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南峰 李 崗
(1.西北大學文化遺產(chǎn)學院;2.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從1986 年陜西省考古研究院(所)在臨潼韓峪鄉(xiāng)發(fā)現(xiàn)秦陵至今已經(jīng)30 多年了。30 年來學術(shù)界發(fā)表了多篇考古調(diào)查、勘探簡報和研究文章,披露了臨潼韓峪鄉(xiāng)秦陵的田野考古成果[1],并對其稱謂、時代、墓主、形制特點及出土器物等進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較大進展[2]。
近年來隨著國家文物局大遺址考古工作的展開以及秦咸陽陵區(qū)、平陽陵區(qū)的新發(fā)現(xiàn),我們對包括臨潼韓峪鄉(xiāng)秦陵在內(nèi)的秦人陵墓有了一些比較深入、細致的認識?,F(xiàn)將“秦東陵”有關(guān)問題陳述于后,敬請指教。
對臨潼韓峪鄉(xiāng)秦陵的稱謂,《秦東陵探查初議》講的最為清楚:“《漢書·蕭何傳》載:‘召平者,故秦東陵侯。秦破,為布衣,貧,種瓜長安城東,瓜美,故世謂之東陵瓜,從召平始也’。今西安市灞橋區(qū)與臨潼縣斜口鄉(xiāng)交界處有邵平店村,即昔日召平種瓜處。阮籍有《詠懷》詩:‘昔聞東陵瓜,近在青門外,連畛距阡陌,子母相鉤帶’。王昌齡亦在《霸橋賦》等詩作中提及秦東陵。從這些記載中我們知道‘東陵侯’是秦王朝管理東陵陵園的官職,秦末召平任東陵侯?!畺|陵’之名始于秦代是無可置疑的?!薄扒貣|陵之名,是秦代按照方位對其王室陵園的命名,它是與雍城三畤原上的秦公諸陵相對而言?!薄安⒚髦浮撼橇陞^(qū),亦稱‘西陵’,在今陜西鳳翔。”[3]與此同時或稍后,臨潼韓峪鄉(xiāng)秦陵的考古資料均以“秦東陵”的稱謂發(fā)表刊布,并逐漸得到當時大多數(shù)學者的認可[4]。
此后陳治國、杜應(yīng)文、孫偉剛等學者先后發(fā)表意見,對“秦東陵”稱謂及其來源提出不同觀點。陳治國認為:“召平所為的‘東陵侯’只能是一種‘特立名號’‘美號’,沒有實際意義,既不是地名,也不是陵園的名稱,與秦王室的芷陽葬區(qū)也沒有任何關(guān)系。”[5]
杜應(yīng)文則對歷史文獻進行了細致的檢索,梳理出兩漢、魏晉、隋唐、宋元——明清時期秦東陵的不同稱謂,最后認定“秦東陵原名應(yīng)為 ‘芷陽’是無誤的。西漢初年司馬遷在編纂《史記》中秦史的部分時,參閱秦代官方保存下來的檔案資料并經(jīng)仔細考證,只寫“葬芷陽”“葬芷陽酈山”等是尊重歷史事實的記錄?!薄皩嶋H上所謂的‘秦東陵’,與秦始皇‘麗山’陵園被稱為‘秦始皇陵’一樣,只能看作是后人賦予它的一個俗稱,并非是其原名?!盵6]
眾所周知:目前最早記載“秦東陵”的資料有6 條,均出自司馬遷的《史記》。
《史記·秦本紀》:“四十年,悼太子死魏,歸葬芷陽?!?/p>
《史記·秦本紀》:“四十二年,安國君為太子。十月,宣太后薨,葬芷陽酈山?!?/p>
《史記·秦始皇本紀》:“昭襄王享國五十六.葬茝陽?!?/p>
《史記·呂不韋列傳》:“始皇七年,莊襄王母夏太后薨。孝文王后曰華陽太后,與孝文王會葬壽陵。夏太后子莊襄王葬芷陽,故夏太后獨別葬杜東,曰‘東望吾子,西望吾夫。后百年,旁當有萬家邑?!?/p>
