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偉
(泰州市第四人民醫(yī)院骨外科,江蘇泰州 225300)
不穩(wěn)定型股骨粗隆間骨折是指患者股骨頸基底至小轉子水平以上部位發(fā)生的骨折,多見于65歲以上的老年患者,臨床治療較為復雜。微創(chuàng)股骨近端抗旋轉髓內釘(PFNA- Ⅱ)內固定術可通過植入髓內釘?shù)姆绞焦潭ü钦鄄课?,但其術后恢復時間較長;人工股骨頭置換患者術后恢復所需時間較短,但手術時間較長,對患者機體損傷較大,兩種方法均是治療不穩(wěn)定型股骨粗隆間骨折的主要術式,兩者在促進患者髖關節(jié)功能恢復方面均有較好效果[1],但目前關于兩種手術方法治療老年不穩(wěn)定型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的療效優(yōu)劣尚未完全明確?;诖?,本研究分別采用微創(chuàng)PFNA- Ⅱ內固定術與人工股骨頭置換對老年不穩(wěn)定型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進行治療,分析兩者的療效,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2月至2020年2月泰州市第四人民醫(yī)院收治的101例老年不穩(wěn)定型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為研究對象,根據(jù)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觀察組(50例)和對照組(51例)。觀察組患者中男、女患者各25例;年齡60~75歲,平均年齡(68.04±2.51)歲;骨密度0.48~0.87 g/cm2,平均骨密度(0.65±0.07)g/cm2; Evens-Jensen分型:Ⅱ、Ⅲ、Ⅳ型患者分別為24、15、11例。對照組患者中男、女患者分別為26、25例;年齡61~74歲,平均年齡(67.73±2.47)歲;骨密度0.51~0.86 g/cm2,平 均 骨 密 度(0.64±0.09)g/cm2;Evens-Jensen分型:Ⅱ、Ⅲ、Ⅳ型患者分別為26、14、11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獲院內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患者及家屬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診斷標準:參照《骨折診斷與治療選擇》[2]中的相關診斷標準。納入標準:①符合上述診斷標準,并經術前X光檢查確診;②年齡≥ 60歲;③首次發(fā)生髖部骨折;④臨床資料完整;⑤符合手術治療指征[3](髖臼骨折伴有股骨頭脫位;髖臼骨折以后,髖臼部位的軟骨面出現(xiàn)了明顯的損傷移位,移位超過3 mm;髖臼骨折以后引發(fā)了髖臼內出現(xiàn)游離骨塊;出現(xiàn)了髖臼頂部骨折,通過骨牽引無法使骨折斷端復位)。排除標準:①術前合并嚴重營養(yǎng)不良;②合并嚴重感染性疾??;③合并嚴重器官功能障礙;④有下肢骨折手術史。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患者采用人工股骨頭置換進行治療?;颊邆扰P,硬膜外麻醉,經髖關節(jié)的后外側入路,逐層分離組織暴露骨折位置,在股骨大粗隆與股骨頸基底部交界處切斷股骨頸并取出股骨頭頸骨;采用擴髓器擴張小粗隆至大粗隆基底部,植入人工股骨頭并采用骨水泥固定,放置引流管引流,逐層縫合組織。觀察組患者采用微創(chuàng)PFNA- Ⅱ內固定術進行治療?;颊哐雠P,麻醉方式與對照組一致;利用C型臂X射線機檢查患者骨折位置和骨折程度,并對患者骨折位置進行復位,在股骨大轉子近端逐層切開組織,切口長度約為 5 cm;將定位導針經股骨大粗隆的頂點位置打入患者體內,后利用PF-NA主針置入患者股骨頭的中心處;利用螺帽將近端螺旋刀片鎖定,放置鎖定螺釘,擰入尾帽;術閉,后續(xù)操作與對照組一致。均對兩組患者進行隨訪12個月。
1.3 觀察指標 ①手術情況。對兩組患者手術時間、術后臥床時間、術中出血量、輸血量(術中與術后)、住院時間、完全負重時間進行統(tǒng)計。②髖關節(jié)評分表(Harris)評分[4]。術后1、3、6、12個月,患者髖關節(jié)功能采用Harris評分對其進行評價,總分100分,得分越高,患者髖關節(jié)功能越好。③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住院期間,對兩組患者褥瘡、肺部感染、髖部疼痛、下肢深靜脈血栓發(fā)生情況進行記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并發(fā)癥發(fā)生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
1.4 統(tǒng)計學分析 應用SPSS 22.0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數(shù)資料和計量資料分別以[ 例(%)]、(±s)表示,分別采用χ2檢驗和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 意義。
