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麒 楊棵瑞
摘要:“大思政”課程體系是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提到的全員、全程、全方位“大思政”育人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未來高校思政理論課體系整改建設的導向。目前四川部分民辦高職院校從課程設置上進行了“大思政”課程體系架構的建設的探索,尚需要研究的是,“大思政”課程體系的課程開設、教學實施、質量保證等。通過對四川民辦高職“大思政”課程體系架構建設的實證研究,來探索民辦高職“大思政”課程體系架構建設路徑。
關鍵詞:民辦高職;“大思政”;架構建設
“大思政”課程體系概述
“大思政”課程體系的內涵
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的重要講話精神,是全國“大思政”育人體系建設的主要依據(jù)。2021年初,習近平總書記再次談到思政課,強調要善用“大思政課”。這也是從“大思政”育人格局建設,到“大思政”課程體系建設的進一步發(fā)展。即是“大思政”育人格局中從課程教學角度出發(fā),在堅持課堂教學育人的主渠道作用下,衍生出了“大思政”課程體系這一概念。
對“大思政”課程體系這一概念的理解,有許多不同的觀點,但其中也有幾點共識。一是“大思政”課程體系是一種基于“思想政治課”大類課程的體系,其所包含的課程范圍比一般思政課意義上要更廣;二是由于“大思政”課程體系中涉及的課程更多樣,其教學方法也要更多樣;三是“大思政”課程體系在育人方面要有更大的視野、情懷、格局,要能夠達到更好的育人實效?;趯Α按笏颊闭n程體系所達成共識的基本內涵,進一步要探討“大思政”課程體系建設的基本要求。
“大思政”課程體系建設的基本要求
“大思政”課程體系的建設主要先解決三個問題:“大思政”課程體系包含哪些課程?怎樣教授這些課程?誰來講授這些課程?
按照《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之規(guī)定,高職院校開設三門思政公共必修課,這基本延續(xù)自“05方案”以來的課程設置模式。然而“大思政”課程體系中的“大”首先指課程涵蓋的范圍要大。因此“大思政”課程體系的課程,不僅限于這三門課。其次,根據(jù)“全員、全程、全方位”的育人原則,“大思政”課程體系的范圍應當包括一切對學生進行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學。如“四史”教育類課程、傳統(tǒng)文化教育類課程,都應當納入“大思政”課程體系的范疇。
教學過程中,即便是傳統(tǒng)的“思政理論課”現(xiàn)今也在進行教育教法的改革,主要成果包括理實一體化的教學模式、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共同育人的路徑等,這也是“大思政”課程體系中的課程需要堅持的基本方法?!按笏颊闭n程體系要求教學要有更大視野、情懷、格局,正如總書記所說的“思政課不僅應該在課堂上講,也應該在社會生活中來講。”,需要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和手段,豐富課程內容。而非過分囿于統(tǒng)編教材的內容,照本宣科。
按照《新時代高等學校思政理論課教師隊伍建設規(guī)定》的要求,思政教師隊伍應該以專職教師為主、專兼結合。在專業(yè)背景上,文件沒有明確的限定范圍。傳統(tǒng)專職思政教師的選擇主要局限于政法類專業(yè)和哲學類專業(yè)。“大思政”課程體系中的課程存在著學科交叉的情況,這就要求吸納不同專業(yè)的人才進入思政教師隊伍。在兼職教師中,院校的管理層及領導是首選,但需要探索如何落實對黨政領導教學實施情況的監(jiān)督。
四川民辦高職“大思政”課程體系建設現(xiàn)狀
建設現(xiàn)狀概述
四川目前存續(xù)的高職院校中,有33所民辦高職院校,本文主要對其中的29所民辦高職的“大思政”課程體系建設情況做了實證調查,具體情況如下。
從四川民辦高職院校的“大思政”課程體系的課程建設的實際情況來看,其中有13所民辦高職效仿本科院校的課程開設,增加了“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和“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兩門課。其中有8所學校從課程設置上進行了擴寬“大思政”課程體系架構建設的范圍,在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兩課”加“形勢與政策”基礎上,增加了“大學生職業(yè)核心能力”和“大學生心理健康”兩門課程。其余學校在課程設置上沒有體現(xiàn),但均按照《新時代高校思政理論課教學工作基本要求》的規(guī)定,開展了思政理論課實踐教學。
