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佳欣
摘要:明中葉后商品經濟開始繁榮發(fā)展,出現(xiàn)“機戶出資,機工出力”的雇傭與被雇傭的關系為標志的資本主義萌芽。據統(tǒng)計,三言中以商人出現(xiàn)的有二十余篇,而以商人為敘述主體的或商人作為主要人物形象出現(xiàn)的十一篇。1馮夢龍筆下的商人形象相較與前人的寫作更加立體、豐滿,不再完全是“商人重利輕別離”的單一負面形象,而是有血有肉的人。三言中細致描寫的商人以小商人為主,而且為商前多半是農民和小生產者為主,本文將從這些平常商人身上共性特點入手,概括三言中的正面商人形象。
關鍵詞:三言;馮夢龍;商人
一、義利兼顧,光明磊落
就中國傳統(tǒng)價值取向來說,君子重義而輕利的價值觀較為普遍。而在前人的文學中商人是不符合這個價值取向的。他們不是傳統(tǒng)意義上的“正義而不謀利,明道而不記功”,而是在謀利時認真經商,童叟無欺。不義之財不取的義利兼顧的價值觀,這種價值觀符合當時的實際主流商人形象。
拾金不昧就是表現(xiàn)義與利平衡一個重要題材,比如《施潤澤灘闕遇友》中的綢商施復,他在路上拾到了銀子,心里盤算著用這筆意外之財擴大規(guī)模再生產。但他轉念一想,如果失主是和他一樣的小生產者,丟了錢一定非常著急,便回到了原地,四處尋找終于把錢還給了失主。而在他落難時,當年這位失主朱恩給施復桑葉并送他回家,讓施復逃過一劫。有表現(xiàn)拾金不昧的還有《陳御史巧勘金釵鈿》中賣油的小販金孝,和《呂大郎還金完骨肉》中的呂大。
商人愛財是本性,但這些商人形象向讀者傳達了一種君子愛財取之有道的價值觀。除了拾金不昧,還有像《劉小官雌雄兄弟》中的劉公夫妻就是那種仗義疏財?shù)牧x商,夫妻二人本分的經營著小本買賣。去他的飯館的人,過來喝酒的,偶而有少帶了錢,他也不怎么計較。但尚若有人不小心多給了他錢,他必定按數(shù)歸還。二人亦志誠至信, 物價公道,使家業(yè)興盛起來?!秲煽h令競義婚孤女》中的商人賈昌年輕時曾被人構陷,被判成死刑打入牢獄,正趕上清官石縣及時審出冤情才得以平冤昭雪。后來得知當年恩人遭遇家庭變故,留下了小女月香和養(yǎng)娘,便四處打聽二人的下落,高價把二人贖回,以賓客之禮相待,吃穿用度以其為先,只為報當年石壁的救命之恩。
作者筆下的商人大多重情重義,而且重義之人的結局大多很好,作者也是向讀者傳遞正面的價值取向,重塑商人文學形象。
二、尊重女性,認真重情
在前人的作品中,商人是對女性不尊重,荒淫無度,私生活奢侈糜爛形象的代表。而在三言中不乏一些尊重女性,承認女性地位,對待感情認真踏實,一心一意。這在當時父權夫權思想牢固的封建社會,的確是他們進步的體現(xiàn)。
三言中出現(xiàn)了夫妻恩愛,共同經商的商人形象。這些小商人大多是一夫一妻,兩人恩愛,一同努力經商,經營家庭。比如劉方夫婦,共同經營酒館,與人為善,累計家業(yè)。施復夫婦最先就是小生產者,夫絡婦織的生產經營模式,不斷累積資本,購買織機,擴大再生產到千金大戶。
三言中還刻畫了一種癡情重義,守護愛人的商人形象。文學作品中喜聞樂見的婚戀題材也將商人們作為主人公。比如《蔣興哥重會珍珠衫》中的蔣興哥在王三巧出軌后念及舊情和平休妻,給了她尊嚴,并在王三巧改嫁去吳家時,興哥還送了數(shù)箱陪嫁給三巧兒。 可見其情深意重。 而三巧兒在也其落難時伸手相助,后吳縣令成人之美,夫妻二人破鏡重圓。
再比如《賣油郎獨占花魁》中 著名的“花魁娘子”莘瑤琴最后與作小買賣的賣油郎秦重結婚的故事。秦重對待莘瑤琴細心耐心,不像王孫公子那般的尋花問柳,一直尊重守護著瑤琴,最后終得圓滿。
三、機智果敢,善抓商機
經商的商機和資源對于商人至關重要,也是經商成功關鍵。三言中的商人擁有經商智慧的不在少數(shù)。抓住這些商機,利用好這些資源需要他們敢為人先、囤貨居奇,制定自己的商業(yè)計劃。
比如《汪信之一死救全家》中的汪信之負氣離家后因山做炭,販炭販鐵。在挖得第一筆金后,他又開了酒館,開拓了荒湖。同時他特別會管人用人,他恩威并施培養(yǎng)親信,讓無籍貧民和漁民都加入他的生產中來,而成就了一番大業(yè)?!顿u油郎獨占花魁》秦重在得知附近的昭慶寺的僧人要做九天九夜的功德,他便想到寺廟一定會需要很多油,便每天挑著油擔去寺廟賣油,從而賺得盆滿缽滿。這些商人知道如何發(fā)掘商機,如何把握機會,是很有智慧的類型。
四、吃苦耐勞,任勞任怨
三言中的商人大多是小本經營,經常是為了經商東奔西走,風餐露宿。而且他們將農業(yè)社會中農民那種朝起晏眠,不辭辛苦的優(yōu)良品質帶到商業(yè)經營里。
如《徐老仆義憤成家》中徐老仆在成為商人前是徐家的仆人,踏實肯干,在主人家遭遇變故后,義憤成商,他這樣形容自己:“若論老奴,年紀雖有,精力未衰,?路還走得, 苦也受得. 那經商道業(yè),雖不曾做, 也都明白?!碑敃r交通和通訊并不發(fā)達,經商是一門苦業(yè),需要能吃苦、夠勤勞?!稐畎死显絿嬗觥分袟畎死弦彩菫榱私浬瘫尘x鄉(xiāng),從陜西到福建再被擄到東洋,嘗盡苦辣,離家近二十載才與骨肉重聚。文中有古風一篇,道出了這些商人經商的難處:“人生最苦為行商,拋妻棄子離家鄉(xiāng)。餐風宿水多勞役,披星戴月時奔忙?!?/p>
當時的商人大多販賣的是瓷器,布匹,茶葉這些東西,幾乎都是跑南闖北的生意,風餐露宿在所難免。當時生產力雖然提高,但沒有形成規(guī)模,所以可供流通的商品數(shù)量是很有限的,而且社會購買力也是非常有限的,所以就需要他們不斷聯(lián)系貨源,尋找買家,這就將商人們在農耕文明下所培養(yǎng)的優(yōu)秀品質表現(xiàn)的淋漓盡致。好的眼光和經商頭腦是基礎,而勤勞便是這些商人一步一步走向成功的重要保障。
參考文獻:
[1]馮夢龍.《喻世明言》[M].北京;中華書局,1986
[2]馮夢龍.《警世通言》[M] .北京;中華書局,1986
[3]馮夢龍.《醒世恒言》[M] .北京;中華書局,1986
[4]魯迅.《中國小說史略》[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3
注釋:
[1]邵毅平《中國文學中的商人世界》
(黑龍江大學 文學院?黑龍江?哈爾濱?15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