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婧
(廣西機電職業(yè)技術學院,廣西 南寧530007)
民俗文化作為一個民族人民大眾生活、生產、思想、信仰等多個方面的內涵,對民族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壯族作為我國的少數(shù)民族,其一直以好歌善唱著稱,歷史發(fā)展的長河中,壯族人民經(jīng)過幾百年甚至幾千年的濯洗、積淀,出現(xiàn)了數(shù)不勝數(shù)、豐富多彩且獨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壯族嘹歌作為壯族的重要財富,其主要流傳在廣西平果和田東兩個縣,田陽、馬山、武鳴等地也有傳唱。嘹歌作為壯族五大文化遺產的其中之一。已于2005年入選廣西第一批自治區(qū)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壯族嘹歌“嘹嘹”數(shù)萬言,通過對嘹歌中民歌分析發(fā)現(xiàn),嘹歌中蘊含著豐富的壯族歷史文化①。
嘹歌最早出現(xiàn)在唐宋以前,其晚期作品則產生在“改土歸流”時期。我國相關研究專家將嘹歌發(fā)展分為三個時期:第一個時期是嘹歌的起源發(fā)展階段,是從壯族文明社會產生一直到明朝時期;第二個時期是嘹歌發(fā)展逐漸成熟趨于標準的階段,具體是從明朝到民國時期;第三個時期是新嘹歌發(fā)展階段,是新中國成立后嘹歌的發(fā)展②。
第一時期是關于嘹歌的起源發(fā)展,根據(jù)相關文獻發(fā)現(xiàn),早在春秋時期古越人歌的內容、結構和形式就與嘹歌相似。漢朝文獻中出現(xiàn)對嘹歌的記錄,如春秋時期楚國“鄂君子晰之泛舟于新陂之中”,聽到越人持槳唱歌,不理解他們歌中意思,只覺有趣,問后才知“乃召越譯”③。后期專家學者通過將記錄的越人歌與壯語進行比較分析,最終發(fā)現(xiàn)這首兩千多年前的《越人歌》用壯語翻譯出來的意思和古譯的意思相吻合。除此之外,相關研究發(fā)現(xiàn),《越人歌》的腳韻和腰韻押法和壯族嘹歌特點相符。最終,綜合其他研究分析發(fā)現(xiàn),《越人歌》可以看作是《嘹歌》的源頭,《嘹歌》也被認為是《越人歌》延伸。
第二時期是嘹歌的規(guī)范成熟階段,具體表現(xiàn)為明朝歌書的出現(xiàn)一直到民國時期。唱歌一般都是以歌書為基礎,而對歌則需要遵循一定的系統(tǒng)和程序。古壯字在當時被廣泛推廣普及,嘹歌的成熟作品《賊歌》中主要描述了戰(zhàn)亂社會背景更體現(xiàn)出嘹歌的發(fā)展階段,而民間藝人的出現(xiàn)更為嘹歌發(fā)展提供印證。古壯字源于唐朝,但其在民間流行實際上是在明朝。對于《賊歌》相關專家學者都認為其最初出現(xiàn)在明朝中葉,隨后在流傳中經(jīng)過加工和增補,因此會存在民國時期的痕跡。
第三個時期是新中國成立以后。這一階段嘹歌的內容體現(xiàn)了新時代音符,歌中不再是戰(zhàn)爭的苦難和封建統(tǒng)治時期的枷鎖。
