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娜
摘 ? 要: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加大傳統(tǒng)文化內(nèi)容,經(jīng)典文言文篇幅由原人教版的4篇增加到14篇,學習文言文的學段也從高段提前到中段。學習文言文學段的提前、篇幅的增加、內(nèi)容的增強,要求小學語文教師,必須要做好文化的傳承,為學生的傳統(tǒng)文化學習打好底色,要求教師要認真研究《課標》和教材,結(jié)合學生實際,實施有效的教學策略,提高學生的文言文閱讀能力,進而加強學生對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關鍵詞:小學語文;文言文教學;策略式悟讀;深度思維
中圖分類號:G623.23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9-010X(2021)01-0004-05
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現(xiàn)已全面走進課堂,細心的老師都會發(fā)現(xiàn)從三年級上冊開始到六年級下冊共有14篇文言文。這在原人教版教材的基礎上增加了整整10篇,而且從原人教版五年級學習第一篇文言文《楊氏之子》,到現(xiàn)在部編版教材提前到三年級上冊編排的《司馬光》,學習文言文的學段從高段提前到中段。學習文言文學段的提前、篇幅的增加、內(nèi)容的增強,這些是我國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滲透的體現(xiàn),是國家意志,國家戰(zhàn)略的方向性問題。作為小學語文教師,我們必須要做好文化的傳承,為學生的傳統(tǒng)文化學習打好底色。那么教師該如何來指導閱讀文言文呢?
三年級上冊第八單元《司馬光》是學生要學習的第一篇文言文,它是文言文學習的開端?!傲己玫拈_端就是成功一半”,教師必須要精心、細心地為學生上好這一課,為學生的文言文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扣好文言文學習的第一??圩?。本單元的閱讀語文要素是“學習帶著問題默讀,理解課文的意思”。本課的課后題第一題指向朗讀和背誦,第二題是借助注釋理解古文,第三題是古今對比,感受文言文的語言特點。語文要素關注學生思維的發(fā)展,學會帶著問題思考理解,課后題指向文言文學習的基本方法。基于此,本文以《司馬光》為例,從層級式通讀、策略性悟讀、多形式熟讀、讀寫式回讀四個角度來闡述課堂上指導閱讀文言文的方法和路徑。
一、層級式通讀
王崧舟老師曾經(jīng)說過“所有的文言文第一個環(huán)節(jié),一定是通讀。”通讀文言文絕對是學習文言文的一大前提,在沒有讀懂讀順的情況下是很難進行下一步學習的。通讀不僅僅是讓學生一遍遍朗讀,筆者認為是要講究方法和技巧的,是要有層級地引領學生有節(jié)奏的朗讀。
對于三年級的學生來說,第一次接觸文言文,他們會覺得拗口,詞句不通順,文章不好讀,因此這時更需要教師適切的引領和指導。這是部編版三年級上冊《司馬光》一文:
群兒戲于庭,一兒登甕,足跌沒水中,眾皆棄去。光持石擊甕破之,水迸,兒得活。
(一)學生試讀
同學們,我們端起書試著讀一讀這篇小古文。如果讀到哪里出現(xiàn)問題了可以停下來想一想,看看能不能自己解決然后接著讀下去,或者跟同桌說一說、聊一聊。老師希望你們每人讀兩遍,讀準字音。
同學們讀完之后,要有交流,互相說一說自己的感覺,讀到哪個字時有什么問題。老師要直面學生第一次讀文言文的感覺,出現(xiàn)問題是肯定的,老師一定要抓住時機,適時地引導學生,讓學生自己去發(fā)現(xiàn)問題并解決問題。比如:學生第一次讀“群兒”的時候,可能會有同學把“兒”讀成兒化音。因為在他們的認知里,“兒”在句子中除了“兒子”是念本音,一般情況下都念成兒化音。再比如:有的學生朗讀“足跌沒水中”這句的時候,多音字“沒”字應該讀什么,還有語句的停頓都有可能會出現(xiàn)問題。
此時,教師的引領要得當,要讓學生思考如何試著解決難題,而不是由教師講解給學生。如果直接把答案給了學生,他們就會覺得文言文好難學??!教師要讓學生自己說一說,應該讀“兒”的本音呢?還是讀成兒化音呢?為什么?學生默讀思考后就會發(fā)現(xiàn),讀成兒化音是沒法理解的,讀本音是“一群兒童”的意思。還有“足跌沒水中”這句,讀音的選擇和停頓是理解句子的關鍵,讓學生思考一下,然后交流讀哪個音,應該怎么斷句。此時引導得當,可能會打開學生的學習文言文的思路,引發(fā)學生的思維發(fā)展。此時解決不了的問題也可以先擱置,留下懸念。
(二)范讀聽讀
同學們,老師受你們傳染,我也想讀一讀,你愿意聽老師讀一遍嗎?不過聽老師讀,老師是有要求的,剛才我們朗讀時遇了幾個問題,有的問題解決了,有的問題還沒有解決,聽老師讀的時候,看看能不能解決剛才的問題,你們要認真聽,邊聽邊思考喲!
