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金花 王 興 彭雙鳳 凌 利 田 鑫 韋祖猛 邵 婧 李 林*
1.江西中醫(yī)藥大學,江西 南昌 330006; 2.江西中醫(yī)藥大學附屬醫(yī)院,江西 南昌 330006
2019年末以來,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逐漸在全國乃至全球爆發(fā),引起國內(nèi)外的高度重視,而中醫(yī)藥在COVID-19的治療中發(fā)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COVID-19屬于中醫(yī)學“疫”病范疇[1],病因以“濕”為主,可稱之為“濕毒疫”,病位以上焦為主[2]。散寒除濕抗毒方為國醫(yī)大師伍炳彩的自擬方,被納入到“江西省新型冠狀病毒肺炎中醫(yī)藥防治方案(試行第三版)”(以下簡稱江西方案)中,作為治療寒濕郁肺證的推薦方,在江西省的疫情防治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3]。
寒濕郁肺證是由于疫毒濕寒與伏燥搏結(jié)所致[4];國醫(yī)大師伍炳彩以“寒溫一統(tǒng)”思想為指導,以《傷寒論》-麻黃加術湯合《溫病條辨》-杏蘇散加減而成,起到散寒祛濕,理肺化痰的功效。方中麻黃為君,開腠理、透毛竅,宣肺平喘;桂枝功效有三:一則解肌發(fā)表,助君藥解表逐邪,二則溫通血脈,暢行營陰,三則化氣行水以利寒濕;白術“主風寒濕痹”(《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長于健脾祛濕,配麻黃以發(fā)汗祛濕;杏仁降氣平喘、蘇子降氣化痰、止咳平喘,杏、蘇與麻黃相伍,一宣一降,以助肺氣之宣降;前胡降氣化痰、桔梗與枳殼配伍宣降肺氣,既疏理胸膈氣機,又化痰止咳祛邪,三藥合用,氣順津布則痰消;陳皮、半夏行氣燥濕化痰,以上共為臣藥。茯苓健脾以杜生痰之源;生姜、大棗滋脾行津,調(diào)和脾胃;炙甘草益氣和中,助正達邪,緩和藥性,防溫燥之麻、桂辛散太過而傷元氣之弊,是使藥而兼佐藥之用。諸藥合用,邪正兼顧,共奏散寒除濕,宣降肺氣,理肺化痰之功,為散寒除濕抗毒之方劑。
文章通過網(wǎng)絡藥理學分析散寒除濕抗毒方的潛在有效化學成分、治療靶點及相關通路,為本方治療COVID-19提供理論基礎和科學依據(jù),亦為本方更好的在國際抗疫中發(fā)揮積極作用提供理論支撐。
1.1 篩選與獲取散寒除濕抗毒方藥物成分 在TCMSP(http://tcmspw.com/tcmsp.php)數(shù)據(jù)庫據(jù)庫中分別輸入散寒除濕抗毒方全方生麻黃、杏仁、桂枝、炙甘草、炒白術、紫蘇、法半夏、陳皮、前胡、桔梗、枳殼、茯苓、生姜、大棗,以口服生物利用度(OB)≥30%,類藥性指數(shù)(DL)≥0.18為條件進行篩選,獲得14味中藥潛在的有效成分。
1.2 收集散寒除濕抗毒方對應靶點 基于TCMSP數(shù)據(jù)庫,根據(jù)上述篩選出的散寒除濕抗毒方中14味中藥潛在的有效成分預測作用靶點。
1.3 獲取COVID-19疾病靶點 分別在GeneCard(https://www.genecards.org/)和OMIM(https://omim.org/)數(shù)據(jù)庫以“Coronavirusdisease 2019”和“coronavirus”為關鍵詞,得到與COVID-19疾病相關的靶點。
1.4 獲取潛在作用靶點 利用Uniprot(https://www.uniprot.org/)數(shù)據(jù)庫查詢散寒除濕抗毒方可能的作用靶點蛋白對應的基因名,將其基因名和1.3獲取的疾病靶點基因名分別錄入到Venny2.1在線軟件作圖工具平臺(https://bioinfogp.cnb.csic.es/tools/venny/),制作韋恩圖,獲得交集靶點基因名,作為潛在作用靶點。