從四川民辦高職院校的“大思政”課程體系教學過程建設的情況來看,自2021年1月起,29所民辦高職院校均在校內針對學生開展了“四史”教學。教學形式主要包括講座式、集中學習式、專題章節(jié)式、主題實踐教學式等形式,但主要以短期多次的集中學習形式進行。在開設傳統(tǒng)文化教育類課程、心理健康教育類課程時,形式較為多變,即部分學期是以線下授課的形式,部分學期以網(wǎng)絡授課或慕課的形式進行。
從四川民辦高職院校的“大思政”課程體系教學隊伍建設的情況來看,大部分學校離1:350的師生比配置尚有一定差距。目前專兼職教師相結合是主要趨勢,尤以“形式與政策”這類考查課程以及其他公共選修課類型的思政課中的兼職教師占比較,最高的學校可達95%以上。思政課兼職教師中主要以院校黨政干部為主,部分專業(yè)性較強的課程涉及到輔導員兼課,兼課教師中是中共黨員的占比在90%以上。
存在的問題
從課程設置來看,部分學校變“兩課加一”為“四課加一”,形式上豐富了“思政理論課”的范圍,實際上卻偏離了高職院校的實際。按照高職三年學制的模式,即一年基礎學習、一年專業(yè)學習、一年實踐學習。同時,將一切與學生素養(yǎng)相關的課程納入“大思政”中的“思想政治課”的范疇亦會增加實際授課難度,影響育人實效。
從教學過程來看,教學模式的多樣性本是值得提倡的,但對于某些內容,長期采用短期多次的集中學習形式,難有長期的成效。以黨史學習為例,采用數(shù)次集中式講座或革命遺址的實踐教學,對于本科學生來說,可以算是對“近代史綱要”這門課的輔助教學。但是對于高職學生而言,其可以很快了解某一個或幾個階段黨的發(fā)展或偉大事跡,卻很難形成體系化的對黨的發(fā)展歷程的認識,其所學知識始終以碎片化的形式留存于記憶中。
從教學隊伍建設來看,大量兼職教師的存在是四川乃至全國民辦高職院校短期內都無法避免的現(xiàn)實情況。雖然目前主要采用的院校黨政干部兼課,從理論水平和認識上都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在課程體系的規(guī)范管理上存在著較多問題,而達不到育人實效。
構建高職“大課程思政”體系的重要意義
實現(xiàn)以人為本的基本理念
堅持以人為的基本理念形成良好的育人機構,實現(xiàn)學生的綜合能力發(fā)展,在全員機制下形成育人,尊重學生的個性化發(fā)展,秉持軍事理論發(fā)揮其優(yōu)勢作用,根據(jù)歷史哲學問題進行詳細的職業(yè)規(guī)劃,對開展心里教育發(fā)揮著關鍵的作用,提升育人的重大意義。大課程思政的融合體現(xiàn)出十分深刻的育人本質,發(fā)揮以人為本的基礎理念,不僅深化了學生的基礎政治素養(yǎng),也深化了高職階段學生的內在人文精神素養(yǎng),在學生的學習生涯中形成長久的優(yōu)勢,發(fā)揮其優(yōu)勢作用奠定高職階段學生的職業(yè)能力塑造。高職院校的學生即將面對著就業(yè)問題,為了深化人文素養(yǎng)的實質內涵,在大思政課程體系構建中培養(yǎng)職業(yè)能力,體現(xiàn)出豐富的以人為本的理念。同時大思政教學的概念融入,與高職院校下的以人為本的基本理念互相滲透與融合,堅持以人為本的基本理念發(fā)揮其最大的優(yōu)勢作用,講素質教育進行充分的落實,發(fā)揮高職院校的整體職業(yè)能力,將以人為本的育人理念進行到底。
為社會提供高技能人才
社會的發(fā)展需要充足的人才作為動力,職業(yè)學校存在的意義就是引導學生注重個人能力的培養(yǎng),其中大思政模塊的創(chuàng)設形成了促進學生綜合能理發(fā)展的板塊引導學生發(fā)揮職業(yè)學校的育人精神,將素質教育與綜合素質能力的提升當做重點工作,積極維護高職院校的形象,使素質教育與實質內涵相得益彰,善于培養(yǎng)良好的社會形象,發(fā)揮人格魅力的最大優(yōu)勢,注重教學思想的引導與投入,提升學生的內在精神品質,積極為社會提供創(chuàng)新型人才。形成良好的人文素養(yǎng)精神,使得學生在高職院校學習當中更加積極有效,從而提升學生的社會技能。大思政思想的引導可以幫助學生更加順利地落實教學任務,提升高職院校學生的思維意識存在性,積極提升適應能力,為社會提供全能型人才。
