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振璞
(固原市公路勘測設計院,寧夏固原756000)
由于農村村落較為分散,導致其普通公路的分散性較強,在線長和面廣方面也有著獨特的特點。所以在進行農村公路改擴建過程中,其整體的設計和關鍵技術方面都有著較強的難度和挑戰(zhàn)性,這就需要設計人員和施工人員必須結合農村公路其功能、特點及相關數據進行綜合考慮,尤其要重點評估農村地區(qū)居民分散情況、現有交通狀況及居民出行特點等。
普通農村公路有著一定的特殊性,主要原因在于農村環(huán)境當中地質條件和地形地貌有著很大的差距,同時,在我國廣袤的土地上,不同地區(qū)的自然條件不同,從工程施工的角度來講,不同的地質結構、地勢地貌、水文條件乃至氣候條件,都會給公路施工帶來影響。所以,在普通農村公路改擴建過程當中,必須要結合多方面因素進行綜合考量,要秉承因地制宜的基本原則和思路,在滿足改擴建需求的基礎上,降低工程施工對農村居民生活及生態(tài)環(huán)境造成的不良影響。在實際的改擴建過程當中,要注重對土地資源使用率的最大化控制,實際建設施工過程中也要嚴格依據國家相關規(guī)章制度有序開展,既要保證公路施工的質量,同時也要最大程度減少土地資源的占用及降低施工的成本,以合理的成本投入來創(chuàng)造出最大的農村經濟價值,以此來保護農村生態(tài)環(huán)境,確保工程建設在滿足區(qū)域經濟發(fā)展和生態(tài)保護方面做到平衡與兼顧,以此來為農村可持續(xù)發(fā)展提供基礎的支持和保障[1]。
在對農村公路進行改擴建設計之初,必須要制定合理經濟可行的規(guī)劃方案、技術等級和技術標準,需要將農村公路主架結構作為基本依托,結合國家關于農村公路技術標準和技術等級要求來進行科學化設計。設計人員可以將規(guī)劃方案分為近期規(guī)劃和長期規(guī)劃,并通過分段設計來進行近期規(guī)劃方案,逐步完成長期規(guī)劃方案,進而可以進行下一階段的設計。制定嚴格的改擴建設計技術等級和技術標準的主要原因在于使農村公路充分發(fā)揮其使用功能,使改擴建設計方案更加合理,最大程度地降低工程造價,減少資源浪費及破壞,提高農村公路服務水平和通行質量,從而保證通行安全[2]。
農村普通公路改擴建設計當中,還必須順應國家生態(tài)文明建設和生態(tài)環(huán)境建設理念,尤其要注意對農村環(huán)境的保護,并結合國家節(jié)能降耗及降本增效的發(fā)展要求,基于有限的土地資源條件,做好資源配置,提高土地資源利用率。這就要求設計人員在進行農村公路改擴建設計時,針對農村公路改擴建項目所處地點實際環(huán)境、地理條件、地質條件、生態(tài)水平進行仔細的勘查和考量,在最大程度上降低對農村環(huán)境的影響,以最小的土地資源實現公路功能的最優(yōu)化,以此來實現普通農村公路改擴建工程的有序進行,同時還要在施工過程當中有重點有計劃地進行施工,保證對當地環(huán)境的保護,做到節(jié)約土地資源。
任何地區(qū)的農村公路工程建設,都應當堅持建設“四好農村路”的基本原則,結合國家關于鄉(xiāng)村振興的相關政策,將目光放長遠,制定科學化、合理化的擴建、改建計劃。需要結合當地政府對農村建設基本要求,從而促進當地農村經濟發(fā)展,幫助地方政府將經濟引導規(guī)?;?、細致化發(fā)展,充分體現出地方政府對當地農村經濟的主導地位,這樣可以具體體現農村公路改擴建意義,進一步推動鄉(xiāng)村振興經濟。
2.1.1 改擴建路面設計時,一般能夠根據原有路面狀況的調查和評估結果,進行路面損壞分析,分段擬定路面處治方案。但針對舊路病害的處治由于缺乏準確的判別標準和質量控制標準,造成施工現場難以正確判斷路面處治方案。
2.1.2 早期,較多城鎮(zhèn)原路面基層下有較厚的砂石材料,單純地路面處治后進行加鋪設計,導致路面標高抬高,不利于兩側居民的出行。
2.1.3 舊路面各結構層再生處置方法設計不合理,尤其是水泥混凝土路面,應充分分析集中再生利用與就地再生利用的適用條件,提高路面處治效果,降低環(huán)境污染。
2.2.1 一般舊路經過多年使用后,路面病害較為復雜,可能不同路段路面結構強度相差較大,若均采用同一種加鋪結構設計,則加鋪路段改建后的路面結構力學性能相差較大,可能造成部分路段強度富余較多,而部分路段結構偏危險。這種路面結構設計保守,且未能充分針對舊路狀況進行加鋪設計,針對性不強,使得公路使用壽命不長,增加后期公路養(yǎng)護和大修的費用。