1.5 構(gòu)建藥物-成分-靶點-疾病網(wǎng)絡圖 將中藥化學成分的靶點中與潛在作用靶點相合部分,以及“1.4”所得的潛在作用靶點導入Cytoscape 3.7.2軟件,構(gòu)建“藥物-成分-靶點-疾病”相互作用網(wǎng)絡,使用Network Analyzer功能對藥物中的主要化學成分進行分析,節(jié)點的大小代表度(degree)值的大小。
1.6 構(gòu)建清熱化濕抗毒方對COVID-19疾病的作用靶點蛋白網(wǎng)絡圖 將獲得的潛在作用靶點導入STRING網(wǎng)絡平臺(https://string-db.org/cgi/input.pl),選擇物種為Homosapiens進行分析,獲得蛋白相互作用關系表,將蛋白相互作用表導入Cytoscape 3.7.2軟件,構(gòu)建蛋白相互作用網(wǎng)絡圖(PPI),其中節(jié)點的大小、顏色的深淺變化代表度值的大小,并根據(jù)節(jié)點的度值篩選出核心作用靶點。
1.7 GO和KEGG富集分析 通過Metascape(https://metascape.org/)基因注釋及分析平臺對潛在作用靶點進行富集分析,得到GO(Geneontology)和KEGG(Kyotoencyclopediaofgenesandgenomes)富集分析的柱狀圖,并進行分層聚類,預測散寒除濕抗毒方化學成分主要作用靶點和潛在生物活動機制。為了進一步獲得相關生物活動之間的關系,運用Metascape對GO和KEGG富集通路進行聚類分析,獲取散寒除濕抗毒方治療COVID-19最可能的作用機制。
2.1 中藥活性化合物及靶點的篩選 通過TCMSP數(shù)據(jù)庫以OB≥30%、DL≥0.18篩選后得到散寒除濕抗毒方活性化合物共266個,其中白術7個、半夏13個、陳皮5個、大棗29個、茯苓15個、甘草92個、桂枝7個、桔梗7個、杏仁19個、麻黃23個、前胡25個、生姜5個、枳殼5個、紫蘇14個;通過TCMSP數(shù)據(jù)庫獲取中藥成分對應的靶點,其中白術23個、半夏172個、陳皮30個、大棗435個、茯苓30個、甘草1769個、桂枝74個、桔梗92個、杏仁207個、麻黃498個、前胡373個、生姜75個、枳殼123個、紫蘇151個,去掉重復項后共289個。
2.2 潛在作用靶點的預測 根據(jù)GeneCards、OMIM數(shù)據(jù)庫檢索到COVID-19的疾病靶點355個,在Venny2.1在線軟件作圖工具平臺輸入藥物靶點與疾病靶點,繪制韋恩圖(如圖1所示),兩者交集部分為潛在作用靶點共59個。
2.3 藥物-成分-靶點-疾病網(wǎng)絡圖的構(gòu)建 將散寒除濕抗毒方潛在的有效成分靶點與59個潛在作用靶點輸入Cytoscape軟件,篩除與靶點無交集的孤立成分,繪制藥物-成分-靶點-疾病網(wǎng)絡圖(如圖2所示)。節(jié)點度值(Degree)>15(3倍中位數(shù))的中藥潛在有效成分有7種(詳見表1),分別為槲皮素、β-谷甾醇、木犀草素、柚皮素、山柰酚、川陳皮素、(+)兒茶素,Degree>40的潛在作用靶點有14個,分別為MAPK3、TNF、IL6、TP53、CASP3、MAPK8、ALB、MAPK1、IL10、IL1B、PTGS2、CXCL8、CCL2、FOS;從表1中發(fā)現(xiàn)大部分為多味中藥的共有化學成分,且每種成分與多個靶點對應,一個靶點又可對應多種成分,體現(xiàn)了散寒除濕抗毒方多味中藥可共同作用于同一靶點,每味中藥又可作用于多個靶點的干預特點,能有效干預COVID-19的多靶點,達到較好的治療效果。
表1 Degree>10的藥物主要化學成分信息
2.4 PPI網(wǎng)絡圖的構(gòu)建 將59個潛在作用靶點錄入STRING數(shù)據(jù)庫中,得到PPI網(wǎng)絡關系信息表,使用Cytoscape軟件對網(wǎng)絡關系信息表進行可視化分析,構(gòu)建PPI網(wǎng)絡圖(如圖3所示)。Degree>32.5(中位數(shù))的靶點基因有29個,與2.3中Degree>40的潛在作用靶點相互映射,取交集得到潛在核心靶點IL6、TNF、CASP3、MAPK、PPARG,推測散寒除濕抗毒方可能主要通過以上5個靶點對COVID-19進行干預治療。
