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峰華
【摘 要】在初中物理課堂教學中應用自制教具,可以有效調整和完善物理課程的教學結構,降低教學難度,將原本抽象化的物理知識具體形象地展示給學生,讓學生更加清晰地認識事物的本質,牢固地掌握所學知識?;诖?,物理教師要積極探索自制教具的應用價值,并根據物理教學的要求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努力提升課堂教學效率,打造高效的物理課堂。
【關鍵詞】自制教具;初中物理;有效教學
隨著新課程改革工作的全面推進,初中物理課程的教學目標與重心也在做相應調整,更加重視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為了有效提升教學效率,教師應積極拓寬教學渠道,在課堂中引入各種新元素、新手段,在豐富教學內容的同時提升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讓他們學會舉一反三、學以致用。實踐證明,將自制教具應用到初中物理課堂中,不僅可以有效彌補實驗器材數量不足的問題,而且能夠拉近物理知識與日常生活的距離,滿足學生的探索欲望和求知欲望。
1? ?自制教具在初中物理教學中的應用價值
1.1? 營造活躍的課堂氣氛
對很多初中生而言,他們在剛接觸物理時覺得物理十分有趣,會對其中的物理知識與物理現象產生極大的好奇心,也會為了滿足好奇心而積極探索。教師應當持續(xù)提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通過一些有趣的教學內容和手段來教給學生正確的學習方法,讓學生從被動學習轉變?yōu)橹鲃訉W習,從而使學生的學習達到最佳效果[1]。在教學中引入自制教具,可以讓學生全程參與課程實踐,直觀地看到物理現象,教師再在此基礎上加以解釋,學生就會更加輕松地掌握物理規(guī)律,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動手自制教具的過程中,學生整個的學習狀態(tài)也會比較高漲,整個課堂氛圍會更加輕松有趣,有利于教學效率的提升。
1.2? 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
新課程改革的目標中有關于培養(yǎng)學生觀察能力的要求,這符合初中物理的課程特點。在課堂中應用自制教具,并讓學生全程參與,有助于學生發(fā)現知識重點,根據教材內容來有針對性地選擇學習方法。除此之外,自制教具貼近學生的日常生活,制作步驟也較為簡單,容易得到學生的青睞。要將自制教具運用到初中物理教學中,物理教師就要對學生進行正向引導,讓他們在參與教具制作與實驗活動時留心觀察,并列舉出成套設備與自制教具的優(yōu)缺點,增強他們的觀察能力與分析能力。
1.3? 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
正所謂“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初中物理課程的教學目標不僅僅是讓學生取得優(yōu)異的成績,更加重要的是讓他們掌握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養(yǎng)成終身學習的習慣。通過應用自制教具,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交流更加密切,學生自主動手制作教具的欲望也會更強烈。教師還可以采取有效的激勵機制,讓學生之間進行教具制作和評比。這個過程中,學生可以單獨完成制作,也可以小組合作完成。最后通過評比評選出優(yōu)秀作品并加以獎勵,可以激發(fā)學生更加濃厚的學習興趣。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將在教師的指導下產生更多的靈感,豐富自己知識儲備的同時,積累寶貴的實踐經驗。另外,教師還要利用這一契機來鼓勵學生大膽提出并實踐自己的想法,讓他們充分體會到由物理學習帶來的滿足感。
2? ?自制教具在初中物理教學中的有效應用策略
2.1? 引入生活元素,靈活運用自制教具
物理知識來源于生活,也需應用到生活中。想要更加高效地實現教學目標,物理教師就要靈活運用自制教具來加強物理課堂與日常生活之間的聯系,讓學生可以利用物理知識解決生活中的難題,提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達到學以致用的教學目的[2]。
