評。教研活動后,教師普遍反映在這種卷入式的校本培訓具有較強的實效性。
四、校本教研的典型案例
統(tǒng)編小學語文教材中創(chuàng)編了一個特殊單元——習作單元。習作單元中的課文如何教?它和普通閱讀單元中的課文教法一樣嗎?教師對此充滿了疑惑。為此,我校語文教研組以四年級上冊習作單元課文《麻雀》為抓手,開展了“習作單元課文如何教”主題教研活動。
教研的基本流程為“解讀文本—模擬教學—教學觀評—微型沙龍—征稿文集”。
解讀文本。學校組織全體語文教師圍繞“課文是如何體現(xiàn)單元語文要素的”“本課的教學目標如何確定” “為了實現(xiàn)教學目標,應選擇哪些教學內(nèi)容”幾個問題解讀《麻雀》一文。教師三人一組合作,現(xiàn)場解讀,40分鐘完成。解讀完畢,小組成員交流發(fā)言,最終形成對文本的共同認識:課文主要從“按照事情的發(fā)展順序來寫”“把重點場景寫具體”兩個方面體現(xiàn)本課語文要素(把事情寫清楚),應從這兩個層面確定教學目標。由此,他們確定了這樣的教學內(nèi)容:理清課文的寫作順序,知道課文是按照事情的發(fā)展順序來寫的;重點理解課文3-4小節(jié)的內(nèi)容,感受老麻雀和獵狗搏斗時驚心動魄的的場面,體悟作者的寫法——把看到的、聽到的和想到的內(nèi)容寫出來,讓場景具體、動人。
模擬教學。因為有對文本的精準解讀,教師對文本的核心價值了然于心,開展教學設計也就得心應手了。教研活動時,他們推選幾位教師模擬課堂教學,其他教師有的做學生,有的當評委。模擬結束,評委們逐一點評,重點評價本課的語文要素是否落地,教學內(nèi)容是否適切,教學環(huán)節(jié)是否有效,教學設計還需做怎樣的修改。
教學觀評。因為文本解讀和教學設計是人人參與的,所以到了上課環(huán)節(jié),參與成員采取了抓鬮的方式?jīng)Q定由誰執(zhí)教,意在讓每個人都身心在場,聚精會神參與教研活動。由抓鬮確定的兩位教師分別執(zhí)教《麻雀》的第一、第二課時。上完課后,圍繞主題“習作單元課文如何教”,兩位教師隨機點名現(xiàn)場參與者評課,最后再邀請一名專家點評。如此,無論是執(zhí)教者,還是觀課者,都會把這節(jié)課看得更通透,教有所得,觀有所得,對教研主題有更深切的理解。
微型沙龍。對于習作單元的課文究竟如何教,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參與教研的教師一起碰撞,拓展思路,往往能尋到最佳路徑。觀課結束,我們邀請了一名特級教師,圍繞主題“習作單元思維課文如何教”,組織部分教師開展微型沙龍研討。通過研討,參與的教師理清了三個問題:一是明確了習作單元課文的功能定位,二是掌握了一些精準解讀習作單元課文的方法,三是明晰了教學習作單元課文的路徑。
征集文稿。教師經(jīng)歷了全程的教研活動,會有很多感悟與收獲。此時,他們也還處在教研的興奮狀態(tài),趁熱打鐵讓他們整理思緒,及時反思,教學的智慧就會噴涌而出。因此,本次教研結束之際,教務處向全體教師征集教研文稿,可以是教學設計,可以是觀課感受,可以是教后反思,可以是實錄點評,可以是教研敘事,還可以是教研感悟。最后收上來的文稿,真是精彩紛呈。學校用??隽艘黄趯]嫞涗浵卤敬谓萄械闹腔?。
一篇課文,一場教研,一次經(jīng)歷,一段體驗,讓教師在實實在在的校本教研活動中收獲著,快樂著,成長著。
參考文獻:
[1] 段愛華.同課共構與同課異構雙軌并行優(yōu)化設計——小學語文統(tǒng)編新教材視野下校本教研的有效模式[J].語文教學與研究,2020(7).
[2] 王麗玲.“三階五環(huán)”主題式校本教研實踐與思考[J].廣西教育,2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