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簡介
汗漫,詩人,作家?,F居上海。著有詩集、散文集《片段的春天》《漫游的燈盞》《水之書》《一卷星辰》《南方云集》《居于幽暗之地》等。曾獲《詩刊》“新世紀(2000—2009)十佳青年詩人”、“人民文學獎”(2007年度,2014年度)、“孫犁散文獎”(2015—2016雙年獎)、“琦君散文獎”(2018)等。
1
1949年去臺灣的時候,王慶麟十七歲。潰敗中的國民黨開足宣傳機器,把臺灣塑造成天堂般的地方,招徠才俊。眾多南陽少年吃了一碗紅燒肉,就報名參軍,越海而去不復返。像余光中、周夢蝶、洛夫們一樣,王慶麟被鄉(xiāng)愁催生成為詩人痖弦。
20世紀80年代,終得以回到南陽市郊區(qū)的楊莊營村,母親早已入土。痖弦讓陪他上墳的人走開,獨自面對墓碑坐了一個下午。
按照記憶,他在楊莊營村重建起自己出生時的那座房子。站在新落成的“舊宅”前,看不見從中走出的母親,痖弦笑著笑著,淚流滿面。
當年,母親拐一雙小腳趕到南陽城里的學校送別,用毛巾裹著油烙饃,塞到兒子手中。少年王慶麟覺得在同學面前很丟臉,一手推開??磧鹤釉诳ㄜ嚿铣戏浇^塵而去,母親號啕大哭。臨終,讓鄰居傳話給兒子:“他早晚會回來,給他說,娘想他想死的呀……”
“我自己的文學有兩個源泉:一個是母親,一個就是故鄉(xiāng)。故鄉(xiāng)就是母親,母親就是故鄉(xiāng)。”這是痖弦的創(chuàng)作談。母親死了,故鄉(xiāng)南陽成為溫暖替身,懷抱一個痛悔交加的游子,從少年,到暮年。他甚至給自己另起一個名字“肖夢白”,母親姓肖。
不僅僅是痖弦,對任何一個人而言,地理意義上的故鄉(xiāng)都難以返回。從前的山水城闕、舊事前情,被嶄新的建筑學、經濟學、政治社會學,雨打風吹去。所謂故鄉(xiāng),就是亡故了的家鄉(xiāng),只能在紙墨間、記憶里、美夢里,各自重建。
站在當代南陽街頭,痖弦完全就是異鄉(xiāng)人。他早年讀書的老城區(qū),民國時代有八十一巷,比如通賢街、通書街、郵驛街、進元街、長春街、奎樓街、景穆街、良賈街、淯濱街、豆腐街、銀釘街、寨河溝、城河沿、武廟坑、老鹽店、新夾道、獅子坑、小倉坑等。這些街道,在新版《南陽城區(qū)地圖》中都已消失。次第出現的人民路、建設路、車站路等名字,抽象、生硬、大而無當,喪失了那些舊細節(jié)、老物象中才隱藏的市井煙火氣。
喪失得多么迅疾,寫作就多么必要、重大。
2
在臺灣,少年王慶麟埋頭挖戰(zhàn)壕,防備共產黨軍隊來襲。此時,彼岸,福建的南日島上,謝冕也正埋頭挖戰(zhàn)壕,防備國民黨軍隊反攻大陸。多年后,詩歌評論家、北京大學教授謝冕訪問臺灣,詩人痖弦陪同。站在一所大學的榕樹下,痖弦指著舊日戰(zhàn)壕的位置,憶往事,兩人摟著肩膀哈哈大笑。
痖弦這一筆名,來自某日臺北街頭的二胡聲。沙啞,悲傷。王慶麟身心為之一顫、喉頭一哽,像“痖了的琴弦”。想起母親的小腳和油烙饃,哭了。他開始寫作,把一張白紙寫得群山四合、水窮云起。
