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敏,張景軼,趙章,陳竹香,吳佩詩
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Obstructive sleep apnea,OSA)是睡眠呼吸紊亂的最常見的臨床表現(xiàn),其會在睡眠過程中反復使喉嚨變窄,并部分或完全阻塞呼吸道。據(jù)相關研究報道:OSA可能影響總?cè)丝诘?%~7%[1,2],且往往與肥胖相關[3]。由于OSA與人體多種疾病相關,包括高血壓[4,5]、2型糖尿病[6]和心血管事件[7]等,OSA已成為一個重要的公共衛(wèi)生問題。
近些年來,OSA對心血管健康的影響一直備受關注,多個隊列研究也報道了OSA與心血管事件風險[8-10]的相關性,但由于前期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包括樣本量小、混入已有心血管(CVD)病史的患者導致基線不平衡等。相關的Meta分析[7]報道了OSA和卒中間顯著的正相關,但未發(fā)現(xiàn)與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ü谛牟?,CHD)發(fā)病風險相關。然而,相關的大樣本的隊列研究[11-13]顯示OSA可能會增加CVD風險。本研究基于觀察性研究來系統(tǒng)評估OSA對心血管事件發(fā)生率的相關性。
1.1 文獻納入及排除標準納入標準:①研究對象:18歲及以上的成年人群;②暴露組:患有OSA人群;③非暴露組:未患有OSA 的正常人群;④結局指標:心血管事件死亡率、心血管事件發(fā)生率、冠心病發(fā)生率、卒中發(fā)生率、高血壓與高血脂發(fā)病率等;⑤研究類型:隊列與病例對照研究。排除標準:①重復文獻;②人群中事先混有CVD人群;③綜述或系統(tǒng)評價等。
1.2 檢索策略計算機檢索英文數(shù)據(jù)庫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檢索時間截至2020年09月08日。英文檢索關鍵詞:sleep disordered breathing, obstructive sleep apnea, sleep apnea,cardiovascular disease, coronary heart disease,coronary artery disease, myocardial infarction及stroke等,同時根據(jù)已發(fā)表文獻中的參考文獻進行文獻追溯。
1.3 文獻篩選與資料提取由兩名研究員根據(jù)納入排除標準獨立篩選相關文獻,若對文獻是否納入存在分歧,則通過與第三方協(xié)商達成一致意見。首先對文獻標題、摘要初步篩查,排除明顯不相關文獻,然后閱讀全文復篩,并提取相關資料:研究作者、發(fā)表年代、年齡、男性、白人、體質(zhì)指數(shù)(BMI)、人群來源、吸煙、糖尿病、暴露組與對照組的疾病嚴重程度、研究時長及終點事件發(fā)生率等。根據(jù)紐卡斯爾-渥太華質(zhì)量評估量表(NOS)[14]對納入研究進行質(zhì)量評價。
1.4 統(tǒng)計學處理所有結局效應量采用比值比(OR)及95%置信區(qū)間(CI)來進行表示。采用Q檢驗評估各研究間的異質(zhì)性[15],I2>50% 提示高度異質(zhì)性,I2為25%~50%提示中度異質(zhì)性,I2<50%提示異質(zhì)性較低。若I2<50%及P>0.05,采用固定效應模型進行統(tǒng)計合并;若I2>50%或P<0.05,則各研究間異質(zhì)性較大,采用隨機效應模型分析。采用RevMan 5.3對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分析。
2.1 文獻檢索結果及質(zhì)量評價按納入與排除標準制定相應的檢索策略,在PubMed與EMbase電子數(shù)據(jù)庫中進行檢索共計3872篇文獻,排除重復后,閱讀文獻標題和摘要初篩,最后閱讀全文剔除不符合要求的文獻,最終篩選出14篇文獻[8-12,16-24]進行定量Meta分析。文獻篩選流程見圖1。
