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新紅,于俊蘭
(濟南市歷城區(qū)中醫(yī)醫(yī)院檢驗科,山東濟南 250100)
小兒肺炎支原體感染屬于兒童好發(fā)疾病,其中支原體為常見病原體。秋、冬季為小兒肺炎支原體感染的高發(fā)季節(jié),臨床表現(xiàn)因病程的不同具有一定的差異性,如延誤治療,并發(fā)癥的發(fā)生風險較高,早期明確病原體類型對于促進患兒健康恢復具有重要意義[1]。臨床檢測支原體的方法較多,常用的方法包括:支原體分離培養(yǎng)、冷凝集試驗、生物學的聚合酶鏈反應(PCR)、免疫球蛋白M(IgM)檢測等。在實踐應用過程中發(fā)現(xiàn),支原體分離培養(yǎng)檢驗周期較長,因此臨床推廣難度較大;PCR技術檢測支原體雖然縮短了檢測周期,檢出率較高,但檢驗費用昂貴,也不利于檢測的普及[2];冷凝集試驗操作簡單,但該檢測方法檢測支原體的敏感性、特異性均不佳,存在較高的漏診風險;IgM檢測支原體以其操作簡單、出具結果快速、無需特殊儀器等優(yōu)勢在臨床得以普遍應用,敏感性、特異性均較為滿意[3-4]?;诖耍敬窝芯窟M一步探究了微生物快速培養(yǎng)和血清學檢驗兩種方式對疾病診斷的價值。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12月至2020年5月濟南市歷城區(qū)中醫(yī)醫(yī)院收治的134例肺炎支原體感染患兒為研究對象進行回顧性分析,其中男72例,女62例,年齡8個月~11歲,平均年齡(4.65±1.73)歲,病程5~20 d,平均病程(12.84±2.47)d?;純壕虬l(fā)熱、氣喘、咳嗽、咳痰等呼吸系統(tǒng)癥狀就診,予以胸部X線檢查,均顯示單側絮狀陰影,其中13例患兒同時合并不同程度的肺外疾病體征。研究經濟南市歷城區(qū)中醫(yī)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后執(zhí)行。納入標準:所有患兒均予以明確診斷,符合《諸福棠實用兒科學》[5]中關于肺炎支原體感染的相關診斷標準,包括以發(fā)熱、咳嗽為主要臨床表現(xiàn),并可伴有氣促或高熱癥狀。排除標準:①合并先天性肺部缺陷的患兒;②合并心、腎等重要臟器功能不全的患兒。
1.2 檢測方法 所有納入研究的患兒均分別進行微生物快速培養(yǎng)和血清學檢驗,微生物快速培養(yǎng)檢驗方法:囑患兒張口發(fā)“啊”音,以充分暴露咽喉部位,用咽拭子培養(yǎng)管內的消毒長棉簽,輕柔擦拭采集患兒兩側腭弓和咽、扁桃體上的分泌物,標本采集完畢將棉簽插入咽拭子培養(yǎng)管內,將其置入培養(yǎng)液,肺炎支原體鑒定培養(yǎng)基由陜西百盛園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產[陜食藥監(jiān)械(準)字2009第2400159號],于37 ℃恒溫箱內連續(xù)培養(yǎng)24 h,培養(yǎng)結束后觀察培養(yǎng)基的顏色變化,顏色自紅色變?yōu)辄S色則判定為支原體感染陽性,無變化為陰性。血清學檢驗:患兒于清晨空腹狀態(tài)下采集2 mL靜脈血,離心分離血清,應用酶聯(lián)免疫法檢測肺炎支原體IgM抗體即MP-IgM抗體,所使用MP-IgM抗體試劑盒的生產廠家為日本富士瑞比歐株式會社[賽樂迪亞 - 麥可Ⅱ,注冊證編號:國食藥監(jiān)械(進)字2009第3402832號],操作流程依據標準規(guī)范執(zhí)行,MP-IgM>1∶160判定患兒為支原體感染陽性,MP-IgM≤1∶160判定患兒為支原體感染陰性,結果為陰性者于1周后再次復查。金標準為支原體培養(yǎng)陽性。
1.3 觀察指標 觀察對比微生物快速培養(yǎng)和血清學檢驗的檢查結果、診斷效能(準確率、靈敏度、特異度)以及不同年齡段血清學檢驗結果。準確率=(真陽性數+真陰性數)/總例數×100%;靈敏度=真陽性數/(真陽性數+假陰性數)×100%;特異度=真陰性數/(真陰性數+假陽性數)×100%。