痖弦詩歌中的鄉(xiāng)愁意象,一概來自南陽盆地。不論是《鹽》“二嬤嬤壓根兒也沒見過陀思妥耶夫斯基。/春天她只叫著一句話:/鹽呀,鹽呀,/給我一把鹽呀!/天使們就在榆樹上歌唱。/那年豌豆差不多完全沒有開花”,還是《紅玉米》“宣統(tǒng)那年的風吹著”,還是《如歌的行板》“觀音在遠遠的山上,/罌粟在罌粟的田里”,以及《斑鳩》“女孩子們滾著銅環(huán),/斑鳩在遠方唱著”,以及《秋歌》“歌人留下破碎的琴韻,/
在北風幽幽的寺院”,以及《一般之歌》“河在橋墩下打了個美麗的結又去遠了”……
當下南陽正處于劇變中——
不缺鹽,榆樹繼續(xù)生長。沒見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人,依然很多。紅玉米因市場價值低而罕見,在個別地域偶爾閃現,似乎僅出于種植者的美學需要。民國時代的課本、校鐘、戒尺,一概冷了,進入博物館?!氨礞⒌捏H兒就拴在桑樹下面”,供游客們騎上去拍照。這驢就很郁悶,對先輩們曾經介入的交通運輸業(yè)、農事活動,很陌生。汽車、聯合收割機,在公路上、田野里放肆奔跑,拒絕吃青草、發(fā)情、交配。被禁的罌粟花,在性感女子的腰肢中隱秘怒放……
幸而觀音依舊在盆地四周的群山上、寺廟里,佑護離亂興廢中的世界。幸而春鳩鳴不停。幸而白河、湍河、唐河這些河流,保留了在橋墩處打結的古老手藝。幸而,五月,在每年依舊來南陽一次。
需要一部分永恒不變的景象和節(jié)律,讓后人與祖先互通款曲、彼此認領。
3
痖弦到臺灣后最早認識的愛詩者,是湖南衡陽人洛夫、安徽無為人張默。三人一同讀書、寫作,互相點評對方詩稿,建起“創(chuàng)世紀”詩社并創(chuàng)辦同名詩刊。印刷、發(fā)行經費緊缺,就各自把保暖的軍毯等用品拿到當鋪去。這一詩社,與紀弦的“現代派”、余光中的“藍星詩社”,形成臺灣詩壇三足鼎立之格局。
晚年,痖弦與洛夫一同移居加拿大,兩家之間距離是二十分鐘的車程。2016年,洛夫返回臺灣,兩年后去世?!昂怅栄闳o留意”。
洛夫有一首詩《血的再版》,寫給那一個在湖南苦苦眺望臺灣的母親。當然,也是寫給那一個在河南苦苦眺望臺灣的痖弦母親。當然,也是寫給所有母親集結而成的故鄉(xiāng)。
我更喜歡他的另一首詩《邊界望鄉(xiāng)》:
說著說著
我們就到了落馬洲
霧正升起,我們在茫然中勒馬四顧
手掌開始生汗
望遠鏡中擴大數十倍的鄉(xiāng)愁
亂如風中的散發(fā)
當距離調整到令人心跳的程度
一座遠山迎面飛來
把我撞成了嚴重的內傷
“亂如風中的散發(fā)”,這同樣是一個母親的白發(fā)凌亂飛動的肖像。
另一位臺灣詩人余光中,有代表作《鄉(xiāng)愁》,從“一枚小小的郵票”“一張窄窄的船票”“一方矮矮的墳墓”,到最后,將鄉(xiāng)愁放大成為“一灣淺淺的海峽”。20世紀80年代,洛夫終于回到大陸,面對祖墳,像余光中的詩句那樣:“我在外頭,母親在里頭?!?/p>
一代又一代詩人,都是內傷嚴重的人、望鄉(xiāng)的人、喪失母親的人——書桌邊緣就是邊界線,霧正升起,可望而不可即。
洛夫把自己的寓所命名為“雪樓”。亞熱帶的臺灣無雪,顯然,這樓上的雪,只能是湖南大雪,落在游子夢中。他在詩中寫了大量的“雪意象”。其中,有三本詩集的名字與雪有關:《葬我于雪》《雪崩》《雪落無聲》。
痖弦愛這位長自己四歲的好友同道。他說洛夫是“高齡產婦”,晚年堅持寫作,數量巨大;自己則是“早年結扎”。