圖1 文獻篩選流程圖
2.2 研究特征14個納入研究中,納入人群的年齡分布在47~61.9歲,平均體質(zhì)指數(shù)(BMI)23.4~36.8 kg/m2;7個研究樣本來自于門診,5個研究來自于人群,3個研究來自于社區(qū)(表1)?;贜OS量表對14個納入研究進行質(zhì)量評價,其總體質(zhì)量評分為6~9分(表2)。
2.3 Meta分析結果
2.3.1 心血管死亡率6項研究報道了OSA組和對照組的比較,共納入138 433例患者,OSA組50 422例,對照組87 991例。各組間異質(zhì)性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001,I2=89%),采用隨機效應模型進行Meta分析。結果顯示:與對照組相比,OSA組的心血管死亡率更高(OR=2.16,95%CI:1.46~3.18,P=0.03)(圖2)。
在亞組中,60歲以下OSA人群(OR=2.94,95%CI:1.54~5.59,P=0.05)與60歲以上的OSA人群(OR=1.10,95%CI:1.03~1.18,P=0.001)的心血管死亡率均高于對照組(見表3)。與對照組相比,BMI≥30的OSA人群心血管事件死亡率(OR=3.82,95%CI:1.90~7.68,P=0.0002)更高;而在BMI<30的OSA人群中(OR=2.30,95%CI:0.87~6.08,P=0.09)未見顯著差異。女性OSA患者(OR=6.27,95%CI:2.38~16.55,P=0.0 0 0 2)與男性O S A 患者(OR=3.8 1,95%CI:1.68~8.62,P=0.001)的心血管死亡率均高于對照組。研究人群的吸煙者在10%以下(OR=6.27,95%CI:2.38~16.55,P=0.0002)時,OSA組比對照組有更高的心血管死亡率,而10%以上的吸煙者(OR=4.88,95%CI:0.64~37.34,P=0.13)OSA組的心血管死亡率沒有統(tǒng)計學差異。與對照組相比,研究人群中的糖尿病患者在10%以下時,OSA組(OR=2.40,95%CI:1.05~5.53,P=0.02)有更高的心血管死亡率;而OSA人群有10%以上的糖尿病患者(OR=2.50,95%CI:0.94~6.63,P=0.06)時,兩者無差異。研究時長10年內(nèi)(OR=5.26,95%CI:0.81~33.98,P=0.08)時,OSA組與對照組的心血管死亡率沒有差異,而OSA持續(xù)10年以上(OR=3.66,95%CI:2.07~6.47,P<0.00001)的研究中,OSA組有更高的心血管死亡率。在中重度OSA患者(OR=3.52,95%CI:1.59~7.79,P<0.05)與對照組相比有更高的心血管死亡率。
表1 納入研究基本資料表
表2 亞組分析結果表
圖2 OSA與心血管死亡率的相關性森林圖
2.3.2 心血管事件10項研究進行了OSA組和對照組的比較,共納入2 850 494例,OSA組1 015 070例,對照組1 835 424例。各組間異質(zhì)性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001,I2=100%),采用隨機效應模型進行Meta分析。結果顯示:與對照組相比,OSA組并沒有顯示出更多的心血管事件(OR=1.25,95%CI:0.38~4.13,P=0.72)(圖3)。
圖3 OSA與心血管事件發(fā)生率的相關性森林圖
在亞組中,60歲以下OSA人群(OR=1.21,95%CI:0.29~5.09,P=0.79)與60歲以上的OSA人群(OR=1.20,95%CI:0.82~1.76,P=0.35)的心血管死亡率均與對照組相比無統(tǒng)計學差異(表3)。在BMI≥30(OR=1.45,95%CI:0.79~2.68,P=0.23)與BMI<30(OR=2.14,95%CI:0.93~4.89,P=0.07)的OSA人群中發(fā)生心血管事件的概率均與對照組沒有差異。女性OSA患者(OR=2.07,95%CI:1.34~3.18,P=0.001)和男性OSA患者(OR=5.68,95%CI:2.94~10.96,P<0.00001)均比對照組有更高的心血管事件發(fā)生率。