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校學生工作涵蓋了相對于專業(yè)教育之外的思想、政治、心理甚至是廣而言之的人文教育,顯而易見在人才培養(yǎng)的定位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輔導員是高等學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對大學生的健康成長的影響是直接而深遠的。本文從宏觀和微觀兩個角度分析闡述了當代高校輔導員的角色。
【關鍵詞】高校? 學生工作? 輔導員? 角色定位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1)09-0020-02
高校學生工作涵蓋了相對于專業(yè)教育之外的思想、政治、心理甚至是廣而言之的人文教育,顯而易見在人才培養(yǎng)的定位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作為學生工作的主體力量的輔導員是高等學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大學生思想道德修養(yǎng)的骨干力量,對大學生的健康成長的影響是直接而深遠的。高校輔導員的實質,從直接目的來說是“育人”,是與高校人才培養(yǎng)的根本任務相吻合的;從實現(xiàn)手段來說是“教育”和“管理”,教育是隨時隨地的個性化教育,管理是規(guī)范言行的指導性管理;從終極目的來說是“服務”,為學生的成長成才服務,為學校的宗旨和辦學理念服務,為國家社會主義建設服務。
一、從宏觀上看,高校輔導員必須成為教育者、管理者、服務者
(一)輔導員是高校學生健康成長的指導者和引路人
一直以來,輔導員作為學生在政治上、思想上、道德上和心理上的指導者和引路人是第一要務。當今時代是信息和知識經濟的時代,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相遇、新生與陳舊的交替、先進與落后的對壘、東方與西方文化的碰撞,都極大地沖擊著大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在是是非非、對對錯錯深層次地隱埋于信息內里的情況下確實真假難辨,有時甚至就像《紅樓夢》里的一幅對聯(lián)所說的“假作真時真亦假,有到無時無還有”。因此,當代大學生在認識社會主義勞動的奉獻和索取,在分析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精華和糟粕,在看待改革中利益關系的分配和調整,在對待中西政治經濟文化的融合和矛盾等許多問題都或多或少地存在著疑慮和困惑;在為人處事、待人接物、治學修身有時會由于認識的極限、感情的偏頗而造成心理失衡。在思想認識問題上,如果不加理會地任由學生發(fā)展,后果不堪設想;即使學生能在紛繁復雜的信息中總結經驗吸取教訓走上正軌,那可能也會浪費時間、加重教育機會成本,何況更多的例子證明學生一旦思想大方向把握錯了,往往積重難返。把握最佳教育時機成了輔導員的必修課,在學生迷途難返時送一聲“獅子吼”,在學生徘徊困惑時點一盞“夜航燈”。因此,輔導員必須引導大學生通過系統(tǒng)的理論學習,并從實踐和生活中印證理論,逐步樹立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透過事物錯綜復雜的現(xiàn)象,抓住事物的本質,把握住前進的正確方向,從而堅定共產主義信仰和社會主義信念。
(二)輔導員是學生學會獨立生活的管理者和服務者
進入大學以后,大多數(shù)學生之間從中學時期以讀書為紐帶建立起的“同窗關系”擴大到兼有以居住為紐帶的“同宿關系”和“鄰里關系”;從以學校為紐帶建立起的“校友關系”擴大到以地緣為紐帶的“同鄉(xiāng)關系”;再加上參加學生社團組織、勤工儉學、社會活動等所形成的各種關系同時出現(xiàn)在大學生身上。各種關系復雜的疊加使單純的讀書生活產生了變化,學生中有的如魚得水,有的無可適從。那么,是靠誰來幫助學生獨立生活呢?在大學里,與學生接觸最多、影響最大的莫過于輔導員。他們是大學生學會獨立生活的管理者和服務者,承擔著重要的管理工作和服務工作,比如說提出要求、指導學生自律、規(guī)范學生言行等等,但絕對不是做簡單的服務協(xié)調性工作。輔導員要以學生為本,從生活細微入手,體貼、關心學生,要經常深入到同學之中,向他們咨詢,傾聽他們的心聲,提供及時有效指導。只有讓學生信任,作學生的貼心人,學生才可能向輔導員吐露心聲。輔導員才能結合學生的所思、所想、所需,及時有效地實施合理的管理和必要的服務,培養(yǎng)學生獨立生活的能力。
