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 段紀淼 谷科城 管金發(fā) 劉慧姝 鄢豪 林科宇
【摘要】信息化時代改革浪潮洶涌磅礴,科學文化發(fā)展日新月異,高校教育作為教授科學文化知識的重要載體,更要與時俱進,融入在這個萬物互聯(lián)的大時代中。本文首先根據(jù)高校教育的獨特性和重要性,運用項目式翻轉課堂的相關理論知識,提出了項目式翻轉課堂這一信息化時代背景下教學改革的方式方法、具體舉措和具體內容,名副其實地發(fā)揮高校教育在高層次高素質人力資源開發(fā)中的主渠道作用。
【關鍵詞】教學改革? 自主學習? 項目式翻轉課堂
【Abstract】In the information age, the tide of reform is surging and majestic, and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culture is changing with each passing day. As an important carrier of teaching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knowledge, higher education should keep pace with the times and integrate into the era of interconnection of all things. Firstly, according to the uniqueness and importance of higher education, using the relevant theoretical knowledge of project?based flipped classroom,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methods, specific measures and specific contents of teaching reform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nformation age, which is worthy of the name to play the main channel role of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development of high?level and high?quality human resources.
【Keywords】teaching reform; autonomous learning; project?based flipped classroom
【基金項目】重慶市研究生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研究生自主學習教學模式改革研究(yjg193144)。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1)10-0118-02
1.引言
起源于美國的以學生為教學主體、教師為教學主導并在教學中居輔助作用和次要地位的“翻轉課堂”教學方式,受到了廣泛關注,掀起了新教學模式思想和理論研究的風潮。它是一種全新的顛覆性的教學模式,這種全新的教學模式,同時集合了網(wǎng)絡在線學習可重復、目標明確的優(yōu)點和傳統(tǒng)課堂中的優(yōu)點,能實現(xiàn)教學效率的最優(yōu)和最大化。
“項目式翻轉課堂”教學是本文“自主學習教學模式改革研究”教學改革理論研究的核心環(huán)節(jié)?!绊椖渴椒D課堂”與其他教學模式區(qū)別在于,不再是僅教師課前制作好電子課件PPT、編寫好教案即可“一勞永逸”,而是需要教師對課前、課中和課后的教學活動進行完善的體系和過程設計。
2.項目式翻轉課堂教學方式的具體舉措
2.1課前:自主學習,完成“知識獲取”
課前,學生自主學習,進行相關課程知識的預習,其學習方式或者說是知識的獲取方式主要通過互聯(lián)網(wǎng)平臺。因此,教師首先需要基于網(wǎng)絡,根據(jù)知識結構的特點,對教學內容和課堂時間進行重新規(guī)劃。以列表或思維導圖的形式梳理重難點,并確定每期的學習內容??紤]到并非所有的教學內容都適合在線學習,因此,一些不易理解的知識點的教學需要教師靈活處理,比如可采用傳統(tǒng)的線下課堂答疑在課中進行統(tǒng)一答疑解惑[1]。
其次是進行案例項目設計。有別于傳統(tǒng)的面授式教學,學生能否認真學習資料和視頻,學生的學習成效和學習質量,直接與課中的研討式交流活動緊密關聯(lián)。在研討式交流環(huán)節(jié)中,雖然教師會給出具體的學習任務、需要掌握的知識點以及課堂小練習等,但學生的學習目的可能仍不明確,不清楚所學內容有什么用處,不能充分發(fā)揮翻轉課堂的優(yōu)勢。為此,需要教師課前做好準備工作,教師通過調研及大量閱讀資料,設計出符合教學大綱、貼近工程實際應用、難度適中且學生較為感興趣的多個任務活動,并按小組對任務進行具體分配。因此,教師發(fā)揮教學中的主導作為,引導學生明確自己學習的目標:項目要做什么,針對要做的東西應該學什么。在此基礎上,真正做到讓學生在學中“做”、做中“學”,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
2.2課中:項目交流+導學測試,完成“知識內化”
課中,課堂的授課方式不再是傳統(tǒng)的完全灌輸式,而是由“項目交流”和“導學測試”兩部分構成。