自加拿大回中國臺灣前,洛夫與痖弦話別,痖弦哭了。
4
2019年,《痖弦回憶錄》由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推出。從對故鄉(xiāng)童年的回憶開始敘述,再到從軍、渡海、寫作、主編《聯合報》文學副刊,等等。
自然,我對這部書的開卷部分,尤感親切。痖弦以口語方言娓娓道來,故鄉(xiāng)消息撲面而至:
河南是非??嚯y的,河南比其他省份更像中國。河南人非常老實,安土重遷,出了門都跟假的一樣,回家才是真的。國民黨軍隊中,河南人很少當到連長以上——家里沒飯吃出來當兵,等到家里稍好一點就回家了。湖南就不一樣,湖南人出來都是大官。曾國藩時代有湘軍,湘軍的基礎一直到我退役之前還在臺灣軍隊中存在著。我們河南人呢,出來以后好不容易熬到班長、排長,等到家里旱災過去、蝗蟲過去,就回去了。過幾年又鬧災荒,又出來從大頭兵干起,一直上不去??箲?zhàn)勝利后,河南的鄉(xiāng)紳和知識分子組織一個請愿團去中央哭訴,說不要再課河南人太高的田稅,因為河南人太苦了。
讀到這里,我苦笑了。自古,中原就是兵家必爭之地,也就多災多難多順民,大部分人的最高理想就是“三十畝地一頭牛,老婆孩子熱炕頭”。當然,新時代的中原人,天南地北走天下,骨子里仍舊有泥土的清香和牛叫繚繞無盡,競爭、攻伐的野心不大。我盡管從中原走出,但也“跟假的一樣”,時時回頭張望,似乎時刻準備為還鄉(xiāng)找到一個合適的理由。
晚年,痖弦從中國臺灣移居加拿大,是為了長期患肺病的妻子張橋橋有一個清新環(huán)境。他設計的寓所,看起來像一個繁體的“橋”字,故名“橋園”。他似乎在妻子身上發(fā)現了一個故鄉(xiāng),棲息于此,愛之彌深。他稱呼張橋橋“我的林黛玉”。2005年,妻子去世了。痖弦總是坐在書桌前撫摩早年情書,低頭抽泣。一個達觀、灑脫、寬和如同彌勒佛般的老人抽泣起來,更驚心動魄。
張橋橋在日記中這樣回憶戀愛中的痖弦:
那時,他時常來找我,但我想我是不會嫁他的。他既不高也不瘦(我喜歡高瘦子),并且有許多女朋友,在我看來是個“壞人”。那年他過三十歲生日,我?guī)Я艘皇鸹ê偷案馊タ此?,他好高興。切蛋糕時,他站在那兒直笑,兩個門牙長長的,好傻,完全不是我平日看到他的樣子。還有一次,我們在月光下散步,他看著月亮,慢慢哼起來,聲音低沉而優(yōu)美,歌聲全變成他對故鄉(xiāng)和母親的呼喚,聽得我的心緊緊地抽起來。側臉望他,也正有淚自眼眶滾落,透過松針的月亮在淚中碎成千百個。
就是這月光和淚水,讓張橋橋愛上一個體形不太理想的詩人,愛上關于中原的鄉(xiāng)愁。
在回憶錄里,痖弦這樣說:“我很慶幸,我保留了對母親、故鄉(xiāng)清晰的記憶,讓我在八十歲時一閉眼睛就‘回到故鄉(xiāng),聽到鳥叫聲,聞到麥田的清香?!?/p>
“加拿大是大山大水,但是山都沒有線條,是物質的山,不是精神的山?!庇^察異國的山川森林,痖弦對比著、沉思著,一定想到了中原伏牛山的起伏蜿蜒云茫茫。
他給兩個女兒起名“小米”“小豆”,那也是南陽的兩種主要農作物。小米就是黃谷子,小豆就是綠豆,在秋天里成熟、入倉、粉碎,穿過火焰和腸胃,轉化為人間的力氣和信心。
