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鵬飛,張文風
(長春中醫(yī)藥大學基礎醫(yī)學院,長春 130117)
根據2015 年世界衛(wèi)生組織調查顯示,在全球172個國家中的91 個國家里,癌癥已經成為年齡在70歲之前死亡患者的主要死因。癌癥作為一種慢性疾病,正在逐漸侵蝕我們的健康和生命,是21 世紀世界各國提高預期壽命的重要障礙。國際癌癥研究機構(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編制的《2018年全球癌癥發(fā)病率和死亡率估計》中的癌癥調查報告顯示:2018 年統(tǒng)計結果新發(fā)癌癥18 100 000 例,死亡9 600 000 例[1]。西醫(yī)治療多采取手術、放化療、靶向治療、生物治療、基因治療等手段,直接針對局部病灶,以殺死腫瘤細胞為目的。這種治療方法能有效抑制腫瘤細胞侵襲周圍組織,延緩腫瘤生長,促進腫瘤細胞凋亡。但同時放化療等造成的諸多不良反應也尤其明顯,甚至引起機體嚴重不良反應。中醫(yī)則通過藥物、針灸、理療等方法,針對腫瘤的不同類型、病位及證型,制定相應的診療方案,在緩解患者癥狀、改善機體內環(huán)境、促進腫瘤細胞自噬、提高患者身體狀況及改善生活質量上確有優(yōu)勢,在預防及促進放化療或術后不良反應的恢復上效果極其顯著。筆者通過整理國醫(yī)大師周仲瑛的著作及文獻,總結其復法治療腫瘤的經驗,為臨床抗腫瘤提供更完善的指導思想和診療經驗。
1.1 病因病機 周仲瑛認為腫瘤作為本虛標實之證,癌毒侵襲與正氣虧損同時存在,正虛邪戀日久從而導致痰凝、血瘀、毒聚。一者正氣虧損表現(xiàn)為氣血、津液、陰陽的損傷。周老提出惡性腫瘤的發(fā)生“始于無形之氣,繼成為有形之質”[2]。陽氣虛衰則邪毒犯表,正氣虧虛則鼓邪無力,邪毒內陷,繼而傷陽氣損陰液,臟腑氣機逆亂,日久出現(xiàn)痰凝、血瘀、毒聚的病理改變。二者,癌毒理論是周仲瑛論治腫瘤的主要思想基礎。他認為在腫瘤復雜的病理過程中,首先因癌毒侵襲某處,癌毒留滯而影響氣血津液的運行和輸布,從而化瘀生痰,痰瘀與癌毒搏結,遂生腫瘤[3]。瘤體形成則消耗機體的精微物質,導致正氣迅速衰弱,抗邪無力,難以制約癌毒,癌毒逐漸侵襲機體,病位愈深,更耗傷正氣,形成癥瘕,難以祛除[4]。邪毒侵襲機體后,只要出現(xiàn)素體正虛,均會呈現(xiàn)毒邪乖戾、易于傳變、難以祛除、病勢嚴峻、預后不良的趨勢。正如周仲瑛所言:“毒因邪而異性,邪因毒而鴟張,以痰瘀為依附而成形,耗精血自養(yǎng)而增生”[5]。
腫瘤的特異性取決于癌毒的特異性,這與病因、侵犯部位、患者體質、外感邪氣的性質等因素均有密切的關系,諸如毒與火相合生熱毒、與痰相合生痰毒,與濕相合生濕毒,與瘀血相合生瘀毒等[6]。其中“痰瘀郁毒”是其病機關鍵,腫瘤的致病因素除了相互夾雜,還會相互轉化,如痰氣相搏、血水互凝、寒濕入營、氣滯血瘀、痰凝血瘀等,再如寒濕日久郁而化熱,濕熱蘊結日久釀痰成膿,氣滯血瘀而生熱毒等。
