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鐘嶸在《詩品》中從詩歌“吟詠情性”的本質論出發(fā),認為詩歌創(chuàng)作當反映社會生活,當是情之所感、眼之所見,主張自由抒情,反對用事過于繁密,反對華麗的辭藻堆砌,反對妨礙情感表達的創(chuàng)作方法和表現(xiàn)技巧,反對過分追求聲律,追求自然聲韻之美。鐘嶸主張從“自然英旨”的原則出發(fā),用“直尋”的方法,無功利性地觀照世界,鐘嶸《詩品》中的“直尋說”對于后世學派主張及美學觀念的發(fā)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關鍵詞:直尋 自然 聲律
鐘嶸《詩品》是我國第一部詩論著作,《詩品》中文學思想包括詩歌發(fā)生論、本質論、詩體論、創(chuàng)作論和詩學理想等多個方面,形成了“吟詠情性說”、“直尋說”、“滋味說”、“風骨說”等多個文學理論主張。《詩品》從詩歌“吟詠情性”的本質出發(fā),提出詩要寫出自然英旨之作,詩當“直尋”、“即目”,即景抒情,自抒胸臆,反對矯揉造作的詩風和繁密的用典,達到物我交融、和諧默契的境界,就像是在“再現(xiàn)”思維中,內在的意要“宣內以象外”,將瞬間直覺的審美意象直接表達,自然形成一種文學意象,這樣才能“稱物”,從而創(chuàng)造出內外渾然一體、意物相稱的詩文。
一.“直尋說”理論依據
在《詩品》中與“直尋”概念相當?shù)倪€有“自然”、“即目”、“直致”等?!爸睂ふf”追求自然本色,在中國古代文論中有深厚的哲學淵源。先秦道家老莊崇尚自然,認為人應順其自然,不可違背自然;莊子主張尊重人的自然本性,莊子的思想帶有一種返璞歸真、率真自然的超脫精神,以自然無為批判儒家的有為之治;兩漢時期,《淮南子》繼承發(fā)展了繼承了老莊“自然”、“無為”,并吸收融合了儒家的影響,由“無為”發(fā)展到“無為”并非無所作為,而是因勢利導的主動作為;王充寫《論衡》重振道家的天道“自然無為”,“自然”是構成其思想的核心概念,認為人和物的生都靠“元氣”的凝結,死滅復歸元氣,是自然發(fā)生的過程,先秦及兩漢時期,為“直尋說”崇尚自然本色奠定了深厚的思想基礎。后來魏晉時期,隨著玄學的興起,審美觀念的自覺,士人率真曠達的品格,喜愛縱情山水對自然之美崇尚加上時代品評人物崇尚自然標準的風尚使得“直尋說”有了更深厚的現(xiàn)實依據。鐘嶸所處的時代,當時五言詩創(chuàng)作走火入魔,詩壇評論批評不力,缺少理論和統(tǒng)一的批評標準,提出一系列如“直尋說”等的文學理論主張,實為了達到指陳弊端、正本清源的目的。
二.“直尋說”內涵意蘊
直尋是反映生活、寫景抒情,重視藝術表現(xiàn)上的自然本色。《說文解字》解釋說:“直,正見也。從乚,從十,從目,徐鍇曰,乚,隱也,今十目所見是直也?!雹佟爸薄北玖x是無遮蔽的視,視的是隱匿狀態(tài)下的事物本真狀態(tài),即是自然。對于“尋”,《說文解字》解釋說:“繹理也,從工,從口,從又,從寸。工口亂也,又寸分理之,彡聲。此與同意,度人之兩臂為尋,八尺也。”②“尋”本義為名詞,古代的長度單位,八尺為一尋,用臂的長度來衡量外物,是人認識外部世界的工具,后詞義擴大,名詞變?yōu)閯釉~,引申為“探究”、“尋找”等義,代表著人們?yōu)榱诉_到認識外部世界的目的親身實踐的過程,“直尋”整體含義是通過人的實踐去探究外部世界隱匿的自然本色,追求的是自然本真,體現(xiàn)的是直接審美性,反映的是社會生活或自然環(huán)境。鐘嶸評論詩歌很是強調自然之美,在《詩品序》中他稱為“自然英旨”,并且認為表現(xiàn)“自然英旨”的方法是“直尋”,通過“直尋”的方法描寫自然環(huán)境和社會人事,抒發(fā)真情實感,在無掛礙無阻隔的前提下呈現(xiàn)詩歌藝術的直接審美性。