不論研究人群的吸煙者在10%以下(OR=2.07,95%CI:1.34~3.18,P=0.001)或有10%以上(OR=1.47,95%CI:1.10~1.97,P=0.009)的吸煙者時,OSA組均比對照組有更高的心血管事件發(fā)生率。在研究人群中的糖尿病患者在10%以下(OR=2.55,95%CI:1.03~6.28,P=0.04)時,OSA組比對照組發(fā)生心血管事件的概率更高;在研究人群有10%以上的糖尿病患者(OR=0.90,95%CI:0.22~3.70,P=0.89)時,OSA組與對照組的心血管發(fā)生率沒有差異。在研究時長10年內(nèi)的研究中(OR=1.27,95%CI:1.03~1.55,P=0.02),OSA組比對照組有更高的心血管事件發(fā)生率;在OSA持續(xù)時長10年以上的研究中(OR=1.04,95%CI:0.55~23.0,P=0.98),OSA組與對照組在心血管事件發(fā)生率上沒有差異。中重度OSA患者(OR=2.12,95%CI:1.12~4.02,P=0.02)比對照組有更多的心血管發(fā)生率。
2.3.3 冠心病發(fā)生率3項研究進行了OSA組和對照組的比較,共納入5297例,OSA組1549例,對照組3478例。各組間異質(zhì)性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43,I2=0%),采用固定效應模型進行Meta分析。結果顯示,OSA組比對照組有更高的冠心病發(fā)病率(OR=1.49,95%CI:1.16~1.91,P=0.002)(圖4)。
表3 亞組分析結果表
圖4 OSA與冠心病發(fā)生率的相關性森林圖
在亞組中,在6 0 歲以下的O S A 人群(OR=1.65,95%CI:0.60~4.50,P=0.33)與對照組相比冠心病發(fā)病率沒有差異;在60歲以上的OSA人群(OR=1.48,95%CI:1.14~1.91,P=0.003)比對照組有更高的冠心病發(fā)病率(表3)。BMI≥30的OSA患者(OR=1.65,95%CI:0.60~4.50,P=0.33)與對照組相比,冠心病發(fā)病率沒有差異;BMI<30的OSA患者(OR=1.48,95%CI:1.14~1.91,P=0.003)比對照組有更高的冠心病發(fā)病率。研究人群有10%以上的吸煙者時(OR=1.48,95%CI:1.14~1.91,P=0.003),OSA組比對照組有更高的冠心病發(fā)病率。研究人群有10%以上的糖尿病患者時(OR=1.76,95%CI:1.23~2.50,P=0.002)OSA組比對照組有更高的冠心病發(fā)病率。在OSA持續(xù)時長10年內(nèi)的研究(OR=1.76,95%CI:1.23~2.50,P=0.002)的OSA組比對照組有更高的冠心病發(fā)病率,而在OSA持續(xù)時長10年以上的研究(OR=1.27,95%CI:0.89~1.80,P=0.19)的OSA組與對照組的冠心病發(fā)病率沒有差異。
2.3.4 卒中5項研究進行了OSA組和對照組的比較,共納入198 136例,OSA組69 591例,對照組128 545例。各組間異質(zhì)性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02,I2=76%),采用隨機效應模型進行Meta分析。結果顯示,OSA組與對照組相比,卒中發(fā)生率沒有差異(OR=1.17,95%CI:0.75~1.82,P=0.50)(圖5)。
圖5 OSA與卒中發(fā)生率的相關性森林圖