1.2 辨證思路 臨床上腫瘤的辨證思路尤為重要,應做到以下幾點。1)病證相合:即辨證與辨病相結合,使用現(xiàn)代醫(yī)療檢查手段,將影像學、檢驗學、病理學等融入中醫(yī)四診,相互參照,正確辨識患者病情。2)辨邪氣偏勝:腫瘤總屬癌毒侵襲,致氣血失和,正虛邪盛,但不同的腫瘤其邪氣偏勝的情況也各有不同,如鼻咽癌患者火毒偏盛,肺癌患者痰熱偏盛,腸癌患者濕熱偏盛等。3)辨正虛程度:腫瘤不同階段的正氣強弱呈漸進式虛衰,決定了治療的策略方法,正氣強則宜攻之,正氣虛則宜補之,正氣的強弱盛衰決定了攻、補的治療側重。4)辨主次:腫瘤的病理性質為本虛標實,但在病程不同階段虛實的程度不盡相同,在治療上要做到主次有別,根據具體病情病勢決定中藥的配伍及劑量[7]。5)慎防變:在定位原發(fā)臟腑時,還應考慮與其相關的臟腑,預防傳變。6)中西合璧:在結合辨病的基礎上選擇特異性的抗腫瘤藥物治療,再配合活血化瘀、軟堅散結、清熱解毒等治法更可有效針對不同的腫瘤,使治療更有針對性,起效更快,治療更徹底[8]。
1.3 治療思路 周仲瑛提出:“由于臟腑的生理功能不同,相應臟腑的腫瘤其癥狀表現(xiàn)也各不相同,在治療上必須做到審證、定位、求機”?!端貑枴ぶ琳嬉笳摗分幸裁鞔_提出:“謹察陰陽所在而調之……正者正治,反者反治……謹守病機,各司其屬……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盵9]由此可見,明確證型、確定病位、審明病機在腫瘤治療過程中的重要意義。
周仲瑛指出,頸部以上的腫瘤,其病機主要為熱毒蘊結。腦內腫瘤主要為風火痰瘀蒙蔽清竅,肺部腫瘤初期以痰熱為主,胃部腫瘤初期主要為痰氣交阻,肝膽病變主要為濕熱瘀毒互結,腸道腫瘤主要為濕濁瘀滯等[5]。再加以分辨疾病的階段,根據藥物歸經理念針對性地選方用藥。如喉癌選擇苦寒入肺胃的山豆根以清泄熱邪、祛解癌毒,鼻咽癌選用馬勃、山豆根清熱解毒,胃癌選擇苦寒入胃的漏蘆、刺猬皮、石打川、八月札,肺癌選擇苦寒入肺的澤漆、莪術、半枝蓮[10],針對甲狀腺癌選擇苦辛寒入肝的夏枯草,治療肝癌選擇甘微苦寒入肝腎的天葵子等[11]。
針對腫瘤的多重病機,周仲瑛選用復法有其特點,一般3 種治法以上組合運用,相輔相成,處方藥味可達20~30 味之多,常用于治療急慢性危重患者的搶救和治療[12]。因惡性腫瘤的發(fā)生發(fā)展常由多種致病因素長期作用機體所致,初次發(fā)現(xiàn)即多為中末期,證型復雜,多種致病因素相互夾雜,單純的使用常規(guī)方法難以奏效,僅從某一方面入手,以常法開具處方難免會顧此失彼或病重藥輕[13]。復法所含治法較為廣泛,諸如解毒散邪、升降結合、補瀉兼施、活血化瘀、消痰軟堅、化濕降濁、扶正固本、陰陽互求、氣血互調、多臟兼顧等治法。在辨證明確的基礎上,合理組合應用多種治法,聯(lián)合用藥,快速控制病情病勢,延緩腫瘤的發(fā)展,逐步清除消滅癌毒。
2.1 解毒散邪法 使用祛邪解毒的藥物直對癌毒之邪。周仲瑛認為癌毒是腫瘤形成的主要病理因素,故解毒抗癌法為復法中最基本的治法,包括了清熱解毒、以毒攻毒、解毒散結等,用藥涵蓋了現(xiàn)代藥理學中所證實的可以抑制腫瘤細胞生長或促使腫瘤細胞凋亡的藥物。治療惡性腫瘤初期正虛未見時,主要以解毒散邪法為治療大法。常用的藥物有半邊蓮、龍葵、漏蘆、白花蛇舌草、魚腥草、敗醬草、苦參、黃連、黃芩、黃柏、石上柏、蜈蚣、全蝎、仙鶴草等可清熱瀉火、祛痰除濕、祛風通絡的藥物。解毒散邪的藥物本身具有毒性或藥性峻猛,在機體正氣尚可之時以毒攻毒?,F(xiàn)代藥理研究證明,此類毒性藥物大多具有抗腫瘤的作用:如全蝎提取物能夠使PC-3 細胞停滯于S 期抑制前列腺癌細胞增殖,并誘導其凋亡[14];蜈蚣油性提取液對肝癌細胞抑制率高達82.2%,通過阻斷其傳導通路而抑制細胞增殖,促進凋亡,其次蜈蚣體內的多種蛋白質和化學成分對多個器官癌癥細胞的增殖分化均有抑制作用,如腸、胃、腎、肺等[15-16]。
