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娟
摘要:當今世界的絕大部分國家是多民族國家,國家內(nèi)的公民也可能是某一民族的成員,因此自然會產(chǎn)生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之間的關系問題,二者間關系對國家與民族的存續(xù)和發(fā)展有著重要影響。本文在對民族認同和國家認同進行概念梳理的基礎上對二者關系進行進一步探討,分析表明,二者在認同主客體及認同基礎等直觀因素上是相互分離與各自獨立的,進一步研究可知,二者是密切聯(lián)系且和諧共生的,且在此基礎上國家認同在某一層面應該高于民族認同。
關鍵詞:民族認同;國家認同;相互獨立;和諧共生
一、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的概念
(一)民族認同
于春洋和黃巖認為,民族認同是民族個體成員對其所歸屬的民族共同體的穩(wěn)定的、積極的情感聯(lián)系,維系這種情感得以存續(xù)的紐帶是本民族所獨有的歷史、文化、傳統(tǒng)等特征,同時這種情感也構成了本民族與其他民族間的心里差異。[1]該界定更傾向于突出民族認同的情感和文化屬性。
一般而言,民族認同的基礎有三種,即族裔基礎、文化基礎和政治基礎。[2]族裔基礎及族裔認同,將血統(tǒng)與文化聯(lián)系起來定義民族,視民族為血統(tǒng)和文化的共同體。[3]民族文化是民族意識、民族意志、民族精神的載體,所以民族文化一經(jīng)生成后就不斷作用著民族認同的強烈程度與持續(xù)長度[4];政治基礎即政治認同,每個人在是某一民族成員的同時,生下來就必定會歸屬于一個國家,成為這個國家的公民,國家為民族提供安全等庇護,每個公民也在對國家的政治認同中融入民族的的日常生活。
2.國家認同
國內(nèi)外對國家認同的概念界定也有多種不同說法,莫紅梅認為國家認同是公民對自己所屬國家的歷史文化傳統(tǒng)、道德價值、理想信念、國家主權與領土等的認同。[5]鄭曉云認為國家認同是擁有某一國家公民身份的人們對自己所屬的國家的歸屬意識,它表現(xiàn)為人們自覺的身份意識以及和這種身份相關的文化歸屬感、國家情感、國家政治意識等。[6]徐黎麗認為國家認同是基于各個民族與國家的共同利益、對國家的熱愛而表現(xiàn)出的對國家行為體的認同意識。[7]在探討國家認同與民族認同關系時,徐黎麗教授的觀點更為貼切。
自民族國家誕生以來,構成國家的民眾(人民)就已經(jīng)屬于一個既定的政治單位(國家或政黨),而國家(政黨)通過政治組織和政治制度行使有效的國家治理,形宿國家權威符號、構建國家公民身份和打造國家國際形象。[8]公民的國家認同是在與國家長時間互動的過程中形成的,公民在某一國家出生就有了家園情感,在其國家生活、成長、接受教育的過程中感受到國家的存在及其存在的重要性,加之國家的意識形態(tài)教育及引導,便會逐漸對國家產(chǎn)生依賴感和認同感。
二、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相互獨立又和諧共生
(一)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相互獨立。由上述關于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的概念等分析可知,二者在主體身份、認同對象、認同基礎等方面是互不相同、相互獨立的。在主體身份方面,民族認同的主體身份是其所在民族的個體成員,擁有其民族特有的飲食習慣、語言文字、節(jié)日風俗、宗教信仰等特點,區(qū)分于其他民族的個體。國家認同的主體是其所在國家的公民之一,受國家的保護和法律、道德等約束,依法享有各項公民權利和履行各項公民義務,在國籍上區(qū)分于其他國家的公民;在認同對象方面,民族認同的對象是某個特定的民族及其涵蓋的物質(zhì)及文化內(nèi)涵。國家認同的對象是某個特定的國家及其涵蓋的物質(zhì)及文化內(nèi)涵;在認同基礎方面,民族認同的基礎以族裔認同和文化認同為主,強調(diào)血緣親族關系以及情感聯(lián)系。國家認同的基礎以政治認同為主,強調(diào)公民對國家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各方面的認同,以及公民對國家的歸屬感、對國家道德法律等的遵循和對國家利益的維護等。
(二)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和諧共生。雖然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相互獨立,但是這并不意味著二者是敵對沖突的,而是和諧共生的關系。
