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徐州醫(yī)科大附屬沭陽縣人民醫(yī)院心內科(江蘇 沭陽 232600)
2.徐州醫(yī)科大附屬沭陽縣人民醫(yī)院影像科(江蘇 沭陽 232600)
高新春1,* 李 勇1 葛恒松1劉國紅2 馬 超1 費金雷1
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冠心病)是臨床心血管系統(tǒng)常見病癥,隨著人們生活方式變化,其發(fā)病率呈上升趨勢,且逐漸年輕化[1-2]。冠狀動脈造影作為“金標準”,用于判斷冠狀動脈狹窄程度,屬于有創(chuàng)檢查,不適用于臨床常規(guī)檢查[3]。影像學的發(fā)展逐漸受到臨床廣泛關注,其中冠脈CT血管造影(coronary CT angiography,CTA)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冠狀動脈造影弊端[4]。有研究表示,冠狀動脈強化程度較低,不能與其周圍組織結構對比,造成漏診或誤診率較高;若冠狀動脈強化程度較高,容易出現線束硬化偽影,對微小病灶不易檢出,說明冠狀動脈強化程度與冠脈成像質量密切相關[5-6]。但由于以往CTA成像未結合患者自身情況,造成冠脈強化程度出現個體差異。基于此,本研究就我院收治的102例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患者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探討基于不同體重制定個性化造影劑方案對CT冠脈成像效果的影響。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4月至2018年5月我院心內科收治的102例疑似冠心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102例疑似冠心病患者,按照隨機數字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各51例。觀察組,男性29例,女性22例,平均年齡(52.24±11.32)歲,平均體重(63.15±8.34)kg,BMI(24.65±2.22)kg/m2;對照組,男性25例,女性26例,平均年齡(52.73±11.89)歲,平均體重(62.56±8.14)kg,BMI(24.23±2.24)kg/m2。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經我院倫理會審核并通過。
納入標準:患者經檢查疑似冠心??;患者無碘過敏史;患者臨床資料完整;患者及家屬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患者患有惡性腫瘤;患者患有心、肝、腎等重要器官嚴重損傷;患者有冠脈介入術史、起搏器植入術史;患者依從性較差。
1.2 方法與指標 對照組采用傳統(tǒng)注射方案,即固定注射75mL體積對比劑[碘佛醇注射液(江蘇恒瑞醫(yī)藥股份有限公司,100mL:67.8 g,國藥準字號:H20113430)、碘濃度320mg/mL、滲透壓710mOsm/kgH2O],固定流速5mL/s。觀察組根據患者體重采用個性化注射方案,對比劑劑量0.9mL/kg×體重(kg),流速0.6mL/s/ kg×體重(kg)。對比劑劑量是通過碘流率1.4 gI/s得到。
冠狀CTA掃描:所有患者術前禁食4h,采用西門子256層CTSOMATOM Definition Flash CT掃描。按照患者心率選擇掃描模式:心率≤60次/min,選擇前瞻性心電觸發(fā)大螺距掃描,R-R間期60%;心率>60次/min,選擇前瞻性心電觸發(fā)自適應性序列掃描;心率在61~70次/min,R-R間期65%~75%;心率在71~90次/min,R-R間期35%~45%。按照患者BMI選擇掃描參數:(1)患者BMI<22.5kg/m2,管電流370mAs,管電壓80kV;(2)患者22.5kg/m2≤BMI≤28kg/m2,管電流350mAs,管電壓100kV;(3)患者BMI>22.528 kg/m2,管電流320mAs,管電壓120kV。主動脈根部層面作為觸發(fā)點,觸發(fā)閾值100HU,延遲5s由頭到腳掃描,氣管分叉下2cm到膈肌水平,超過心緣10~20mm,機架旋轉時間0.28s/w,準直寬度2mm×128mm×0.6mm,大螺距螺旋掃描螺距在3.2~3.4,層間距0.40mm,重建層厚0.60mm。
圖像質量評價:采用美國心臟學會制定冠狀動脈15節(jié)段法,人體水平、血管水平和節(jié)段水平獨立、雙盲地評價圖像質量及管腔狹窄程度。采用5分評分法:(1)1分:運動偽影多,無法診斷圖像;(2)運動偽影較多,影響診斷;(3)3分:存在運動偽影,可診斷;(4)4分:運動偽影較少,圖像質量較好;(5)5分:無運動偽影,圖像質量好。圖像質量噪聲以主動脈根部圖像CT值標準差為主:(1)優(yōu)秀:<20HU;(2)良好:20~30HU;(3)差:30~40HU;(4)失敗:≥40 HU。安全性:效輻射劑量(effective dose,ED)與劑量長度乘積(doselength product,DLP),ED(Sv)=DLP(mGy·cm)×0.014。