2.2 升降結合法 升降出入是人體氣機的主要運動變化形式,臟腑氣機運行有常是機體健康的基礎。氣機失常為腫瘤初期的重要表現(xiàn),其病理變化為升降不及、太過和反常3 種,在治療上根據臟腑部位不同,結合其生理病理特點選方用藥。病在肺者,如肺癌,應宣降并用,可選杏仁、桔梗、紫蘇子、厚樸、沉香、路路通等;病在肝者,如肝癌、甲狀腺癌,應疏肝理氣,可選柴胡、香附、郁金、陳皮、香椽、枳殼、枳實、川楝子、綠萼梅;病在脾胃者,如胃癌、腸癌,應化濕理氣、辛開苦降,可選木香、藿香、厚樸、半夏、干姜、人參、枳實、大腹皮等。臨床上腫瘤更以升降逆亂多見,治療過程中不可單純升提或降逆,必須升降相合,達到調整氣機逆亂、恢復臟腑功能的目的[17]。
2.3 補瀉兼施法 此法既補益人體氣血陰陽不足,又清瀉偏盛之癌毒。要把握攻邪與扶正的關系和程度,在攻補兼施的同時,權衡補瀉的主次先后,時時進退,最終達到正盛邪退、邪去則正安的治療目的。《素問》:“邪氣盛則實,精氣奪則虛?!辈≈跗?,以攻邪為主,補益為輔,采取主動攻邪的用藥方式;病之中期,正虛與邪實并重,攻邪與補益各半,既要補益氣血又要逐瘀消癥;病之末期,正虛邪盛,癌毒根盤散漫,治療以扶正為主,采取防御性的策略,用補益的方法改善生活質量,帶瘤生存。
2.4 活血化瘀法 活血化瘀是治療腫瘤的常用治法。中醫(yī)認為活血化瘀可以達到軟堅散結、通絡止痛、破癥消積、推陳出新的作用,常用藥物有水蛭、虻蟲、穿山甲、桃仁、鼠婦、延胡索、三棱、莪術、螻蛄、乳香、沒藥、鬼箭羽、全蝎、蒲黃、五靈脂等?,F(xiàn)代藥理研究表明,活血化瘀藥除了直接的抗腫瘤作用之外,還能多方面抑制腫瘤生長。如莪術能誘導腫瘤細胞凋亡、改變腫瘤細胞的核酸代謝,增強機體免疫功能,還能通過降低腫瘤細胞的電位以阻止其增殖[18];乳香除了改善血液循環(huán)外,還有鎮(zhèn)痛、降低毛細血管通透性、加速病變部位滲出液的吸收等作用,乳香還能夠抗炎,通過促進多核白細胞的生成,吞噬死亡的細胞,從而改善新陳代謝,同時乳香酸類化合物還可直接抑制腫瘤細胞的增殖,誘導其分化和凋亡[19]。一些活血化瘀類的藥物還可以減弱血小板的凝聚,使腫瘤細胞不易在血液中停聚,防止轉移[20],或通過改善局部血液循環(huán),增強放化療等治療方法的敏感性。
2.5 消痰軟堅法 腫瘤與痰的關系密不可分。痰為腫瘤的病理產物,分為有形與無形之痰。周仲瑛認為:“痰可以參與構成腫瘤組織,其黏濁之性致使腫瘤難以祛除。”癌毒侵淫傷及氣血,氣滯血瘀導致津液輸布異常的同時,局部化火煎灼津液而生痰濁,癌毒與痰相互搏結形成腫物,既有痰的黏膩之性又有毒邪的走竄之性,波及周圍組織或臟腑加重病情。周仲瑛臨證所用最多的化痰藥為山慈菇[21],同時配伍軟堅散結的藥物以輔助軟化腫物,進而分解腫物,如抽絲剝繭,先以軟散,重以祛痰,使得消癥之力更強,常用山慈菇、貝母、澤漆、僵蠶、瓜蔞、半枝蓮、白花蛇舌草等藥[22]。
2.6 化濕降濁法 周仲瑛在治療泌尿系統(tǒng)腫瘤時多使用此法?;瘽耦愃幬锇ǖ瓭B利濕、解毒除濕、芳香化濕、苦溫燥濕等,選用藿香、砂仁、豆蔻、蒼術、草果、茯苓、豬苓、生薏苡仁、棉萆薢、防己、赤小豆、土茯苓、敗醬草等。濕濁在機體內時間過長最易蘊熱或生痰,痰濁瘀阻是腫瘤最常見的證型之一。在復法中合入化濕降濁法可減少痰的生成。脾喜燥而惡濕,諸多化濕藥均有健脾的療效,脾胃健運則水谷精微得以化生,間接起到補益氣血的作用。