在亞組中,60歲以下的OSA人群(OR=1.05,95%CI:0.42~2.58,P=0.92)與60歲以上的OSA人群(OR=1.49,95%CI:0.59~3.75,P=0.40)在卒中發(fā)生率上與對照組都沒有差異(表3)。BMI≥30的OSA人群(OR=0.62,95%CI:0.41~0.94,P=0.02)與BMI<30的OSA人群(OR=1.99,95%CI:1.32~3.00,P=0.001)均比對照組有更高的卒中發(fā)生率。男性OSA患者比對照組(OR=1.90,95%CI:1.23~2.92,P=0.004)有更高的卒中發(fā)生率。研究人群的吸煙者在10%以下(OR=6.27,95%CI:2.38~16.55,P=0.01)時OSA組比對照組有更高的卒中發(fā)生率,而有10%以上的吸煙者(OR=1.44,95%CI:0.93~2.21,P=0.10)時,OSA組與對照組的卒中發(fā)生率沒有差異。不論研究人群中的糖尿病患者在10%以下(OR=1.00,95%CI:0.54~1.86,P=1.00)或有10%以上的糖尿病患者(OR=1.05,95%CI:0.33~3.33,P=0.93)時,OSA組與對照組的卒中發(fā)生率均沒有差異。在OSA持續(xù)時長10年內(nèi)(OR=0.86,95%CI:0.51~1.46,P=0.58)或10年以上(OR=3.19,95%CI:0.79~12.83,P=0.10)的研究中,OSA組與對照組的卒中發(fā)病率都沒有差異。中重度OSA患者與對照組相比(OR=1.19,95%CI:0.23~6.25,P=0.84)并沒有更高的卒中發(fā)病率。
2.3.5 高血壓8項研究進行了OSA組和對照組的比較,共納入18 021 524例,OSA組948 207例,對照組17 073 317例。各組間異質(zhì)性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001,I2=97%),采用隨機效應模型進行Meta分析。結果顯示,與對照組相比,OSA組有更高的高血壓發(fā)生率(OR=1.82,95%CI:1.24~2.68,P=0.002)(圖6)。
圖6 OSA與高血壓發(fā)病率的相關性森林圖
在亞組中,60歲以下的OSA患者比對照組(OR=1.97,95%CI:1.33~2.93,P=0.009)有更高的高血壓發(fā)生率,而60歲以上的OSA患者與對照組相比(OR=0.78,95%CI:0.31~1.92,P=0.58),在高血壓發(fā)生率上沒有差異。BMI≥30的OSA患者(OR=1.79,95%CI:1.38~2.32,P<0.0001)和BMI<30的OSA患者OR=1.58,95%CI:1.18~2.11,P=0.002)都比對照組有更高的高血壓發(fā)生率(表3)。女性OSA患者(OR=2.16,95%CI:1.53~3.05,P<0.0001)比對照組有更高的高血壓發(fā)生率。不論研究人群的吸煙者在10%以下(OR=2.04,95%CI:1.65~2.52,P<0.00001)或有10%以上的吸煙者(OR=1.68,95%CI:1.30~2.18,P<0.0001)時,OSA組與對照組相比都有更高的高血壓發(fā)生率。不論研究人群中糖尿病患者在10%以下(OR=1.76,95%CI:1.44~2.15,P<0.00001)或有10%以上的糖尿病患者(OR=1.83,95%CI:1.04~3.22,P=0.04)時,OSA組比對照組均有更高的高血壓發(fā)生率。不論OSA持續(xù)時長在10年內(nèi)(OR=1.63,95%CI:1.34~1.98,P<0.05)或10年以上(OR=2.57,95%CI:1.55~4.24,P<0.00001),OSA組均比對照組有更高的高血壓發(fā)生率。中重度OSA患者比對照組(OR=1.82,95%CI:1.37~2.41,P=0.0002)有更高的高血壓發(fā)生率。
2.3.6 高脂血癥4項研究進行了OSA組和對照組的比較,共納入6011例,OSA組2974例,對照組3027例。各組間異質(zhì)性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001,I2=95%),采用隨機效應模型進行Meta分析。結果顯示:在高脂血癥發(fā)生率上,OSA組與對照組間無統(tǒng)計學差異(OR=2.06,95%CI:0.96~4.44,P=0.06)(圖7)。
圖7 OSA與高血脂發(fā)病率的相關性森林圖
