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臨鋒,左紅冰,林美麟,廖煌莉,左秀梅
痤瘡是臨床常見的慢性皮膚疾病,多發(fā)生于青少年群體,其發(fā)病與日常飲食、生活作息及機體內分泌等因素具有一定的關系,常規(guī)痤瘡主要因毛孔被毛囊皮脂腺分泌的油脂堵塞而引起,具有反復發(fā)作的特點,給患者的日常生活帶來嚴重影響[1]。目前臨床采取果酸活膚治療痤瘡取得良好的效果,果酸活膚是一種新型技術,是在皮膚表層涂抹果酸,將損傷皮膚組織剝離,促使傷口愈合,進而起到治療疾病的目的,目前在瘢痕、皺紋及痤瘡醫(yī)治中得到一定的應用[2]。本研究觀察果酸治療痤瘡的臨床療效及安全性,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7月-2018年7月于福建省武夷山市立醫(yī)院就診的痤瘡患者76例,以隨機數(shù)字表法編號將其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每組38例。研究組男23例,女15例;年齡13~38(25.05±3.64)歲;病程0.6~12(4.43±2.68)年。對照組男20例,女18例;年齡15~36(24.26±3.78)歲;病程0.5~10(4.26±2.58)年。2組性別、年齡及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jīng)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與家屬均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選擇標準 納入標準:入選患者均經(jīng)臨床診斷確診,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丘疹、紅斑、粉刺等癥狀,少數(shù)存在瘢痕及色素沉著現(xiàn)象。排除標準:(1)治療前6個月內曾使用維生素A類藥物治療者;(2)對中藥藥物過敏者;(3)面部創(chuàng)傷者;(4)重度痤瘡患者;(5)肝、腎等重要臟器嚴重損傷者;(6)精神嚴重異常、認知障礙者;(7)妊娠期及哺乳期女性[3]。
1.3 治療方法 對照組采取中藥面膜治療,面膜方劑成分為金銀花、大黃、丹參、天花粉及野菊花等,以上藥物煎煮后取醫(yī)用石膏倒模。首先清洗患者面部皮膚,并進行消毒,采取粉刺針將面部粉刺及膿液全部清除干凈,再采取超聲離子波噴霧進行治療,持續(xù)時間10 mim,最后將中藥面膜敷在面部,每3周治療1次,5次為1個療程,持續(xù)治療2個療程。研究組采取果酸活膚治療,不同濃度的果酸配合中和液治療,首先進行基礎面部皮膚清潔處理,拍照保存,并將眼部給予遮擋,防止果酸進入眼內,唇部、眼部周圍涂抹隔離凝膠,于面部、頸部處涂抹20%果酸,持續(xù)3 min后,采取中和液冷敷處理,治療過程中若存在白霜、紅斑等現(xiàn)象,可采取保濕面膜鏡冷敷,20 min后于痤瘡處涂抹活膚乳,結合患者皮膚恢復實際情況選擇治療濃度,由20%調整至35%~50%,治療時間為2~3 min,治療過程中注意面部皮膚保護,使用保濕霜護膚,并在外出時涂抹隔離霜[4]。每3周治療1次,5次為1個療程,連續(xù)治療2個療程。
1.4 觀察指標與方法 比較2組臨床療效、治療前后皮損計數(shù)評分、不良反應及復發(fā)情況,其中皮損包括丘疹、膿皰、粉刺。
1.5 療效評定標準 采用痤瘡綜合分級評分系統(tǒng)(GAGS)對2組患者炎性皮疹、肺炎性皮疹程度進行評分,以皮損總積分的減少百分比為療效判定指標。皮損總積分評分標準:根據(jù)4級評分法對痤瘡病情進行評分:(1)粉刺:0~4分評分標準:0分為粉刺計數(shù)<8個、1分為計數(shù)8~30個、2分為計數(shù)31~50個、4分為粉刺計數(shù)>50個。(2)丘疹:0分為面部丘疹計數(shù)<3個、1分為4~8個、2分為9~15個、3分為16~32個,4分為計數(shù)>32個。(3)膿皰:0~4分評分,0分為無、1分為計數(shù)<3個、2分為計數(shù)4~9個、3分為計數(shù)10~20個、4分為計數(shù)>20個。療效判定標準[5]:治療后患者面部皮損總積分減少≥90%為痊愈;治療后,患者面部皮損總積分減少60%~89%為顯效;治療后,患者面部皮損總積分減少30%~59%為有效;治療后,患者面部皮損總積分減少<30%為無效。總有效率=(痊愈+顯效+有效)/總例數(shù)×100%。
