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軻
幼兒處于成長過程的第一階段,他們從周圍環(huán)境獲得對外界信息的認知,實現(xiàn)個人思維和情感的成長。隨著“特色教育”理念的提出和完善,很多教育工作者逐漸認識到“規(guī)范+特色”相結合的教育模式所具有的重要價值。在幼兒園美術教學中,教師應尊重幼兒的認知發(fā)展現(xiàn)狀,結合“特色教育”的科學理念,加大對鄉(xiāng)土資源的開發(fā)和利用力度,促進幼兒理解美術概念,掌握美術技能,形成審美情趣。筆者結合教學經驗,探討了如何利用鄉(xiāng)土資源助力幼兒園美術教學,以期幫助幼兒園教師對鄉(xiāng)土資源進行有效的整合,提高幼兒園美術教學質量。
美術這種藝術形式起源于人們對自然世界的觀察和加工反映,可以說自然是孕育美術的母體,對自然資源的深度挖掘和充分利用,有助于為幼兒基本美感的形成提供保障。教師應對當?shù)鼐哂刑厣淖匀毁Y源進行深入的調查和整合,結合幼兒的認知能力、興趣以及美術教學的階段性內容和任務,選擇具有較強引導作用的自然資源作為教學素材,幫助幼兒感受其中所蘊含的美感。教師還要引導幼兒結合自身的體會,開展美術活動,引導幼兒用不同的創(chuàng)作形式表現(xiàn)鄉(xiāng)土自然之美,從而使幼兒進一步形成清晰而真切的美感認知。此外,教師應選擇一些具有較強生活氣息的具體事物或場景,作為引入自然美術教育資源的載體,降低幼兒的認知和理解難度。
例如,甘肅省會寧縣是自然旅游資源較為豐富的地區(qū),桃花艷嶺、九泉春水等“會寧八景”極具自然美感和觀賞價值。結合這些自然資源,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或照片展板等向幼兒展示桃花山“赤若盛桃”的瑰麗景色、九眼泉清澈明洌的淙淙泉流以及屈吳山上“颯轉如云”的明暖山霞等。幼兒在欣賞這些景色時,會自然而然地產生一種愉悅感。教師可詢問幼兒是否有過出游經歷,是否親身欣賞過這些家鄉(xiāng)的美景,引導幼兒討論看到這些美景的感受,再讓幼兒選擇一幅自己最喜歡的景象,利用手中的畫筆進行繪畫創(chuàng)作。教師可選擇一些較為優(yōu)秀的幼兒畫作進行集中展示,讓幼兒從同伴的畫作中獲得更多“美”的享受。
培養(yǎng)幼兒對美的感知能力和欣賞意識是美術教學的第一環(huán)節(jié),而引導幼兒掌握并靈活運用一些基本的美術創(chuàng)作技法,則是美術教學的重難點。美術是一門具有悠久發(fā)展歷史的藝術,人們基于自然觀察而形成的美學元素已和社會美學文化相融合,社會美學逐漸成為基本美術技法的主要成分。因此,教師在帶領幼兒學習一些基本的美術創(chuàng)作技法時,要對鄉(xiāng)土文化資源進行有效的整合和利用,借助地方特色文化,引導幼兒欣賞一些造型別致、色彩搭配巧妙、線條運用富有特色的文化作品,同時讓幼兒在仿照應用的過程中逐漸掌握相應的技法,使其通過天馬行空的想象力在現(xiàn)有文化資源的基礎上進行自由創(chuàng)新。此外,教師應以尊重幼兒的認知能力和興趣為前提,用幼兒能理解的方式講解技法內容。
比如,會寧縣在近代史上曾留下過濃墨重彩的一筆。1936年10月,在經歷了長征后,工農革命軍第一、二、四方面軍在會寧縣成功會師,建立了蘇維埃紅色政權,開啟了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篇章。教師可以帶領幼兒閱讀《小紅軍二東》《紅色的弧線》以及《英雄之路》等以紅軍長征為背景的繪本讀物或卡通動畫,引導幼兒了解那段波瀾壯闊的革命歷史,偉大的革命英雄人物及其事跡,再讓幼兒臨摹繪本或卡通動畫中的人物形象,使幼兒感受線條、幾何圖案所具有的美感表現(xiàn)力。教師還可以會寧縣烈士紀念碑的浮雕為藍本,引導幼兒觀察人物外貌的主要特點,教導幼兒利用線條勾畫人物的輪廓,進而使幼兒學會用線條作畫。