在亞組中,60歲以下的OSA患者與對照組(OR=1.07,95%CI:0.76~1.50,P=0.70)的高脂血癥發(fā)生率沒有差異;而60歲以上的OSA患者與對照組相比(OR=2.56,95%CI:1.04~6.30,P=0.04)有更高的高脂血癥發(fā)生率(表3)。BMI≥30的OSA患者與對照組(OR=1.16,95%CI:0.96~7.68,P=0.20)相比,高脂血癥發(fā)生率沒有差異,而BMI<30的OSA患者與對照組相比(OR=3.67,95%CI:1.51~8.93,P=0.004)有更高的高脂血癥發(fā)生率。女性OSA患者與對照組相比(OR=1.57,95%CI:0.73~3.37,P=0.25),高脂血癥發(fā)生率沒有差異,而男性OSA患者比對照組(OR=5.76,95%CI:4.18~7.94,P<0.00001)有更高的高脂血癥發(fā)生率。研究人群的吸煙者在10%以下時,OSA組與對照組相比(OR=1.07,95%CI:0.76~1.50,P=0.70),高脂血癥發(fā)生率沒有差異,而研究人群有10%以上的吸煙者時,OSA組與對照組相比(OR=2.56,95%CI:1.04~6.30,P=0.004)有更高的高脂血癥發(fā)生率。不論研究人群中的糖尿病患者在10%以下(OR=1.26,95%CI:0.96~1.73,P=0.16)或有10%以上的糖尿病患者(OR=2.50,95%CI:0.94~6.63,P=0.06)時,OSA組與對照組的高脂血癥發(fā)生率都沒有差異。在OSA持續(xù)時長10年內(nèi)的研究中,OSA組與對照組相比(OR=2.06,95%CI:0.96~4.44,P=0.06),高脂血癥發(fā)生率沒有差異。中重度OSA患者并沒有比對照組(OR=1.26,95%CI:0.91~1.73,P=0.16),有更高的高脂血癥發(fā)生率。
本研究Meta分析結果證實:OSA是CVD的重要的危險因素之一。然而,OSA會增加心血管事件發(fā)生的復雜機制尚不完全清楚。2010年,Kohler研究[25]發(fā)現(xiàn):OSA急性發(fā)作會導致患者出現(xiàn)間歇性缺氧、胸腔內(nèi)壓力波動及反復性喚醒,這被認為會導致內(nèi)皮功能障礙、加劇動脈粥樣硬化的發(fā)展,并最終引起心血管事件。相關研究還表明:OSA會增加患高血壓的風險[4,5]和2型糖尿病[6],兩者都是確定的CVD危險因素。相關研究[13]顯示:OSA癥狀的嚴重程度(如呼吸停止指數(shù))與CVD風險發(fā)生率呈正相關。連續(xù)正氣壓(CPAP)是OSA的標準治療措施,可有效地降低CVD的風險[13],同時,還可顯著降低患者血壓[26-28]?;陔S機對照試驗的Meta分析[26-28]結果表明,CPAP可顯著降低OSA患者的血壓,尤其是OSA癥狀嚴重且對治療依從性更好的患者。相關研究[39]顯示:未出現(xiàn)白天嗜睡的OSA患者,CPAP治療并沒有顯著降低高血壓或CVD的發(fā)生率。然而,來自2016年的一項大樣本、多中心的SAVE試驗[29]證實CPAP不能預防中重度OSA及已有CVD患者心血管事件的發(fā)生?;诘募{入研究均為觀察性研究,混雜的偏見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研究結果。由于部分研究人群來自于臨床門診患者,因此,很可能事先混入了部分已患有心臟代謝合并癥人群?;谂R床觀察性的設計增加了選擇性的風險偏倚,同時,伴隨的合并癥可能也是無法測量的混雜因素,兩者都可能使OSA和CVD之間的真實關聯(lián)發(fā)生偏差。
本研究Meta分析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首先,由于部分人群來自診所或醫(yī)院的嚴重OSA患者很可能攜帶有更高的心血管風險,因此其可能高估了OSA對心血管風險的影響。其次,基于觀察性研究設計,本研究可能無法完全排除其中不可觀測的混雜變量,如家族史、生活方式、性別和飲食因素等。
綜上所述,改Meta分析進一步提供了相關證據(jù)表明:OSA會顯著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風險,特別是卒中。基于本研究的局限性,本研究的結論仍需在常規(guī)人群中進行大規(guī)模前瞻性隊列研究來進一步驗證OSA-CVD關聯(lián)性,以為更好的制定預防策略提供證據(jù)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