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妙清
【摘要】紅色文化是小學德育不可缺少的優(yōu)質(zhì)資源,但在其過程中卻存在著“紅瘦”的現(xiàn)象,尋根問底,學校的失位、家庭的失誤、社會的失“態(tài)”讓紅色文化在德育之路上漸處于隱沒狀態(tài)。面臨這些窘狀,學校、家庭、社會應形成一股合力,乘風破浪,讓紅色文化在小學德育中得到有效應用,更好地繼承和傳承民族精神。
【關鍵詞】“紅瘦”;尋根問底;乘風破浪;紅色文化
文化的建設和發(fā)展是一個國家和民族興旺強大的衡量指標,紅色文化作為我國社會主義文化體系的一個重要部分,它所蘊含的不屈不撓、無私奉獻、艱苦奮斗的精神風貌和優(yōu)秀品質(zhì)是小學生在“三觀”形成過程中的指路明燈和不枯竭的精神動力。
一、“紅瘦”
小學生對于紅色人物的了解還是相對片面的,教材中涉及到的人物事跡了解相對深刻,但是對于教材外的人物和事跡涉獵較窄;紅色歌曲的唱響度極低,大部分小學生的歌曲選擇都傾向于流行歌曲,對于紅色經(jīng)典歌曲抱著“過時、沒趣”的態(tài)度;紅色電影的市場股份在小學生電影市場中也處于低谷貶值狀態(tài),甚至有些小學生對于紅色電影的概念處于模糊的狀態(tài)。綜上而言,學生對于紅色文化的興趣度是較低的,了解度也是比較低的。
二、尋根問底
“紅瘦”現(xiàn)象的產(chǎn)生,究其原因,學校、家庭和社會皆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一)學校的失位
首先,紅色經(jīng)典課文的教學過程空洞乏味。有的教師認為,以過去革命戰(zhàn)爭年代事跡為題材的課文與學生所處的時代相隔甚遠,很難與學生產(chǎn)生共鳴,在教學過程中只是讓學生機械地接受知識,為教而教,學生對此更為不感興趣,紅色人物事跡中蘊含的思想情感以及紅色文化中的人文精神便成為“隱形人”,紅色文化的教育意義淪為“紙上談兵”。其次,紅色文化的教育方式相對單一,學校的德育最常使用的便是說教式的方法,學生對此無動于衷,紅色文化中的人生觀、價值觀、理想信念得不到學生的回應,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得不到熏陶。最后,學校重視智育、重視成績現(xiàn)象仍比較明顯,學生接受德育的課程也被大部分教師用來上主課,“育人”成為空口號,紅色文化的教育陷入尷尬的窘境。
(二)家庭的失誤
“唯成績論”在有些家長的思想中仍然根深蒂固。為了成績,家長包辦了學生的衣食住行,弱化了學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交選擇適應能力,背包里充斥著各種教輔書籍,紅色經(jīng)典故事被“拒之門外”。更有家長排斥電視,各種優(yōu)秀的紅色經(jīng)典革命題材無法被學生接收。另外,家長的表率引導作用也并未引起重視,大部分家長對學生的教育的功利性是比較強的,攀比、出人頭地、賺錢做大官等思想種子不斷地在學生頭腦中播灑,學生在思想上并未做任何武裝,從而變得扭曲。
(三)社會的失“態(tài)”
社會的日益發(fā)展讓文化的傳播形式不再單一,這也讓小學生正確學習紅色文化變得困難?!皭焊恪奔t色經(jīng)典影劇現(xiàn)象層出不窮,成年人在這些“惡搞”中得到了哈哈大笑,小學生卻容易陷入錯誤的認知,這些變樣的紅色經(jīng)典在小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時期是極為不利的。另外,社會上紅色資源的開發(fā)度也并不高,然而,破壞度和濫開發(fā)度卻依舊居高不下。有的單位存在對紅色建筑的維護重視度不高,修復技術也不過關,導致各種紅色資源遭到破壞。
三、乘風破浪會有時
身處如此窘境,“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的頑強是我們要堅守的。既然知其所以然,那么,學校、家庭、社會就必須要齊心協(xié)力,形成眾志成城的合力,為紅色文化保駕護航。
(一)學校之力——推陳出新
首先,確定小學生紅色文化教育知行合一的目標。如,理解紅領巾的來歷和意義,知道少先隊員是中國共產(chǎn)黨的接班人等等,整合各種紅色文化知識,向?qū)W生繪聲繪色地講解,引領學生參觀紅色革命館或觀看一些革命題材影劇,同時,加強校園紅色文化的宣傳力度,如,播放紅色歌曲或成立紅色文化宣傳小組,定時讓學生在宣傳欄書寫革命故事。其次,培養(yǎng)優(yōu)秀紅色文化傳播者。學校紅色文化傳播者,最適合的莫過于堅守在教育最前線的教師們,培養(yǎng)全心全意的服務意識和提高鑒別篩選優(yōu)秀紅色文化知識的能力,充分挖掘紅色文化的深刻含義,并運用到教學中。最后,要揣摩紅色文化受播者的心理。小學生在自身的發(fā)展過程中都需要也渴望能有一種刻骨銘心的精神來激勵自己,但是小學生有其自身弱性,他們需要的是通過喜聞樂見的形式內(nèi)容來讓自己去理解各種蘊含在紅色文化中的意義,充分調(diào)動小學生的主體性。
(二)家庭——潤物無聲
優(yōu)化家庭環(huán)境,家長需不斷提高思想認識。家長要適當?shù)匾龑Ш⒆咏佑|各種紅色影視作品或書籍,與孩子觀看或者是閱讀,并且對孩子講解其中蘊含的紅色品質(zhì)和精神風貌。在平時,注重營造紅色文化教育的氛圍,借助一些實事來與孩子共同探討,培養(yǎng)孩子的愛國情懷,拓寬孩子對待事情的不同選擇渠道,不斷輻射思維,在探討和輻射中樹立正確的思想觀念。家庭環(huán)境優(yōu)化的主導者是家長,這就要求家長要有寬廣的胸懷去看待各種事情,否則也只會給自己的孩子帶來不可逆轉(zhuǎn)的負面影響,切不可以命令式的口吻去決定孩子的言論對錯。
(三)社會——態(tài)正為范
不斷加強紅色資源的保護性開發(fā),整合紅色文化資源,激發(fā)紅色文化資源的活力,構筑富有特色的紅色文化資源。同時,完善紅色文化資源的傳播形式和凈化紅色文化資源的傳播途徑,杜絕各種惡搞和惡意的翻拍來去迎合少數(shù)人的低級趣味,注重打造紅色文化精品,用原汁原味的紅色經(jīng)典去感染學生。
紅色文化是我國精神文化的瑰寶,它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去創(chuàng)造新的世界。小學生是祖國的未來,是民族的希望,從小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是刻不容緩的。紅色文化作為德育的優(yōu)質(zhì)資源,扮演著不可替代的角色,讓我們齊心協(xié)力讓紅色文化在小學德育工作中發(fā)揮有效作用。
參考文獻:
[1]簫思健,周曄.文化育人之道[M].復旦大學出版社,2012.
[2]溫志旺.讓紅色經(jīng)典文化伴隨孩子成長[J].中國德育,2011(6).
[3]黃先有,何敏.用紅色文化浸潤孩子的心靈[J].中小學校長,2012(1).
[4]袁愛祥,王向華.整合區(qū)域內(nèi)紅色資源,與時俱進傳承紅色文化[J].江蘇教師,20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