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姚金霞
高中歷史課程是對中國、對世界發(fā)展史上值得后人借鑒思考的名人名事的教學科目。在傳統(tǒng)的教學課堂上,歷史教師通常以講述那個時代的重點政策、思想、事件為教學內容,并對其進行詳盡的說明,常常附加上這一事件或是思想等對其后的歷史發(fā)展有何影響或是其重要啟發(fā)。這是歷史課堂常見的套路,這樣的教學是千篇一律且枯燥無味的,對于新課改中對于德育培養(yǎng)方面的要求并沒有做出呼應,做到的僅僅是向學生機械性地傳授知識,而非在教育中達到知識培養(yǎng)、歷史思維、啟發(fā)思考、發(fā)展德育等多方面的教學目標。因此,在教學中加強對學生的道德教育是十分重要的,在歷史課堂上融入德育對教學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
當代的中國社會正處于蓬勃發(fā)展的時期,古老的、舊式的思想與現(xiàn)代的科技激烈碰撞,尤其是在文化大交融的時期,中國緊跟時代的腳步,從引進來到走出去都沖擊著人們的思想習慣。在交織復雜的網(wǎng)絡世界中,參差不齊的內容讓人們眼花繚亂,尤其對于青少年而言,他們尚未完善好自己的觀念,最容易被一些不當言論挑撥起情緒。國內外一些不堪入目的媒體以陰陽手法進行洗腦,容易使學生往錯誤的方向一去不復返。學生是祖國未來的中堅力量,若其在年少時沒有樹立起正確的三觀,健全社會主義道德理念,在未來是否會成長成為對社會、對家人、對自己都有害的人,這是引人深思的。因此,為完善學生的道德思想建立,教師要做好道德教育的功課。
素質教育要求教師不僅從學業(yè)方面教育學生,還對學生的思想、行為、道德等方面提出一定的要求。歷史作為一門通曉古今、充滿人文關懷的科目,是教師進行德育的良好載體。人文教育的熏陶在歷史人物的烘托培養(yǎng)下使得教師能夠基于廣袤的案例順暢地進行思想的傳遞與送達,與學生進行人文的對話,培養(yǎng)起學生“以人為本”的思想。這是近幾年來國家一直強調的行為準則,于高中生而言達到了接受較為深刻思想的知識儲備的同時,又能夠更好地補足思想上的缺陷,緊跟時代的腳步,成為一名真正對社會有用的人。
高中歷史教材內容燦若繁星,都是專家精挑細選出的歷史人物事件,不拘于時間空間的限制,與學生在課堂上相遇,是讓學生在時間的長河中學會以發(fā)展的眼光、歷史的眼界評判事物、人物的優(yōu)秀科目。在眾多的閃光人物中感悟流光溢彩的精神文化是最為常見的德育教育方式,例如愛國奉獻、海納百川、艱苦奮斗、堅貞不屈等美好的精神品質都是教師可進行的教育內容。以歷史人物事件為依托進行講解分析,幫助學生理解其偉大之處,感悟其動人之情,以達到德育的效果。
例如,教師在進行《五四運動》這一近代史上至關重要的一次運動時,便可借此進行學生的道德教育。五四運動是中國進步青年愛國精神的體現(xiàn),彰顯了中國青年人們“我以我血薦軒轅”的英勇身姿。在這樣國家受辱、軟弱任人欺的情況下,中國青年奮起反抗,解放蒙昧不堪的思想,無產階級的身影登上了中華大地這一舞臺之上,在此后的歷史發(fā)展中發(fā)揮出無可替代的力量。這樣振奮人心的精神體現(xiàn)是最能感染學生的。
教師是學生在學校最常見的對象,身為教師,要讓自己講述的內容深入學生內心,最重要的是教師自身要對知識熟練掌握。德育也是如此,教師要做到言傳身教。身為人民教師,最為基本的是在課堂上不能對學生進行錯誤的思想引導,教師可以有自己的見解與看法,但不能將自己的想法強加在學生身上,喪失學生思維的活躍性。教師要以光明磊落、正義凜然的姿態(tài)行為做事,以正確的價值觀影響學生,以良好的人生態(tài)度與做法感染學生,做好德育的榜樣,在潛移默化中引導學生建立起正確的觀念。這是教師最為直接有效的德育方式,以身作則,良好的修養(yǎng)都在一動一行中體現(xiàn),是感染學生的有效利器。
例如,教師在日常的教學時便能夠體現(xiàn)自身的修養(yǎng)習慣,對于一些社會現(xiàn)象可讓學生自由地發(fā)言,最終以正確的回答進行總結。對于德育而言,榜樣的作用是極大的,在課堂上展現(xiàn)出教師自身的人格魅力所在,是讓學生自主進行完善自身行為的有效做法。
總之,高中歷史是重點的人文科目,這一獨特的性質在教師幫助學生確立正確的觀念教學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谄錃v史人物或歷史事件的研究與探討,教師可提煉其閃光點幫助學生培養(yǎng)起美好的道德精神,同時以自身為例,言傳身教,以教師自身的人格魅力感染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培養(yǎng)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