如在教授“大氣壓強”時,大氣壓是看不見摸不著的,但又是確確實實存在的,怎樣才能讓學生形象直觀地感受到大氣壓呢?為了讓學生更好地認識大氣壓強,理解大氣壓的原理,教師可以組織學生自行制作教具,讓他們通過自己的努力掌握物理規(guī)律。其實,有時不需要太復雜,應用身邊普通的東西就可以達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只要準備一個帶有蓋子的空礦泉水瓶即可。首先,拿出課前準備好的一個空的礦泉水瓶,課上在瓶子里倒入少量熱水,輕輕搖晃后倒掉熱水,并迅速將瓶蓋蓋緊,確保不漏氣,然后把瓶子立放在講臺上,讓學生靜靜觀察出現的現象。過了一會兒,學生就會聽見“咔咔咔”的聲音,觀察到瓶子慢慢變癟,而且現象非常明顯。此時,教師就可以順勢提出問題:“如果不用瓶蓋蓋住瓶口還會不會發(fā)生這種想象呢?”學生在試驗后發(fā)現,不蓋瓶蓋,瓶子不會變癟。接著,教師繼續(xù)提問:“是什么使瓶子自動變癟了呢?”答案就很明確了——大氣壓強。通過這一貼近日常生活的物理實驗,學生就能輕松理解大氣壓強的內涵與原理,學習效率得以提升。
2.2? 創(chuàng)設實驗環(huán)境,正確運用自制教具
初中物理課程的難度相對較低,所涉及的物理現象與物理規(guī)律雖然比較簡單,但仍具有一定的抽象性,教師需要用一定的輔助教學方法來幫助學生理解。物理實驗是初中物理課程的重要構成部分,正確運用自制教具,不僅可以幫助學生對物理知識形成準確認知,而且能夠讓實驗活動開展得更順利,充分體現教學內容的趣味性與生活性。
如在教授“浮力”時,通常情況下,物理教師會按照新課程標準要求開展“探究阿基米德原理”的實驗活動,但其中較難理解的實驗內容是分析浮力的產生原因,很多學生在看完實驗演示后仍然是一頭霧水。為此,物理教師可以通過自制教具來設計如下實驗。首先,將礦泉水瓶的底部剪掉,將其倒置,而后將一乒乓球從底部放入礦泉水瓶內,使其卡在瓶頸處;接著,向礦泉水瓶內注水,可以看到的是,雖然瓶頸上部分有水,但乒乓球仍然沒有浮上來;最后,讓學生用手將瓶口封住,此時學生會發(fā)現上部分的水逐漸流入礦泉水瓶頸直至瓶口,水灌滿后,乒乓球會迅速浮上來。通過上述實驗,學生可以直觀了解到浮力產生條件中“壓力差”的含義,從而很輕松理解并掌握浮力的產生原因。
2.3? 培養(yǎng)科學態(tài)度,合理運用自制教具
2.3.1? 組織學生開展小組合作
物理課程包含了大量的實驗活動,為了能夠突破教材內容的桎梏,提高教學效率,教師應當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強化實驗效果,讓學生在小組合作中共同制作實驗教具,促進生生之間的交流互動[3]。如在教學有關導體和絕緣體的內容時,為了幫助學生直觀了解到導體與絕緣體中之間存在的轉化關系,教師可以為學生設置如下的問題:“已知在常溫狀態(tài)下,玻璃是相當好的絕緣體,但當溫度上升到一定攝氏度后,玻璃則成為導體,怎樣設計相關實驗活動來驗證這個說法呢?”隨后教師將學生分成多個學習小組,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完成此實驗:先將準備好的廢舊白熾燈燈芯(無燈絲)按照串聯的方式連接到帶有小燈泡的閉合電路中,而后加熱玻璃,通過觀察燈泡亮暗的變化來驗證上述結論。通過這個實驗可以發(fā)現,一開始小燈泡是不亮的,加熱玻璃后隨著玻璃溫度的不斷升高,小燈泡慢慢開始變亮,這說明加熱后玻璃由絕緣體變成了導體,也進一步說明導體和絕緣體之間沒有絕對的界限。由此,不難看出,只是通過一個簡單的自制教具實驗,就可以將抽象的知識直觀地展示在學生面前,讓他們更加輕松地掌握物理規(guī)律。
2.3.2? 組織學生開展自主實踐活動
為了進一步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讓他們的實踐能力得到充分鍛煉,初中物理教師要經常組織學生開展自主實踐活動,讓他們可以利用自制教具獨立完成實驗。
如在學習摩擦起電的知識后,可以讓學生事先準備一些不同形狀的小紙屑,而后拿出準備好的塑料尺,讓學生先用塑料尺靠近小紙屑,發(fā)現小紙屑沒有反應;再讓學生將塑料尺放到自己干燥的頭發(fā)上快速摩擦,之后再用塑料尺靠近小紙屑,發(fā)現各種不同形狀的小紙屑會被吸起來。這就說明摩擦可以使物體帶電,而帶電體可以吸引輕小物體。這個小實驗的取材極為方便,都來自身邊的物體,做起來也很容易,現象也很明顯直觀。這個小實驗不僅豐富了課程內容,而且可以幫助學生理解所學知識,培養(yǎng)他們舉一反三的能力。
綜上所述,在物理課堂中合理應用自制教具,不僅能夠賦予傳統課堂更多的樂趣,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而且可以引導學生仔細觀察生活,發(fā)現生活中的物理知識,將所學的物理知識應用于生活。學生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能充分體會到學習物理知識的滿足感與成就感,進而其物理知識水平能得到進一步提升。
【參考文獻】
[1]劉曦萍.自制教具讓初中物理課堂更加精彩[J].基礎教育研究,2017(4).
[2]郭素華.自制教具在初中物理實驗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校外教育,2015(14).
[3]趙卓立.淺談初中物理自制教具的開發(fā)與利用[J].甘肅聯合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