2.7 扶正固本法 扶正治療是復法中的重要治法,腫瘤患者多見的證型為氣陰兩傷證,周仲瑛認為癌毒侵犯機體首傷氣陰,耗奪正氣以自養(yǎng),痰瘀郁毒長期阻滯于機體,最易化熱而傷陰耗氣。在合并西醫(yī)放化療時,不僅促使腫瘤細胞凋亡,還會影響正常的細胞。放療實為火毒,此以毒攻毒之法傷陰尤速,故周仲瑛臨證多用益氣養(yǎng)陰法,選用西洋參、太子參、黃芪、白術、山藥、生地黃、山茱萸、白芍、麥冬、熟地黃、南沙參、北沙參、石斛、玉竹、百合、黃精、女貞子、墨旱蓮、枸杞子、桑椹、龜板、鱉甲等。扶正固本法治療腫瘤的作用可歸結為以下幾個方面:1)增強抗腫瘤藥物的療效;2)減輕化學藥物的不良反應,如食欲減退、乏力、脫發(fā)、惡心嘔吐、腹瀉等[22];3)增強機體的免疫功能;4)保護骨髓及造血系統(tǒng)功能[23];5)增強腎上腺皮質的功能及抗疲勞的作用[24];6)提高內分泌功能,改善機體的物質代謝[25];7)抑制腫瘤對周圍組織的浸潤,減少腫瘤的轉移[26];8)作為預防用藥,防止腫瘤的發(fā)生發(fā)展。扶正培本法可貫穿腫瘤治療的始終,與攻邪、化瘀、祛痰等治法聯(lián)合運用,尤其在中西醫(yī)結合治療時極大地減輕了患者放化療后的痛苦,促使疾病預后向好。
2.8 陰陽互求法 陰和陽之間互根互用,相互依存。腫瘤患者在整個病變過程中均會出現(xiàn)陰陽失衡的表現(xiàn),由初始的陰損及陽或陽損及陰,最終演變?yōu)殛庩柧銚p。腫瘤的治療當采用陰陽并補的治法,即使在腫瘤的早期僅出現(xiàn)單純的陰虛或陽虛時也應以陰陽互根的思想為依據。陰陽互求法與扶正、活血、化瘀、理氣等具體治法相配合,從而達到調節(jié)陰陽平衡的目的,使得正氣得以緩補,氣血得以暢通,尤其針對胃、肝、腎等臟腑因陰陽失衡所致腫瘤時可起到極佳的輔助治療效果。
2.9 氣血互調法 氣血是維持人體生命活動最基本的物質,二者密切聯(lián)系,相互資生。在腫瘤的治療過程中必不可少的就是調理氣血,血為氣的有形載體,氣亦可助血行,癌毒耗奪正氣致氣虛,必然會傷及血脈,產生氣血的虧虛或瘀滯。周仲瑛在治療咳血、吐血等腫瘤并見血癥時注重理氣、降氣藥的應用,常選用青皮、香附、枳殼、沉香、川楝子等[27];在治療胃脹、腹脹、脅痛等腫瘤出現(xiàn)的氣滯證時,周老注重血分藥的應用,常選用丹參、川芎、延胡索、赤芍、當歸、五靈脂等。
2.10 多臟兼顧法 人體五臟為一體,互為資生、互相制約,臟腑間互為表里,邪毒可相互傳變。在治療腫瘤時不僅要單純兼顧治療與其有生克關系的臟腑,還應多臟同治,把握腫瘤的傳變規(guī)律,做到超前截斷,控制病情。腫瘤晚期合并多部位轉移時更須采取多臟兼顧的治法綜合控制病情。
腫瘤治療的中期表現(xiàn)多為正氣耗傷過半,邪毒入里較深,癌毒與氣血痰濕相互搏結而生腫物,腫物吞噬機體養(yǎng)分以自養(yǎng),正氣愈加虧損。此時當以扶正固本、活血化瘀、多臟兼顧3 法為主,采取防守反擊的策略,補中寓攻,以補代攻,先扶助機體正氣,正氣充盛則可與邪抗爭。采取活血化瘀法疏通脈道,使氣血可以濡養(yǎng)周身,臟腑得氣血滋養(yǎng)而發(fā)揮各自的功能,陽氣可源源不斷得以化生。選方遣藥上多臟兼顧,預防傳變,盡力阻斷癌毒的侵入,防止癌毒深入機體,控制病勢。再輔以消痰軟堅、解毒散邪、化濕降濁等方法,在控制病情的同時防止痰、瘀等病理產物與癌毒進一步搏結,做到化瘤消癥,拔毒生新。
