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謝 裕
發(fā)展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是教育新時代每一位教師教書育人的新目標,是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教育根本任務的新抓手。探索、梳理、歸納、總結發(fā)展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有效方法,是當前每一位教師孜孜不倦努力的新方向。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是一個循序漸進、潤物無聲、潛滋暗長的過程,是一種慢教育。因此,教師應該將發(fā)展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與每節(jié)課、與每一項教學目標、與每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有機結合起來,據(jù)此探索、發(fā)現(xiàn)發(fā)展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新舉措、新方法。
結合生物學科的一些基本特征,部分學者、教師將“生命觀念、理性思維、探究精神和社會責任”作為發(fā)展高中生生物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四個基本面。因此,為了潛移默化、卓有成效地孕育學生的生命觀念、理性思維、探究精神以及社會責任,教師應該圍繞教學目標想方設法創(chuàng)設鮮活的生命情境、有趣的問題情境、模擬的實驗情境以及多彩的生活情境。
生命觀念,既是一種恰當、巧妙運用生物學知識解釋生物現(xiàn)象的意識,也是一種科學、合理運用生物學知識解決相關問題的思想方法。生物世界具有“多樣、統(tǒng)一、獨特以及復雜”的特性。為了更為清晰、更為準確、更為通透的認識與理解生物世界,高中生必須要具有良好的生物觀念。而為了更好地培養(yǎng)高中學生的生命觀念,教師可以圍繞相關事件和現(xiàn)象,借助于一些教學輔助手段,創(chuàng)設一種鮮活的生命情境。
比如說,教學人教版高中生物“細胞中的無機物”這部分內容時,為了讓學生更為全面、更為深入、更為準確地理解水在生物體內存在的形態(tài)以及功能,某教師以多媒體課件為支架,創(chuàng)設了一種鮮活的、靈動的生命情境。在該生命情境中,一種沙漠中的植物為了能夠抵抗干旱,一個勁兒地將自己的根伸向沙漠之中,其根的長度是地上植株高度的數(shù)倍。之后,該教師要求學生從生物學的角度,用生命觀念解釋這種現(xiàn)象。
顯而易見,以解釋該現(xiàn)象為契機,學生就會明白水對于生物體的重要性,就會明白水是孕育生命的源泉。與此同時,學生也會清晰、透徹地理解水在生命體中的存在方式。
理性思維,既指學生用科學、有效地思維方法分析、解決問題的一種能力,也指學生用恰當、巧妙的思維方法分析、解決問題的一種習慣。可見,學生理性思維的形成,是在理性解決各種問題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循序漸進形成的。正因為如此,主題鮮明、內容有趣的問題情景,就是孕育高中生理性思維的一種“孵化器”。
“細胞生活的環(huán)境”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一章 人體的內環(huán)境與穩(wěn)態(tài)”這一章中的一部分內容。這部分內容的教學目標之一是“讓學生準確理解內環(huán)境在促進細胞與外界交換方面的重要作用”。本著達成這一教學目標之目的,某教師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情境:“大量的細胞,是一個人的生命體中不可或缺的部分。這些細胞為了生活、為了生存,必須要與外界進行物質交換,那么,它們是以何種方式與外界之間進行物質交換的呢?”
談到人體細胞,關于自己的身體,與自己的實際生活密切相關,所以學生對這樣的問題情境更加感興趣。同時,通過有序、有效解決該問題,學生不僅能夠更好地達成課堂教學目標,還能夠逐漸形成一種理性思維。
探究精神,即科學探究精神,是指學生能夠聚焦現(xiàn)實生活中的各種生物學問題、生物學現(xiàn)象等,進行細致入微的觀察、展開深入淺出的探究、提出合情合理的假設以及設計科學合理的實驗等,并在此基礎上,解決生物學問題、理解生物學現(xiàn)象。
于高中生物教師而言,可以將教學目標作為設計模擬實驗的聚焦點,進而讓模擬實驗情境成為孕育學生科學探究精神的一種“孵化器”。
例如,在一些生物組織中含有還原糖、蛋白質和脂肪等物質,為了讓學生更為深入地理解這種生物學現(xiàn)象,教師可以設計一個模擬實驗情境。尤為重要的是,為了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更好地發(fā)展學生的科學探究精神,教師可以在該模擬實驗中設計各種探索性任務,讓該實驗成為一種探索性實驗。
如此一來,在完成一個又一個的探索性任務的過程中,學生不僅能夠更為圓滿地達成實驗目標,還能夠逐漸形成科學探究精神。
基于生物學知識與日常的生產活動、生活事務之間的密切聯(lián)系,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嘗試科學、合理、恰當、適時地運用生物學知識,有序、有效解決生產活動、生活事務中與生物學相關的各種問題。因此,在扎實牢固地學習生物學知識的基礎上,高中學生還必須要形成強烈的社會責任,真正用自己所學的生物學知識造福社會、造福人類。既然生物學知識以日常生活密切相關,那么,教師就可以在緊緊圍繞課堂教學目標的前提下,借助于一些教學輔助手段,創(chuàng)設多姿多彩、形象逼真、惟妙惟肖的生活情境。
舉例來說,在教學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細胞的分化”這部分內容時,為了讓學生更進一步地理解細胞的分化以及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責任,教師可以課后實踐作業(yè)作為載體,創(chuàng)設一種旨在孕育高中生社會責任的生活情境,即讓學生或以互聯(lián)網為窗口、或以圖書館為窗口,全方位、廣范圍、多角度、深層次搜集、整理、分析關于“干細胞技術帶來的一些社會問題”的相關資料。
以高質量地完成此項課后實踐作業(yè)為契機,學生不僅能夠廣且深、實且透地理解與“細胞的分化”相關的知識,還能夠深深地懂得如果缺乏社會責任濫用生物技術,不僅不能夠造福社會、造福人類,還會對人類社會產生嚴重的威脅以及不可估量的損失。如此,高中生的社會責任感也就會油然而生。同時,在社會責任感的驅動下,高中生也就會情不自禁地將各種各樣的生物知識與多姿多彩的現(xiàn)實生活聯(lián)系起來,活學活用生物知識,合情合景地解決一些實際生活中的相關問題。
綜上所述,通過創(chuàng)設形象逼真的生命情境、問題情境、實驗情境以及生活情境等,教師就可以有序、有趣、有效地培養(yǎng)學生的生命觀念、理性思維、探究精神以及社會責任等生物學科核心素養(yǎng)。與此同時,這些形象逼真的教學情境,還能夠進一步激發(fā)學生學習生物知識的興趣以及降低學生學習生物知識的難度,進而助力學生在多姿多彩、趣味無窮的生物知識世界中遇見一個更好的自己!從這個角度來看,情境也就成了孕育學生生物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一種“孵化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