嘹歌作為歷史階段作品和壯族民歌發(fā)展產物,對壯族社會發(fā)展影響深遠。嘹歌作為壯族傳統(tǒng)文化之一,對壯族人民生活生產影響較大,甚至能夠影響到社會發(fā)展。壯族嘹歌傳播發(fā)揚過程中,受到社會大眾高度關注,人們都能夠積極踴躍參與。嘹歌通過采用形象生動的藝術來表達人們的思想情感,在抒情的氛圍中開展故事情節(jié)。有些民族歌曲雖表面在描述景物,實際上是為抒發(fā)情感而唱。此方式更能表達壯族人民的心理和性格特點。與此同時,這種抒情具有特殊的藝術格調,從而使嘹歌成為壯族的一大藝術瑰寶,且在壯族嘹歌發(fā)展中,其能夠為人們提供壯族文化學習、研究的重要資源,嘹歌本身的價值對壯族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
我國少數(shù)民族具有自身獨特魅力,民族節(jié)慶主要是根據(jù)各民族生活習慣所形成的獨具特色文化,或來源于本民族歷史神話或傳說。民族節(jié)慶作為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具體表現(xiàn),通過多種多樣的民族節(jié)慶,民族歷史才能得以發(fā)展,我國壯族民族節(jié)慶有?;旯?jié)、“三月三”等,壯族嘹歌中關于此節(jié)慶方面內容較多④。例如“三月三”,是指農歷三月三,這一天是壯族的掃墓日。壯族掃墓時會準備一些祭品,五色糯米飯作為重要祭品之一,寓意五谷豐登,《嘹歌·三月歌》中,對五色糯米飯制作過程有詳細描述,如嘹歌中唱到“二月二七摘楓葉,二月二八楓葉舂碎曬太陽,三月初一楓葉舂碎放水缸,三月初二楓葉煮水做到烏漿,白花煮水做到黃湯;紫蘇煮水就變紫,紅藍煮來紅汪汪,三月逢初三,家家蒸黑飯,分我一二團,拿去拜墳山”。而三月三也是壯族傳統(tǒng)歌圩日,平果縣三月三這天都會舉辦歌圩會,關于描述歌圩的對唱中,有具體的場景描述,“二三月花開,約朋友去玩,玩過一坡坡,模圩出對歌。”又如《嘹歌·大路歌》中,“橋要斷由它斷去吧,我們再砌一條新的橋;我們要砌一條彎彎曲曲的橋,去趕模圩歌圩”等。傳統(tǒng)的歌圩盛會中,主要有山心歌圩、模圩歌圩、來圩歌圩等。歌圩盛會這天,人們都會參與,男女對唱,倚歌擇偶,祈天樂神。又如中元節(jié)壯族人民這天會祭奠先祖,《平果嘹歌·長歌》集中是這樣描述的,“七月十四鬼節(jié)臨,金紙銀紙剪衣巾,枕頭蚊帳樣樣有,燒紙燒錢給雙親”,以特殊方式向人們展示其對親人的思念之情。
婚戀習俗是一個民族出現(xiàn)的重要特征,部分農村仍留存一些特殊婚戀習俗。壯族嘹歌中就有很多關于婚俗方面歌,一定程度上展現(xiàn)了壯族地區(qū)男女婚戀的習俗特色。例如關于男女定情《嘹歌·日歌》中有這樣的描述,“情妹送新鞋,拿來擺神臺。情妹送腰帶,扎帶出門玩”,“情哥送新笠,拿來擺神臺;早晚不點燈,新笠放光彩”等鮮明生動的婚戀風俗。又如《嘹歌·唱離亂》中,“哥買情笠妹妹戴,大官見了也走開”。對于歌中所描述的布鞋、花巾、腰帶、笠帽等,均是壯族青年男女定情之物,其中女方給男方送鞋、男方給女方送笠帽更普遍。男子穿有圖案鞋則代表已有對象,而女子頭戴綴有五彩絲線笠帽則代表已有情人??藜薷亲鳛閴炎宓膫鹘y(tǒng)婚俗,至今仍該習俗仍流傳在一些壯族農村地區(qū)。嘹歌·哭嫁歌中,“雞啼一更妹嘆氣,雞啼二更妹賴哭。傷心好比父母死,難別雙老與親族.雞啼一更嘆長氣,雞啼二更哭出聲。離別傷心不吃飯,龍肉打湯也難吞”⑤。除此之外,壯族男女婚后也有“認同年”“不落夫家”的婚姻習俗?!罢J同年”是男女結婚后一段時間內不受婚姻約束,能夠認識交到一個或幾個意中人,且不會受到社會輿論的干涉,“不落夫家”則是女子在出嫁后可以久住娘家,一直到其懷孕生產。嘹歌發(fā)展過程中,明清時期,由于壯族地區(qū)“改土歸流”,因此,傳統(tǒng)的“倚歌擇配”被封建社會看作是影響社會風氣受到嚴重限制,男女婚嫁開始采用自西周時期流傳的婚姻習俗,聽從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受婚姻約束影響,壯族男女為實現(xiàn)婚姻自由,“認同年”“不落夫家”的習俗逐漸形成。例如,在壯族嘹歌《大路歌》與《獻歌》歌詞能夠看出,當時社會壯族的婚姻制度,具有獨特魅力的“倚歌擇偶”民俗文化。而這種男女自由婚戀的民俗文化最早是人類原始社會就有的,因此,能夠判斷壯族嘹歌部分內容源于原始人類社會產物的結果,流傳至今。