《史記·呂不韋列傳》:“始皇十九年,太后薨,謚為帝太后,與莊襄王會葬茝陽?!?/p>
《史記·六國年表》:“太子質(zhì)于魏者死,歸葬芷陽?!?/p>
基于最早的記載和前述陳、杜兩位的分析,筆者同意“秦東陵”并非是我們所言的臨潼韓峪鄉(xiāng)秦陵的原名,其本名應(yīng)為“芷陽”。
考慮到考古學研究的科學化和標準化,避免“大堡子秦公墓地”“雍城秦公陵園”“秦東陵”“咸陽原秦陵”[7]等不同定義的名稱混用;避免“雍城秦公陵園一號陵園”“雍城秦公陵園六號陵園”之類同一名稱“疊床架屋”式的陳述[8],筆者建議:
1.每一處陵地稱為一個陵區(qū),如雍城陵區(qū)、芷陽陵區(qū)。
2.依照“城陵相依、陵隨城移”的規(guī)律,在不同的都邑附近營建的陵墓不應(yīng)劃歸同一陵區(qū),如建在秦都咸陽附近的咸陽陵區(qū)、芷陽陵區(qū)等等。
3.在同一都邑附近營建的陵墓,不屬于同一地理單元的也應(yīng)區(qū)別對待,如:咸陽附近的咸陽陵區(qū)有陵園3 座,驪山陵區(qū)僅秦始皇陵1座等等。
4.一個陵區(qū)至少應(yīng)有一座以上的公(含夫人)、王(含后)、帝陵(或后陵),如驪山陵區(qū)、杜東陵區(qū)、韓森寨陵區(qū)[9]。
一言以蔽之,“秦東陵”最符合歷史史實、最科學的稱呼應(yīng)為“秦芷陽陵區(qū)”。
主持田野考古調(diào)查、勘探的程學華等認為“秦芷陽陵區(qū)”[10]應(yīng)該是“陵園四座”(圖一)。
一號陵園平面呈長方形,東西長4000、南北寬1800 米,面積72 萬平方米。陵園內(nèi)勘探出“亞”字形大墓2 座、陪葬坑2 座、陪葬墓2 處、地面建筑基址4 處。2 座“亞”字形大墓為陵園的主墓,大小相同,主墓道皆為東向;2座陪葬坑分別位于主墓東墓道以東偏南處,勘探發(fā)現(xiàn)有馬骨、木跡、漆皮、骨飾等;其它的陪葬墓位于M2 的東南和西南部[11]。
二號陵園位于一號陵園東北方向1500 米處,韓峪鄉(xiāng)范家村北。陵園范圍東起北溝村,西到棗園村,南起三冢村北無名溝,北達武家溝,東西長500、南北寬300 米,總面積為15 萬平方米。二號陵園內(nèi)勘探發(fā)現(xiàn)有“中”字形大墓1、“甲”字形大墓3 座,陪葬坑1 座,陪葬墓區(qū)2 處、地面建筑1 處[12]。
三號陵園位于武家溝村北100 米處,東南距一號陵園1500 米,陵園西、北兩側(cè)利用天然壕溝作為其兆溝,東、南兩面兆溝為人工開鑿。東西長280、南北寬180 米,總面積為48400 平方米。陵園內(nèi)有“中”字形大墓1 座,封土呈覆斗形,東西向,西墓道長于東墓道;還發(fā)現(xiàn)有陪葬墓區(qū)1 處,建筑基址2 處[13]。
圖一 秦東陵遺址平面圖
正如趙化成所言:(秦東陵)“只有亞字型大墓才是王墓, 這 一 點,已為大家所共識?!盵18]我們補充后半句:“秦人進入王國時代之后,只有發(fā)現(xiàn)“亞”字形陵墓的墓園,才能稱為陵園?!盵19]
對照上述秦陵墓葬形制演變的大致規(guī)律,