鐘嶸提出“直尋”說,有兩個方面的內涵,一方面,文學是客觀自然和社會現(xiàn)象的反映,“直尋”當取材于現(xiàn)實,表現(xiàn)現(xiàn)實,那要求創(chuàng)作者要有對自然環(huán)境和社會人事的體驗。自然環(huán)境變換對創(chuàng)作者內心產生觸動,進而創(chuàng)作詩歌,《詩品序》中提到:“若乃春風春鳥,秋月秋蟬,夏云署雨,冬月祁寒,斯四候之感諸詩者也?!雹鄞合那锒臅r的更迭,自然景物盛衰的觸動,使創(chuàng)作者不禁性情搖蕩,進而創(chuàng)作詩歌;除了自然環(huán)境的變換會觸動創(chuàng)作者情思之外,創(chuàng)作者的社會遭遇也同樣跟詩歌創(chuàng)作有密切聯(lián)系。如屈原放逐乃賦《離騷》;戰(zhàn)爭慘烈,王粲發(fā)愀愴之詞,吟詠《七哀詩》;阮籍命運多舛,作《詠懷》以抒憤??傊?,“直尋”的前提條件是要有對自然環(huán)境或者社會人事的觀察和感悟,然后詩歌表現(xiàn)出來,形成主客觀相統(tǒng)一的審美境界。
另一方面“直尋”的過程要呈現(xiàn)自然本色,絕不是對客觀環(huán)境的照相機式的機械摹寫,反對賣弄學問式的典故堆砌,反對過分的華麗辭藻,反對過分追求聲律之美。
“直尋”要求表達情感的自然與真切,即詩歌要寫真情實感,描寫真實的現(xiàn)實境遇和人世變遷,抒發(fā)詩人的真情實感反對過分華麗的辭藻和典故的堆砌?!对娖贰吩姼琛耙髟伹樾浴钡谋举|論出發(fā),對于那些朝廷之上的奏章,可以引經據典、借古喻今,以顯示其典雅、莊重,而寫詩乃是吟詠情性,用事過于繁密,則會阻礙個人真情的抒發(fā),進而他提出“觀古今勝語,多非補假,皆由直尋”。④他主張好詩的得來,要靠對事物進行細密的觀察,創(chuàng)作者要即目即事,直接書寫其所見所感,直接抒發(fā)生活中的體驗與感受。他反對在詩中大量用典、用事,批評任昉詩雖學問淵博,動不動就運用典故,因此詩作不能奇警,年輕士子效仿他這樣就是多為弊端。鐘嶸是反對賣弄學問式地運用典故,他認為典故堆砌使詩歌佶屈聱牙,難以卒讀,意思晦澀,它完全破壞了詩歌的自然本色之美。
鐘嶸在《詩品》品評詩人過程中,除了反對典故堆砌之外,還反對過分的華麗辭藻和過多語言技巧的使用。鐘嶸評陸機詩崇尚法度規(guī)則,注重辭藻的組織安排,卻有損于自然本色的奇妙,評潘岳詩提到:“如翔禽之有羽毛,衣被之有綃縠,猶淺于陸機?!雹菰u張華的詩歌風格華麗,比興寄托大多顯得奇特,巧妙運用文字,竭力追求鮮妍艷麗,有損害詩歌自然之美,評鮑照詩崇尚巧妙地描繪物象,不回避生澀怪僻,頗有損于清朗典雅的格調,可見鐘嶸反對過分追求辭藻雕琢之美的態(tài)度,都足可見鐘嶸品評詩歌對自然之美的推崇。對謝靈運、謝朓的詩歌,錘嶸一方面肯定其自然清新的優(yōu)點,另一方面也批評他們的“繁富”、“細密”,不夠自然的缺點。謝靈運詩中的名句大都是比較自然的,確如芙蓉出水,清新可愛,但從總的方面來看,他的詩作刻意雕琢,堆砌辭藻的現(xiàn)象還是比較明顯的。謝眺也是如此,既有一些清新自然的秀句,又有過于講究對仗、格律的細密之病。鐘嶸是主張“自然”的,主張通過“尋”的實踐達到渾然天成的境界的?!爸睂ぁ逼鋵嵤恰皩ぶ薄保谔骄康倪^程中追求自然本色,崇尚直抒胸臆,體現(xiàn)詩歌的直接審美性,這種審美活動既包含了主觀的情感活動,也包含了客觀的物象、人事之美?!爸睂ぁ钡倪^程類似于創(chuàng)作過程中藝術發(fā)現(xiàn)的過程,心不離于物,用心駕馭物,進而達到物我交融、渾然一體的最高境界。