由此可以看出,這種壯族嘹歌背景下的婚戀自由對壯族社會發(fā)展具有重要影響,所蘊含的民俗文化對嘹歌的傳承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
我國地域遼闊,受地理因素影響,壯族人民和外界交流接觸較少,當?shù)厝嗣穸急容^敬畏神靈,因此,宗教信仰在壯族社會發(fā)展中具有一定的地位。具有自身一定的特色,作為一種民俗文化流傳下來。壯族嘹歌中有許多關于歷史上壯族人民信奉虔誠神秘的宗教信仰。例如,壯族人民對于龍非常崇拜,如《嘹歌·房屋歌》中有“左龍右虎對做到直,龍虎兩邊來保佑,主家世代樂安居”以及“六條金龍墊高樓,六條金龍鎮(zhèn)寶地”等唱詞,形象生動地表述了壯族人民在房屋修建中祈求神龍保護的心理。壯族當?shù)赜嘘P于姆洛甲的神話家喻戶曉,壯族民間神話中認為姆洛甲是壯族的始祖,且因其掌管花山,誰家有其送的花就會有小孩,如嘹歌中唱到“白花男,紅花女”,所以壯族人民將其視為送子娘娘,民間又將其稱之為花婆。與此同時,壯族也出現(xiàn)了供奉花婆,祈求兒女雙全的儀式,尤其是平果嘹歌·新歌集中有很多和花婆有關的唱詞,如“神臺上有花婆神,花婆就是觀世音,觀音送花送子女,不讓人間打單身”。又如《平果嘹歌·戀歌集》中“妹家墻角神龕下,三十六朵山茶花,山花來把花婆敬,花婆送子送到家”。由此可以看出,壯族人民對神龍和花婆等神靈有著很深的崇拜之情,而這很大程度上體現(xiàn)了歷史上乃至今日壯族人民對自然萬物和神靈的敬畏之心,通過祭拜信奉的神靈,實現(xiàn)美好生活的愿望和美景,從而更好地表現(xiàn)力壯族獨特的民俗文化。
總而言之,壯族作為我國一個歌的民族,歷史發(fā)展中古越人喜歌,對于擅長唱歌的人十分崇拜,并將其尊稱為“歌仙”⑥。壯族人民的生活生產中隨處可見以歌抒情的表達,能夠更好地反映歷史悠久且情感深厚的傳統(tǒng)民歌特色。以歌會友、以歌擇偶是壯族人民早期的生活方式,因此嘹歌中蘊含了大量的民俗文化。如今,只有通過對其不斷創(chuàng)新,使其得到更好地發(fā)展,才能實現(xiàn)對嘹歌的保護、傳承和弘揚,充分發(fā)揮嘹歌自身的獨特魅力。
注釋:
①楊春鋒.廣西非遺壯族嘹歌的傳承與保護——以廣西幼專中職學前教育嘹歌演唱隊的培養(yǎng)為例[J].黃河之聲,2020(008):127-137.
②李智麗.壯族嘹歌中蘊含的民俗文化探討[J].歌海,2017(002):102-104.
③陳玉茜.多元化視野中的當代壯族嘹歌傳播策略新探[J].四川戲劇,2016(012):102-106.
④李光華.藝術生態(tài)龕位視閾下的平果壯族嘹歌的傳承與保護[J].藝術研究,2019(003):34-35.
⑤于鐘民,郭興.壯族嘹歌傳承的困境及突破[J].廣西教育學院學報,2020(04):7-12.
⑥金萌.壯族嘹歌文化與價值研究[J].藝術評鑒,2018(18):2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