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琛,梅克文,李菁,萬里紅
壓力性損傷是皮膚和皮下組織的局部損傷,可導致患者疼痛、行動不便和延遲康復,影響與健康相關的生活質量[1]。有文獻報道在醫(yī)院人群中,壓力性損傷的患病率為6%~23%[2]。老年人是壓力性損傷的高危人群,年齡越大發(fā)生壓力性損傷的可能性越大[3],尤其是活動受限或是長期臥床的老年患者[4]。骶尾部是老年住院患者壓力性損傷發(fā)生的最常見部位[5],骶尾部壓力性損傷是老年虛弱患者一項嚴重的并發(fā)癥[6],會引起疼痛不適,影響生活質量,甚至危及生命。壓力性損傷的發(fā)生率一直是衡量護理質量的重要指標之一[7],早期識別壓力性損傷,并采取有效的預防措施減少壓力性損傷的發(fā)生是護理工作的重要方面。目前,對于老年臥床患者骶尾部壓力及骶尾部皮下脂肪厚度(簡稱皮脂厚度)與壓力性損傷的相關性研究較少,OH評估法在老年患者中的應用也罕見研究報道。本研究針對老年住院患者骶尾部壓力及骶尾部皮脂厚度與OH評分的相關性進行分析,為臨床壓力性損傷研究提供指向性,為進一步采取干預措施提供依據。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在南京醫(y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老年科住院的患者87例,其中男65例,女22例,平均年齡(88.84±8.87)歲。納入標準:年齡≥60歲;Barthel自理能力指數(shù)評定<60分,長期臥床;均使用氣墊床,每兩小時翻身1次,住院期間均進行統(tǒng)一的壓力性損傷預防護理干預。排除標準:護理查體不能合作者;病情危重限制翻身者;原有骶尾部皮膚異常者;臨終患者;住院時間<60天者。
1.2.1 壓力性損傷風險評估 OH評估表是日本衛(wèi)生部門在Braden評估量表基礎上改良形成的,包括自主變換體位的能力、病態(tài)骨突出、浮腫和關節(jié)攣縮4個條目,滿分為10分,7~10分為高風險,4~6分為中風險,1~3分為低風險(具體評分方法見表1)。鑒于廣泛應用的Braden評估量表使用過程中耗時較長,對醫(yī)院獲得性壓力性損傷的風險預測過高,特異性低,陽性預測值低[8],OH評估表條目簡單清晰,使用時更為便捷、快速,耗時明顯短于Braden評估量表[9]。OH評估表更關注患者的身體狀態(tài),更為客觀,評估結果與壓力性損傷發(fā)生的符合率高于Braden量表,對于老年患者的壓力性損傷危險程度的預測能力優(yōu)于Braden量表[10]。故本研究選擇OH評估量表作為壓瘡風險評估的工具。
表1 OH評估表評分細則
1.2.2 骶尾部壓力及骶尾部皮脂厚度的測量 課題組統(tǒng)一培訓專人使用日本攜帶型接觸壓力測定器、皮脂厚度計、骨突尺,分別在研究對象入組第7天、第30天、第60天時測量、記錄、統(tǒng)計分析其骶尾部皮膚承受的壓力、骶尾部皮脂厚度及病態(tài)骨突出程度。測定骶尾部壓力時患者取仰臥位,將攜帶型接觸壓力測定器的藍色測壓片置于骶尾部,開機后按下測壓鍵,直接讀取顯示屏上客觀的壓力數(shù)據[11],測量3次取平均值并記錄。測量骶尾部皮脂厚度時,患者取側臥位45 °,一手拇指和食指輕輕提起骶尾部皮膚及皮下脂肪,一手持皮脂厚度計,將其卡角兩端插入捏起的皮褶兩側至底部,卡緊皮膚后測量[11],測量3次并記錄平均值,以減少人為因素造成的誤差[12]。
所有數(shù)據均使用SPSS 23.0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患者骶尾部壓力及骶尾部皮脂厚度與OH評分的相關性使用Pearson分析,P<0.05表示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患者入組第7天、第30天、第60天時OH評估壓力性損傷風險患者的例數(shù)及百分比見表2。
表2 OH評估表評估壓力性損傷風險結果 例(%)
