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瑩瑩
(長春大學旅游學院,吉林長春130000)
培養(yǎng)使用英語進行實際交際的能力是大學英語教學的最終目標。但研究表明在現(xiàn)如今的大學英語課堂教學中,對這一重要能力培養(yǎng)之重視還不夠,使得非英語專業(yè)大學生們的語用能力和語言能力發(fā)展不平衡由此產(chǎn)生語用失誤,這也使得我們這些奮戰(zhàn)在教學一線的教師越來越意識到培養(yǎng)學生語用能力、使其盡量規(guī)避語用失誤是實現(xiàn)成功跨文化交際的重要一環(huán),這也是大學英語教師的使命和大學英語教學的努力方向。
筆者認真鉆研教育部頒布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以及當今社會對外語人才培養(yǎng)的需求,結合本校學生實際學習情況,在大量閱讀并文獻綜述的基礎上,以語用能力、語用遷移、語用失誤等相關語用原則的先前研究成果為理論指導,對所在學校非英語專業(yè)大學生的英語語用能力現(xiàn)狀展開調(diào)查研究,分析語用能力與語用遷移之間的關系,以期找到大學生語用能力培養(yǎng)的針對性措施,以科研促教學,幫助學生們提高綜合運用語言的能力。
語用能力是交際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定義語用能力是一項非常復雜的工作,因為通常很難就概念的含義達成共識,不同的研究者從不同的角度提出了不同的定義。十九世紀七十年代專家學者們就開始了對于語用能力的研究,有關這一概念的定義,語言學家們觀點不一。而“能力”這一概念最早是由轉(zhuǎn)換生成語法的創(chuàng)始者Chomsky 首創(chuàng)提出,他解釋了能力這一概念,認為它是一個抽象的規(guī)則系統(tǒng)。[1]并具體區(qū)分了語言能力和語言運用。還將語言能力與語言運用的概念引入語言學領域,并且將語用能力和語法能力做了區(qū)分。[2]他關注的是語言的生成和理解,所以所定義的語言能力比較抽象化。社會語言學家Hymes 提出“交際能力”這一概念,就是以Chomsky 的語言能力概念為基礎的,根據(jù)他的觀點,“能力”包含了語言方面的知識,也涵蓋了恰如其分地使用這些語言知識的能力。[3]包括以下四個維度:語境中的適宜性、實施手段上的可行性、形式上的可能性和現(xiàn)實中的實施情況等。確切地說,形式上的可能性與Chomsky 之前提出的“語言能力”相呼應,表現(xiàn)為語言形式這一方面的準確性;另外三個維度即為Hymes 所提出的“語用能力”,以具體情境中運用語言的合適性為表征。在他看來,在實際語境中準確得體的語言運用與語法正確同等重要,準確性與合適性并重。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Canale 和Swain 提出了交際能力的理論框架,由“語法能力、語篇能力、交際策略能力和社會語言能力”四個維度構建而成。他們還將這一理論框架加以發(fā)揚光大展開到外語學習乃至測試學領域,這象征著外語教學開始從側(cè)重語言形式結構向交際情境和交際任務過渡。直到Bachman 全面完整地將語用能力獨立列于交際能力之中,也把交際能力應用于語言測試中,在他看來,語言能力由兩個部分組成,分別是語言組織能力和語用能力,而語用能力又分為社交能力和施為能力兩個方面,前者是結合語言情境準確使用語言的能力,后者是明了交際行為并知曉怎樣實施交際行為的能力。他還提出了語言能力心理機制能力和策略能力,語言能力又分為語用能力和組織能力,而組織能力還分為語篇能力和語法能力。[4]
確切來講,所謂語用能力即為有效的使用語言來實現(xiàn)特定目的的能力,包括說話人和聽話人為了表達自己的觀點而使用參與交流的知識,還包括如何成功地完成言語行為的語用能力和使語言使用者能夠理解并使用非言語交際的信息,有些詞句可以獲得超出字面意義的意思。綜上所述,語用能力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語音效率有效地理解和使用語言的能力。