四號陵園位于小峪河南岸,整個陵區(qū)位于山前沖擊扇面上。陵區(qū)東起馬斜村,西至染房村,南抵井深溝,北到小峪河南岸,與一號陵園隔河相望,相距約2500 米,總面積達80 萬平方米。陵園內(nèi)發(fā)現(xiàn)“亞”字形大墓1 座,“甲”字形墓葬2 座,小型陪葬墓群1 處[14]。
在此后相當長時間內(nèi),包括筆者在內(nèi)的許多學者認可了程學華等“四座陵園”的觀點,并在此基礎(chǔ)上展開研究[15]。
根據(jù)新的考古資料和研究我們發(fā)現(xiàn),秦陵在不同的發(fā)展階段不僅名稱有所變化[16],其陵園的核心—陵墓的形制也是有所變化的。即:第一階段:春秋早期,其代表為甘肅禮縣大堡子山墓地,其墓主級別為“公”,其名稱為“西垂”,其墓葬形制為“中”字形;第二階段:春秋中期到戰(zhàn)國中期,其代表為雍城秦陵,其墓主依然為“公”,其名稱為“雍”,其墓葬形制還是“中”字形;第三階段:戰(zhàn)國晚期,其代表為咸陽秦陵,其墓主為“王”,其名稱變?yōu)椤肮辍薄坝懒辍?,其陵墓形制升華為“亞”字形;第四階段:戰(zhàn)國晚期到統(tǒng)一秦,秦始皇陵是此階段唯一的代表,其墓主為“帝”,其名稱為“驪山”,其墓葬形制無疑應(yīng)為“亞”字形[17]。我們發(fā)現(xiàn)前述四座陵園中有兩座是值得質(zhì)疑的。
一號陵園內(nèi)勘探出2 座“亞”字形大墓、2座陪葬坑、2 處陪葬墓、4 處地面建筑基址。四號陵園內(nèi)發(fā)現(xiàn)“亞”字形大墓1 座,“甲”字形墓葬2 座,小型陪葬墓群1 處。這兩座陵園的主墓為“亞”字形,符合秦陵演變第三階段和第四階段陵墓形制的基本特征也是最為重要的標準。
二號陵園內(nèi)勘探發(fā)現(xiàn)有“中”字形大墓1 座、“甲”字形大墓3 座,陪葬坑1 座,陪葬墓區(qū)2處,地面建筑1 處。三號陵園內(nèi)有“中”字形大墓1 座,封土呈覆斗形,東西向,西墓道長于東墓道;還發(fā)現(xiàn)有陪葬墓區(qū)1 處,建筑基址2 處??脊刨Y料證實雖然“中”字形大墓從春秋早期秦襄公立國到戰(zhàn)國中期一直是秦國諸公陵墓的不變形制,但至少從惠文稱王以后秦國諸王的陵墓形制改變?yōu)椤皝啞弊中?。也就是說,秦陵發(fā)展到戰(zhàn)國晚期的“王國時代”,其陵園的主墓必然是“亞”字形,而“中”字形不是主墓,只能是祔葬或陪葬墓。
此外,所謂的位于一號陵園東北方向1500米處,韓峪鄉(xiāng)范家村北的二號陵園東西長500、南北寬300 米,總面積為15 萬平方米。所謂的位于武家溝村北,東南距一號陵園1500 米三號陵園東西長280、南北寬180米,總面積為48400 平方米。其狹小的面積也足以證實它們不是陵園,充其量不過是一號陵園的2 座祔葬或陪葬墓園[20]。
根據(jù)上述分析,我們認為:目前“秦芷陽陵區(qū)”發(fā)現(xiàn)的是2座陵園。一座是由原一號、二號、三號所有遺存共同組成的新的一號陵園,原一號陵園是新的一號陵園的主體,原二號和三號陵園是其祔葬或陪葬墓園。其陵園范圍東起韓峪原東端,西鄰韓峪古河道,南到韓峪溝,北達王坡溝,也就是說,一號陵園的范圍基本包括了今整個韓峪原。其形狀呈扇形,東窄西寬,東西最大長約3、南北最寬約2.4 公里,面積近4.8 平方公里。
而原定的四號陵園則應(yīng)為新的二號陵園,其內(nèi)涵、主體不變。其范圍東起馬斜塬東端,西鄰韓峪古河道,南到洪慶溝,北達韓峪溝,范圍基本囊括了今整個馬斜塬。其形狀亦呈扇形,東窄西寬,東西最大長約2.4、南北寬約2 公里,面積近3 平方公里(圖二)。