對于初次學習文言文,教師范讀是必不可少的,學生聽讀能力的培養(yǎng)也是不容忽視的。學生在聽讀的過程中,會解答剛才的問題,更會對文言文的朗讀給學生起到示范的作用,學生會初步感知文言文的朗讀特征。
(三)帶讀、引讀
一次示范,學生只是解決了疑惑,感知了文言文的特點,但是真的實際朗讀起來還是需要進一步的帶讀。此時,可以進行多種形式的帶讀,教師帶讀、學生帶讀、教師讀上句、學生讀下句,然后互換,達到熟讀的程度。
(四)默讀,畫停頓符號
經(jīng)過剛才的范讀和帶讀,學生已經(jīng)初步感知到文言文的朗讀特征,也能初步厘清字詞間的停頓,讓學生默讀,畫停頓符號。當然,前提先給學生一個示范,讓學生了解停頓符號的畫法。畫完之后,要讓學生充分表達,為什么要這樣畫?
也許此時就有學生發(fā)現(xiàn)“足跌沒水中”的停頓奧秘。如果沒有同學發(fā)現(xiàn)也沒關系,教師可以適時地進行引導“同學們,你們覺得這句話的停頓為什么要這樣畫呢?‘足/跌沒/水中和‘足跌/沒/水中有什么區(qū)別呢?”經(jīng)過思考和教師的引導,學生會了解到“足”就是腳,“跌”就是失足跌倒、摔倒,“沒”就是淹沒。第一句的停頓是腳跌倒在水里了,第二句是失足倒了,人淹沒在水里了。學生很快就會明白應該怎樣畫停頓。為什么要這樣畫停頓呢?原來停頓是根據(jù)句子的意思來畫的,這就是文言文的節(jié)奏。讀文言文要有節(jié)奏,要有停頓,停頓是由句子的意思來決定的。
(五)多形式練讀
讀文言文就像尋寶一樣,學生們在初步感受到朗讀文言文的快樂的時候,不要停下來,要加強練習鞏固,形式更是多樣的。個人讀、小組讀、同桌讀、師生對讀、搖頭晃腦讀、做動作讀、圖文對讀、文白對讀……只要發(fā)揮教師的智慧,形式的選擇和設計是無窮無盡的。練讀的目的達到了,學生對文言文的通讀學習目標就已經(jīng)達成了。
二、策略性悟讀
文言文是需要感悟理解來閱讀的。策略性,是針對教師的教學方法來說的,如何有策略地引導學生,又讓學生感覺教師教而無痕,同時讓學生在自讀自悟中習得知識,感知文言文學習的快樂,這是不容易做到的。
(一)文白對照,感受文言特點
出示ppt(文言文和白話文兩篇課文)。
“同學們,還記得我們在一年級的時候?qū)W習過的一篇課文《司馬光》嗎?這兩篇課文放在一起,我們來看,白話文的課文是141個字,文言文的是30個字。你覺得這兩篇文章有哪些區(qū)別呢?”