為了進一步探討這些潛在靶點之間相互作用的生物過程,運用Metascape以MCODE算法識別靶點之間最密切的生物過程,收集P<0.01,最小計數(shù)為3和富集因子>1.5(富集因子是觀察到的計數(shù)與偶然期望的計數(shù)之比)的術語,并根據(jù)其成分靶點之間相互關系的密切程度得到前3個具有豐富生物過程的核心富集模塊,進行富集分析后按P值劃分,選取3個最佳功能描述(表2),圖4中左上核心富集模塊主要涉及乙型肝炎、細胞凋亡和弓形蟲病,右上核心富集模塊主要涉及糖尿病并發(fā)癥中的AGE-RAGE信號通路、癌癥的途徑和鞘脂信號通路,左下核心富集模塊主要涉及趨化因子信號通路、細胞因子與細胞因子受體的相互作用和IL-17信號通路。
表2 核心富集模塊功能描述
2.5 富集分析 為探討上述59個交集靶點在治療COVID-19中的作用機制,運用Metascape對59個的靶點進行KEGG(如圖5所示)和GO(如圖6所示)富集分析,KEGG分析得到206條通路途徑,GO分析得到419分子功能、4435個生物學過程、323個細胞組分,KEGG取前20條通路,GO 分子功能、生物學過程和細胞組分分別取前10個作為重點展示。主要涉及的KEGG富集通路主要涉及:糖尿病并發(fā)癥的年齡-憤怒信號通路、MAPK信號通路、趨化因子信號通路;GO生物學過程:細胞因子介導的信號通路、凋亡信號通路、調(diào)節(jié)細胞粘附等;GO細胞組成:膜筏、Bcl-2家族蛋白復合物、轉(zhuǎn)錄因子復合體等;GO分子功能:細胞因子受體結(jié)合、磷酸酶結(jié)合、BH3域綁定、轉(zhuǎn)錄因子結(jié)合、趨化因子受體結(jié)合等。
《說文解字》中提到“疫者,民皆病也”,疫病具有強烈的傳染性,本次COVID-19亦屬于中醫(yī)“疫”病范疇[5]。針對此次疫情,仝小林院士等[6]通過實際調(diào)查,初步提出本病歸屬于“寒濕疫”,認為“寒濕”是COVID-19爆發(fā)的關鍵因素。國醫(yī)大師伍炳彩認為對于COVID-19寒濕兼燥者,當以麻黃加術湯去寒濕,合用杏蘇散治涼燥,故自擬散寒除濕抗毒方用于治療寒濕兼燥的新冠肺炎[7],現(xiàn)已被納入到江西方案中作為推薦方,為新冠肺炎治療提供了江西方案。
本研究共篩選出散寒除濕抗毒方治療COVID-19的148個成分,運用Cytoscape 3.7.2通過中位Degree值篩選得到7個主要潛在成分,其中6種為黃酮類化合物,分別為槲皮素、β-谷甾醇、木犀草素、柚皮素、山柰酚、川陳皮素,另1種為黃烷衍生物(+)兒茶素。散寒除濕抗毒方與COVID-19有59個交集靶點,通過PPI網(wǎng)絡與“藥物-成分-靶點-疾病網(wǎng)絡”相映射發(fā)現(xiàn)本方可能主要通過作用于IL6、TNF、CASP3、MAPK、PPARG等潛在核心靶點,改善新冠肺炎患者臨床癥狀,從而達到干預COVID-19的效果。
3.1 散寒除濕抗毒方通過調(diào)節(jié)免疫-炎癥反應干預COVID-19 COVID-19入侵人體后可誘導過度的炎癥反應,導致彌漫性肺損傷、ARDS、多器官衰竭甚至死亡。因此,調(diào)控免疫-炎癥反應是治療COVID-19,改善臨床癥狀的途徑之一[8];涉及的化合物有:槲皮素、β-谷甾醇、木犀草素、柚皮素、山柰酚、川陳皮素;涉及的靶點有:PTGS2、TNF、IL6、IL-10。
有研究發(fā)現(xiàn),槲皮素能抑制巨噬細胞分泌PTGS2,刺激巨噬細胞進一步分化成熟,成為活化巨噬細胞,增強吞噬功能,從而調(diào)節(jié)免疫炎癥反應[9];又有研究發(fā)現(xiàn)槲皮素可以抑制單純皰疹病毒1型感染誘導的IRF-3和NF-JB的激活,減少RAW264.7細胞產(chǎn)生的炎癥因子: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10]。β-谷甾醇可通過下調(diào)IL6和TNF-α水平,改善炎癥反應[11];柚皮素能通過抑制環(huán)氧合酶(COX),減少前列腺素PGE2的合成,減少炎性因子的釋放,調(diào)節(jié)免疫炎癥反應[12];山柰酚可減少促炎細胞因子(IL-12和TNF-α)的釋放,并通過抑制IKK的磷酸化和IKBα的降解來調(diào)節(jié)NF-KB的水平,從而改善CPL介導的炎癥[13];川陳皮素能抑制腎小球系膜細胞HBZY-1炎癥因子MCP-1和IL6的表達水平,減輕炎癥反應[14];(+)兒茶素中所含的要表沒食子兒茶酚沒食子酸(EGCG)及表沒食子兒茶酚(EGC)在MDCK細胞中對流感病毒的復制具有抑制活性,其中EGCG可能與病毒粘合,防止病毒入侵MDCK細胞,間接減輕炎癥反應[15]。