圖二 秦芷陽陵區(qū)遺址平面圖
“秦芷陽陵區(qū)”發(fā)現(xiàn)后,程學華、張海云、韓偉、王學理、趙化成、王輝、孫偉剛等學者先后就墓主問題發(fā)表了卓有見地的研究觀點[21]。隨著陵園數(shù)量的調(diào)整,其陵墓主人的認定似乎也應(yīng)該有所微調(diào)。
首先,我們來梳理秦芷陽陵區(qū)的入葬者、入葬者的級別、入葬者的組合關(guān)系等等。
根據(jù)前引《史記》六條記載,可知葬于芷陽陵區(qū)的有:悼太子、昭襄王、宣太后、莊襄王和帝太后。另據(jù)《史記·秦本紀》的一條記載:“五十六年秋,昭襄王卒,子孝文王立。尊唐八子為唐太后,而合其葬于先王?!钡弥瓢俗蛹刺铺笈c昭襄王合葬于芷陽陵區(qū)。也就是說,入葬秦芷陽陵區(qū)的有悼太子、昭襄王、宣太后、莊襄王和帝太后以及唐太后等六位王、太后及太子。
以宣太后、昭襄王和唐太后、莊襄王和帝太后的級別,其墓葬形制為“亞”字形應(yīng)無異議[22]。悼太子未享國,“亞”字形應(yīng)該不能使用,略低一等的“中”字形是符合禮制的。
宣太后原是惠文王之妾,其夫惠文王與其后惠文后合葬公陵已久,且身份尷尬,難入公陵,故另葬芷陽。由于宣太后是昭襄王之母,莊襄王之曾祖母,于禮既不能與其子昭襄王合葬,更不能與其曾孫莊襄王合葬,單獨起陵,靠近其子昭襄王是合乎情理的選擇。
昭襄王和唐太后是夫妻,莊襄王和帝太后是夫妻;夫妻合葬一處,男南女北、王南后北是秦人雍城以來的傳統(tǒng)。即昭襄王和唐太后一組[23],莊襄王和帝太后一組,兩座陵園、兩組四座“亞”字形大墓的存在和布局不僅是合理的,也應(yīng)該是必然的。
悼太子未享國,獨建陵園于禮不和;作為昭襄王之子,未繼位的太子,其墓建園、其園位列昭襄王和唐太后合葬陵園祔葬墓之首應(yīng)是其不二選擇。
梳理結(jié)果:文獻明確記載入葬秦芷陽陵區(qū)的有六人;分兩個級別:悼太子未享國,低于王級,墓葬應(yīng)為“中”字形,宣太后、昭襄王等五人或王或后,陵墓應(yīng)為“亞”字形;入葬的六人根據(jù)婚姻和血緣關(guān)系應(yīng)有三個組合:昭襄王、唐太后、悼太子為一組,莊襄王和帝太后為一組,宣太后獨自一組。
因此秦芷陽陵區(qū)埋葬一代太后、兩代秦王,應(yīng)有陵園三座:第一座陵園內(nèi)只有一座“亞”字形大墓,墓主為宣太后,入葬時間為公元前265 年;此陵園應(yīng)距昭襄王陵園不遠。第二座陵園距第一座陵園相對較近,并且有悼太子的“中”字形祔葬墓;內(nèi)有兩座“亞”字形大墓,陵墓的主人為昭襄王和唐太后,入葬時間為公元前251 年或稍后。第三座陵園距第一座陵園相對較遠,內(nèi)有2 座“亞”字形大墓,陵墓的主人為莊襄王和帝太后,入葬時間為公元前247 年和公元前228 年。
對照已有的田野考古資料,大致可以認定:此前所謂的四號陵園,孤立的一座“亞”字形陵墓,其主人為宣太后羋八子。此前的所謂一號、二號、三號陵園其實是一座陵園。原一號陵園內(nèi)的兩座“亞字形”陵墓居南的M1 墓主是昭襄王,北側(cè)的M2 墓主是其妻唐太后。原內(nèi)含“中”字形墓葬的二號、三號陵園是M1、M2 的祔葬墓,其中具有“中”字形的所謂原三號陵園應(yīng)是悼太子的墓園。至于我們認定的第三座陵園,莊襄王與帝太后的合葬陵園目前闕如。
