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宏聚
教學行為是教師整體素質的外在表現(xiàn),是決定課堂教學效果及教育教學質量的關鍵因素。有效的教學行為研究是優(yōu)化教學效果的重要工具,也是促進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關鍵抓手。為了克服教學行為研究的隨意性、不確定性和碎片化,研究者利用教學視頻對教師的教學行為進行科學量化分析。這種范式的分析方法運用相關軟件工具收集高品質的教學行為素材,反復對比分析,有效降低了課堂觀察的難度。然而,教學視頻在教學行為研究過程中也存在著各種問題,理清教學視頻在研究中的優(yōu)勢與不足,對改進和優(yōu)化教學行為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價值。
一、教學視頻在教學行為研究中的應用價值
隨著影像技術和設備的快速發(fā)展,以及人們對教育過程微觀、實時研究的需要,越來越多的教育研究將教學視頻圖像分析作為主要的研究方式,主要原因在于教學視頻在教育學研究中具有必要性和重要的價值。
1.教學視頻能夠固化教師教學行為,促進教學行為的精確化統(tǒng)計
課堂是一個復雜的場域,教學更是復雜的過程,教師的教學行為在很多情況下是稍縱即逝的,現(xiàn)場觀摩往往無法精確把握教學行為的特征,而教學視頻能夠反復觀看和編輯。如弗蘭德斯師生言語系統(tǒng),它通過視頻3秒記錄一次,對課堂教學中不同類型的師生言語行為進行精確統(tǒng)計和編碼,分析師生在課堂上每一類行為話語的比例,進而判斷教師的課堂結構、教學傾向及言語互動風格。由此可見,教學視頻分析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現(xiàn)場觀摩和文本分析的一些局限,可以多人多角度地進行二次編碼、二次分析,實現(xiàn)教學行為研究的客觀化。
2.教學視頻能夠把握教學行為的全貌,不受時間和現(xiàn)場氣氛的影響
傳統(tǒng)的聽評課容易受到時間、經(jīng)驗和現(xiàn)場氛圍的影響,觀察者在現(xiàn)場聽評課時很難把握課堂全貌,無法為教學行為研究提供完整的資料。教學視頻則能捕捉課堂上更多微觀的細節(jié),實現(xiàn)對教學現(xiàn)場的全息記錄,從而更好地揭示教學行為的復雜性和內隱性。教師通過對具體的教學行為進行慢速觀看、多人觀看,使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得以結合,可以排除視頻中的無效因素,將重要材料提取出來,還原真實的教學情境,對其進行分析。
3.教學視頻為研究的公開交流提供教學反思載體
教師身在課堂之中,在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時往往難以突破思維定勢,而視頻的可視化能夠有效幫助教師在課后觀察教學行為,重新認識自己的教學過程,發(fā)現(xiàn)并解決問題。具體來講,教學視頻可以通過“鏡面反思”的做法促進教師教學反思。一是通過“樹鏡子”尋找優(yōu)秀的教學行為片段,為教學反思提供參照;二是通過“自照鏡子”反思自身教學行為的不足,進行教學技能的修正;三是通過“互照鏡子”進行橫向、縱向的比較,以教研組為單位比照自己和同伴的教學設計,互相促進。此外,教學視頻有助于教師對深層次的問題展開教學反思,通過與同伴研討、專家點評引發(fā)更多的思維碰撞,得到新的理解。
綜上所述,隨著教育信息化的發(fā)展,作為輔助的教學視頻分析逐漸扮演著不可取代的角色,極大地改變了研究者的思維方式,其豐富的視頻資源也為教師開展研究和專業(yè)發(fā)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
二、量化的教學視頻分析在教育研究中的局限
在教育研究界,較為典型和流行的教學行為視頻分析大多是以量化研究的形式開展的。如TIMSS,即國際數(shù)學和科學評測趨勢,主要是基于錄像信息分析模式建立的信息編碼表。它通過量化數(shù)據(jù)對不同國家的課堂教學情況進行橫向比較,需要精心設計編碼系統(tǒng)和框架。但是,這樣的編碼系統(tǒng)要求研究者在不同的編碼間做出良好的區(qū)分和精細的計時,所以編碼的可信度就降低了。又如FIAS,即弗蘭德斯師生言語互動分析系統(tǒng)。它對每個3秒鐘的課堂活動都按編碼系統(tǒng)規(guī)定的意義賦予一個編碼號,作為觀察記錄,以量化的方式對課堂上師生言語交互行為進行統(tǒng)計、分析處理,客觀呈現(xiàn)事實,保證教學評價的客觀性和科學性。然而,課堂教學是不斷變化的動態(tài)過程,對教師教學行為要結合課堂實景進行分析和判斷,而且隨著教學技術的進步,弗蘭德斯分析方法也表現(xiàn)出越來越多的局限性。
