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美嬋
數(shù)學不僅僅是一門研究數(shù)理的學科,它更是一門關于實踐技能和生存技術性的課程,然而,當今的家庭長輩對孩子的盲目溺愛和過分寵愛,讓相當部分孩子失去了實踐的機會,造成一批只會紙上談兵的書呆子,從此對學習失去了興趣,逐漸變得頹廢起來。為此,我們應及時進行制止并糾正,讓孩子重新認識數(shù)學,并引領孩子通過實際的生活經(jīng)驗來加以驗證,逐漸培養(yǎng)他們正確的學習觀和人生觀。
那么,如何進行引導呢?
一、認知和學習
師者,傳道授業(yè)解惑也。何為傳道授業(yè)?就是作為教師的我們要擔起將知識的學習和生活中得到的經(jīng)驗教訓進行有機融合,進而向學生傳授道德行為規(guī)范、專業(yè)知識技能以及解決學習和生活的實際問題的方式方法。解什么惑?我們要讓孩子們認識什么叫“學習”,也許不僅學生不懂,甚至很多家長和老師也會以為“學習”只是一個名詞,其實它不僅僅是一個名詞,更是一個表示先后順序的動詞,“學”是學會知識技能和專業(yè)技術,“習”就是“習作”的意思,就是我們要認真的學習,由不懂學到懂、由不會學到會,然后學以致用,用我們學到的知識和專業(yè)技能解決生活上的問題,把生活困難簡單化,給生活帶來便利,讓我們能更好地體驗生活的美好。由此可見,學習的最終目的之一就是要動手解決問題。離開了動手這個環(huán)節(jié),一切學習就失去了原有的實際意義。
二、應用
“百聞不如一見”,我們要帶著孩子們尋找生活中的數(shù)學,讓孩子們真正走進生活,并能學以致用,用學習到的專業(yè)知識來解決實際的生活問題。
例如,人教版小學五年級數(shù)學教材上冊第15頁的例題8:“媽媽帶100元去超市購物,她買了2袋大米,每袋30.6元,還買了0.8kg的肉,每千克26.5元。剩下的錢還夠買一盒十元的雞蛋嗎?買一盒20元的雞蛋夠嗎?”這也是一個與我們現(xiàn)實生活密切相關的情景,孩子們肯定都去過逛超市,但也許從來沒有嘗試過主動思考這樣的問題,而我們要做的正是把這些問題丟給孩子們,讓他們有意識的去嘗試解決,讓他們意識到我們每個人都是生活的主人,都要主動的去解決生活中的問題,而且因為在超市里人多熙攘,需要我們尋找快速的、最佳的方法來得到結果,所以要有智慧、有策略的選擇解決方法。孩子們有的用算術解答,有的用估算,但哪種好一些,可讓孩子板演或說一說,對比一下:
方法一:計算 100-30.6×2-0.8×26.5=17.6(元)? 17.6>10?? 17.6<20
方法二:估算 每包大米價錢30.6元超過30元,2包大米超過60元,肉每千克26.5元超過25元,0.8kg超過0.8×25=20(元),總價超過60+20=80(元),那剩下的錢比10元多,比20元少。
不管用計算還是估算都可以得到剩下的錢夠買一盒10元的雞蛋,但買20元一盒的雞蛋就不夠。還可以讓學生自己通過對比,發(fā)現(xiàn)估算更簡單便捷。所以,本題選擇估算更迅捷。當然,算法有很多種,我們可以快速正確的解決問題就可以了。
再如本冊第18頁第6題:“我是自來水公司,為鼓勵節(jié)約用水,采取按月分段計算的方法收取水費12噸以內(nèi),每噸2.5元,超過12噸的部分,每噸3.8元。(1)小云家上個月用水量為11噸,應繳水費多少元?(2)小可家上個月水用水量為17頓,應繳水費多少元?”這也是一道典型的生活問題,讓學生用學到的知識來解決第一小題不涉及分段計費,直接計算就可以了,列式為:2.5×11=27.5(元),答:小云家上個月應繳水費27.5元;第二小題涉及分段計費,稍微復雜一點,需要把17噸水分開兩部分別計算,一部分是12噸以內(nèi)的每噸2.5元,另一部分是超出12噸的,有5噸,每噸3.8元,所以應該這樣列式:12×2.5+5×3.8=30+19=49(元),答:小可家上個月應該繳水費49元。
責任編輯??? 龍建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