關于語用能力的定義和類型,許多學者給出了自己的看法,他們從不同的角度定義。根據(jù)Leech的劃分原則,語用能力可以分為兩種類型:語言語用能力和社會交際能力語用能力。前者指的是運用各自的語言模式和習慣能正確、恰當?shù)乩斫庹Z言有效地表達他們的意圖的運用語言的能力,后者指的是根據(jù)他們各自的文化恰當?shù)厥褂谜Z言的能力。[5]托馬斯認為語用能力不同于交際能力等其他能力,在她看來,語用能力顧名思義就是指說話人在特定的情境中有效使用言語來達到交際目的以及理解對方話語的能力,涵蓋了語法能力和語言能力兩個方面。語用能力可以劃分為社會語用能力和語用語言能力。前者指的是在言語交流特定語境中言語行為的得體性;而后者指的是能夠準確恰當?shù)匕盐照Z言運用的言語行為能力。[6]她的這種二分法被大多數(shù)語際語言學者所采用。
由于對語用能力的定義眾說紛紜,這三種能力的關系也一直是人們關注的焦點。語言學家們總是把語用能力與語言能力相比較來討論能力。事實上,語言能力和語用能力在交際中起著重要的作用,二者處于平等的地位位置,相互依存、相互獨立。沒有語言基礎,交流無法繼續(xù),而如果沒有語用能力,語言就不能再成為一門藝術,而是一組沒有生命力的符號。
如果說語言能力是交際能力的一個子范疇,語用能力也是交際能力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語言能力即為語言的知識語素,包括語音,詞匯以及語法等方面;而語用能力則由語篇能力、策略能力和社會語言能力等方面構建而成。至于交際能力又涵蓋了上述的包括語素、詞匯、語法、語音學、語言能力、社會語言能力、語篇能力乃至策略能力等諸多方面。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講,語言能力和語用能力全都是交際能力的重要分支,或者說語言能力和語用能力是交際能力的兩翼。假設一個人有豐富的語言知識,但語用能力差,他也不能正確使用詞語,或以適當?shù)姆绞竭M行交流,最后勢必導致溝通失敗。因此,語用能力作為連接語言能力和交際能力的橋梁是可以培養(yǎng)的。它們之間的關系可以概括為:語言能力和語用能力都是交際能力的重要的子范疇,為了有效地與英語口語人士交流,我們一方面要重視學生們的語言能力的培養(yǎng),另一方面也要加強其語用能力的培養(yǎng),這些都需要通過大學英語教學實踐來實現(xiàn)和完成,從而真正意義上地提高學生的實際跨文化交際能力。
母語的作用在二語習得研究領域素來備受關注,學術界最初將母語對二語習得產(chǎn)生影響的這一現(xiàn)象稱為“干擾”,“遷移”這一詞匯本是教育心理學范疇的一個重要概念,究其根源自然是源自心理學范疇,被Ellis 廣義地定義為“對任務A 的學習會影響任務B 的學習的一種假設”[7],普遍存在于對于技能或者知識的日常學習過程當中,可理解為現(xiàn)有知識儲備或者思維定勢對于學習的影響。母語對二語的影響逐漸演變?yōu)檎Z言遷移,由于這一現(xiàn)象本質(zhì)乃至產(chǎn)生的過程都較為復雜,而所涉及到的范圍又非常廣,可以被看做是心理活動的心理過程,同時也完全能夠被理解成是思維的認知過程乃至語言的社會化過程,涵蓋了二語習得、語言學、心理學等諸領域,不同領域的專家學者均高度重視。Jarvis 和Pavlenko 曾經(jīng)從十個維度去詳細闡述遷移類型,而在其所提出的“語言知識乃至使用的領域”這一語言遷移類型的維度中,語用遷移其實是超越了語音、詞匯還有句子等方面的更大的語言次系統(tǒng)。而語用遷移是中介語語用學又叫做語際語語用學所備受關注的論題,與其他方面領域的遷移研究相比還是比較新的,比如語音遷移、詞匯遷移、語義遷移等方面。[8]Bardovi-Harlig 則在研究中指出,母語的遷移是影響外國語言學習者語用能力的最主要的原因之一,而語用遷移則是學生們在二語習得的過程或說在學習目標語言的過程中不容忽視的障礙。[9]
從遷移對交際所產(chǎn)生的效果角度來說,可以將語用遷移劃分為正遷移和負遷移。后者顧名思義是指學生將母語的相關社會語用以及語用語言知識應用到目標語言學習中時,對目的語的準確應用和習得產(chǎn)生了負面影響,影響了交際的正常進行,甚至造成交際失??;而前者正好相反,指與目標語言相關知識剛好相吻合