5
痖弦的詩齡,到1965年為止,之后致力于文學編輯出版事業(yè),主編《聯合報》文學副刊、《幼獅文藝》。眾多新生代詩人得到扶持,如席慕容、蔣勛等。痖弦以有限的詩作,立足于現代中國詩壇,這樣的例子不多。他贊賞惠特曼終生七度修訂《草葉集》的做法,自己也反復刪改、再版一部《痖弦詩集》。我手中,是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6年的版本。
在痖弦詩歌中,“呀”“啊”一類嘆詞很多,并通過句子的重疊、對偶等手法,使其作品充滿音樂性、節(jié)奏感——
誰在遠方哭泣呀
為什么那么傷心呀
騎上金馬看看去
那是昔日
誰在遠方哭泣呀
為什么那么傷心呀
騎上灰馬看看去
那是明日
誰在遠方哭泣呀
為什么那么傷心呀
騎上白馬看看去
那是戀
誰在遠方哭泣呀
為什么那么傷心呀
騎上黑馬看看去
那是死
這是痖弦的《歌》,一首光陰與生死之歌,呀呀聲不絕。
他顯然受惠于民間謠曲與地方戲的浸潤,魂牽夢縈于故鄉(xiāng)戲臺上下那些二嬤嬤們的哭訴與祈求。
在南陽,曲劇、豫劇、宛梆、大調曲、鼓兒哼、三弦書、剪板書、鑼鼓曲、蓮花落、槐書、漁鼓、蛤蟆嗡、琴書,戲曲說唱藝術種類很多。鑼、鼓、镲、梆子、板胡、嗩吶、三弦、竹笛、笙、簫,旁敲側擊,緊拉慢唱。盆地遍布大大小小各種舞臺,甚至會在葬禮上給死者最后演唱一次《穆桂英掛帥》。死亡,的確是一次孤獨的、無法還鄉(xiāng)的遠征,需要以強烈的旋律和節(jié)奏,賦予上路者勇氣和方向。
有鑼鼓陣雨般響起的地方,就是戲臺,就是一種特殊的寺廟、書院,敘事、言志、抒情交加,讓那些即便不識字的南陽人,也能從中接受歷史、倫理、情感、審美的教育和啟蒙。痖弦幼年看過的《李豁子離婚》,至今仍在盆地里上演。這是民國早期出現的一部新劇。我祖父也喜歡看,能說出這部戲的主題:“婚姻自由,過不成了就離,新社會了?!彼分鴳虬嘧尤ヒ粋€個村莊里看戲,常常把自己帶去的板凳忘記在麥田里、井臺邊。
受戲曲的影響,乞丐們也都能學習、掌握一門誦唱技藝,在吝嗇的人家門前表演:“別人門前俺一陣風呀,你家門前俺站一個坑?!蹦侵魅司湍樇t了,趕忙送上食物或零錢。南陽人都能熟練地運用諷喻手法,像本地東漢時期出現過的文人張衡一樣,用隱喻,讓自己的心志更加明確有力。
少年王慶麟也有追著戲班子跑的經歷,促成痖弦詩歌中的呼吸和脈動,“啊”和“呀”這兩個字也就屢見不鮮。痖弦在臺灣也曾登上舞臺,在話劇《國父傳》中扮演孫中山。1985年,在新加坡第二屆國際華文文藝營閉幕禮上,痖弦端立于追光燈下,擊鼓朗誦旅美華人作家木心的散文《林肯中心的鼓聲》。鼓聲與心聲兩相激蕩,令在場者無不動容。木心,也是痖弦發(fā)現的“文學新秀”,經《聯合報》副刊和《聯合文學》雜志大篇幅持續(xù)推出,一夜間,登上華語文壇。
在南陽,在中國,戲臺上的光源,從油燈、馬燈、汽燈、電燈到追光燈,次第更新。燈火下的才子老吏、閨秀怨婦,持續(xù)吟誦、糾纏、痛陳,“啊”“呀”聲不絕,把舊悲新歡推向高潮,為一代代才子的詠嘆抒情提供節(jié)奏和能源。
人散后,一鉤新月高懸,照耀這塵世里持續(xù)上演的廣大哀愁。
6
坐在南陽老城內一個茶館里,我喝茶。有一男一女對唱《夫妻爭燈》,娛樂若干茶客。
