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理工大學基礎學院,上海楊浦 200093)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1]。要運用新媒體新技術使工作活起來,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傳統(tǒng)優(yōu)勢同信息技術高度融合,增強時代感和吸引力。”[2]隨著互聯(lián)網的普及、越來越多的目光聚集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宣傳的創(chuàng)新上來,近兩年入學的新生已經大部分是熟悉新媒體的“00后”,對現階段的輔導員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了更高的新要求、新任務、新使命。輔導員思想政治工作宣傳能力的提升,對提升新時代輔導員育人本領和能力、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2019年入學的大一學生已經大部分是“00”后,新媒體對他們來說已經是不可缺少的日常獲取信息的途徑。2019年8月第44次《中國互聯(lián)網絡發(fā)展狀況統(tǒng)計報告》中指出,截至2019年6月,手機網民達到了8.47億,使用手機上網的比例高達99.1%。根據國內外文章中數據和訪談內容的調查分析研究發(fā)現,新媒體視域下大學生網絡使用更加頻繁,使用手機、電腦等電子產品上網已經成為當代“00”后大學生日常生活方式。輔導員了解“00后”大學生群體對新媒體社交軟件的偏好模式,以此作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宣傳的出發(fā)點,進一步提升“00后”大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接受度,對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有著重要的正面意義。
“00”后大學生總體上有創(chuàng)新意識、樂于表現、積極上進、競爭意識強,有較強的自我意識,在價值追求上,不再局限于父母老師對他們的傳統(tǒng)要求與期待,更加多元化。[3]互聯(lián)網高速發(fā)展的時代,新興產業(yè)蓬勃發(fā)展,“00”后大學生伴隨著這些變化長大,他們更愿意多嘗試不同的方向。
“00”后關心個人價值,重視自己的自尊心,要求得到尊重與理解,有強烈的自我觀念。這種價值追求需要在正確的引導下,形成以國家的繁榮昌盛為前提,人民的利益為出發(fā)點,強調開拓創(chuàng)新觀念,以及個人奮斗觀念,成為正確的“00”后大學生價值觀。
在新媒體的飛快發(fā)展下,“00”后大學生善于第一時間通過互聯(lián)網快速掌握當下最新科技技術與時事新聞。在學院進行的科創(chuàng)興趣小組和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的比賽中,“00”后大學生大都及時了解報名要求,主動參加。對最新發(fā)布的電子產品保持高度的熱情,智能手機、智能手表、電腦等新出的款式經常是“00”后大學生們聊天的話題。同樣,新出現的產品也常選擇在大學里發(fā)布,比如某共享單車一開始選擇大學校園作為第一批推廣地。可見,“00”后大學生對新鮮事物一直保持高度的關注,也具有很強的探索精神和執(zhí)行力。
“00后”大多是獨生子女,其父母一般有著比較高的教育水平,使得他們有著比較謙和的處事態(tài)度,普遍有比較強的社會道德意識,有公德心,待人接物比較有禮貌。不過,在與“00后”大學生交流發(fā)現,在與自己無關的情況下,他們一般接受外部的約束條件。比如參加社團活動,較多“00”后大一學生表示重在參與,全力以赴的學生不多。 “00后”大學生有著與其他任何一代年輕人都不一樣的特點,因為生活水平的整體提高,他們見識廣,遇到事情不慌,有時過于“佛系”。但是一旦他們感到自己的利益被侵犯,則會變得十分敏感,迅速產生對立的情緒,對學校和教師的權威性提出質疑,有比較強的利己和維權意識,需要正確引導,增強大局意識。
“00后”大學生伴隨著網絡高速發(fā)展成長,俗稱為網絡的“原住民”,他們的衣食住行及生活各個方面都離不開網絡,網絡在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帶來一些負面的問題。很多“00”后學生沉迷網絡游戲、網絡社交、手機購物等,影響到正常的學習和生活,嚴重的學生會引起心理問題,適應不了大學生活。沉迷網絡需要家長與老師進行一定的約束,幫助他們從網絡世界走到現實生活中來。同時,隨著新媒體快速發(fā)展,網絡上充斥著各種不正確的評論,這些信息傳播速度快,影響惡劣,“00”后大學生很難正確的加以辨別,容易被帶錯方向,從而引起輿情。[6]這些問題需要輔導員加以正確政治思想引導,提高“00”后政治素養(yǎng)。