根據(jù)上述初步探索及其認識,我們對今后秦芷陽陵區(qū)的田野考古工作有如下建議:
1.對目前最有可能、且已經(jīng)有初步線索的原三號陵園以北隔溝相望的楊寨塬進行大規(guī)??脊趴碧絒24],爭取發(fā)現(xiàn)并確認秦芷陽陵區(qū)第三座也是最后一座陵園、第四和第五座也是最后兩座“亞”字形陵墓。
2.對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確認的兩座陵園進行更細致的考古勘探,確認或排除陵園的垣墻,發(fā)現(xiàn)、確認陵園的圍溝(人工或自然),真正全面地掌握、了解其規(guī)模和布局。
3.對一號陵園M1 上部進行適當面積的試掘清理,確認或排除封土、墓上建筑的存在與否,掌握可能存在的封土和墓上建筑的形制、規(guī)模和布局,爭取補上秦人陵墓制度鏈條上關(guān)鍵的一環(huán)。
希望得到方家指正;希望新的考古工作成果能驗證或否定我們的推測。
[1]a.張海云,孫鐵山.秦東陵調(diào)查記[J].文博,1987(3).b.陜西省考古研究所,臨潼縣文管會.秦東陵第一號陵園勘查記[J].考古與文物,1987(4).c.驪山學會.秦東陵探查初議[J].考古與文物,1987(4).d.陜西省考古研究所,臨潼縣文管會.秦東陵第二號陵園調(diào)查鉆探簡報[J].考古與文物,1990(4).e.程學華.秦東陵考察述略[J].秦陵秦俑研究動態(tài),1992(1).f.陜西省考古研究所秦陵工作站.秦東陵第四號陵園調(diào)查鉆探簡報[J].考古與文物,1993(3).
[2]a.王學理.東陵與西陵[J].考古與文物,1988(5、6).b.劉云輝.論秦國國君墓葬名稱演變的原因[J].文博,1990(5).c.林泊.秦東陵出土的部分陶文[J].考古,1991(3).d.韓偉,程學華.秦陵概論[C]//考古學研究,西安:三秦出版社1993.e.張海云,孫鐵山.秦東陵再探[J].考古與文物,1993(3).f.陜西省考古研究所秦漢研究室.秦物質(zhì)文化史:芷陽陵地(第7 章)[M].西安:三秦出版社,1994.g.張海云,孫鐵山.對秦東陵有關(guān)問題的幾點看法[J].考古與文物,1996(5).h.趙化成.秦東陵芻議[J].考古與文物,2000(3).i.徐衛(wèi)民.秦東陵考論[J].咸陽師范學院學報,2002(5). j.王輝,尹夏清,王宏.八(相邦薛君、丞相殳漆豆考[J].考古與文物,2011(2).k.陳治國.秦東陵稱謂考辨[J].文博,2012(2).L.孫偉剛,杜應(yīng)文,高海峰.新發(fā)現(xiàn)秦漆器及秦東陵相關(guān)問題探討[J].人類文化遺產(chǎn)保護,2012(1).m.杜應(yīng)文.也談秦東陵的定名問題[J].文博,2017(5).n.杜應(yīng)文.秦東陵及其相關(guān)歷史稱謂考述[J].華夏文化,2018(2).
[3]同[1]c.
[4]同[1].
[5]同[2]k.
[6]同[2]m,n.
[7]a.戴春陽.禮縣大堡子山秦公墓地及有關(guān)問題[J].文物,2000(5).b.同[1]b.c.王學理.咸陽原秦陵的定位[J].文博,2012(4).