《夫妻爭燈》的情節(jié),圍繞一盞燈的爭奪而展開:它應該照耀著妻子的針線、家務,還是丈夫的書籍、功名?一段歷時十五分鐘左右的民間說唱,事關“男管女來還是女管男”這一重大主題,夫妻以天文、地理、風俗種種知識與邏輯,互相詰難,最后得以和解——
誰家的夫妻不斗嘴
誰家的灶火不冒煙
小兩口說說吵吵吹了燈
羅帷帳里安了眠
所謂爭燈,其實爭的是一顆春心、一腔愛意。這道理,清朝江南的袁枚也懂,寫有《寒夜》一詩:“寒夜讀書忘卻眠,錦衣香盡爐無煙。美人含怒奪燈去,問君知是幾更天?!爆F代捷克人卡夫卡也喜歡這首詩,甚至推測這奪燈的美人,是袁枚的小妾或者新婚妻子。有道理。卡夫卡像一個南陽人。在南陽,《夫妻爭燈》也叫作《小兩口爭燈》。
茶館里,清香裊裊。男演員身著青色長衫端坐,彈三弦;女演員穿紅色旗袍端立于一面小鼓前,手持鼓槌,一邊敲擊一邊與男子對唱。二人既是夫妻角色扮演者,又是爭燈這一事件的敘述者,像小說中第一人稱與第三人稱敘述角度的跳進與跳出?!斗蚱逘師簟坊蛟弧缎煽跔師簟罚瓶梢宰鳛楫敶≌f寫作教材,更是詩歌語言訓練的范本,痖弦聽過,我聽過,都懂。
在南陽府衙景區(qū)前的地攤上,我淘到一本沒有出版社標志的《南陽民間燈歌集》?!盁舾琛?,即關于油燈所引發(fā)的種種歡悅與煩惱,寄托著民間的吉祥祈愿。這本小冊子中收錄一百三十四首燈歌,如社旗的《十二月》、內鄉(xiāng)的《牛郎燈》、鎮(zhèn)平的《十盞燈》、鄧州的《姑嫂觀燈》……這些燈歌表明:在電燈等現代光源沒有出現之前,凡是油燈參與的舊生活,都可以在燈歌中獲得表達和存在感。
以詩歌來辨認、述說劇變中的新時代,我有信心否?當代生活里已經沒有油燈。
南陽燈歌的歌詞結構充滿秩序感,或以時間,或以數字,或以方向,依次引發(fā):假如從一月開始唱燈,接下來必然會從二月的燈,一直唱到十二月的燈;從春天開始唱燈,接下來必然會從夏天的燈一直唱到冬天的燈;從南陽東邊的燈開始唱燈,接下來必然會從南陽西邊的燈,一直唱到南陽北邊的燈……
顯然,這對于痖弦詩歌的結構大有影響。在《歌》那一首詩中,從“騎上金馬看看去”開始,接下來,詠唱者次第騎上了灰馬、白馬、黑馬。一匹馬也是一盞燈,鬃毛就是從馬的心臟這一燈芯中散發(fā)出來的凜冽光輝。
7
一盞典型的南陽油燈,大致上由燈臺、燈碗各自獨立的兩部分組成?!靶±鲜?,上燈臺,偷油吃,下不來?!边@是南陽人都會唱的童謠,可見燈臺之嶙峋高危。把燈碗放到燈臺上,燈光照耀的范圍就擴大起來,供孩子讀書,婦人紡線、織布、繡花,狗蹲在墻角斜看屋梁懸吊的籮筐里盛放的咸肉……
燈臺分量較重,避免傾倒。燈碗內裝滿油和燈草,很輕巧,單獨拎起來,去黑沉沉的院落里關門或開門,“吱呀”一聲,就送走一個客人、迎來一個相好。
在橋園,在妻子已經故去的這一闊大寓所里,痖弦收藏眾多南陽油燈以及其他器物:戲鑼、貨鑼、童鑼、更鑼、手爐、水煙袋、算盤、豬食槽、雞碗、錢莊的升斗、柳條筐、插秧時保護指甲的銅片。通過這些藏品,試圖重建一種故鄉(xiāng)景象和秩序?
痖弦最珍貴的藏品,是從南陽家門前背到加拿大的一塊捶布石——像老唱片,保存了母親在這塊石頭上留下的搗衣聲、嘆息聲、哭聲?
責任編輯陳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