首先,教師把學生根據(jù)其特色、性格等相關要素分組,而后組織學生團體圍繞項目中存在的問題進行研究討論,然后教師根據(jù)項目的完成情況、成果展示情況、分組討論情況等進行總結,按小組給出評價。
完成項目的交流討論后,以項目為基礎,總結歸納項目中涉及的基礎理論知識,回歸課程教學本身,以提問的形式,包括基本概念、原理、方法等,考查學生課前的自學情況。其中部分問題直接來自課前教師給出的學習清單,同時也新增一些較難的問題,考查對自學內容的掌握程度。同時,對某些不易理解、晦澀難懂的知識點,教師采用傳統(tǒng)的授課方式在課中進行統(tǒng)一、重點講解,便于學生深度理解和掌握。
2.3課后:總結提高,完成“知識升華”
課后,教師要進行思考總結,根據(jù)存在的共性問題和典型問題進行整理、總結、歸納、分析,進一步完善項目,并及時更新學習資源,并依據(jù)學生課前和課中兩階段的綜合表現(xiàn),對學生個人及各小組進行過程考核和評價。學生鞏固復習并進一步擴展學習,完成知識的升華。
2.4課終:教學考核,檢驗效果
引入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后,對學生的考核評價不能沿用傳統(tǒng)的卷面考試,而應該多元化檢驗學生的學習成效。在此,本文提出了理論與實踐并權重、過程和結果并權重、個?人能力和團隊成績并權重的多元化考核方式??己酥饕椖砍晒故?、課堂表現(xiàn)及期末考試三部分組成。項目成果主要考查學生理論結合實際、工程應用等工程實踐能力以及邏輯思維和口頭表達能力;課堂表現(xiàn)主要包括課堂參與度、探究能力以及回答問題的正確性等;期末考試則是綜合考查。
3.項目式翻轉課堂教學方式的重要意義
(1)顛覆傳統(tǒng)的輸入式教學模式,引入更為先進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式,改變了傳統(tǒng)課堂教學中的師生教和學的固有角色,掙脫了知識傳授和知識內化的次序和模式束縛,真正實現(xiàn)以學生為主體,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深度學習和探索,實現(xiàn)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培養(yǎng)。
(2)緊跟時代發(fā)展步伐,將信息手段與課堂教學有機融? ?合,使得“知識學習在課外,知識內化在課內,知識升華在課后”,突破傳統(tǒng)的輸入式教學模式的諸多限制,把課堂教學過程進行有效延伸。
(3)以案例項目為依托、以任務為導向,把項目教學和翻轉課堂相結合,充分發(fā)揮兩者優(yōu)勢,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研究問題、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能力,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培養(yǎng)有重要意義。
顛覆傳統(tǒng)的面授式教學模式,將互聯(lián)網(wǎng)、項目式教學和翻轉課堂進行有機結合,掙脫知識傳授和知識內化的次序和模式束縛,使得“知識學習在課外,知識內化在課內,知識升華在課后”,突破傳統(tǒng)的輸入式教學模式的諸多限制,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深度學習和探索,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研究問題、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能力,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培養(yǎng)有重要意義。
4.結論
本文基于當前高校的教學模式,把握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下高校教學模式改革方向,提出了項目式翻轉課堂這一信息化教學改革舉措。翻轉課堂教學模式顛覆傳統(tǒng)的輸入式教學模式,將互聯(lián)網(wǎng)、項目式教學和翻轉課堂進行有機結合,掙脫知識傳授和知識內化的次序和模式束縛,使得“知識學習在課外,知識內化在課內,知識升華在課后”,以案例項目為依托、以任務為導向,把項目教學和翻轉課堂相結合,突破傳統(tǒng)的輸入式教學模式的諸多限制,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深度學習和探索,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研究問題、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能力,實現(xiàn)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培養(yǎng),以信息技術為支撐,激發(fā)學生學習主動性,發(fā)揮高校教育在高層次、高素質人力資源開發(fā)中的主渠道作用。
參考文獻:
[1]溫靜,白健,胡桂萍,邱長富.基于“互聯(lián)網(wǎng)+”模式下高職數(shù)學信息化教學改革研究[J].職業(yè)教育,2019,8(2):98-104.
作者簡介:
王建(1995年6月-),男,漢族,江西高安人,碩士研究生,陸軍勤務學院油料系助教,主要從事油氣安全與防護研究。
段紀淼(1987年-),男,講師,博士研究生,主要從事多相流動安全保障技術相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