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 宇
(貴陽市第二人民醫(yī)院影像科 貴州 貴陽 550081)
研究數據顯示,人體腦部惡性腫瘤發(fā)病率不斷增加,由于腫瘤容易壓迫患者的血管和神經,從而使患者發(fā)生情感障礙、運動障礙、語言障礙等情況,而在手術前對患者實施準確診斷,對患者治療、預后效果均具有重要意義[1]。目前常用診斷方式包括CT和MRI兩種,但臨床對于上述兩種方式的診斷效果尚無明確報道。因此,本次研究對核磁共振(MRI)、CT檢查效果進行分析,報告如下。
入選100例顱內腫瘤患者,患者均實施核磁共振(MRI)、CT檢查,分析患者的診斷結果。納入標準:(1)確診為顱內腫瘤;(2)患者和家屬均在知情同意的原則下完成研究。排除標準:(1)排除其他惡性腫瘤者;(2)排除精神異常疾病者。年齡21歲~70歲,年齡平均值(46.17±1.21)歲,其中男60例、女40例,所有患者均存在頭痛和嘔吐癥狀。
所有患者均行CT診斷方式、MRI診斷方式。CT診斷方法:CT的儀器來源于東軟公司64排螺旋CT,將碘帕醇及碘氟醇作為CT對比劑,對患者頭部進行橫斷面平掃、平掃聯合增強掃描,患者實施CT診斷完畢后,24小時后再對患者實施MRI診斷:給予患者使用1.5Avanto超導全身磁共振掃描儀,選擇扎特酸葡安作為增強對比劑,使用劑量為:體重一次0.2 ml/kg,注射速率每秒2.5 ml。參數設置(1.5T磁共振):梯度回波(Tra及Sag)T1WI:TR:195 ms,TE4.7 ms;快速自旋回波(Tra-Fs)T2WI:TR:4370ms,TE:99 ms,層厚設置3~5 mm、層間距0.3 mm;FOV200~250 mm,彌散加權成像(Tra):TR:2600 ms TE82 ms。
分析兩種診斷方式的診斷符合率、診斷正確率。
數據采用SPSS 26.0統計學軟件分析處理,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用(±s)表示,行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采用MRI診斷實施診斷后,結果顯示顱內腫瘤的檢出率較高、為100.0%、診斷正確率較高、為100.0%;CT診斷結果顯示,檢出率為78.00%、診斷正確率71.00%,MRI診斷方式結果均高于CT診斷方式(P<0.05)。見表1。
表1 分析檢出率、診斷正確率[n(%)]
MRI檢查:良性腫瘤以TIWI的等信號、低信號或稍高信號影像為主;而T2WI一般呈現高信號或等信號,在實施增強掃描后,均呈現輕度至中度的均勻強化特征,無明顯瘤周水腫或在病灶周圍存在輕度水腫。在TIWI等信號或低信號、T2WI呈現高信號或混雜信號的情況下,在進行增強掃描后,一旦出現不規(guī)則結節(jié)樣、斑片狀、花環(huán)狀的強化影像,則提示為惡性腫瘤,且瘤周通常存在明顯的指狀水腫,存在明顯的占位效應。
CT檢查:良性腫瘤一般以類圓形或圓形為主要形態(tài),邊界清晰,無明顯瘤周水腫或水腫不明顯;若成像結果提示存在混雜密度塊狀影像或高密度的塊狀影像,瘤體呈低密度改變,邊界不清晰、瘤周伴有指狀水腫,伴有明顯的占位效應,則提示為惡性腫瘤。
顱內腫瘤發(fā)病率不斷增加,同時該疾病的發(fā)生機制不明確,多數患者病程較緩慢,伴有多種癥狀,例如頭痛、惡心、嘔吐等,由于患者的顱內神經易受到腫瘤壓迫,從而導致運動、功能減退,甚至部分患者發(fā)生語言障礙、記憶力減退等,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2]。而對于該類患者來說,手術前實施準確診斷,對于患者治療及預后效果具有重要意義。在診斷過程中應確定患者有無腫瘤發(fā)生,明確患者腫瘤位置后,再對腫瘤性質進行確定,然后對患者選擇適宜的診斷方式,例如M R I方式、C T方式,因此本次研究通過對上述兩種方式在顱內腫瘤的診斷價值中進行分析,探討兩組的檢出率、診斷準確率。醫(yī)學影像對于顱內腫瘤的診斷一般分為三個方面,首先需明確有無腫瘤,其次需對腫瘤的位置進行明確,最后對腫瘤的性質進行確定。目前臨床對于顱內腫瘤一般以C T診斷、M R I診斷為主,上述兩種診斷方式在顱內腫瘤中各具有優(yōu)勢。對于囊性型血管母細胞瘤,MRI能夠通過TIWI將大囊小結節(jié)、腫瘤壞死清晰顯示,而C T在顯示大囊小結節(jié)、腫瘤壞死方面比MRI要模糊。