首先,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的主體盡管有著不同的身份,但歸根到底都是人,一個人對自己國家的認同并不會阻礙其對民族的認同,當今世界各多民族國家的主要政策方向是維系民族多元共生,只有少數(shù)過家如法國只承認公民身份而不承認其族群身份,但是這只是政策倡導,并沒有對公民民族認同行為的懲處措施,所以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是可以同時存在于一個人身上的。以我國為例,我國是多民族國家且民族多達56個,各個民族的個體在自身民族認同的同時,也能有對國家及政府的認同。
其次,國家認同以民族認同為基礎和前提。民族認同是國家認同的精神與血脈,是國家認同的文化基礎。[9]在現(xiàn)代民族國家產(chǎn)生之前,各地生產(chǎn)力和經(jīng)濟水平的發(fā)展、文化的產(chǎn)生及傳承、政治層面的統(tǒng)治,主要是建立在血親宗族或者親朋幫派的基礎之上,并由此產(chǎn)生了深厚的民族認同,現(xiàn)代民族國家建立之后,原有的民族及個體的民族認同存續(xù)下來,并在與國家的互動過程中產(chǎn)生了國家認同,如果民族認同被破壞或者消失,單一個體之間就會失去這一層面的聯(lián)系,失去與民族認同共存的部分語言、宗教信仰、道德習俗等約束和連接紐帶,國家可能成為一盤散沙,治理的難度會大大增加。
最后,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存在于同一政治空間,聯(lián)系緊密,有著共存共生的環(huán)境與基礎。某一國家內(nèi)的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共同存在于該國家相同的政治架構之下,在某些層面上具有一致性。諸如費孝通先生論述中國多民族發(fā)展狀況是所說,“中華民族是56個多元民族的多元形成的一體,中華民族是最高層,56個民族是基層。高層次的認同不一定取代或排斥低層次的認同,不同層次的認同可以并行不悖,甚至在不同層次的認同基礎上可以各自發(fā)展原有特點,形成多語言、多文化的整體”[10]。
三、結(jié)論
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的關系問題是多民族國家的重要政治事務之一,也一直是國內(nèi)外學者探索和爭論的焦點,筆者認為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在認同主客體及認同基礎方面是沒有交叉、互不影響的的,在這一層面上二者是相互獨立的。另一方面,二者處于同一國家架構之下,且主體都是國家之下的個體,個體有同時認同國家與民族的自由,因此二者之間存在著密切的聯(lián)系和一致性,是和諧共生的。
參考文獻:
[1]于春洋,黃巖.論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兼談“共存共生”論對兩者關系協(xié)調(diào)的啟示[J].廣西民族研究,2012(04):1-8.
[2][8]陳茂榮.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何以和諧共生——基于民族認同基礎理論的分析[J].青海民族研究,2014,25(02):82-89.
[3] [英]斯蒂夫?芬頓.族性[M].勞煥強等譯.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9.119.
[4][13]陳茂榮.全球化背景下多民族國家的國家認同危機[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5).
[5]莫紅梅. 多民族國家視域下的公民身份與國家認同[J]. 教學與研究,2010( 9) .
[6]鄭曉云. 當代邊疆地區(qū)的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從云南談起[J]. 中南民族大學學報( 人文社會科學版) [J],2011( 4) .
[7]徐黎麗. 論多民族國家中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的沖突——以中國為例[J]. 西北師大學報( 社會科學版) [J],2011( 1) .
[9]陳海華.論少數(shù)民族的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的統(tǒng)一性[J].貴州民族研究,2014,35(03):25-28.
[10]費孝通. 論人類學與文化自覺[M]. 北京: 華夏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