新媒體對“00”后大學生的思想、行為方式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其傳播力、滲透力遠遠超過了傳統(tǒng)的方式。如何利用好新媒體,特別是“00”后習慣的QQ、微信等微媒體,為輔導員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了新的機遇。然而,不少地區(qū)高校對思政輔導員的吸引政策,比如落戶的加分,提供事業(yè)編制等,使得輔導員崗位成了一些人階段性選擇的工作,思政工作隊伍流動性大。不少新上崗思政工作者本應該是最了解新媒體的一群人,卻不能較快進入角色,積極融入學生群體,關心、服務學生。這些導致輔導員工作方式沒有隨著時代而發(fā)展,仍使用傳統(tǒng)的宣傳方式。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宣傳需要輔導員樹立起互聯(lián)網思維,在遵循新媒體發(fā)展規(guī)律的前提下,善于運用新媒體新技術做好宣傳工作。用好“00”后常用的網絡語言,把思想政治宣傳與學生感興趣的熱點結合,提高宣傳創(chuàng)新能力,建立傳遞正能量的新媒體平臺。[4]
以上海理工大學基礎學院為例,學院大都是2019級大一的“00”后新生,對大學的學習模式、學業(yè)規(guī)劃、人際交往等都處于好奇階段。為吸引他們的關注,學院微信公眾號結合學科特點在微信公眾號中開設“翻轉課堂”“研習攻略”,充分發(fā)揮朋輩互助精神,邀請學習優(yōu)秀的學生為大家講解知識難點、分享學業(yè)科研的心得,以同學們喜愛的方式傳遞知識。同時能起到加大學生間交流,增進學生友誼的效果,形成良性競爭,廣受學生歡迎。在公眾號中開設“我愛我家”“民族印象”專欄,通過舉辦一系列有趣又有意義的線上線下互動活動來豐富學生的課外生活,團結各民族的學生。該公眾號以提供學習便利、生活服務等在公眾號上聚攏人氣,而后圍繞學生需求,設計了“初心使命”“新時代、新青年”等思想政治宣傳專欄。組織學生開展“黨的基礎理論學習”“不忘初心跟黨走,知識競賽顯身手”“走進社區(qū)、服務市民”等等線上線下宣傳報道活動,增強文化內涵,開展思想政治工作,吸引學生廣泛參與,將思想引領融入日常學習的平臺里,潤物細無聲,得到了學生的認同與信賴。
新媒體形式多樣,具有時代感,在與“00”后大一新生交流時,發(fā)現大部分“00”后喜歡使用QQ進行網絡社交。輔導員重視班級的QQ群管理,及時通過QQ群發(fā)布最新消息,通過QQ空間了解學生動態(tài),拉近與學生的距離。輔導員通過QQ、微信經常與學生進行線上互動后,在線下開展班會時學生普遍更加積極,在“談心談話”時,能更好地掌握學生性格特點、近期動態(tài),讓學生在談話時有親切感,師生的交流更加有溫度[5]。
同時,除了在課堂上為學生講解思想政治宣傳,輔導員可以在微信公眾號中通過專欄,開展學生黨課活動,注意宣傳方法,組織專門的學生團隊創(chuàng)新宣傳方法,用宣傳動畫、動漫海報、KT展板等大學生喜愛的新媒體方式宣傳。重視展示學生學習成果,宣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做好新時代青年的價值引領工作,提高學生黨課的親切感和影響力。通過觀看愛國主義電影的方式讓學生在觀影同時,提升自己的政治素養(yǎng)。比如,在《我和我的祖國》剛上映時,上海某高校輔導員及時行動,注意把握好第一時間電影的動態(tài),重視時效性,提前預訂好電影票,在電影還未上映時便與電影宣傳同步在學院宣傳,引起學生們的好奇心,吸引學生主動報名參加觀影學習活動。通過集體觀影這個模式,學生們既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激發(fā)了學生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從而激發(fā)學生學習思想政治的主動性。
打造新媒體品牌,使之成為高校思想政治宣傳的新陣地,具有潛移默化的育人功能。通過打造具有學院特色的新媒體品牌,秉承立德樹人、德育育人的理念,形成“知識傳授+修身立德+滋養(yǎng)人心”有機融合閉環(huán),思想政治宣傳傳遞到教育系統(tǒng)的“神經末梢”,給學生提供有溫度的思想政治教育。比如某高校學院打造的“思學講堂”品牌,前期通過調查問卷等形式收集學生感興趣的內容,邀請優(yōu)秀的學科教授、不同領域的專家到學院與學生交流。在官方微信和官網上的專題欄目中進行預告與宣傳,同時,在固定地點線下舉辦派票和海報展示,讓學生可以輕松獲取活動信息。
除了學校學院打造的新媒體品牌,高校輔導員個人同樣可以打造正能量的新媒體品牌[7]。比如某高校輔導員老師成立個人公眾微信號“陌上花開”,結合自己心理咨詢的特長寫下原創(chuàng)文章1300多篇,幫助學生更好的過好大學生活,開心快樂地成長。個人品牌打造成功后,與同事一起依托微信公眾平臺“陌上花開”開展網絡咨詢、進行思想政治宣傳。做到了潤物細無聲,于一點一滴中做好思想政治宣傳工作,實現思政課程顯性教育與課程思政隱性教育的無縫結合。
新媒體時代高校輔導員思想政治宣傳工作能力的不斷提升,能夠更好地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努力培養(yǎng)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人才培養(yǎng)提供可借鑒的參考和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