(三)輔導員是高校學生走向成才的輔佐者和支持者
一個成熟的公民社會,其成員必須擁有自尊自重的人格,并與之所賴以生存之人文和自然環(huán)境建構互為主體之關系。而教育在于培養(yǎng)學生成為成熟的公民并走向成才,因此教育必須喚醒受教育者的主體性意識。所謂“主體性”是指受教育者的自我覺醒,相對于存在的客觀情景,例如政治、社會、文化世界和自然世界。既然“主體性”意識是要求自我覺醒,按照內因的決定性原理,學生成才的關鍵還在于自身。任何外在的因素只能是影響,教育也不例外。因此,對學生的成才負有重要影響作用的輔導員,只能按照教育的規(guī)律成為學生走向成才的輔佐者和支持者,不能不顧學生的實際、發(fā)展愿望和主體喚醒程度而代為主體,甚至揠苗助長。大學是學生“術業(yè)有專攻”的階段,專業(yè)教師授學生以“漁”。然而在人才培養(yǎng)中不能忽視知識能力的普遍聯(lián)系,在學生學習專業(yè)知識、培養(yǎng)專業(yè)技能的同時,必須使學生獲得一個相對合理的知識能力結構。這個知識能力結構靠專業(yè)教師是很難較為完善地完成的,絕大部分是靠輔導員的輔佐和支持。學生要有自己的想法,輔導員借力幫助其實現(xiàn)自己的想法,從而使學生體驗成功的快感,并走上另一個成功嘗試之路。比如說,一個具有一定管理能力和服務意識的學生,輔導員可以支持其參加團學組織或社團組織,可以給他意見和建議,讓他在社會活動中有所建樹,體驗為別人服務、奉獻的快樂。相反,如果沒有抓住“輔佐”和“支持”的性質,使學生虛有其名而自己越俎代庖,那么這樣的教育就毫無效果了。
二、從微觀上看,高校輔導員既是學生的良師益友和榜樣模范,又是高校學生工作的思想引領者和理論研究者
(一)輔導員是學生的“良師”。其“課堂”打破了課堂的界限,也突破了書本的極限,真正做到 “生活即課堂”,其傳授方式主要是“言傳身教”
教師通常是指擔任教學任務的工作人員。在大學里,輔導員除了負責“兩課”、心理指導課、就業(yè)指導課的教學工作,還承擔著大量的“課堂”之外的教育。在教育中,“德育”居首位,它可以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在大學里,輔導員既通過致力政治形勢教育和黨團建設,培養(yǎng)大學生為人民服務的精神;又創(chuàng)造條件開展第二課堂活動,例如文藝晚會、運動會、科技競賽、興趣小組等,讓活動凝聚學生,在活動中發(fā)現(xiàn)并引導學生的興趣愛好,為學生提供一個展現(xiàn)自我、展現(xiàn)才華的舞臺,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在大學里,輔導員的“課程”最多,而“課程”又在課程之外,學生在學習、實踐和生活的大事小事,甚至是當中的一個動作、一句話都可以成為輔導員借題加以教育和引導的內容,真正實現(xiàn)個性化教育。
(二)輔導員是學生“益友”。其交往內容涵蓋了學生學習、工作、生活等各方面,深入到學生的情感世界和心理世界,其交往方式主要是“談心”
如果輔導員只能懂得“教”和“指導”,那么他只能成為一名好老師,不能成為一名好輔導員。因為輔導員還必須做學生的“益友”,才能在“教”和“指導”的基礎上把“化”和“幫助”做好。古人說,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輔導員要對學生有一顆愛心,像朋友一般深入到學生當中,想學生之所想,急學生之所急,循循善誘,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培養(yǎng)學生自立能力和自強意識,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通過建立深情厚誼來做學生的知心朋友,這是輔導員最基本的一項素質和能力。與學生格格不入或沒有感情,是不可能在學生中扎根和產生影響的。只有與學生打成一片,才能通過交談,深入到學生的情感世界和心理世界,感動學生,感化學生,幫助他們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