2.2.2 “白加黑”是目前舊路改造常見的處治方式,舊水泥混凝土路面作為路面基層,極易產生反射裂縫,大大降低路面的使用壽命,造成后期養(yǎng)護及處治難度加大。
2.2.3 加鋪結構基層設計通常采用水泥穩(wěn)定碎石類半剛性基層材料,結合實際工程調研結果,這種加鋪結構容易產生反射裂縫,尤其針對特重交通等級路段。
在進行普通農村公路改擴建工程的路線選線過程當中,根據地形要盡量選擇平直的路段,并針對各種指標進行有效的合理調節(jié),在滿足安全、舒適的駕駛需求的基礎上,合理設計和規(guī)劃公路走向及線型。由于農村公路本身的性質決定了其存在大量的彎道,所以在設計中需要充分利用科學理論,結合現場實際情況,加上實驗論證,確保彎道曲線及組合形式符合專業(yè)要求。其中,要最大程度地控制平曲線之間的長度,并采用同向平曲線及反向平曲線來進行線形設計,同時要靈活地結合不同線形。根據路段的實際要求來進行線形的布設,在滿足相應的技術指標要求基礎上,實現對舊有路線的改進,針對舊有路段的實際地形線條要予以科學的調整,如果無法進行合理的調整,就需要進行改線處理。在對路線進行定線處理時,則要重視對農村公路的舊路路基進行充分的分析,如果舊路工程現狀能夠滿足基本公路建設要求和區(qū)域交通規(guī)劃需求,則應當盡量在舊路的基礎上進行擴建、改建,減少不必要的填挖、植被破壞、耕地占用等問題。
在涉及路基加寬改建的工程內容方面,需要考慮新舊路基之間可能出現的沉降問題,重點防治裂縫病害。為此,在工程設計及論證環(huán)節(jié),應對原有公路拼寬的方案進行深入研究分析,避免新舊路基之間產生沉降、裂縫、塌陷等病害,從而影響公路使用壽命。因此在布線時應以“寧挖勿填”為原則,往靠山、靠坡的方向加寬,針對靠崖、溝的部分進行加固,而不是填埋加寬,從而出現高填方,對路基穩(wěn)定造成影響;其次,為保證舊路施工質量,要先基于現場勘察報告,對加寬部位的路基進行處理,按照科學的工藝方法挖掘臺階、做好軟土處理、鋪設土工格柵等,再分層回填,使用壓路機及人工碾壓的方式進行壓實,且保證每一層壓實度都達到要求。
在針對路基的排水設計方面,要結合現場的地勢地貌、地表水和地下水文特征、氣候特征等,結合引流、截水、降水等方式,形成多元一體的排水系統(tǒng)。同時遵循少占地、環(huán)境保護原則。以濕陷性黃土地區(qū)的地質條件為例,首先要考慮濕陷性黃土地質的強度問題,濕陷性黃土承載力低,且含水量較大,容易發(fā)生路基部分產生裂縫和塌陷。其次要注意路基部分的承載強度設計,根據原有路基部分的實際情況進行加固處理和設計選擇。對于原有較為穩(wěn)固的路基可以按照正常標準予以設計施工,而濕陷性較大的部分則要采取相應的措施,如采用夯實法、換填法、灌注法等進行處理,提高路基部分的強度。再次是采用加固措施,如采用固土法,設置防水土流失加固設施進行路基部分的加固處理。
在進行普通農村公路擴建工程的設計當中,應當重視對舊路工程材料的回收再利用,通過全面分析和科學處理,減少工程垃圾的產出、降低資源浪費、提高資源利用率、減少生態(tài)資源浪費和節(jié)省工程造價。因此,在設計舊路面改建方案時要針對舊路路面不同材料采取不同的措施予以利用,以混凝土路面加鋪瀝青面層為例,農村普通公路舊有混凝土面板強度較高,通常在該基底上直接攤鋪瀝青混料,可以達到施工要求。但是需要注意瀝青攤鋪后的反射裂縫風險,這就需要能夠結合當前較為先進的舊路面再生利用技術,尤其要做好舊混凝土路面的處置,要設計中間應力吸收層,達到優(yōu)化瀝青層性能的目的。同時,結合實際情況,對瀝青層厚度進行科學控制,一方面要收集舊有路面修建和養(yǎng)護相關的數據資料,對舊有路面進行損壞程度的評估和調查評定,結合評定結果,對損壞程度進行分類,制定針對性的處理措施。完成后混凝土板板腳彎沉應不大于0.14mm,相鄰板塊之間的彎沉應不大于0.06mm。從另一個角度來講,針對處理完成的舊混凝土路面,應當結合現代工藝加設橡膠應力吸收層,厚度通常為1cm 左右。同時在路面接縫處設置聚酯玻纖布,也可以有效提升路面的抗應力能力。
結合上述文章內容所述,普通農村公路的改擴建工程需要結合當地實際條件,包括農村的環(huán)境、經濟建設水平、人口分布和交通便利性等多個因素進行仔細的考量,尤其要能夠對農村的經濟發(fā)展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所以,相關技術人員和施工單位在對農村普通公路進行改擴建的過程中,必須要加強對改擴建的重視,為了提高公路的安全性和穩(wěn)定性以及促進農村經濟發(fā)展建設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