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璐
[摘 要]計算教學中,讓學生掌握算理算法是重要的教學目標,也是計算教學應該達成的根本目標。數學課堂中,教師可通過“借助實物操作,感知算理算法”“引導運用比較,理解算理算法”“促進正向遷移,掌握算理算法”“借助錯題資源,內化算理算法”等策略,使學生真正理解和掌握算理算法,培養(yǎng)學生的計算能力,提高計算教學的有效性。
[關鍵詞]計算能力;培養(yǎng);策略;小學數學
[中圖分類號] G623.5[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9068(2021)12-0023-02
小學數學教學中,計算教學占有很大的比重,且計算能力是學生必備的基本技能之一,也是學生學好數學的關鍵。但是,從目前的情況來看,不少學生的計算能力不強,在計算過程中容易出錯。在這樣的情況下,如何提升計算教學的質量,培養(yǎng)學生的計算能力,成為廣大數學教師需要深入思考的問題。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雖然不少數學教師都加強了對學生計算能力的培養(yǎng),但受傳統(tǒng)教學思想與觀念的影響,教師的教學創(chuàng)新力度仍然不夠,導致學生的數學思維和計算能力的發(fā)展受到制約。
下面,筆者結合具體的計算教學案例,談談如何在計算教學中有效運用策略,提升計算教學效率,培養(yǎng)學生的計算能力。
一、借助實物操作,感知算理算法
小學低年級學生的思維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逐步向抽象邏輯思維為主過渡。因此,教學計算內容時,教師可利用小棒、點子等教具,幫助學生將抽象的問題轉化為具體、直觀的問題,使學生易于感知算理算法。
例如,教學《兩位數加一位數進位加法》一課時,教師先讓學生回顧20以內進位加法和整十數加整十數的算理算法,然后出示幾道計算題,引導學生利用小棒進行計算,使學生初步感知新知。
師:(板書計算題38+2)同學們,這道題怎么算?想一想,應該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呢?老師給你們一點提示,可以先進行口算,再用數小棒的方式,對結果進行驗證。如果在計算過程中感到困難,你可以和同桌合作,共同計算出算式的結果。
生1:我先口算得出40,然后數出38根小棒,再加上2根小棒,繼續(xù)數,發(fā)現結果正是40。
生2:我和他的方法不同。我先在左邊擺放數好的38根小棒,再在右邊擺放數好的2根小棒,之后將左邊的8根小棒和右邊的2根小棒捆綁在一起,湊成10根,這樣加上左邊原有的30根小棒,一起就是40根小棒。
師:你是怎么想到把左邊的8根小棒和右邊的2根小棒捆綁在一起的?
生2:8+2=10,可以湊成一個整數,而整數加整數計算起來比較簡便。
師:誰能完整地說出算式的計算過程?
生3:先計算8+2,得出10后,再計算30+10,最后得出40。
師:(繼續(xù)出示38+6、38+9等計算題)同學們,請你們先嘗試口算得出結果,然后說說自己是如何通過口算得出結果的。(生嘗試口算)大家都得出計算的結果了嗎?同學們一起來看看這兩張小棒圖(略),誰能借助小棒圖將計算過程完整地說出來?
生4:對于38+6這道題,先計算8+6,得出14,再計算30+14,得出44;對于38+9這道題,先計算8+9,得出17,再計算30+17,得出47。
……
上述教學,教師借助小棒這一教具,引導學生驗證口算結果,提高了計算過程的形象性,有利于學生理解“個位與個位相加,個位滿10向十位進1”這一算理,為后續(xù)學習豎式計算打下堅實的基礎。在利用小棒計算的過程中,學生對兩位數加一位數進位加法形成深刻認知,有效培養(yǎng)了學生的計算能力,實現發(fā)展學生數學思維的目的。
二、引導運用比較,理解算理算法
計算教學中,教師適時運用比較法,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算理算法。如引導學生對比分析不同的計算題,使學生發(fā)現其中的計算規(guī)則,促進學生認知能力的進一步發(fā)展。
例如,教學《除數是小數的除法》一課時,教師出示8.54÷0.7、45÷7.2等計算題后,提問:“同學們,你們發(fā)現這些計算題和以往所學的計算有何不同嗎?”
生1:今天學習的除法,除數不再是整數,而是小數。
師:那同學們有沒有想過,有什么辦法將除數是小數的除法變成我們以前學習過的除法呢?
生2:好像可以將小數進行整數轉化。
師:同學們,你們的思路是對的哦!下面,我們用一道題來驗證這一猜想吧?。ǔ鍪居嬎泐}8.54÷0.7)你們可以分組展開討論,五分鐘后再派代表進行全班交流。(學生分組展示,共有四種計算方法)
師:同學們的交流討論不錯!那么,你們發(fā)現這四種計算方法有共同的特點嗎?