顱內腫瘤發(fā)病率不斷增加,為常見惡性腫瘤疾病,其具有病情發(fā)展快等特點,具有預后差、生存率低等特點,而早期明確診斷十分重要。隨著影像學技術不斷發(fā)展(M R I、C T、超聲),多種影像學技術在臨床疾病診斷中具有顯著作用,而顱內腫瘤患者常見的診斷方式為M R I、C T,但是兩種診斷方式在顱內腫瘤患者檢出率、誤診率和漏診率上存在顯著差異,而實施不同的診斷方式,具有不同的效果[3]。MRI即核磁共振檢查,該種診斷方式具有多種特點,例如準確率高、檢出率高等等,隨著影像學技術不斷發(fā)展,C T診斷也不斷發(fā)展,同時C T分辨率提高、C T掃描時間也顯著縮短,在診斷過程中能分析患者圖像,對患者病變情況進行顯示,在診斷過程中應用對比劑,能對血容量、血流、毛細血管通透性等血供特點、形態(tài)學特征充分顯示,但是由于多種因素影響,導致檢出率不高[4]。而在MRI診斷過程中,使用M R I診斷能對腫瘤的解剖學圖像進行顯示,具多序列成像特點,能對病變組織成分進行顯示,利于腫瘤性質的診斷,同時在診斷過程中,對于該疾病通過ITW能對患者腫瘤壞死、小結節(jié)情況進行顯示,在C T診斷過程中,患者小結節(jié)顯示十分模糊。C T診斷是根據患者正常組織和腫瘤細胞之間的密度差實施診斷,但是上述差異一般在患者注射對比劑后,由于時間十分短,容易使顯示結果錯誤,同時C T診斷對于患者來說有放射性傷害,若患者多次進行掃描,則會對機體造成較大影響,而MRI方式能彌補上述的不足,具有多種優(yōu)勢,例如(1)MRI診斷無輻射,具有顯著的安全性。(2)M R I診斷可進行橫斷面、矢狀面、冠狀面掃描,準確定位患者的腫瘤,同時診斷結果不會受到患者顱底偽影影響。M R I診斷效果和C T診斷方式相比,具有多種優(yōu)勢。同時在診斷過程中磁共振成像的圖像、C T圖像大致相似,主要是均為數字圖像,采用不同灰度顯示不同結構圖像。在診斷過程中,MRI、CT十分常見,能應用在全身各系統的不同疾?。[瘤、炎癥、創(chuàng)傷、退行性病變、各種先天性疾病扥),通過采用MRI診斷,能彌補CT診斷中的不足,提高診斷結果,具有多種優(yōu)勢,例如空間分辨率高、掃描范圍廣等特點,該項檢查方式通過進行全方位和多序列成像,能顯著提高檢出率,檢查時能對病變關系進行正確評估,能準確顯示對人體鄰近結構侵犯情況,不具有放射性,同時該項檢查方式安全性較高,能顯著提高患者的檢出率,在對比劑輔助下,能對顱內腫瘤患者進行有效診斷[5]?,F如今,MRI已經成為顱內腫瘤患者首選診斷方式,受到多數患者青睞,目前在臨床中廣泛應用。
在本次結果中,MRI診斷顱內腫瘤的檢出率為100.0%、診斷正確率為100.0%;CT診斷顱內腫瘤的檢出率為78.00%、診斷正確率為71.00%,MRI診斷方式診斷顱內腫瘤的檢出率、診斷正確率均高于CT診斷,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 05),提示核磁共振(MRI)檢查在顱內腫瘤的診斷中具有顯著優(yōu)勢,能夠有效檢出疾病,為后期治療提供有利依據。
綜上所述,核磁共振(MRI)、CT檢查對顱內腫瘤的診斷價值比較中,前者更具有優(yōu)勢,診斷符合率和診斷準確率均較高,能夠為疾病后期治療提供有利依據,值得進一步推廣與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