2.1 兩組患者手術情況比較 觀察組患者手術時間、住院時間、完全負重時間短于對照組,術后臥床時間長于對照組,術中出血量、術中及術后輸血量小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手術情況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手術情況比較(±s)
組別 例數(shù) 手術時間(min) 住院時間(d) 完全負重時間(周)術后臥床時間(d) 術中出血量(mL) 術中及術后輸血量(mL)觀察組 50 59.55±7.69 7.73±1.27 9.36±1.75 23.84±4.80 108.66±21.85 265.64±21.85對照組 51 76.54±11.31 10.37±2.74 11.83±2.75 7.66±2.96 258.54±72.01 301.73±30.89 t值 -8.811 -6.192 -5.373 20.435 -14.094 -6.767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2.2 兩組患者術后不同時間點Harris評分比較 術后1、3、6、12個月,兩組患者Harris評分呈逐漸升高趨勢,且術后3、6、12個月,觀察組患者Harris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術后不同時間點Harris評分比較(±s,分)
表2 兩組患者術后不同時間點Harris評分比較(±s,分)
注:與術后1個月比,*P<0.05;與術后3個月比,#P<0.05;與術后6個月比,@P<0.05。Harris:髖關節(jié)評分表。
組別 例數(shù) 術后1個月 術后3個月 術后6個月 術后12個月觀察組 50 55.68±4.84 78.85±3.18* 86.60±3.98*# 92.96±3.08*#@對照組 51 56.63±4.08 64.44±3.15* 83.65±3.65*# 89.94±2.85*#@t值 -1.067 22.878 3.883 5.116 P值 >0.05 <0.05 <0.05 <0.05
2.3 兩組患者并發(fā)癥比較 術后住院期間,觀察組患者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并發(fā)癥比較[ 例(%)]
股骨粗隆間骨折是髖關節(jié)骨折的主要類型之一,老年群體由于大多合并骨質疏松,因此股骨粗隆間骨折發(fā)生率較高,且容易形成不穩(wěn)定型股骨粗隆間骨折,增大臨床治療難度。人工股骨頭置換是臨床應用較多的手術方法,人工股骨頭植入后可通過與正常骨組織形成內部微鎖定狀態(tài),具有較好的穩(wěn)定性,但由于患者大多伴有骨質疏松癥,因此手術過程中容易導致患者繼發(fā)性骨折的發(fā)生,加大手術難度。同時手術時間較長,術中出血量較多,對老年患者機體影響較大[5]。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手術時間、住院時間、完全負重時間短于對照組,術中出血量、輸血量(術中及術后)小于對照組;術后3、6、12個月,觀察組患者Harris評分高于對照組。微創(chuàng)PFNA- Ⅱ內固定術手術切口較小,與人工股骨頭置換置換相比,其手術時間更短,可有效降低患者術中出血,其采用股骨近端髓內釘對患者骨折位置進行固定,可促進頸干角的恢復,利于其分布應力并防止其旋轉,并通過利用動力髖螺釘產生靜力加壓連接患者骨折位置,有效維持骨折部位恢復正常位置和功能;同時其將螺旋刀片置于股骨頭內,增大了內固定針與股骨頭的接觸面積,抗旋轉效果較為理想,對維持股骨頭位置正常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此外,旋轉刀片通過壓縮附近骨組織,促進后內側骨皮質骨折的復位和骨質的保留,從而避免復位后再發(fā)生塌陷、移位、旋轉等情況[6]。本研究中,觀察組患者術后臥床時間長于對照組,可能與手術方式的不同有關,內固定主要是對患者骨折部位進行修復,患者術后需要較長的時間愈合骨折部位,而關節(jié)置換則直接使用人工關節(jié)替換骨折關節(jié),患者術后恢復所需時間較短,因此臥床時間較短。此外,本研究結果顯示,術后住院期間,觀察組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進一步說明微創(chuàng)PFNA- Ⅱ內固定術手術在有效縮短老年不穩(wěn)定型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手術時間,減少患者術中出血,促進患者術后髖關節(jié)功能恢復的同時,降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安全性較好。
綜上所述,微創(chuàng)PFNA- Ⅱ內固定術可有效降低老年不穩(wěn)定型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術中出血量,縮短手術時間,促進患者髖關節(jié)功能康復,具有較好的治療效果和安全性,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