(三)輔導員既是學生心中的一面鮮紅旗幟,又是學生眼中的一盞指路明燈
有人認為:教育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個靈魂搖動另一個靈魂。可見教育是一個影響人身心的過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具有其特質,靠說教流于淺顯,只有靠輔導員自身素質和形象塑造出來的人格魅力來感染和影響學生。實踐證明,輔導員通過辛勤勞動,以自己的自信、從容、學識、才藝和魄力,完全能夠成為學生心中的一面旗幟,同時又是學生眼中的一盞指路明燈,為學生的人生導航。要正確地引導學生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就要求輔導員具有較高的政治敏感性、政治洞察力和政治鑒別力,具備堅定的政治立場和較強的法制觀念,能正確處理個人與國家、集體和他人的關系。如果輔導員能做到品行端正、誠實、謙虛、公正、廉潔、以身作則和為人師表,學生必能耳濡目染,以他們心目中的輔導員為榜樣,學會做人,學會做事。
(四)輔導員是我國主流意識形態(tài)在高校中的宣傳者和灌輸者
輔導員是高等學校從事德育工作,開展大學生思想教育的骨干力量。高校輔導員的工作以思想政治教育為主線,寓教育于學生黨建和團建、日常教育管理與服務以及指導課外活動中。輔導員往往兼有黨務工作、團務工作者和“兩課”教師等多重身份,采用黨課、團課、知識競賽等多種形式使大學生了解黨和國家的路線、方針和政策,進一步堅定共產主義信仰和社會主義信念,更加清楚地認識自己肩負的歷史重任。他們經常性、直接性、全面性對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進行指導。因此,輔導員是我國主流意識形態(tài)在高校中的宣傳者和灌輸者。
(五)輔導員是學生工作,尤其是思想政治工作的研究者和專家
學生工作專家就是指在學生工作領域內,對學生工作的特點、任務、方法和內容有深入研究,總結出規(guī)律,并能有效指導學生工作開展的人。輔導員是學生工作的主力軍,長期奮斗在學生工作的第一線。學生群體中又存在著大量深層次的問題,諸如心理健康問題、學習方法問題、就業(yè)問題、戀愛觀問題、黨團建設、勤工儉學、法制教育等等。而這些問題涉及到心理學、教育學、哲學、政治學、法學等諸多學科,并且在不同的學生身上產生不同的情況,在個性中蘊涵著規(guī)律。因此,要更好地完成學生工作,并在實踐中不斷地完善創(chuàng)新,這就要求輔導員的理論水平、知識結構和思想觀念適應時代要求,能在工作中及時發(fā)現(xiàn)和解決新問題,同時要善于對學生工作進行總結歸納,使之理論化、學科化。
輔導員作為高校學生管理工作隊伍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高校教師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角色定位的準確與否直接影響到學生工作的效果,影響到人才培養(yǎng)的質量。輔導員要真正從繁忙的事物中解脫出來,要把一切工作的著眼點放在學生成長成才的根本目標上,努力促進輔導員角色成功轉變,即是由嚴格的教育管理向教育、管理、服務并重轉變;由權威型向對話型轉變;由知識單一型向復合型轉變;由非專業(yè)化、非職業(yè)化向專業(yè)化、職業(yè)化、專家化轉變。只有這樣,輔導員才能真正走進學生當中,做學生成長成才的指導者和服務者,才能完成國家和時代交予的教育任務。
參考文獻:
[1]漆小萍,唐燕等.高校學生事務管理,中山大學出版社,2005年1月第1版
[2]黃俊杰.大學通識教育探索,中山大學出版社,2002年8月第1版
[3]張祥云.《大學教育:回歸人文之蘊》,中山大學出版社,2004年8月第1版
[4]廣東省高校學生工作專業(yè)委員會組編:學生工作的績效與評估,中山大學出版社,2005年6月第1版
作者簡介:
魏奇彬(1983年-),女,漢族,廣東汕頭人,汕頭大學教育碩士研究生,汕頭職業(yè)技術學院教師,中教一級,高級職業(yè)指導師,主要從事思政教育與教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