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新形勢下做好資助育人工作是落實教育扶貧和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舉措。本文以上海電子信息職業(yè)技術學院為例,對依托實訓室開展資助育人的意義進行了分析,形成育人思路,認為要將經(jīng)濟支持與心理支持相結合、綜合能力與自我認可共提升、榜樣樹立與共同成長齊推進,在此基礎上進行實踐性探索,從而提升資助育人實效。
關鍵詞:實訓室;資助育人;高職院校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的進一步普及,越來越多家庭經(jīng)濟困難的學生進入大學學習。習總書記多次強調“扶貧先扶志”、“扶貧必扶智”,這是落實教育扶貧和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要求。高職院校是培養(yǎng)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基地,學校實訓室又是人才培養(yǎng)的重要載體,它在高職學生學習生活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將實訓室管理與資助育人結合,對學生的全面發(fā)展能起到很好的作用。
一、依托實訓室平臺開展資助育人的意義
(一)為學生提供必要的經(jīng)濟支持
學校資助工作的目的就是為了幫助家庭經(jīng)濟困難學生成長成才,給他們提供實現(xiàn)夢想、享受人生精彩以及同祖國和時代共進步共成長的機會。1所以,必要的經(jīng)濟支持就是為了學生能夠有更高的追求更好的發(fā)展。在學校獎助學金等經(jīng)濟補助基礎上,學生通過勤工助學的方式參與實訓室管理與學習,通過勞動獲取一定的報酬,從而緩解學生在校的經(jīng)濟壓力。
(二)為學生提供有力的學業(yè)支持
具備扎實的知識儲備和過硬的技術技能是高職學生日后的生存之本。尤其是對于家庭經(jīng)濟困難的學生來說,承擔著家庭的高期望和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使命,學生對自己學業(yè)成績有要求。實訓室是學生學以致用、提升技術技能的主要實踐場所。學生在課外參與實訓室工作,對知識的鞏固和能力的拓展都有很大幫助。
(三)為學生的發(fā)展提供價值引領
貧困學生會因為家庭經(jīng)濟的原因產(chǎn)生自卑心理,價值觀也會存在問題。提供實訓室平臺,讓貧困生參與進來,一方面讓學生明白自己是被需要的,另一方面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安排家庭經(jīng)濟困難的學生加入實訓室隊伍,不僅是要強化其勞動意識,培養(yǎng)其團隊精神,而且能夠在老師潛移默化的影響下,慢慢轉變自己可能存在的價值偏差。
二、依托實訓室平臺開展資助育人的思路
(一)經(jīng)濟支持與心理支持相結合
家庭經(jīng)濟困難的學生大多來自偏遠地區(qū),單親家庭或者家中兄弟姐妹較多,他們成長過程中接觸到的資源和眼界相對受限。在依托實訓室開展資助育人的過程中,要秉持扶貧先扶志的原則,既要解決學生的溫飽問題,也要給學生圖強的志氣和有為的信心。將經(jīng)濟支持與心理支持相結合,困難學生加入實訓室學生管理團隊,進而組隊參加技能大賽,在這個過程中強化學生對自身專業(yè)的認可度,也能夠在集體中找到存在感。
(二)綜合能力與自我認可共提升
高職院校致力于培養(yǎng)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對于工科學生來說,畢業(yè)之后能夠具備一定的社會競爭力是學校和學生都期望的。哈佛大學統(tǒng)計學專家查理.萊特教授“使每位學生都充分利用大學時光”十年主題實證研究結果表明:所有對學生產(chǎn)生深遠影響的重要的具體事情,有五分之四發(fā)生在課堂外。2實訓室作為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一個重要平臺,是學生日后工作環(huán)境的模擬。在開展資助育人的過程中,要充分利用實訓室的資源,讓困難學生不斷提升綜合能力與素質,進而提升自我效能感。
(三)榜樣樹立與共同成長齊推進
在群體中,榜樣的力量是強大的,他們的感染力和說服力是不容小覷的。著名社會學、心理學家米勒、班多拉等認為人類社會行為是通過相互影響模仿而習得,個體在適應所在社群生活過程中,通過社群影響和教育引導,對社群道德規(guī)范理解、體驗和踐行,內(nèi)化為個人的美德或品格。3困難學生在實訓室學生團體中相互影響,他們通過自己的努力獲得成長收獲榮譽,這對于同樣家庭條件不好,在同樣的環(huán)境中的其他學生來說,是信心和動力的來源,這就是榜樣的作用,讓大家朝著更好的自己前進。
三、依托實訓室平臺開展資助育人的實踐探索
(一)發(fā)揮實訓室教師指導作用
教師對學生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教師的為人處世、言談舉止、教學科研態(tài)度、管理方式等都會對學生產(chǎn)生影響。首先,教師要明確自己在實訓室管理中的作用,對待一批由困難學生組成的團隊,要正常相處與特殊指導相結合。其次,學院要加強實訓室教師隊伍的建設,讓教師充分了解困難學生的情況和所需要的心理支持,提升育人意識。實訓室教師是這些學生接觸時間最長、最直接的影響源,要發(fā)揮實訓室的育人功能和教師的指導作用。
(二)拓展實訓室育人資源
對于高職院校來說,校企合作是促進教學科研發(fā)展、推動師生人才培養(yǎng)的一個重要途徑,也能帶來高質量的育人資源。比如機械學院與企業(yè)聯(lián)合成立智能服務機器人研究所,開設勤工助學崗聘請學生團隊協(xié)助老師開展工作。這對于機器人專業(yè)的學生來說是課堂知識的延伸,拓展了服務機器人方面的理論和實踐知識,并且能比其他同學更快接觸到最前沿的科技和訊息,學生的成就感和自信心能在這個過程中慢慢建立起來。另一方面,充分利用技能大賽資源,從實訓室學生團隊中選拔優(yōu)秀學生參加技能比賽,比賽的壓力和集訓的強度對于學生成長來說都是養(yǎng)分和財富。
(三)加強榜樣人物宣傳
傳統(tǒng)資助育人活動以體現(xiàn)學校意志為主,活動模式缺乏人性化,學生往往處于被動狀態(tài)。榜樣人物評選活動既要體現(xiàn)評選工作的公正性、嚴謹性,又要體現(xiàn)評選工作的人性化。困難生的背后都有著某些不為人知或不愿人知的要素。作為面向困難生這一特殊弱勢群體開展的活動,尊重其隱私是前提,因此評選方式的人性化顯得尤為重要。在尊重學生意愿的基礎上鼓勵實訓室學生團隊成員參加榜樣人物評選,分享自己的成長事跡,充分體現(xiàn)學校對貧困生隱私權、選擇權的尊重。讓學生在同學中樹立起榜樣形象,建立起學生的自信,并影響同為困難學生的同學自立自強、奮發(fā)圖強。
參考文獻
[1]劉潔.馬克思人的需要理論及其當代價值意義[D].東華理工大學,2017.
[2]郭冬梅. 高職院校以學生社團為平臺深化資助育人工作的再思考[J].高教學刊,2018(19):173-175.
作者簡介:王晨怡(1990-),女,漢,助教,碩士研究生,上海電子信息職業(yè)技術學院,研究方向高等教育學。
(上海電子信息職業(yè)技術學院?上海?2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