這個環(huán)節(jié)是根據(jù)課后題第2題來設計的。文白對照,學生會很清晰地發(fā)現(xiàn):白話文字多,文言文字少;文言文不好讀,白話文好讀;文言文乍一看看不懂,白話文一看就懂;文言文精煉,白話文生動……此時適時地告訴學生文言文是古代人寫文章用的語言。文言文的特點就是簡潔凝練、言簡意賅。文言文中的每一個字、每一個詞都是有意義的。需要大家用心的去思考,發(fā)現(xiàn)每一個文字背后的含義,文言文讀起來有趣有感,品起來有滋有味。不信,大家一起來品一品。
(二)探尋方法,解悟古語
1.結(jié)合注釋+組詞成句法
“同學們,我們看這第一句‘群兒戲于庭,把這句話變成我們現(xiàn)代人說的一句話,你會怎么說?”
“一群兒童在庭院里做游戲?!?/p>
“你覺得哪兩個字說的是一群兒童的意思?”
“群兒”。
“‘戲你覺得是什么意思?”
“游戲”。
“你怎么知道‘庭的意思?”
“看注釋知道的?!?/p>
“好,同學們,你們看文言文中的一個字我們可以用哪些方法來理解其意思?你用了什么方法?”
“把一個字組成詞來理解。”
“還有嗎?”
“看注釋來理解?!?/p>
“很好!我們對一句話中的幾個字,也組詞了,也看注釋理解了,你是怎么組成一句的呢?”
“就像是把錯亂的詞語再組成一句通順的話就可以啦!”
“你會用這樣的方法來說一說其他的句子嗎?”
教師千萬不要低估這些學生,他們是能夠運用現(xiàn)代語來表達文中的句子的。作為教師最應該做的是對文言文閱讀方法的引領和滲透。結(jié)合注釋、組詞成句是理解文言文最常用的方法,但是這方法不應該由老師來教,而是讓學生從思考中感悟提煉,然后再遷移運用,學生的解讀古文的感受力逐步形成。
2.查字典+想象法
“眾皆棄去,這個‘棄你有什么好方法來理解嗎?”
“放棄”
“誰放棄了?
“除去司馬光其他的孩子們?!?/p>
“你還有其他的方法來理解這個字嗎?”
“……”
“你們想,其他孩子是放棄了嗎?他們都回家了,不管這個掉進甕里的同伴了嗎?”“這也說不過去是吧?”
“你還有其他的好辦法來理解這個字嗎?
“可不可以——查字典。”
“當然可以啦!我們看字典里這個‘棄字的解釋有(1)扔掉;拋棄(2)廢,廢除(3)忘記(4)違背;背叛(5)離開(6)曠,耗費。你覺得這里應該選哪種解釋?”
“第五種解釋,離開。”
“你能把這個離開放進句子里說一說句子的含義嗎?”
“其他孩子都離開了?!?/p>
“離開去做什么?”
“離開想辦法去了”
“可能會想什么辦法呢?對于那么小的孩子來說”
“是不是去找大人了?”
“有可能啊,你連起來說一說?!?/p>
“其他的孩子都離開去找大人了?!?/p>
“當時那幾個孩子們看到有人落水了,他們的心情都是什么樣的?”
“都嚇壞了,都哭了,大喊著……”
“他們會怎么離開的,可能有哪些表現(xiàn)呢?”
“會跑著去找大人。”
“好,你連起來,說一句完整的話?!?/p>
“其他的孩子都嚇壞了,哭著喊著跑著離開去找大人?!?/p>
“這就對了,你們真棒!”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教師應加強對學生閱讀的指導、引領和點撥,但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個體的閱讀實踐,不應以模式化的解讀來代替學生的體驗和思考。這里教師引領學生通過查字典來理解字義,并加以想象來理解文意,這是個很成功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學生自然而然的在教師的引領和品讀中習得方法。
3.默讀古文,發(fā)展深度思維
(1)一字多解,發(fā)展學生認知思維
“同學們,在這30個字中,有一個字出現(xiàn)了三次,就是這個‘兒字,你把它圈出來,思考一下,三個‘兒字意思一樣嗎?”
“第一個兒是一群兒童”“第二個兒是掉進甕里的孩子”“第三個兒也是掉進翁里最后得救的孩子”
“通過這三個‘兒字的意思你發(fā)現(xiàn)了理解文言文字詞還有什么特點?”
