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初
離開家鄉(xiāng)生活后,但凡我張口說要去吃“酸湯魚”。無一例外,回回都被人糾正:“酸菜魚?”顯而易見,酸菜魚的名頭在大眾美食界更響亮。
嚴格說來,川菜酸菜魚的酸是四川泡菜的酸,而黔菜酸湯魚的酸是大米發(fā)酵的酸。但在多數(shù)異鄉(xiāng)人眼中,品嘗之前就先將二者歸于一類,并不過分。畢竟,吃“酸”的習(xí)慣,可不是走到哪兒、碰到誰都能輕易接受的。
先不說酸,咱從“辣”和“姑娘”談起。
“辣”向來是西南各地爭奇斗艷的團寵,然而,即便身為辣醬師奶老干媽的原產(chǎn)地,當人們提到嗜辣勝地,貴州也總是最容易被遺忘的小透明。
在人們的普遍印象里,嗜辣地區(qū)的姑娘,多少都沾著點辣味十足的紅火、活力,多年前,寧靜在采訪中坦陳自己脾氣大,“不過貴州女孩子比我還辣,我是貴州女孩的敗類”。
相比起嬌俏的四川妞、野性而直爽的重慶妹子,深山峻嶺里的貴州姑娘,渾身帶著向外奔放的江湖氣息,同時有著一種堅毅的性感,典型如寧靜和曾美慧孜。
梁文道這般形容曾美慧孜:“性感本身有一種力量,一種生命力?!?/p>
好了,記住兩個關(guān)鍵詞:野性,隨性。離開視覺,咱們回到味覺上來。當“辣”味不那么明顯,不那么坦蕩,酸之于貴州,逐漸躋身辣之上,煉成了“出”家本領(lǐng)。
酸是一種十分微妙的味道,常作勾兌,很難獨咽,但在一些固定的食物里,少一滴或多一滴都不行。姜文在《邪不壓正》里聲稱要為了那一勺醋去吃一頓餃子,酸在百味中的存在感,就像叢林里忽然闖入的一只精靈,味蕾四處追尋,卻偏偏逮不到她。那種既向外奔放、跳動,又向內(nèi)靜靜滲透的味覺,就是酸。
后來,人們用“酸”形容不上不下、進退維艱的一種尷尬心情狀態(tài),也正是真實而猝不及防地戳穿了人心底一抹微妙難言的心機和情愫。
同是酸,陳醋發(fā)源地山西人吃酸,吃的是酸味本色,貴州的酸辣,則藏在舌尖上的任何一處罅隙里。它往往以酸筍、酸菜等材料出滋味,追求一種熱辣和鮮爽之味。
令人“聞風喪膽”的折耳根是貴州食譜里雷打不動的個性C位,而酸味,則是只聞其聲不見其人的深寨姑娘,清泠的聲音漫山流淌,你感覺她的氣息無處不在,卻怎么也捉摸不到。
如果說,備受懸疑、動作片喜愛的川渝辣,是生猛和血性的代表,崎嶇幽深、群山環(huán)繞的貴州酸,則同時有著“地無三尺平”的迂回婉轉(zhuǎn),以及安居疏清的野逸之境。
“三天不吃酸,走路打竄竄(東倒西歪的樣子)”,你永遠想不出酸在貴州可以有多少種存在形式,酸如水那般變化萬千,飄乎不定。
酸的靈魂主要寓在湯里。從大類看,貴州的酸大致分為紅湯和白湯。紅湯酸主要用拇指大小的野生西紅柿(當?shù)亟小懊苯恰保┌局?,這種西紅柿果肉多、緊,酸味足夠,也即酸湯魚的主要底料。將“毛辣角”放在湯里沸煮,熬出淡紅、醇厚的果酸,再用紅油將辣椒炒稠、出色,最后添湯熬制,去渣后調(diào)制,就成了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主產(chǎn)的紅油酸。
一方水土養(yǎng)“熟”一方人,離開了辣,貴州本地人對純粹的“酸”,敏銳度其實并不高。
就像傳說中湘川渝的“微辣”,西南人的舌頭像是腌制的,百毒不侵,酸辣這種刺激性的味覺,在他們的舌尖上,既帶著一點圓鈍,卻又的確是十足銳利的。他們一口能嘗出外地酸味的“不正宗”,卻在外地人來品嘗自家酸味時不自覺緊蹙眉頭時,詫異地拋出一句“酸嗎?”