腫瘤的末期表現(xiàn)多為正氣衰敗,癌毒侵犯全身多處,痰、濕、瘀、滯化生的腫物遍及各臟,臟腑功能喪失,陰陽完全失衡,氣血運行不暢,郁久化熱,血敗肉腐或迫血妄行,繼而出現(xiàn)出血、壞死等惡病質。此時治療上采取完全防守、攜瘤生存的策略,防止患者出現(xiàn)陰陽離決的危重證候。具體以扶正固本、陰陽互求、氣血互調聯(lián)合為主,以補益之品避免正氣虛衰后其他外感邪氣趁虛而入,也使得氣血可維系機體功能活動,同時緩解腫瘤對機體氣血的吞噬,使氣血迅速新生,維持氣血生成與腫瘤吞噬的平衡,再輔以活血化瘀、升降結合、補瀉兼施等治法調理氣機、活絡止痛,主要針對痰、濕、瘀、滯而導致的不通則痛的證候。
李某,女,40 歲。2012 年9 月28 日因肝腫瘤、腹膜間皮瘤術后,肝包膜下轉移就診。右下腹脹痛,一過性抽痛感,矢氣為舒,大便日行正常,食不知味,口渴,經潮血量減少、色黯,帶下偏多,兩下頜及頸部皮疹瘙癢,舌苔薄黃膩、質紅略黯,脈細弦。藥物組成:制鱉甲(先煎)15 g,太子參12 g,麥冬10 g,北沙參10 g,焦白術10 g,生薏苡仁15 g,龍葵20 g,白花蛇舌草20 g,半枝蓮20 g,石見穿20 g,山慈菇12 g,制僵蠶10 g,制天南星10 g,莪術10 g,白毛夏枯草15 g,澤漆15 g,八月札12 g,漏蘆15 g,土茯苓25 g,仙鶴草15 g,天葵子15 g,紫草10 g,玄參10 g,菝葜25 g,腫節(jié)風20 g,敗醬草15 g,生地黃12 g,土鱉蟲5 g,雞血藤15 g,丹參15 g,制何首烏10 g,益母草10 g,地膚子15 g,蒼耳子15 g。共21 劑,每日1 劑,早晚分服。
按:本案處方充分體現(xiàn)了周仲瑛應用復法的特點:首先以白花蛇舌草、半枝蓮、石見穿、山慈菇等幾味苦寒或甘寒之品清熱解毒、攻逐癌毒;以莪術、白毛夏枯草、八月札、土鱉蟲等幾味活血化瘀之品消散瘀血、散結化積;鱉甲、僵蠶、天南星、澤漆4 味同用軟堅消痰化癥;以焦白術、生薏苡仁、土茯苓、地膚子健脾利濕、清利濕熱;以麥冬、北沙參、太子參、生地黃養(yǎng)陰益氣、健脾益肺滋腎;以菝葜、腫節(jié)風、蒼耳子祛風通絡、宣肺散邪。全方配伍先扶正,再祛邪,活血、消痰、利濕并用,有祛風通絡之品的升,亦有苦寒消散之品的降,從脾、肝、肺、腎4 臟同調,健脾益氣、疏肝解郁、宣肺散邪、補腎填精。本案中應用了解毒散邪、活血化瘀、消痰軟堅、化濕降濁、升降結合、補瀉兼施、多臟兼顧的復合治法,多角度、多治法,標本兼顧,綜合治療。
中醫(yī)學對于腫瘤的認識及治療已有兩千余年的歷史,早在《黃帝內經》時期就有對腫瘤的相關論述和治療理念?;蛟S由于科技的進步,其中的某些治療方法與當今的先進醫(yī)療手段無法比較,但是其中的治法理念、思維方式在今天依舊對臨床醫(yī)生有指導和啟發(fā)意義。當代諸位國醫(yī)大師對于中醫(yī)學治療腫瘤的研究進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推動作用,既做到了對古代醫(yī)家理論及思想的繼承和發(fā)揚,又結合自身應用和經驗累積形成了獨到的理念和治療體系。通過對國醫(yī)大師的思想總結,為現(xiàn)代腫瘤防治研究提供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