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廷瀟
摘要:曲目《云嶺音畫》是王中山先生結合西南少數(shù)民族音樂元素創(chuàng)作出的古箏曲,曲目在創(chuàng)作中將中國傳統(tǒng)民族音樂和新的作曲技法相結合。文章通過對曲目創(chuàng)作背景的介紹、創(chuàng)作中運用的作曲技法、曲目達到的藝術效果做了分析。采用舉例論證,歸納論證等論證方法。再分別對樂曲的《晨曲》、《寨慶》、《戀歌》、《夜火》等四個段落采用不同的創(chuàng)作方式、表達意象、調性布局、主題發(fā)展等方面具體分析。在文章的最后對于本首曲目達到的藝術成就及其意義進行簡單歸納總結。
關鍵詞:《云嶺音畫》;調性;結構;畫面
一、古箏曲《云嶺音畫》的創(chuàng)作背景
古箏曲《云嶺音畫》是由著名古箏演奏家王中山先生于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創(chuàng)作的,該曲以小提琴曲《苗嶺的早晨》為題材改編而成。樂曲以苗、土、壯、彝、傣族等西南少數(shù)民族音樂為主要的音樂創(chuàng)作特征加之古箏特有的音色、技巧、手法,形成了一首描繪西南地區(qū)風景秀麗和壯麗山河的樂曲。
王中山在創(chuàng)作之初,來到了云貴高原地區(qū),被這里層巒疊嶂的山脈、壯麗的景色以及樸素的風土人情所深深吸引。面對大自然的壯麗景觀和少數(shù)民族獨特的文化,王中山創(chuàng)作了一首優(yōu)美動聽的古箏曲,取名為《云嶺音畫》,并由《晨曲》、《寨慶》、《戀歌》、《夜火》四個部分連接而成,每個部分都有若干段落的延伸,從而描繪了一幅絢麗多彩的畫面。
二、《云嶺音畫》的創(chuàng)作分析
(一)作品選用的體裁和創(chuàng)作動機
王中山在創(chuàng)作此曲時首次將音畫體裁運用于古箏曲的創(chuàng)作之中。音畫這種體裁是由兩部分構成,分別為音和畫。音:是指聲音,主要特指音樂。在本首樂曲中主要是通過古箏彈奏的樂音和拍打古箏面板、琴盒、琴弦等位置發(fā)出的音響組合而成的聲音。這些聲音既描繪了壯麗的山河,人們載歌載舞的歡騰場面以及動聽的鳥叫聲,并且還抒發(fā)了作者個人對大自然的多樣情感。這些聲音主要通過節(jié)奏、速度、音區(qū)、音色等不同的音樂表現(xiàn)手段來描繪自然景觀。畫:顧名思義是指圖畫,在音樂里主要是指用音樂描繪出的各種圖案。主要包括靜態(tài)圖和動態(tài)圖兩種。由于音樂是時間的藝術,音畫音樂中所描繪的圖案理應是動態(tài)的。在樂曲《云嶺音畫》中,描繪了云貴山區(qū)一整天的景色,從清晨開始直至深夜。其中主要描繪了飛鴿飛過天空、少男少女溪邊溪水、苗族人民載歌載舞的場景。這部作品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將作者對這片景色的熱愛淋漓盡致的表達在樂曲的創(chuàng)作之中,從而充分展現(xiàn)了這種題材所達到的藝術效果。
作者在創(chuàng)作時運用了我國傳統(tǒng)的五聲調式為骨干音,將轉調前的三級音作為轉調后的臨時變音,出現(xiàn)的小二度音程為整首曲目增加了別樣的色彩。這種巧妙的設計使古箏在曲目演奏過程中只用移動一個琴碼便可自然的轉調(譜例1.)。這種調式的角音不穩(wěn)定,音樂作品中已經(jīng)形成從角音將降低的角音下滑導向宮音歸于主音的模式。