1.3 統(tǒng)計學方法 所有數據資料均采用SPSS 20.0軟件對數據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數據進行正態(tài)性和F檢驗,用的形式表示。組間計量資料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冠脈強化值比較 由表1可知,觀察組冠脈強化值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1 兩組患者冠脈強化值比較
表1 兩組患者冠脈強化值比較
組別 例數 冠脈強化值(HU)觀察組 51 455.54±125.36對照組 51 402.46±135.04 t 2.057 P 0.042
2.2 兩組患者CTA冠脈成像質量比較 由表2、圖1可知,觀察組CTA冠脈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2 兩組患者CTA冠脈成像質量比較
表2 兩組患者CTA冠脈成像質量比較
例數 CTA冠脈評組別分(分)觀察組 51 4.02±0.76對照組 51 3.67±0.89 t 2.135 P 0.035
圖1 冠狀動脈顯示情況。1A為對照組,冠脈遠段顯示較模糊,邊緣模糊;1B為觀察組,冠脈遠段顯示清晰,且均勻。
2.3 兩組患者對比劑用量與流速比較 由表3可知,觀察組對比劑用量、流速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3 兩組患者對比劑用量與流速比較
表3 兩組患者對比劑用量與流速比較
組別 例數 對比劑用量(mL) 對比劑流速(mL/s)觀察組 51 61.45±8.20 4.04±0.41對照組 51 70.21±6.76 4.78±0.32 t 5.886 10.160 P <0.001 <0.001
2.4 兩組患者安全性分析 由表4可知,兩組患者DLP、ED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4 兩組患者安全性分析
表4 兩組患者安全性分析
組別 例數 DLP(mGy·cm) ED(mSv)觀察組 51 292.25±85.27 291.47±83.41對照組 51 290.34±89.47 292.12±82.13 t 0.110 0.039 P 0.912 0.968
以往研究表明,患者自身因素會影響血管內強化程度與達峰時間,而傳統(tǒng)冠脈造影方案沒有將患者自身因素納入,造成冠狀動脈強化程度或成像質量差異較大[7]。有研究證實,血管內強化程度與患者體重存在負相關,提示應根據患者體重制定個體化對比劑劑量方法[8]。本研究結果表明,觀察組冠脈強化值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CTA冠脈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說明根據不同體重制定個性化造影劑方案對CT冠脈成像優(yōu)于傳統(tǒng)注射方案。傳統(tǒng)注射方案在肥胖患者冠狀動脈強化程度低,無法診斷,而較瘦患者冠狀動脈強化程度較高,極易造成偽影,經體重調節(jié)后,無論患者胖瘦,冠狀動脈成像均清晰,且強化程度均勻,變異性較低,有利于觀察心臟細小動脈斑塊及狹窄程度[9-11]。
有研究表明,CTA成像中碘流率影響冠狀動脈強化程度顯著高于對比劑碘濃度。但在實際臨床上,對比劑碘濃度受到限制,同時對比劑濃度差異與冠狀動脈強化程度無明顯關系,碘流率能夠根據流速變化調節(jié),在標準化碘流率與掃描相關因素后使用不同對比劑,有利于得到類似血管內強化程度[12-14]。本研究結果表明,觀察組對比劑用量、流速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兩組患者DLP、ED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說明對比劑量或注射速度的降低,不能降低輻射量,但對冠脈CTA成像質量無顯著影響。本研究在冠脈CTA檢查前根據心率制定個性化掃描模式及重建時相,有少部分患者心率波動幅度較大,導致掃描心率與預設掃描模式不匹配,但對冠狀動脈強化程度、信噪比、搏動偽影以及成像質量無顯著影響,可能與患者心率本身波動較大,又受到對比劑刺激或注射對比劑后血流量變化以及預先設定心率區(qū)間過窄有關[15-17]。
綜上所述,基于不同體重制定個性化造影劑方案有利于降低CT冠脈成像對比劑劑量和流速,提高冠脈強化程度及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