在貴州,不夸張地說,幾乎每一味食物都離不開“辣”。酸亦然——不辣的酸,在貴州根本不叫酸。辣和酸從來形影不離。光是熱辣,像一個粗糙的大漢,一個勁兒往味蕾上最刺激的神經(jīng)躥;而光有酸,又過分高冷、刁鉆了些,味道入不去食物里,總是板著一張臉似的。
而酸辣聯(lián)姻,就產(chǎn)生了某種奇妙的味覺效果。像一曲鈴聲從竹簾水霧背后傳出來,和著清脆的溪流咯咯咯地響,有什么東西在舌尖,活了。
“酸辣”之祖要數(shù)家家戶戶必備的一罐“糟辣椒”,小時候在遵義長大,無數(shù)次見其搗制過程,用鐮刀碾碎紅椒皮,摻入大量水分、生姜和大蒜繼續(xù)弄碎,再密封腌制。腌制中,酸味逐漸出來,添上白蘿卜、豇豆等蔬菜,逐漸嗅到刺激的辛辣和清冽的酸味混合飄出。
酸在貴州,絕不能僅作一味調(diào)料用,在酸滋滋的味道背后,定然藏著更為豐厚的層次。
據(jù)聞,貴州最早吃酸是因為本地不產(chǎn)鹽。深居內(nèi)陸的夜郎境域,無法直接獲得鹽脈,清朝《續(xù)黔書》有載“黔介滇蜀之中,獨不產(chǎn)鹽,惟仰給于蜀,來遠價昂”。加之地勢崎嶇,鄉(xiāng)有山路十八彎,城里也“地無三尺平”,交通不便,整體與外界的商品流通困難。
史料記載:“每年從省外輸入貴州的淮、浙、川、滇鹽約20萬噸?!瘪R匹馱著食鹽跨越崇山峻嶺,遠不能滿足一省需求,因此又有“斗米換斤鹽,斤鹽吃一年”的說法。
沒有鹽,那就以酸代鹽。人們發(fā)現(xiàn),酸不僅能延緩鹽分流失,有些酸甚至能補充鹽分?!独蟛h志》里記載的“以牛豚等骨用水浸,俟其酸臭以當鹽”,將牛豬的骨頭用水浸泡,等到水分發(fā)酸、發(fā)臭之后,用來當作鹽分。酸味掩蓋了不那么豐富和新鮮的原食材味,勞動者們因是可以多吃幾碗米飯,以便有力氣干活。
人類學(xué)者林淑蓉曾在對黔東南地區(qū)進行調(diào)研后得出結(jié)論:“由于地處云貴高原東半部,當?shù)貧夂驕責岢睗瘛R暣说貫檎伟O之氣盛行區(qū),以酸及辣作為飲食特色……認為此種飲食習(xí)性可以預(yù)防長期生活于潮濕溫熱之環(huán)境、身體較容易出現(xiàn)的濕熱病?!睗u漸地,酸味在此地找到了一種適配度極高的生存之境。時過境遷,當鹽早已不是稀罕玩意,貴州還保存著它對酸味的獨特執(zhí)念。
在如今的鄉(xiāng)村偏遠地區(qū),家家必備一只酸壇子,一個重要的功能即儲存食物。
貴州人似乎一年四季都在腌制各種酸食,沒有什么日子是不適合吃酸的。三月青菜熟,即腌青;夏收后宰鴨群,便腌鴨;八月田魚肥,大年殺大豬,于是腌各類肉。
雖然歷史種種,皆成過往,人們不再糾結(jié)于那些深埋于舊籍里的美食秘辛,以及艱難歲月里的溫飽之困,但餐桌上的味道卻隨著血脈記憶傳承至今。
總要嘗到那一勺沁人的酸,貴州才算是完整的貴州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