“動機”作為一個表情概念,在樂曲中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它貫穿著整首樂曲的始終。《寨慶》的前四個小節(jié)是本首樂曲的第一個動機(如譜例2.),幾個簡單的主和弦和切分節(jié)奏描繪出的是人們載歌載舞的場面。《戀歌》的前兩個小節(jié)是本首樂曲的第二處動機(如譜例3.),一個琶音式的和弦和幾個分解和弦的拼湊,加之溫柔的下滑音,描繪出一幅春風吹過湖面,陽光照耀在湖面上閃爍出波光粼粼的畫面。左手這種琶音式的和聲織體貫穿了整個樂段,也為后面的對比式二聲部的復調做了準備。
(二)作品的基本結構及其創(chuàng)作手法
《云嶺音畫》由四個部分構成,分別為《晨曲》、《寨慶》、《戀歌》、《夜火》。這四個部分包含了輕松愉快、溫婉悠長、清新明亮等聽覺體驗。該作品的基本曲式結構為帶在現(xiàn)的三部曲式,再現(xiàn)類型為變化再現(xiàn),再現(xiàn)段將主題的音樂元素進一步延伸,更深層次的描繪出歡騰場面。樂曲中出現(xiàn)的連接和結尾將各部分有機的結合在一起?!冻壳窞樵撉囊印?/p>
樂曲的結構圖如圖所示:
曲目《云嶺音畫》用速度宏觀調控整首樂曲,選用中國傳統(tǒng)極具代表性的創(chuàng)作:“散-快-慢-快”的風格,作曲家以傳統(tǒng)的三段式為基本結構,調式布局為“宮-羽-宮”的方式。
1.《晨曲》
該部分為全曲的引子,采用“散板”的節(jié)奏形式,這種形式具有隨機性的特點,旋律線條也有較大的起伏,同時為演奏者的二次創(chuàng)作留有充分的余地。引子共有兩樂句和一個小節(jié)的連接構成。第一句吸收了少數(shù)民族的音樂元素,運用了苗族“飛鴿”的音調,模擬了吹奏樹葉而發(fā)出的聲音。降B音與還原B音交替出現(xiàn),還原了西南地區(qū)早晨太陽剛出山時的場景。左手在G大調和g小調兩個同主音大小調的主和弦上連續(xù)琶音,描繪出一幅動態(tài)的景象,同時也體現(xiàn)出苗族音樂中“降低角音的徵調式”的民族風格。采用清澈泛音的作曲技法偶爾出現(xiàn),體現(xiàn)出了若隱若現(xiàn)的山寨和云霧繚繞的景象。小三度的上下劃音帶給聽眾溫柔的感覺。第二句在第一句的基礎上稍作變化,加以鞏固。最后兩個小節(jié)以連續(xù)的十六分音符快速彈奏,采用大調的主和弦結束《晨曲》(譜例4.)目的是為順利連接第二部分《寨慶》。
2.《寨慶》
“寨慶”一詞來源于少數(shù)民族的娛樂活動,具體是指人們在一片空曠的場地上唱歌跳舞的歡騰場面。這一段落為復三部曲式的首部,基本結構是帶在現(xiàn)的二段式,調性的布局也繼承了上一段落的調性G宮調,速度由散板轉變?yōu)榭彀?,描繪出一幅人們載歌載舞的熱鬧場面。本樂段主題的素材也是來源于樂曲《苗嶺的早晨》。
本樂段的節(jié)奏型也運用的十分巧妙。a句中柱式主和弦和十六分音符的交替出現(xiàn),巧妙推動了音樂的發(fā)展,極大的再現(xiàn)了少數(shù)民族人民唱歌跳舞的歡騰場面。b句中運用了連音線和切分音等變化重音位置的創(chuàng)作形式,使得強拍無強音出現(xiàn)。失去了期待循壞出現(xiàn)的強音期待,形成一種強烈的節(jié)奏對比的效果。c句中左手彈奏琴碼的左邊,模仿打擊樂的音色和特點,一重一輕的演奏效果形成小三度的音程,有一種輕快的跳躍感。