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大新
【摘要】引導小學生獨立解決數(shù)學問題是目前我國小學數(shù)學教學的目標,而數(shù)學因其本身的屬性及特點,因此要求學生能夠充分發(fā)揮邏輯思維能力去尋找更多的解題方法,這就對教師的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不斷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通過現(xiàn)代化教學理念來鍛煉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拓寬學生的思維路徑,從而使其可以衍生出更加多樣化的解題方法。
【關鍵詞】小學數(shù)學;解題方法;多樣化;方法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93-2099(2021)07-0135-02
一、小學生學習數(shù)學的現(xiàn)狀
(一)教師的教學靈活度有待進一步提升
近年來我國在不斷地改進教學模式,要求以學生為主體進行教學,這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教學水平。但受傳統(tǒng)教育的影響,教學模式改革依然受到一定限制,課堂教學仍以教師講授為主,極大削弱了學生的積極性。雖然教師在課堂上給予了一定的方法指導,但學生在被動的學習過程中依然無法將各種方法靈活運用,從而降低了其學習效果。
(二)學生的應變能力有待進一步提升
學生對數(shù)學知識的靈活使用是建立在牢固掌握基本知識的基礎上,而部分學生學習時采取了死記硬背的模式,其隨機應變的能力受固定模式所限,無法取得更好的突破,長此以往形成了思想僵化的局面。面對多變的題型時,學生無法靈活轉(zhuǎn)換思路,也無法使用多種解題方式進行解答,這種情況下,不僅會增加教師的教學壓力,也會對學生的長期學習造成不良影響。
二、提升小學生數(shù)學解題方法多樣化能力的策略
(一)加強問題導向法教學模式
問題導向法可以很好地運用于學生預習及課堂教學的開端,首先,要鼓勵學生進行課前預習,但考慮到小學生思維能力的限制,教師要合理安排預習課件,并運用問題導向法讓學生帶著問題學習本節(jié)重點。這會降低學生在預習及聽講過程中的盲目性,也可以幫助學生養(yǎng)成課前預習的良好習慣。
其次,教師可以在課堂教學中以提出問題的方法將學生引入課堂中,其方法主要包含三個內(nèi)容:第一,提出合理的問題。例如,教授“認識圖形”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列舉正方形、長方形、圓形、圓柱形等圖形實物,從而使小學生在認知范圍內(nèi)打開思維,充分發(fā)揮想象對圖形有更加深刻的認識。第二,要對學生進行適當引導。教師課堂問題的提出只能讓部分學生進行獨立思考,對于其他認知、思維能力較差的學生要進行適當引導。比如,教師可以根據(jù)本節(jié)課的教學內(nèi)容為學生展示各個圖形模具,將小學生日常生活中接觸到的實物作為教育工具,從而可以讓所有學生都充分吸收本節(jié)知識點。第三,在進行問題解答與糾正的基礎上,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性思維。同樣以圖形為主,在完成該節(jié)課的教學內(nèi)容后,可以提出相應的練習題讓學生解答,并觀察學生在解題過程中容易出現(xiàn)的錯誤并進行答案糾正。事實上,這一教學環(huán)節(jié)也是教師掌握學生知識吸收程度的方法,以及驗證教學效果的一個過程,可以讓學生在鞏固知識的基礎上,不斷地進行相應的知識拓展,從而更加深刻及靈活地掌握本節(jié)課教學內(nèi)容。
(二)加強陶行知生活教育理念教學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念提倡學生將生活與課本所學有效地結(jié)合在一起,在加深學生對知識了解的基礎上,使其能夠有效地運用課本知識解決生活中存在的數(shù)學問題。
首先,數(shù)學題目要更加貼近生活。學生多樣化的解題方法建立在其具有足夠自主思考的基礎上,讓學生在有限的接觸范圍內(nèi)進行思考,可以使其在認知的基礎上有效地培養(yǎng)邏輯思維能力。比如,在講解“四則運算”時,可以提出下列題目:
小區(qū)超市舉行4周“充值送”活動,活動內(nèi)容分為兩種:第一:每周3次來超市消費的顧客,贈送80元優(yōu)惠券,另外贈送100元的超市充值卡;第二:每周5次來超市消費的顧客,贈送200元優(yōu)惠券,另外贈送260元超市充值卡;每次超市的最低消費為80元,而小花家每次在超市的消費都控制在60元以內(nèi),問哪種消費更加劃算?
該題需要采取兩種運算方式:
第一:每周消費為80×3=240(元),四周消費為240×4=960(元)。參加活動后四周實際總消費為960-(80+100)=780(元),參加活動后每周實際消費為780÷4=195(元),參加活動后每次實際消費為195÷3=65(元)。
第二:每周消費為80×5=400(元),四周消費為400×4=1600(元)。參加活動后四周實際總消費為1600-(200+260)=1140(元),參加活動后每周實際消費為1140÷4=285(元),參加活動后每次實際消費為285÷5=57(元)。
從兩種計算方法可以看出,參加第二種活動更適合小花家的消費標準。
其次,將實際操作加入教學模式中。實際操作教學主要指的是教師使用相關的教學工具及其他輔助器材來刺激學生的視覺,使知識教學達到更加直觀的效果,從而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
(三)鼓勵推行小組合作學習模式
鼓勵學生之間進行平等交流與合作可以有效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其在開啟主動學習模式的同時,還可以彌補互相之間的不足之處,用不同的思維模式尋找更多的解題方法,從而有效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為長期發(fā)展培養(yǎng)良好的習慣。首先,明確教學目標,把握知識點。只有明確了教學目標,教師才可以根據(jù)本節(jié)的教學內(nèi)容提出小組討論話題。例如,講授“有余數(shù)的除法”時,教師可以利用工具來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直觀領悟到除法中余數(shù)的意義,并解答本節(jié)知識點的題目。教師講解完本節(jié)知識點后,可以提出相應的問題,并鼓勵學生以小組模式進行討論解答。例題:將10根小棒分成5份,每份是多少?對于這個題目,學生可以利用原有知識很快地討論并解答出來。之后教師可以再出題目:將13根小棒分成5份,每份是多少?這是本節(jié)知識的重點,學生可以通過木棒、實物或者畫圖相互討論,從而得出準確答案。討論完成后,為了加深學生的印象,可以讓學生觀察10÷5與13÷5有什么不同。由于學生的思維不同,因此其解題的角度也會不同,而學生之間的相互交流會把思維的不同之處傳遞給對方,從而提升整體學生的思維活躍度。其次,要充分激發(fā)學生的思維能力。該模式主要以學生討論為主,教師引導為輔。如在教學前,教師可以加強對預習課件的策劃,從而讓學生對本節(jié)知識內(nèi)容有更加深刻的認識與理解。在進行課堂教學時,教師要鼓勵學生以小組討論方式對本節(jié)知識點進行相互討論,并將討論中存在的問題與難點提出,由教師對該難點與問題進行重點講解。
綜上所述,小學是基礎知識的積累階段,因此在小學數(shù)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思維、反向思維及邏輯思維能力,可以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找出更多的解題方法。這是目前我國小學階段培養(yǎng)學生的重點,并且隨著年級的不斷提高,學生學習能力的優(yōu)勢也會逐漸凸顯出來,從而為其培養(yǎng)更好的學習習慣。
(責任編輯 袁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