[8]a.陜西省雍城考古隊.鳳翔秦公陵園鉆探與試掘簡報[J].文物,1983(7).b.韓偉,焦南峰.秦都雍城考古發(fā)掘研究綜述[J].考古與文物,1988(5、6).c.田亞岐,等.雍城一、六號秦公陵園第三次勘探簡報[J].考古與文物,2015(4).
[9]焦南峰,等.秦人的十個陵區(qū)[J].文物,2014(6).
[10]從此節(jié)起,筆者開始使用“秦芷陽陵區(qū)”這一稱謂。
[11]同[1]b.
[12]同[1]d.
[13]同[2]f.
[14]同[1]f.
[15] a.陜西省考古研究所秦漢研究室.秦物質(zhì)文化史[M].西安:三秦出版社,1994.b.同[1]a. c.同[1]c. d.同[1]e. e.同[2]d. f.同[2]e. g.同[2]g. h.同[2]h. i.同[2]i. j.焦南峰.秦陵的形制特點及其演變[C]//梓里集—西北大學七七級考古專業(yè)畢業(yè)三十周年紀念文集.西安:西北大學出版社,2012.k.同[9].l.焦南峰.秦陵的考古發(fā)現(xiàn)與研究[C]//秦業(yè)流風—秦文化特展.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2016.
[16] 劉云輝.論秦國國君墓葬名稱演變的原因[J].文博,1990(5).
[17] a.同[15]j. b.同[15]l.
[18]同[2]h.
[19]此句是針對秦國王陵而言。
[20] a.陜西省考古研究院,咸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周王陵”考古調(diào)查、勘探簡報[J].考古與文物,2011(1).b.焦南峰,等.咸陽嚴家溝陵園時代及墓主考辯[C]//慶祝徐光冀先生八十華誕論文集.北京:科學出版社,2015.c.同[9].咸陽周陵鎮(zhèn)戰(zhàn)國秦陵園面積607050 平方米,咸陽嚴家溝戰(zhàn)國秦陵園面積738804 平方米,咸陽司家莊戰(zhàn)國秦陵園面積1333830 平方米(以外圍溝計算)。
[21]同[2].
[22] 趙化成根據(jù)《史記》唐人張守節(jié)的“正義”:“孝文王之母也。先死,故尊之。”的記載認為“唐太后生前只是昭襄王眾多姬妾中身份較低微者,連王后都不是,何以有資格使用王級的亞字形墓。況且,唐太后早死,當另有墳?zāi)梗严逋跛罆r才與之合葬,也來不及修建如此規(guī)模的陵墓。”而筆者對“正義”有不同的理解,即張守節(jié)將《史記·秦本紀》:“五十六年秋,昭襄王卒,子孝文王立。尊唐八子為唐太后,而合其葬于先王?!钡摹白稹崩斫鉃樽纷穑斫鉃樘瓢俗釉缢?。實際上,《史記》記述用“尊”時,記述對象多健康在世,如《史記·漢興以來將相名臣年表》“尊太公為太上皇。”《史記·司馬穰苴列傳》:“既見穰苴,尊為大司馬?!薄妒酚洝吩谟浭鲆讶ナ廊宋飼r多用“追尊”一詞,如《史記·秦本紀》:“追尊莊襄王為太上皇。”《史記·趙世家》“追尊獻子為獻侯?!币簿褪钦f,當時唐八子在世,進封太后,與昭襄王合葬芷陽。
[23] 孫偉剛,等.新發(fā)現(xiàn)秦漆器及秦東陵相關(guān)問題探討[J].人類文化遺產(chǎn)保護,2012(1).但是本文作者認為昭襄王與唐太后合葬的可能性更大。其原因有:1.歷史文獻中沒有所謂昭襄王后的記載,也沒有昭襄王與昭襄王后合葬的記載。2.《史記·秦本紀》記載:“尊唐八子為唐太后,而合其葬于先王?!?.唐太后與昭襄王合葬是其子孝文王繼位后的決定與行為,不采用“亞”字形的陵墓形制是不可想象的。
[24] 陜西省考古研究院.陜西省考古研究院2010 年考古收獲[J].考古與文物,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