(如譜例5.)d句也是主題的第二次變奏,右手彈奏遙指演奏長音,左手伴奏音型為連續(xù)琶音,和聲以“主-下屬-屬”為主體,這種快速的琶音,使音樂具有流動性。在本段的結尾部分多次使用大的跳進音程,力度隨之增強,使音樂具有強大推動力,也與之后的《戀歌》做了對比。樂段最后左手的伴奏使用三連音的節(jié)奏型,力度色彩也由強漸弱,使聽眾更加直接的感受到本樂段的結束,和聲采用K46-D7-T的進行,最后一個和弦轉為《戀歌》的主和弦,為了更巧妙、更自然的引出第三部分。
《寨慶》這一部分主題共出現(xiàn)了兩次,第二次是第一次的變奏,但這兩次分別使用不同的呈述方式,描繪了不同的畫面。主題的原型使用了柱式和弦,力度較強,旋律音符較為密集。主題的第一次變奏使用了低音聲部快速密集的琶音,上行與下行交替的波浪式音型,和聲采用主、下屬、屬的進行方式,力度,音色與音量都和原型形成了對比。前者陽剛粗狂,后者溫柔細膩。該部分的bcd等樂句都是在主題材料的基礎之上展開變形而來。例如在b句中的小三度音程使用左手按弦的創(chuàng)作技法,使樂句具有活力和彈性。再如c樂句中使用左手的撥弦,給右手的主旋律有一個良好的承托作用。
3.《戀歌》
曲目在《戀歌》這一部分中的速度變?yōu)槁伲磉_的情感也較為溫柔細膩,以傣族少男少女的的愛情故事為題材,描繪戀人們談情說愛,幸福恬靜、世外桃源的生活場景,給聽眾帶來愉快輕松的場面。這一部分是整首樂曲的中部。采用呈示型中部的創(chuàng)作手法。在這一段中調性轉為G羽調。本樂段的速度在中間有兩次變化,最初是慢速進入,在133小節(jié)時速度轉變?yōu)樯钥?,?jié)奏也有抒情的4/4拍轉變?yōu)槲枨?/4拍。同樣在音樂的色彩上也有明顯的對比,增加了旋律的律動感。速度的第二次變化在第170小節(jié),這一樂段為表現(xiàn)男女的情歌對唱,從而速度變?yōu)橹兴偕月?,是一個極具抒情的樂段。
這一部分最初采用雙手琶音和變化節(jié)奏型的分解和弦,是本首曲目的第二個動機。旋律有快有慢,動靜結合,并且以三度音程級進為主,給人耳目一新,心曠神怡的感覺。在長音處運用遙指這種指法,巧妙的避免了古箏這種樂器只能彈奏“點”音的缺陷,在長音處配以左手伴奏,使樂句富有動力,更加流暢,優(yōu)美。在第106小節(jié)時,左手伴奏轉變?yōu)橄滦信靡簦Χ纫布又林袕?,是本樂句的小高潮,這種小對比喚起聽者的注意力,也使前后的連接更加流暢。(如譜例6.)本段的f樂句的作用是為了承上啟下?;镜囊魳繁磉_方式和上一句是一樣的,速度稍激動,左手伴奏的音型略微密集,出現(xiàn)了十六分音符,琶音的密集程度也有所提高。D樂段中除了節(jié)拍改變?yōu)?/4拍,音樂的情緒也有所提升。旋律線條前半句由低到高,后半句由高到低,使聽眾有聲臨其境的感覺。在該樂段結尾有7個小節(jié)的連接。前兩個小節(jié)是以左右手交替的琶音呈現(xiàn)的,這一句琶音先漸快后漸慢,增加樂段的收束感。中間三個小節(jié)采用三連音和遙指相配合,小二度與純五度交替,模擬鳥叫的聲音,描繪出一幅寧靜的畫面,左右手相互配合,相互應答,音區(qū)形成對比,仿佛兩只喜鵲在對話。連接的最后兩個小節(jié)與D段織體相同,為引出E段。
E樂段是本樂曲最精彩的地方,在寫作技法上有兩大突破。首先,率先大膽