因為先前研究的片面性,傳統(tǒng)觀點曾經(jīng)一度認為母語遷移對二語習得產(chǎn)生的全是負面的消極影響,所以傳統(tǒng)的語用遷移方面的研究大多把研究重心放在負遷移上,強調(diào)目標語言與母語之間的不同之處,以此來錘煉提高學生的語用能力。而近些年來越來越多語言學家以及應用語言學家開始把目光投向正遷移,希望完善語用遷移和語用能力的研究。而且,語用遷移程度也并非整齊劃一,沒有程度大小之分,當然,從不同程度的語用遷移可以相應地折射出學生們的語用能力。
而通過筆者所作研究以及相關數(shù)據(jù)分析,也確切發(fā)現(xiàn)語用遷移和語用能力兩者的確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可以概括為如下幾種類型:語用遷移的程度隨著學生語用能力的增強而減輕,成反比;遷移的程度隨著學生語用能力的增強而加重,成正比;從語用能力比較弱到語用能力平平的學生人群,語用能力與語用遷移呈反比關系,而從語用能力平平的到語用能力比較強的學生人群,語用能力與語用遷移呈正比關系;還有一種類型和剛才所述類型剛好相反,從語用能力比較弱的到語用能力平平的學生人群,語用能力與語用遷移呈正比關系,而從語用能力平平的到語用能力比較強的學生人群,語用能力與語用遷移呈反比關系。
本研究結果顯示對于大學生們來講,英語學習和母語中文有著不同的語用原則分屬不同體系,簡單粗暴的套用母語語用知識來用目標語言交際,語用遷移油然而生,也可以說影響了學生的語用能力,造成交際失敗。此外,由英語和中文是兩種不同文化的產(chǎn)物,勢必存在著文化差異,因此而造成的語用遷移與兩種語言因為系統(tǒng)差異所造成的遷移相比更難規(guī)避。大多數(shù)語用能力比較好的學生跨文化交際中產(chǎn)生的語用遷移就隸屬于文化差異范疇。這也很好地解釋了為什么很多學生明明已經(jīng)很好地掌握了英語的語言知識和語用知識,語用能力比較好,卻也會因為母語背景文化而影響英語表達,發(fā)生語用遷移從而產(chǎn)生語用失誤。
通過以上分析,筆者發(fā)現(xiàn)學生的語用能力其實和母語語用能力密切相關,并受諸多因素制約,任何片面闡述都不能全面展現(xiàn)學生的語用能力,以及藉此解釋清楚其與語用遷移之間的關系。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學生所具有的所有語用知識互相作用,使得學習第二語言的學生們表現(xiàn)出由多重特征的語用表現(xiàn)對應出不同類型的語用遷移,由此影響著目標學生們的語用能力。
綜上所述,我們發(fā)現(xiàn)雖然學生語用能力水平參差不齊,但母語語言文化以及語言知識的影響不容小覷,語用遷移現(xiàn)象普遍存在,我們一線教師一定要準確地把握大學生們的語用能力現(xiàn)狀及其發(fā)展規(guī)律,同時要充分考慮自身語言以及文化的特殊性,方能有針對性地來進行語用教學,藉此有效提高學生語用能力。
而中英文不同文化背景以及語言系統(tǒng)的巨大差異性是導致語用遷移影響語用能力的兩大誘因。本研究對我們?nèi)蘸蟮拇髮W英語教學有如下啟示:
1.在大學英語教學過程中要加強如何運用英語相關練習,培養(yǎng)學生語用意識以及語用語言知識的大量輸入;
2.增加文化輸入和滲透并開展語用教學以提高學生的語用能力;
3.讓學生了解相關社會語用知識以及母語和英美國家社會文化的迥異性,培養(yǎng)學生文化意識,通過盡量規(guī)避語用負遷移消極影響來減少語用失誤從根本上提高學生語用能力。
本研究尚且存在局限和不足,有待于在未來的研究中加以不斷完善。但對大學生語用遷移以及語用問題的深入研究有助于我們一線大學英語教師更好地把握目標語言的習得規(guī)律,并理論聯(lián)系實際, 在教學實踐中更好地指導學生有效學習,同時以科研促教學,一方面協(xié)助廣大一線大學英語教師同行提高教學質(zhì)量,另一方面也意在為同類院校的大學英語教學工作提供可借鑒的經(jīng)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