一切藝術都是表達作者內心思想和情懷的載體與手段。幼兒的是非判斷能力較為薄弱,需要得到正確的引導和幫助,教師要培養(yǎng)幼兒形成健康的審美情趣。教師在帶領幼兒參與美術活動時,應根據(jù)幼兒的認知能力與思維特點,結合當?shù)剜l(xiāng)土資源,引導幼兒感受蘊含在美術作品中的多元情懷。教師還可以鼓勵幼兒聯(lián)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情感經歷,將這些經歷帶給自己的美好感受與對美術作品的感受相融合,進而形成樸素而又清晰的健康審美情趣。幼兒的思維能力和分析能力較為薄弱,教師應避免對內容過于深奧或元素過多的美術作品進行解析,避免造成負面效果。
例如,會寧縣物產豐富,蕎麥米和良谷米等農作物產量豐厚,是一片物產豐富的“寶地”。教師可以在課堂上引導幼兒探討日常生活中吃過的當?shù)靥厣朗?,讓幼兒嘗試畫一畫這些食物的樣子,或結合想象畫一幅以本地特產為主題的卡通連環(huán)畫。大班幼兒具有一定的操作能力,教師可以帶領幼兒利用彩紙、橡皮泥等材料,制作以“舌尖上的會寧”為主題的手工美術作品,選擇一些優(yōu)秀的作品擺放在展覽角展示。教師通過這些方法,能讓幼兒在美術學習和創(chuàng)作過程中產生鄉(xiāng)土情結,產生“贊美家鄉(xiāng)”“熱愛家鄉(xiāng)”的情懷。
任何一種知識、技能和情感認知的形成都要依靠充分的實踐。在美術教學中,教師除了要對幼兒進行常規(guī)的教學引導以外,還要結合幼兒的能力與意愿,在保證安全的情況下,組織幼兒參加一些基于鄉(xiāng)土資源而開展的實踐活動。實踐活動能激發(fā)幼兒參與美術活動的熱情,讓其在實踐過程中對之前所掌握的美術技法進行深度的理解和運用,激發(fā)幼兒的美術學習靈感和創(chuàng)作潛能,進而形成濃厚的美術興趣。教師可以觀察幼兒的日常美術活動,了解幼兒的興趣點,或是在開展活動前詢問幼兒的普遍意愿,從而提高活動內容的群體針對性和活動效果。
比如,教師可以在取得園方和家長同意并做好安全保障措施的前提下,利用周末時間帶領幼兒去會寧縣周邊的一些自然風景區(qū)參加踏青活動,向幼兒介紹本地特色植被,和幼兒一起欣賞火紅的胡丹、青翠的白皮松、“烏若眉黛”的雪青。教師還可以鼓勵幼兒在不破壞花草樹木的情況下,將一些葉子和造型別致的石頭帶回學校做成標本。活動結束后,教師可以“綠色會寧”為主題,引導幼兒進行繪畫創(chuàng)作,讓幼兒在作品中表達自己踏青的感受。
總的來說,教師要完善以鄉(xiāng)土資源為核心的美術教學活動,圍繞鄉(xiāng)土自然資源的開發(fā)、鄉(xiāng)土文化資源的利用、鄉(xiāng)土情懷的有機融入以及鄉(xiāng)土實踐活動的多元引入等手段,幫助幼兒了解美的含義、感悟美的魅力,使幼兒感受到家鄉(xiāng)的可親可愛和多姿多彩,從而提高美術教學質量,促進幼兒的全面發(fā)展。
(甘肅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guī)劃2020年度課題“挖掘鄉(xiāng)土資源推進幼兒園美術特色活動構建”的部分研究成果,課題立項號:GS[2020]GHB1009。)
(作者單位:甘肅省會寧縣第一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