“直尋”要求詩歌藝術效果表現(xiàn)得自然而然,要求詩歌在表現(xiàn)上要呈現(xiàn)出自然之美,除了反對刻意地雕琢、裝飾和典故堆砌之外,鐘嶸極力反對由于過分追求聲律之美而造成的矯揉造作的詩風,在詩歌創(chuàng)作中不是不要求聲律之美,而是要追求自然聲韻之美,因為他認為如果在音韻上過于拘謹或是過分追求則會影響詩的自然之美,流暢之美。當時沈約等人提倡永明聲律論,認為文士們仰慕謝朓、沈約等人,務求精巧細密,繁瑣細微,一心想著壓倒別人,結果使詩歌顯得過于拘謹,失去了其本真之特色。他還認為詩歌語言的音樂美,應當以自然為標準,詩歌語言的音韻應當自然流暢,不必去追求那些煩瑣細碎的格律,鐘嶸認為詩歌語言的音樂美,應當以自然為標準。
總之,鐘嶸在詩歌批評中追求的是“自然英旨”的美學標準,“自然英旨”在根本上指的是個人真性情的表現(xiàn)與抒發(fā),這種詩歌中的真性情是一種自然而然的有感之作,反對刻意用典、用事,反對過多華麗辭藻和技巧的運用,追求音韻的自然和諧,在一定程度上擺脫了儒家的教化功用而專注于詩人自身的審美體驗以及詩人內心的情感體驗。
三.“直尋說”的意義及影響
鐘嶸在《詩品》的中品和下品序中,集中批評了當時文藝創(chuàng)作中追求堆砌典故、過分華麗辭藻和語言技巧的使用及過分講究聲律的弊病。鐘嶸認為這些妨害和破壞了詩歌的自然之美。主張通過“直尋”的方法反映生活、直抒胸臆,“直尋”過程所追求的自然實是士族階層崇尚的一種特殊的 “自然”,鐘嶸提出“直尋說”的文學理論主張有利于重振士族文化、維護士族政治利益。
鐘嶸反對詩中用典,反對聲病,就是因為聲病、用典阻礙了自然本色的傳達。鐘嶸在《詩品》中評顏延之詩芙蓉出水式的自然之美,可見鐘嶸顯然是傾向于這種自然清新之美的,在詩歌創(chuàng)作中以真性情的自然流露作為根本的要求,通過“直尋”的方法,追求“自然英旨”的審美標準。鐘嶸的詩歌理論對中國美學的發(fā)展起到了不容忽視的作用,突出了詩歌自身的直接審美性特質和審美價值,同時也使中國的詩歌理論呈現(xiàn)出較高的美學價值。
鐘嶸“直尋說”的理論內涵對后世一些理論主張產生了深遠影響。唐代李白提倡“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司空圖提出“妙造自然”觀念;宋代崇尚淡文化,蘇軾倡導平淡自然;明代李贄的“童心說”,崇尚本真性情的抒發(fā),率心而行;公安派主張“獨抒性靈,不拘格套”;清代性靈派主張詩歌創(chuàng)作要直接抒發(fā)詩人的心靈,表現(xiàn)人的真情實感,強調人的情感的自然流露,以上觀點會發(fā)現(xiàn),鐘嶸按照“自然英旨”的標準,提出的“直尋說”的理論主張,對后世文學理論的闡發(fā)和美學觀念的發(fā)展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仍值得進一步探討研究。
注 釋
①(漢)許慎撰;徐鉉校定:《說文解字》,中華書局2013年版第268頁。
②(漢)許慎撰;徐鉉校定:《說文解字》,中華書局2013年版,第61頁。
③(梁)鐘嶸著;曹旭集注:《詩品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第56頁。
④(梁)鐘嶸著;曹旭集注:《詩品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第220頁。
⑤(梁)鐘嶸著;曹旭集注:《詩品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第174頁。
項目負責人:秦會杰,項目編號:2019XSY012,項目名稱:清代及民國河南方志所錄女性墓志銘研究——以《中國地方志集成·河南府方志集》為例
(作者單位:山西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