3.2 散寒除濕抗毒方可能通過調(diào)控細胞凋亡干預COVID-19 細胞凋亡主要有三種途徑:線粒體通路、死亡受體通路和內(nèi)質(zhì)網(wǎng)通路。冠狀病毒主要通過外在途徑(死亡受體通路)誘導細胞凋亡。散寒除濕抗毒方可通過PARP1、CASP3、CASP8、MAPK1、MAPK3、MAPK8、TNF、TP53等靶點調(diào)控細胞凋亡。
研究發(fā)現(xiàn):SADS-CoV感染時細胞可出現(xiàn)明顯的CPE,顯微鏡下可見凋亡細胞胞質(zhì)固縮和細胞膜融合、染色質(zhì)凝縮并附在核膜周邊,形成凋亡小體[16]。Fas/CD95 是細胞膜上主要的死亡受體,許多冠狀病毒的S蛋白可誘導激活細胞膜死亡受體,最終引起由 Caspase 級聯(lián)信號途徑誘導的細胞凋亡[17]。SARS-CoV誘導的細胞凋亡依賴于Caspase家族,Caspase抑制劑過表達可抑制細胞凋亡[18]。木犀草素既能通過調(diào)控CASP8、CASP3的表達干預流感病毒誘導的細胞凋亡[18],又能通過降低過氧化物酶活性、TNF-α和IL6水平,以及提高IL-4和IL-10水平,抑制NF-KB,從而抑制細胞凋亡途徑[18];新冠患者心肌細胞或激活后白細胞釋放的TNF、IL6具有啟動凋亡程序的作用[23]。散寒除濕抗毒方可通過調(diào)控細胞凋亡過程,進而對COVID-19進行干預。
3.3 散寒除濕抗毒方可能通過鞘脂類信號通路干預COVID-19 鞘脂類通路激活,可使血管通透性增加,表面活性劑鈍化,肺泡上皮細胞凋亡,誘發(fā)肺水腫[24]。散寒除濕抗毒方可通過靶點:BAX、BCL2、MAPK14、NOS3、PRKCA、PRKCB、MAPK1、MAPK3、MAPK8、RELA、TNF、TP53調(diào)節(jié)鞘脂類信號通路,緩解肺水腫及肺組織損傷。
國內(nèi)第一例新冠尸體解剖發(fā)現(xiàn):右肺嚴重淤血,肺水腫,心外膜水腫。故調(diào)節(jié)血管屏障對新冠肺炎的治療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25-26]。而鞘脂類物質(zhì)是一種極其重要的血管生成因子和具有強大的血管屏障調(diào)節(jié)特性的信號介質(zhì)。鞘氨醇1-磷酸(S1P)是神經(jīng)鞘磷脂代謝產(chǎn)生的一種有生物活性的脂類,由神經(jīng)酰胺代謝產(chǎn)生,S1P已在體外被證實了具有增強肺血管屏障的功能[27-29];血小板一直被認為可以降低血管內(nèi)皮通透性,研究發(fā)現(xiàn),S1P是人類血小板產(chǎn)生的關鍵屏障保護性介質(zhì)[30];S1PR4和S1PR5可與Giand G12/13偶聯(lián),通過G12/13的信號可以抑制遷移,降低內(nèi)皮屏障功能,并通過促進GTPase Rho和Rho相關激酶(ROCK)的激活來誘導血管收縮;S1P還能有效減輕NOS2刺激的肺損傷[30]。散寒除濕抗毒方中的化合物山奈酚、槲皮素、木犀草素都具有調(diào)控鞘脂類信號通路的作用。
綜上可知,散寒除濕抗毒方可通過調(diào)節(jié)免疫-炎癥反應,以及通過調(diào)控細胞凋亡及鞘脂類信號通路,對COVID-19進行干預。散寒除濕抗毒方作為國醫(yī)大師伍炳彩的自擬方,被選入“江西方案”中作為推薦方,其對于新冠肺炎的治療效果在臨床中也已經(jīng)得以證實。本研究通過對散寒除濕抗毒方的藥物潛在有效成分、潛在作用靶點及相關通路進行分析,預測散寒除濕抗毒方治療COVID-19的潛在作用機制,為中醫(yī)藥治療COVID-19提供一定的理論基礎和科學依據(jù),為后續(xù)研究及開發(fā)院內(nèi)制劑提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