生3:這四種計算方法,除數都由小數轉化為整數,大家都應用到了轉化這一思想方法。
師:非常好!那大家應用的轉化思想都是一樣的嗎?
生4:有的同學利用人民幣的進率關系,將小數轉化為整數;有的同學在轉化過程中應用“被除數與除數同時擴大相同的倍數,商不變”的規(guī)律。
師:那你們認為這兩種轉化方法,哪一種更好呢?
生5:應該是后面這種轉化方法更好吧!因為利用商不變規(guī)律有利于轉化,且它的適用范圍更廣。
師:那么,在利用商不變規(guī)律進行轉化時,哪種方法更簡便一些呢?
生6:在轉化過程中以被除數為標準,會遇到除數位數增加的問題,這樣就增加了計算難度;在轉化過程中以除數為標準的話,這樣計算起來會更簡便一些。
師:說得很有道理,非常好!我們剛才討論的是被除數的小數位數比除數多的情況,倘若遇到被除數的小數位數比除數少這種情況時,我們又該怎么辦呢?(針對這一問題,學生都采用列舉法展開驗證)
生7:當除數的小數位數多于被除數時,就不能以被除數作為轉化標準,否則可能會遇到轉化后除數仍然是小數的情況,這樣就無法順利完成計算任務。在這種情形下,需要以除數作為轉化標準,將除數進行整數轉化,才能順利完成計算任務。
……
上述教學,教師引導學生進行比較、鑒別,不斷深化對問題的探究與理解。同時,通過反復的比較,強化學生對算理算法的理解,進而實現計算技能的不斷發(fā)展。
三、促進正向遷移,掌握算理算法
在數學學科體系中,知識點之間存在著密切的聯系。數學課堂中,教師可采取復習式教學法,引導學生利用舊知理解新知,幫助學生進行知識的正向遷移,激發(fā)學生的探究熱情,使學生不斷深入探究新知。
例如,教學《小數加減法》一課時,教師提問:“同學們,剛才我們把課本上的方格涂好了,想必你們對小數的計算方法已有一定的認識。我們之前也學習過有關整數的加減法,不知道大家還記不記得?”
生:是的,學過,記得呢!
師:那你們還記得列豎式進行加減法計算時,需要注意的問題有哪些嗎?
生1:相同數位,需要保持對齊的狀態(tài)。
師:非常好!如果老師讓你們用列豎式的方法計算小數加減法,你們該怎么做呢?
生2:應該讓小數點保持對齊狀態(tài)吧!
師:為什么呢?理由是什么?
生2:(認真思考后)我認為如果小數點保持對齊狀態(tài),那么在計算過程中,兩個數的小數部分和整數部分就可以一一對齊。
師:嗯,不錯。小數點對齊的目的,就在于讓相同數位處于對齊狀態(tài)。
……
上述教學,教師引導學生利用舊知理解新知,然后圍繞新舊知識間的內在聯系,使學生發(fā)現其中的規(guī)律,并通過知識的正向遷移,不斷深化對新知的理解。
四、借助錯題資源,內化算理算法
計算教學中,學生只有真正明晰算理算法,才能把握數學知識的本質,尋找到問題解決的策略。因此,教師要重視算理算法的教學,有效鍛煉學生的數學思維,幫助學生實現高效學習數學的目的。另外,在計算過程中,學生經常會出現錯誤,教師要善于把握與利用學生的錯誤,采取比較教學法,引導學生內化算理算法。
例如,教學《小數乘法簡便計算》一課時,教師圍繞學生的典型錯題展開分析:“請同學們簡便計算1.25×3.2?!睂W生動筆計算后,交流展示結果。如下:
生1:1.25×3.2=1.25×(3+0.2)=1.25×3+0.2=3.75+2=5.75。
生2:1.25×3.2=1.25×(4×0.8)=(1.25×4)×(1.25×0.8)=5×0.1=0.5。
……
上述教學,學生由于沒有正確區(qū)分乘法的分配律和結合律,導致計算出現錯誤。教學乘法計算時,雖然學生看似掌握了系統(tǒng)的理論知識,但卻不懂得如何靈活應用,大多采取“蒙”的方式進行計算,究其原因在于沒有真正理解乘法的運算律。學生計算出現錯誤,除了他們自身的因素外,教師的教學方法不當也是關鍵因素。因此,教師在計算教學中要善于把握學生的錯誤,采取有效的方法,引導學生內化算理算法,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
總而言之,計算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情況,靈活運用各種策略,引導學生真正理解算理算法,實現培養(yǎng)學生計算能力的目的。
(責編 杜 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