采用雙手輪指的創(chuàng)作技法,這種創(chuàng)作技法使得每個聲部具有相同的地位。但由于此指法的演奏技術較高,在普通的古箏曲是不常見的。在本段落的第一句運用雙手輪指的指法寫出了三個聲部的旋律。低音聲部是由左手的輪指做持續(xù)音,每一小節(jié)改變一次和聲,左手輪指相對應換一次音。中音聲部是由左手大指彈奏八分音符構成的,連續(xù)的八分音符巧妙之處在于不僅增加了樂曲的流動性,還可以支撐起整個中音聲部的和聲,巧妙的改善了古箏這種樂器的局限性,這種作曲技法是一大突破。第三個旋律聲部是用右手的輪指所演奏的,之所以選用輪指這一創(chuàng)作手法,是因為輪指的音色較為柔和,并且和左手輪指的音質保持一致,音量更加均衡。樂段的第二句是用雙手的遙指呈現(xiàn)的,這在古箏曲目的寫作技法上是一個新的突破,巧妙的克服了古箏這個樂器不能雙聲部都是長音的困擾。在這一樂句中采用了復調的寫作技法,運用模仿式復調來發(fā)展主題。音樂動聽,委婉,具有旋律感。這種創(chuàng)作手法仿佛在模仿女生在和男生對唱,采用長音使樂曲具有連貫性,上聲部的長音為下聲部的旋律音留有余地。(如譜例7.)最后一個短小的刮奏結束了音樂的呈述。第205小節(jié)的小三度和大三度音程交替,并使用二分音符和四分音符加二分附點的節(jié)奏型,動靜結合,宛如山中的回音,給人以無限的遐想?!稇俑琛放c《夜火》之間有四個小節(jié)的連接,前兩個小節(jié)以雙手的琶音做鋪墊,前半部分主和弦的三級音是降B,后半部分B被還原,巧妙的為最后一部分的轉調做準備。后兩個小節(jié)采用低音十六個大力度低音柱式和弦的創(chuàng)作技法,為第四部分全曲高潮做準備。(如譜例8.)
《戀歌》這部分除調式調性與《寨慶》有強烈的對比外,在音樂采用的織體,速度,感情色彩以及呈述方式都做了強烈的對比。旋律采用具有對比性質的主題進行展開。該部分的主題共有兩個,第一個主題是樂段開始,以琶音和分解和弦構成溫婉而而動聽的旋律音。D樂段中將主題的速度和伴奏織體加以改變形成的樂段。第二個主題是E段,該樂段是以長音為主,旋律較為緩和,描繪出的幸福,寧靜的畫面。
4.《夜火》
《夜火》是本首樂曲的再現(xiàn)部,再現(xiàn)類型為變化再現(xiàn),主要是在首部原有的基礎之上對原有的織體進行了改變,在結尾處也進行了擴展,與首部相互呼應。展現(xiàn)出中國傳統(tǒng)“合-分-合”的哲學思想。描繪出傣族人民白天辛苦勞動后在夜晚圍著篝火載歌載舞的場景。曲目的速度在首部的基礎上更上一層樓,達到了每分鐘162拍的速度,力度也大幅度增加。調式調性也回歸到了G宮調,基本曲式結構為不帶再現(xiàn)的二段式。以低聲部十六個大力度柱式和弦引入,將全曲帶入高潮,歡騰的場面仿佛映入眼簾。
《夜火》的第一段是由三個樂句構成的帶在現(xiàn)的三段式,第一句是由一首舞曲的素材在吸收了b句的基本元素,將其變化為左右手相互配合的樂句,使音樂更具有跳躍感,低聲部琶音式的伴奏以及偶爾出現(xiàn)的十六分音符使音樂更具有動力性,(如譜例9.)本樂句的后半句與b樂句基本相同。樂曲第258小節(jié)右手長音的旋律部分沒有變化,而下方聲部的長琶音變?yōu)槎膛靡?,增加樂曲律動感。本樂段第二句的速度達到了每分鐘170拍并使用了新的作曲技法,在空拍處增加了拍板的動作,模仿打擊樂的音色,描繪出少數(shù)民族人們跳舞時的腳步重音的聲音,使本段音樂更加富有韻律感,更能準確的描繪少數(shù)民族唱歌跳舞的熱鬧場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