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藝璇
摘 要:高中數學與其他學科相比,有著更強的概念性與抽象性;相對于初中和小學階段的數學知識,難度上也有了很大的提升。所以,很多高中生都會對數學學科的學習感到吃力。很多時候,學生在數學學科上的差距都是于高中階段拉開的。高中數學教學工作不能只顧及部分比較優(yōu)秀的學生,還要推動學生的共同進步,此時合作學習法就成為一個有效的途徑。本文從幫助學生明確意義,建立有效合作機制和科學設計合作學習三個方面展開討論。
關鍵詞:高中數學;合作學習;課堂應用
經過教育領域的多年研究實踐,教師普遍發(fā)現合作學習有著多重作用。首先,合作學習可以幫助學生開拓思路,提高學習效率;其次,合作學習可以引導學生互相取長補短,促進共同進步;第三,合作學習本質上是一種自主學習,教師只作為指導者,因此能夠極大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與能力。在高中數學教學中,合作學習法的應用也能夠取得上述成果,關鍵在于教師要掌握正確高效的應用策略。
一、幫助學生明確意義
如果從青少年內心的實際需求出發(fā),可以發(fā)現與人溝通的強烈意愿使得高中生愿意參與合作學習。但是,很多高中生對于合作學習并不習慣,對合作學習意義的認識也不夠深刻。部分學生在以往的小學和初中階段較少參與合作學習,在家庭教育等因素的影響下也總是把同學作為潛在的競爭對手。在這種情況下,學生參與合作學習的時候就是一種矛盾的狀態(tài),一方面歡迎這種學習模式,另一方面又很難全面深入地參與進去。
因此,想要發(fā)揮出合作學習法的作用,教師要首先幫助學生樹立起對合作學習的正確認識。以“集合與常用邏輯用語”為例,這部分知識本來就涉及到了所謂“集體”的概念,又是高中數學教學的開始,很適合作為教師推動合作學習的切入點。教師可以將學生組成多個小組,給出班級即將舉行集體活動的情境,讓各個小組進行不同領域的集合分析,最后的成果作為確定集體活動形式和內容的參考。以此來提升學生的集體意識和對合作學習的認識。
二、建立有效合作機制
采用合作學習法,并不是將學生組成小組,然后讓學生自行去處理合作中的各種事務就可以了。上文論述已經充分說明,不少高中生對于合作學習是不適應的,即使其認識水平有了顯著提升,也要一點點去掌握正確的合作學習方法,知道自己應該怎樣采取行動。為此,教師應該建立起有效的合作機制,要先對學生加以明確的指導,今后再逐步把主動權交回到學生手里,逐步提升學生在合作學習中的主體性。
例如,在學習三角函數的相關知識時,教師應該先通過提出問題的方式,讓學生明白本次合作學習應該達到什么樣的目標,知識技能掌握到什么程度。隨后,教師要給出具體的學習任務,比如一個包含著問題的現實情境,每個小組都要去解決這個情境里的問題。還要協助學生進行組內分工,保證每個學生都能在合作學習中發(fā)光發(fā)熱,又能通過觀察學習其他同學得到更多的收獲。這一切工作都完成后,再讓學生去展開學習行動,保障學習的高效。
三、科學設計合作學習
合作學習的活動形式有很多種,教師要根據各方面實際情況進行靈活設計。如上文提到的設置問題、明確目標任務、組內分工的模式,只是最基本的合作學習形式。如果長期只采用這種最基本的形式,很可能造成學生的“什么疲勞”,導致學生對合作學習的興趣日益降低,效果越來越差。教師應該嘗試將合作學習與更多新鮮有趣的元素結合起來,給予學生更大的空間,創(chuàng)造出豐富多彩的合作學習機會。
例如,在學習“立體幾何初步”的時候,教師可以轉變教學模式,直接把課堂變成一個現實問題場景,需要學生運用簡單的立體幾何知識來對教室進行布置,向學生提供各種物料,每個小組負責教室的某一個部分。要求學生必須畫出“設計圖”,不能隨意布置,否則可能起不到應有的教學效果。再各個小組完成之后,組織學生進行評比,請各個小組選出一名代表說明本組是怎樣思考的,運用了哪方面的立體幾何知識,又是如何具體體現出來的。
總之,合作學習法的應用能夠給高中數學課堂帶來更多學生所歡迎和喜愛的變化。教師要積極進行應用,認真研究實踐合適的具體教學策略,提升學生參與合作學習的意識與能力,形成新型的師生配合關系,共同去追求更加全面深入的教學成果,推動學生的全面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田薇.合作學習在高中數學課堂上的應用[J].讀寫算,2019(34):69.
1160501705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