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穎梅
摘要:基于學生已有經驗的學習,才是學習知識和思維訓練的源泉。在“雙減”背景下,如何有效改進課堂教學,關注學生已有知識經驗顯得尤為重要,因此,教師要從學生的經驗出發(fā),精心設計課堂,切實提高教與學的效能,這樣的教學才會真正切合學生學習的最近發(fā)展區(qū),從而構建真實、有效的課堂,促進學生的發(fā)展。
關鍵詞:學生數學經驗;教學;教師
學生在生活中積累了一些初步的數學經驗,盡管這些往往不是很規(guī)范,甚至是模糊的,或許還有錯誤隱藏其中,但他們的已有經驗在知識的生長建構中有著重大的促進作用。因此,教學中要把學生已有的數學經驗看作教學的起點和最重要的因素,教師有必要對他們的生活經驗即日常數學進行數學化,組織合適、有效的數學教學活動,進行經驗提升,讓教學真正促進學生的發(fā)展。
一、找準經驗起點,整體把握內容
影響學習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學生已知的內容。真實、有效的課堂教學的基礎是對學生進行詳細的學情分析,了解學生真實的知識經驗,所以教師需要有多種手段了解學生的已有經驗??梢赃x擇不同層次、類型的學生,進行有目的地訪談;可以設計包括與本課內容緊密相關的知識生長點、本課要用的主要學習方式等的課前問卷;可以通過讓學生對學習素材的收集與準備情況作出合理判斷。例如:四年級《認識升和容量單位》一課,設計前測問卷:(1)你知道容器有哪些?(2)容器怎樣來比較大?。浚?)你知道容器的容量用什么單位?(4)你家里的熱水瓶、鍋子等容器可以裝多少水?(5)到超市去買一些飲料,看看容量是多少?教師針對前測信息了解學生更豐富的、全面的數學經驗,并根據觀察收集的信息合理進行教學預設,使教學預設和課堂調控更有針對性。
二、喚醒數學經驗,促進自主建構
學生已有的數學經驗只有被想方設法“喚醒”,為教學所用,才能成為一泓源頭活水。教師在處理教材的過程中,可從學生的原有經驗出發(fā),找到學生經驗的生長點,重組教材,使學習內容變?yōu)閷W生現(xiàn)在所做的、所想的和所經受的一部分。
例如:三年級《認識平均數》一課,老師出示條形統(tǒng)計圖:男女生套圈比賽,男生4人,分別投中6個、9個、7個、6個,女生5人,分別投中10個、4個、7個、5個、4個,提問“男生與女生哪組投的準?”學生(1):計算它們的總數(其他學生否定,原因是人數不同);學生(2):減掉一個女生(學生們認為這樣也不可以,但難說出原因),老師:“看來,在這種已經選定人數的情況下去掉一個女生,或者加上一個男生,這種辦法是不行的,大家來看”,再出示兩幅條形圖:男生4人,都是9個,女生5人都是8個,比一比男生套的準還是女生套的準?學生(1)回答:看總數。學生(2):不同意,他們人數不相同,他們每組中每個人投的都是一樣的,我覺得可以比比他們平均每人套的個數。”老師小結:“對呀,在人數相等情況下可以看總數,在不相等情況下,我們可以比較平均每人的個數,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平均數?!边@樣通過直接經歷、情境創(chuàng)設、問題解決、互動交流等渠道來喚醒學生的記憶,讓新舊知識間建立聯(lián)系或產生矛盾,從而推進學生建構知識的進程。
三、展現(xiàn)數學經驗,促進思維發(fā)展
經驗來自于親自的經歷,間接的經驗也要與自身的經歷與經驗相聯(lián)系才能變?yōu)樽约旱臇|西。數學教學要通過數學活動,讓學生通過感知或者動手操作發(fā)現(xiàn)數與數之間的一些聯(lián)系,發(fā)現(xiàn)幾何圖形中的一些關系,積累基本活動的直接經驗,并通過直接經驗建構經驗數學。
例如:學習《分數的意義》,為學生提供1個蘋果、6個桃子、8面紅旗等,通過分一分的活動,使原有知識經驗與新學知識建立了聯(lián)系,對分數的意義有更感性的認識。學習《長方形的周長》時,可以安排學生用多種方法,量一量長方形的周長,體驗方法多樣化的同時進行優(yōu)化概括。學習《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時,通過剪一剪,把平行四邊形轉化為長方形,滲透轉化策略。碰到較難的應用題,特別是幾何題,可以通過畫出線段圖或立體圖形幫助理解。這樣通過數學實驗、數學制作等數學活動讓學生親歷知識產生過程,在活動中得以體驗、得以感悟,不僅積累和發(fā)展了活動經驗,而且通過活動理解了所學知識。
四、重構知識經驗,實現(xiàn)認知提升
當下學生學習知識的主要載體是教材,但教材與學生的實際經驗之間存在明顯的的差距,只有對教材所代表的邏輯經驗進行適當的加工改造,使其接近學生的認知水平,才有利于學生理解和掌握教材知識,獲得新的經驗。
例如:二年級《認識角》一課中,要進行角的大小比較,老師往往都是拿出兩個不同的角讓學生進行比較,顯得有些方法單一,而且是在老師提供的學具下學習,獲得的經驗也可能不豐富的。有老師這樣操作:出示兩個紙質鐘面,一個指針標出三點鐘,另一個三點多一點,讓學生在小組里進行自主探索比較。由于給予學生探究的機會,學生用了多種方法進行比較:(1)用直尺量兩個針尖張開的長度。(2)數兩個針尖相隔小格的多少。(3)用兩把尖刀張開與鐘面角一樣大,同學合作進行比較。(4)用眼睛看,一個真好三格,另一個三格多一點。(5)把兩個鐘面合在一起,看陰影部分,先把其中一根針對齊,再看齊另一根。老師一一進行了說明和表揚,同時指出在同學們的方法中,采用剪刀重疊比較麻煩,可以用一個活動角先與第一個一樣大小,然后放到第二個上面,頂點重合,一條邊對齊,看另一條就可以了,各小組按這種方法重新進行操作,從而引發(fā)出角的大小比較的方法。活動中學生充分地展現(xiàn)出多種經驗,憑原有經驗進行新知的探究,通過教師的點撥引導,不斷比較和深化,獲得了新的學習經驗。
小學生的數學經驗是他們數學學習的一個重要基礎,學習過程也是一個經驗的激活、利用、調整、提升的過程,我們的數學教學要以豐富的生活經驗作為學生數學學習的前提、基礎和重要資源,同時通過喚醒、展現(xiàn)、深化等手段促進經驗的應用、提煉和積累,讓學生的數學學習的過程成為經驗積累的過程,不斷獲得新的“經歷”和“體驗”。
參考文獻:
[1]“圖形的變化”復習精講 5.3 視圖與投影[J]. 邢進文.??中學生數理化(初中版.中考版).?2018(06)
[2]三視圖畫法及考題分析[J]. 王暉.??數理化學習(初中版).?201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