2.1 臨床療效比較 研究組總有效率為89.47%,高于對照組的63.16%(χ2=7.280,P=0.007)。見表1。
表1 2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2.2 治療前后皮損計數(shù)評分比較 治療前,2組丘疹、膿皰、粉刺、總積分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2組丘疹、膿皰、粉刺、總積分均低于治療前,且研究組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2組治療前后皮損計數(shù)積分比較分)
2.3 不良反應比較 治療期間2組均未出現(xiàn)嚴重不良反應。研究組出現(xiàn)局部皮膚緊繃感2例、紅斑性水腫2例,均未給予特殊處理,1周后自行緩解。對照組出現(xiàn)局部皮膚干燥感2例,使用潤膚乳保護后癥狀消失。
2.4 復發(fā)情況比較 隨訪6個月,研究組復發(fā)率為5.26%(2/38),低于對照組的26.32%(10/38)(χ2=6.333,P=0.012)。
痤瘡在臨床較常見,診斷容易,但治療存在一定的難度,臨床治療主要針對疾病發(fā)病的各個階段,減少皮脂的分泌量、溶解毛囊角栓、減少痤瘡丙桿菌的數(shù)量,改善局部炎性反應。痤瘡發(fā)病原因不同,應結合患者病因治療,維生素A類藥物、抗菌藥物是臨床上痤瘡常用治療藥物,阿達柏林凝膠是第3代維生素A類外用藥膏,對毛囊角口質細胞增殖及角化具有一定的調節(jié)作用,同時可溶解粉刺及角栓,且對多核細胞化學反應具有抑制作用,在痤瘡皮損治療中具有良好的效果。但維生素A類藥物長期應用容易發(fā)生藥物不良反應,再加上抗生素耐藥性的廣泛出現(xiàn),考慮育齡期女性對生育影響的擔憂,使維生素A類藥物、抗菌藥物受到一定的限制,因此尋求高效、安全的外用療法對于輕中度痤瘡患者極為重要[6]。果酸是天然有機酸,存在于各種水果、甘蔗及乳酸酪中,被廣泛用于治療黃褐斑、魚鱗病、痤瘡等疾病,分子量較小,分子結構簡單,皮膚表皮更易吸收,發(fā)揮作用,果酸具有無毒、安全的優(yōu)勢,不會對皮膚表層皮膚功能造成損傷,目前已成為臨床痤瘡治療的新手段[7]。
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治療后,2組丘疹、膿皰、粉刺、總積分均低于治療前,且研究組低于對照組;治療期間2組均未出現(xiàn)嚴重不良反應;隨訪6個月,研究組復發(fā)率低于對照組。果酸主要是從水果、甘蔗等物質中提取,治療痤瘡、角化病等疾病具有顯著的效果,果酸治療痤瘡通過干擾面部細胞結合,有效降低細胞黏連性,通過角質栓脫屑過程,及時清除異常角化的細胞表層,重新調整毛囊角口質細胞的異常角化,使其通暢引流,從而有效排除多余皮脂,減少毛孔處皮脂的大量堆積,改善皮膚新陳代謝作用,恢復面部細胞活性,徹底分散皮膚底層聚集的黑色素,同時促進皮膚合成真皮膠原,提升皮膚保溫能力,預防皮膚毛囊再次堵塞[8]。果酸對丙酸桿菌生長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可有效清除痤瘡炎性病灶,祛除粉刺,促皮膚表層合成膠原蛋白,促進彈性纖維的合成及更新,減少瘢痕,更符合患者美觀度的要求[9]。果酸治療色素沉著斑、炎性痤瘡具有良好的效果,可消除炎性皮損,改善色素沉淀,淡化瘢痕[10]。
綜上所述,果酸活膚治療痤瘡可有效改善面部皮疹現(xiàn)象,消散色素沉著,避免痤瘡加重,臨床治療有效率高,同時操作便捷,安全性高,可改善痤瘡狀況,具有廣泛應用推廣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