國內學者更多是基于國外視頻分析方法進行實證和拓展研究的。顧小清等人通過改進弗蘭德斯師生言語互動分析系統(tǒng),開發(fā)出了基于信息技術的互動分析系統(tǒng)(ITIAS);方海光等人提出了改進弗蘭德斯師生言語互動分析系統(tǒng)(IFIAS);穆肅等人以信息化教學環(huán)境中的課堂教學行為分析為出發(fā)點,提出課堂教學行為分析系統(tǒng)(TBAS)及系列方法。上述研究既有基于教學視頻分析的研究成果,又有大量的研究實例,為后續(xù)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經(jīng)驗指導。
總的來說,國內外的研究大都是基于量化研究的視頻分析,編碼、賦值、評分是其普遍特征,因此在應用過程中也存在著一些局限。
1.數(shù)據(jù)難以解釋教學行為背后深層次的問題
量化的視頻分析大多用編碼的形式判斷人的行為,用數(shù)字說話,為教學行為研究提供了一種“證據(jù)”,比經(jīng)驗分析、宏大敘事更有力,但是只關注“發(fā)生了什么”“發(fā)生了多少次”,忽視了“為什么發(fā)生”“怎么發(fā)生的”。
2.忽視教學行為的生成性和情境性
量化的教學行為視頻分析有著精確的時間計時和編碼,所有的教學行為都可以依據(jù)設定的標準來判斷。但是,它顯然沒有考慮教學行為的生成性和情境性,也沒有考慮師生個體的差異性。這種忽略人的心理活動、主體情感和社會環(huán)境的分析方式,無形中將人的行為進行了肢解,其內在的整體價值就消失了。這樣會導致課堂教學的人文性和藝術感被破壞,極有可能造成分析結果的偏差,其有效性也就有待考查。
3.難以把握典型教學行為的特點
量化的視頻分析較少涉及對某個教學行為的具體研究和分析,更多的是對教學行為的機械劃分和統(tǒng)計。這種對典型教學行為的忽視,影響了對典型教學理論的歸納總結,在一定程度上限制著視頻分析的效果。
4.難以適切中小學一線教師的使用需求
量化的視頻分析操作過程復雜、難度較大、耗時耗力,尤其是建立編碼的時候,對分析者的學科素養(yǎng)、統(tǒng)計方法等知識要求較高,脫離一線教師的工作實際,很難在日常教學實踐中展開,那么其在中小學的實用價值也就可想而知。從這個角度來講,再好的分析方法,如果操作起來過于煩瑣,其自身的價值也就難以體現(xiàn)。
綜上所述,量化的視頻分析大多是對教學行為的機械化統(tǒng)計,缺少教育教學理論上的理解和探討,在直接優(yōu)化教師教學行為方面效果并不顯著。
三、教學視頻分析的理想載體:教學切片
教學視頻對于教學行為研究來說是一個必不可少的輔助工具,能夠幫助教師更有針對性地開展教學行為研究,不斷優(yōu)化教學,提高課堂教學質量。課堂教學是不斷變化的動態(tài)過程,對教師教學行為的分析要結合課堂實景進行。由此,教育研究者開始探究一種廣泛適用于中小學教師的分析方法,于是,教學切片應用而生。
教學切片是一種適切中小學教師使用的可操作性工具,其以錄像視頻技術為載體,結合現(xiàn)場觀察,選取典型的教學行為片段,剪輯成教學設計活動短視頻,直觀而生動地呈現(xiàn)、分析教師的典型教學行為,以達到優(yōu)化教師教學行為、促進校本研究的目的。具體來說,基于教學切片的視頻分析具有如下價值和意蘊。
1.教學切片是獨立的教學設計活動
教學切片一詞是由生理學、醫(yī)學中“切片”的概念生發(fā)而來的。教學切片能夠全息化地記錄教師的教學設計活動,觀察者通過對典型教學設計活動片段的選取,分析教師的教學行為。所以,一個教學切片就是對一項教學設計活動的獨立呈現(xiàn)。
2.教學切片體現(xiàn)教學設計的經(jīng)驗和智慧
教學切片可以通過反復分析某一類教學行為片段,歸納某類教學行為的“一貫”做法,從而形成可以指導實踐的教學經(jīng)驗。也就是說,教學切片分析的過程也是教學經(jīng)驗歸納的過程,實際上就是對教師教學設計的概念化、外顯化過程。
3.教學切片是生動、典型的實踐性教學理論
教學切片能夠把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零散的、無意識的行為系統(tǒng)化、條理化,從而生成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學理論。教學切片主要對典型的教學行為進行分析,包括優(yōu)秀的和不足的教學行為。把握典型的實踐性教學理論能夠有效促進教師優(yōu)化教學,從而實現(xiàn)專業(yè)成長。
4.教學切片是教學情境的再現(xiàn)
教學情境具有即時性、一過性和現(xiàn)場性,是教學行為研究的難點。教學切片能夠解決這一難題,它通過視頻錄像的方式全息化記錄下教學現(xiàn)場,實現(xiàn)對教學情境和教學行為的固化,便于隨時、反復的研究和分析,幫助教師發(fā)現(xiàn)問題并有效解決。
總而言之,基于視頻的教學切片能夠幫助教師對教學行為進行多次深入的審視和反思,歸納出實踐性教學理論,是中小學教師開展校本研究的有效抓手。然而,教學切片雖然有明晰的操作過程和步驟,但是在實際過程中,切片的選擇和分析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教師經(jīng)驗、知識和智慧的限制。若想教學切片研究收到良好效果,教師應該積極主動地積累教育教學知識,提高教育研究能力,從而最大限度發(fā)揮教學切片的實踐價值,促進自身專業(yè)成長。
(責 編 莫 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