提升教學包容性
大思政課程的存在意義包含著豐富的知識范圍。為了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深化學生的情感思維,在教學活動當中對已知的教學體系進行創(chuàng)新和再造,豐富教學知識的靈活性,引導學生思維,將思維創(chuàng)造意識進行充分延伸,提升大思政課程存在的重要意義,發(fā)揮其最大的優(yōu)勢地位,培養(yǎng)大思政教學的整體感染力。老師更應該提升學生的綜合學習興趣,向思政教育進行充分的延伸與轉換,結合現(xiàn)代學習模式開展思想教學工作,突出教學實效性的主導地位,有效提升思政教學的堅實地位,突出大思政教學的實際作用。思政教學研究是教學改革的大形勢趨勢,提升思政課程存在的重要地位,引領學生積極地參與到生活當中。
民辦高職“大思政”課程體系架構建設路徑
對于民辦高職“大思政”課程體系架構建設路徑前面提出了三個方面的問題,下面提出一一對應的解決方案。
課程設置合理化
在民辦高職中,最好的模式就是在傳統(tǒng)的三門課的基礎上,通過公共選修課的方式來擴大“大思政”課程體系的范圍,公共選修課應當從《新時代學校思政理論課改革創(chuàng)新實施方案》這一文件的要求中選取。文件中劃定了多門課程作為思想政治課選修課開設,另又規(guī)定要“確保學生至少從‘四史’中選修1門課程”。因此,在思想政治課選修課的建設中,可以將所有課程分成兩大類:一類為“四史教育”類;一類為“法律與文化”類,在大二的兩學期分別開設,讓學生在限定范圍內進行選擇。通常來說,高職學生在大二階段需要學習4門選修課程,現(xiàn)將其中2門分上下學期限定選課范圍。即在不增加負擔的情況下,完成了“大思政”課程體系架構中課程設置的建設。
教學過程規(guī)范化
將非常態(tài)化的教學內容常態(tài)化,將獨立教學而非融入到其他課程章節(jié)的內容獨立化,是“大思政”課程體系教學過程的建設方向。如“四史”課程,在“大思政”課程體系建設的要求下,獨立成課。此外,傳統(tǒng)的“形式與政策”這門課,一直以來都采用專題式講座的教學方法,在“大思政”課程體系建設的要求下,也應當注重內容的關聯(lián)性、間進行、區(qū)別性,在教學過程中避免重復性灌輸。在“大思政”課程體系建設的要求下,理實一體化的教學模式應當逐漸規(guī)范化,滲透到每一門思政課中。并且,根據(jù)課程性質、教學內容的不同,安排不同的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同時,在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之下,積極運用信息化手段,真正做到“大思政”課程體系教學過程的多樣化與規(guī)范化。
監(jiān)督鼓勵常態(tài)化
針對民辦高職“大思政”課程體系架構建設中師資緊缺的現(xiàn)實問題,大量使用兼課教師是無可避免的,但監(jiān)督是可以加強的。“大思政”課程體系建設與教學實施的監(jiān)督應當制度化、常態(tài)化,專職教師及兼課教師以及黨政領導與普通教師,在標準內一視同仁。并且,監(jiān)督機制需要貫穿到課程體系建設、教學實施、育人成效等所有環(huán)節(jié)中。對于“大思政”課程體系架構建設中做出成效的組織和個人應當有鼓勵機制,教育行政部門應充分考慮民辦高職在進行“大思政”課程體系架構建設時所面臨的的困境,在榮譽鼓勵上予以更多的支持。
參考文獻:
[1]祁光耀.淺談大思政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模式改革[J].才智,2020(29):9-10.
[2]王瑞超.“大思政”教育環(huán)境下高職思政課教學創(chuàng)新研究[J].智庫時代,2019(33):138-139.
作者簡介:
李麒(1992—),男,四川綿陽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楊棵瑞(1992—),男,四川巴州人,碩士,講師,通江縣興隆鎮(zhèn)人民政府農民工服務中心工作人員,研究方向:教育管理。
[基金項目:本文系四川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培訓中心2020年四川省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課題(思想政治理論課青年教師專項)(SZQ2021048)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