“一個字有不同的意思!”
“你真是太棒了!真聰明!”(教師豎起大拇指)
抽出一個“兒”字,滲透一字多義,同時還發(fā)展學生對文言文的認知思維。這樣的文言文學習方法的滲透是很巧妙的,閱讀方法是學生自己習得的,不是老師講解的,在潛移默化中滲透學習方法無痕。
(2)抓人稱代詞,引領學生類比思維
“同學們,課文有表示人物的字或詞,你能找出來嗎?請你默讀課文,圈出文中的表示人物的字或詞?!?/p>
“同學,你圈了哪幾個詞”
“我圈的是‘群兒、一兒、眾、光”
“你能說說他們之間的關系嗎?”
“群兒是一群孩子們,一兒是其中一個兒童,光是指司馬光,眾是一群孩子。”
“群兒和眾有區(qū)別嗎?”
“眾是其他的孩子”
“眾里沒有誰?”
“眾里沒有司馬光,還沒有掉進甕里的孩子?!?/p>
“是啊,同學們,你們分析的很對,你們很會思考問題!”
“同學們,你覺得這幾個表示人稱的字詞和我們現(xiàn)代人說的人稱有什么區(qū)別嗎?”
帶著問題默讀課文,理解課文意思。這是本單元的語文要素,很顯然,這個環(huán)節(jié)的設計是在逐步深入的感悟文章內(nèi)涵,發(fā)展學生的類比思維。
(3)突出文眼,發(fā)散思維,聚焦優(yōu)秀思維品質(zhì)
“光做了什么事情?用課文中的詞語告訴 我”
“光持石擊甕破之”
“誰擊甕?”
“司馬光擊甕”
“司馬光為什么要擊甕?”
“救那個掉進甕里的孩子。”
“司馬光怎么擊甕?”
“持石擊甕,拿起石頭來擊甕?!?/p>
“不擊甕還能怎么救這個孩子?”
“從上邊拉孩子出來?!?/p>
“孩子們太小,拉不出來,可以拿根棍子拉他上來。”
“還可以把甕推倒了”
……
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的發(fā)散思維被打開了,好多種方法都來了,甚至是現(xiàn)代設備都利用上了,但最終師生在充分的討論過后,結(jié)合當時的條件和環(huán)境,大家都認同司馬光是非常智慧的,教師適時滲透司馬光逆向思維的敏捷和智慧。
古文解文對于三年級的學生來說,不做過多的要求,只要學生習得一些方法,能夠正確理解文意即可。有些句子放手讓學生自己去理解,有些關鍵字詞需要教師的點撥和引領,對于文言文的文眼處則需要教師下功夫來幫助學生理解。文言文的學習要聚焦思維的發(fā)展,引領學生深度思維。
基于層級式通讀、策略式悟讀過后,教師還應該有多形式誦讀和讀寫式回讀的課堂教學安排。古文背誦是對傳統(tǒng)文化的積累和傳承,學生們在誦讀中受到傳統(tǒng)文化的熏陶感染。誦讀的形式有很多種,比如填空誦讀、去掉標點誦讀、豎排文字誦讀、圖片+文字提示誦讀、到最后的閉眼誦讀、搖頭晃腦誦讀、熟讀成誦,一篇小古文自然而然爛熟于胸。讀寫式回讀是為了讓學生在文言文中走一個來回,從讀、到悟、到誦、最后到寫??梢栽O計多個讀寫結(jié)合點。比如:我們穿越時光機,來到司馬光的面前,你和司馬光會有一段交流,你們之間會說些什么呢?請你寫一寫。還可以運用六何圖(何時、何人、何地、為何、如何、何果)讓學生梳理古文故事情節(jié)。文言文教學指導閱讀文言文的方法和路徑還有很多種,相信教師在做好文化傳承的初心指引下,引導學生學好傳統(tǒng)文化,學生的文言文閱讀將不再是難題。
參考文獻:
[1]王崧舟.美其所美[M].上海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2019,(10).
[2]王崧舟.文化自覺背景下小學文言文怎么教(上下)[Z].小學語文教師公眾號,2020,(6).
[3]孫紹振.名作細讀[M].上海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2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