1.4 統(tǒng)計學分析 采用SPSS 24.0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數資料用[ 例(%)]表示,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種診斷方式檢查結果比較 血清學檢驗檢出陽性115例,陰性19例,參照金標準,其中真陽性115例,真陰性0例;微生物快速培養(yǎng)檢出陽性47例,陰性87例,其中真陽性47例,真陰性0例。見表1。
表1 兩種診斷方式檢查結果比較[ 例(%)]
2.2 兩種診斷方式的診斷效能比較 參照金標準檢測結果,血清學檢驗相較于微生物快速培養(yǎng),其準確率、敏感度分別為85.82%、85.82%,均顯著提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種診斷方式的診斷效能比較
2.3 各年齡段血清學檢驗結果對比分析 4~7歲患兒的陽性檢出率為92.86%,顯著高于其他年齡段患兒,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各年齡段血清學檢驗結果對比分析[ 例(%)]
肺炎支原體感染屬于輕微自限性疾病,但病情進展至重癥階段,患兒可并發(fā)肺不張、胸腔積液、壞死性肺炎、氣胸等嚴重呼吸系統(tǒng)并發(fā)癥,嚴重還可出現(xiàn)呼吸窘迫甚至呼吸衰竭等癥狀。在實際診療中發(fā)現(xiàn),約1/4的患兒并非以典型呼吸道癥狀為首發(fā)癥狀,加之支原體感染后缺乏特異性的臨床表現(xiàn),僅依據臨床特征往往很難區(qū)分患兒為細菌感染、支原體感染或是病毒性 感染[6]。
一般臨床運用微生物快速培養(yǎng)法和血清學檢驗來檢測肺炎支原體感染。微生物快速培養(yǎng)法指的是在培養(yǎng)基中加入快速生長因子,促進支原體快速繁殖,培養(yǎng)基內需要加入微生物繁殖所需的蛋白和糖類,同時對其他生物產生抑制作用,該方法檢測對實驗室要求不高,操作簡單,但結果容易受到其他細菌的影響。血清學檢驗兼具操作簡單、價格低廉、出具結果快速等優(yōu)勢,成為了目前國內外應用最廣泛的肺炎支原體感染診斷方法[7]。國際上診斷支原體感染通常以恢復期與急性期的雙份血清抗體滴度變化作為依據,但實際診療中收集恢復期患兒的血清較為困難,且支原體與某些細菌或人體組織細胞具有相同的糖脂成分,檢測時易發(fā)生非特異性的交叉反應。此外,抗體出現(xiàn)時機易受年齡、免疫條件、感染情況等多種因素的影響,檢測中容易出現(xiàn)漏診情況,因此肺炎支原體感染患兒采用單份血清檢測時,應考慮到結果可能受多種因素影響,不能僅依據血清學檢驗結果確診為肺炎支原體感染。本次研究中采用血清學檢驗的單份血清,準確率、敏感度分別為85.82%、85.82%,與微生物快速培養(yǎng)結果35.07%、35.07%比較,均顯著提升(P<0.05),提示血清學檢驗的準確率及敏感性更高。該結論與宋秦偉等[8]研究中血清學檢驗單份血清83.97%的準確率報道基本一致。肺炎支原體感染后1周,機體開始出現(xiàn) MP-IgM,該指標水平于3~4周達高峰,隨后呈下降趨勢,因此如為病情早期檢測MP-IgM,結果可為陰性。本次研究中還顯示:4~7歲患兒的陽性檢出率為92.86%,顯著高于其他年齡段患兒(P<0.05),分析其原因:嬰幼兒階段機體免疫機能低下,因此免疫應答反應能力及抗體形成能力均相對較弱,極易出現(xiàn)漏診情況,而≥ 8歲兒童免疫系統(tǒng)發(fā)育趨于成熟,肺炎支原體感染后的致病性也較其他年齡段有所降低,因此陽性檢出率 降低。
綜上所述,小兒肺炎支原體感染實驗室檢查結果顯示,微生物快速培養(yǎng)與血清學檢驗,這兩種檢測方式對于疾病的診斷均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但血清學檢驗診斷小兒肺炎支原體感染的陽性檢出率更高。此外,4~7歲患兒的支原體陽性檢出率最高。臨床可采用血清學檢驗診斷小兒肺炎支原體感染,并重點關注4~7歲患兒,以提高檢出率,提早對患兒進行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