經Pearson相關性分析可知,骶尾部壓力與OH評分呈正相關(r=0.444,P<0.001),見圖1;骶尾部皮脂厚度與OH評分呈負相關(r=-0.402,P<0.001),見圖2;皮脂厚度與骶尾部壓力呈負相關(r=-0.232,P=0.033),見圖3。
圖1 入組第7天時患者骶尾部壓力與OH評分的相關性 圖2 入組第7天時患者骶尾部皮脂厚度與OH評分的相關性 圖3 入組第7天時骶尾部壓力與骶尾部皮脂厚度的相關性
經Pearson相關性分析可知,骶尾部壓力與OH評分呈正相關(r=0.446,P<0.001),見圖4;皮脂厚度與OH評分呈負相關(r=-0.450,P<0.001),見圖5;皮脂厚度與骶尾部壓力呈負相關(r=-0.212,P=0.049),見圖6。
圖4 入組第30天時患者骶尾部壓力與OH評分的相關性 圖5 入組第30天時患者骶尾部皮脂厚度與OH評分的相關性 圖6 入組第30天時骶尾部壓力與骶尾部皮脂厚度的相關性
經Pearson相關性分析可知,骶尾部壓力與OH評分呈正相關(r=0.455,P<0.001),見圖7;皮脂厚度與OH評分呈負相關(r=-0.466,P<0.001),見圖8;皮脂厚度與骶尾部壓力呈負相關(r=-0.214,P=0.047),見圖9。
圖7 入組第60天時患者骶尾部壓力與OH評分的相關性 圖8 入組第60天時患者骶尾部皮脂厚度與OH評分的相關性 圖9 入組第60天時骶尾部壓力與骶尾部皮脂厚度的相關性
本研究發(fā)現(xiàn),不同入組時長患者的骶尾部壓力均與OH評分顯著正相關,說明骶尾部壓力越大,OH評分越高,壓力性損傷風險越大。骨突起和支撐表面之間的壓力足以阻塞或減少血液流動,被認為是引起壓力性損傷的原因之一[13],屬于壓力性損傷發(fā)生機制新概念框架中的生物機械力學范疇[14]。OH評分中與之相關的自主變換體位的能力降低、骶尾骨突出程度增高、浮腫等均會導致受壓處骶尾部壓力增高,引起局部組織變形、缺血缺氧,從而容易發(fā)生壓力性損傷。有研究表明,使用緩沖裝置、通過提供重新分配壓力的支撐面,可顯著降低軟組織整體以及每個軟組織層(即皮膚、皮下脂肪和肌肉)的變形水平,從而降低發(fā)生壓力性損傷的風險[15]。
從本研究中亦可發(fā)現(xiàn),骶尾部皮脂厚度與OH評分呈負相關,說明隨著骶尾部皮脂厚度的減少,OH評分隨之增加,壓力性損傷風險相應增大。正常情況下骶尾部皮下脂肪對骶尾部皮膚有一定的保護作用,皮下脂肪較少時,減少了對皮下血管的保護,導致容易發(fā)生壓力性損傷[16]。長期臥床的老年患者,由于活動受限、移動能力降低、疾病影響、營養(yǎng)狀態(tài)改變等因素,造成身體肌肉萎縮、骶尾部皮下脂肪厚度減少、病態(tài)骨突出逐漸出現(xiàn)。皮下脂肪越少,骨突出程度越大,受壓處局部壓力越大,發(fā)生壓力性損傷的風險越大。OH評估量表中的尾骶骨病態(tài)骨突出條目較好地反映了壓力性損傷發(fā)生的危險信息,該條目計分與總分之間有正相關關系,充分解釋了壓力性損傷發(fā)生的壓力因素[17]。有研究表明,皮下脂肪參與了壓力性損傷的早期發(fā)展,骶尾部皮下脂肪組織受壓時出現(xiàn)灌注減少和缺血的跡象,組織氧含量降低,無氧代謝產物葡萄糖含量降低,乳酸和丙酮酸含量增加。這種現(xiàn)象在骶尾部皮下脂肪減少、骶尾部壓力增大時更加明顯,微環(huán)境的改變使組織的耐受性下降,皮膚的保護能力減弱,更容易導致壓力性損傷的發(fā)生[18]。反之,骶尾部皮下脂肪增加時,局部壓力得到分散和緩沖,皮膚組織的耐受性增強,發(fā)生壓力性損傷的風險隨之降低。
綜上所述,壓力性損傷在老年患者中普遍存在,并對老年病房的臨床結果、出院目的地、費用增加和住院時間產生負面影響[19]。本研究對于老年住院患者骶尾部壓力及骶尾部皮下脂肪厚度與壓力性損傷的相關性研究為壓力性損傷的預防提供了新的理論依據,以此為基礎正確識別壓力性損傷的危險因素及風險等級,進而采取行之有效的護理對策,是防范壓力性損傷發(fā)生和促進壓瘡痊愈的關鍵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