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艷艷,夏淑文,高金花
(1.河北省承德市中醫(yī)院,河北 承德 067000 2.首都醫(yī)科大學附屬北京中醫(yī)醫(yī)院針灸科,北京 100010)
下肢靜脈曲張作為臨床上出現(xiàn)頻次較高的周圍血管性疾病,從中醫(yī)病因病機可將其下歸屬于“脈痹”范疇,若有濕疹可稱作“濕瘡”,若有潰瘍則為“臁瘡”,為原發(fā)性下肢深靜脈瓣膜功能受損、股隱靜脈瓣膜功能不全所致[1,2]。因瓣膜功能退行性缺失,下肢靜脈曲張患者多出現(xiàn)下肢淺靜脈迂曲擴張,形似蜈蚣狀蜿蜒屈曲,且伴有不同程度的酸脹疼痛感,影響患者的生活質(zhì)量[3]。在本次研究中,探討了火針、水針聯(lián)合中藥補陽還五湯在臨床應用中所產(chǎn)生的效果,具體如下。
1.1研究對象:將因患有單純性下肢靜脈曲張并于2018年12月至2019年12月到我院針灸科及中醫(yī)科接受治療的60例患者作為主要觀察對象,借助隨機數(shù)據(jù)表法完成分組,對照組30例,男性11例,女性19例,年齡分布區(qū)間為45~71歲,平均年齡為(58.39±6.49)歲,病程分布為1~17年,平均病程為(6.48±1.99)年。觀察組30例,男性14例,女性16例,年齡分布區(qū)間為44~70歲,平均年齡為(59.11±7.88)歲,病程分布為2~18年,平均病程為(6.98±2.24)年。研究對象均符下肢靜脈曲張的診斷標準,且具有明顯的體征和影像學表現(xiàn)[4]。所有患者年齡在18~65歲之間,病程在3個月以上,皮膚活動性潰瘍者的潰瘍面積要在5cm以內(nèi),無嚴重并發(fā)癥,無相關的禁忌癥。排除患有嚴重心腦血管、肝、腎、血液系統(tǒng)疾病患者,排除合并嚴重感染、免疫性疾病、惡性腫瘤、精神疾病患者,排除對研究方案不配合的患者。兩組患者的相關資料指標差異微小(P>0.05),具備對比價值。
1.2治療方法
1.2.1對照組:以水針治療為主,選擇穴位(足三里、陰陵泉、地機、承山)注入潑尼松注射液、維生素B1注射液、鹽酸利多卡因注射液的混合液體(潑尼松注射液1mg/穴、維生素B1注射液50mg/穴、利多卡因注射液1mL/穴),注射回抽時若有回血則應及時拔出針頭,進行按壓止血后再次注射,但每位患者僅有一次注射機會。
1.2.2觀察組:采用火針、水針聯(lián)合補陽還五湯治療,水針的方法同對照組,火針的治療方法為:取坐位,取靜脈曲張部位為阿是穴,將直徑0.5mm、長5cm的鉬合金火針的前中段燒紅,對準穴位,以極快的速度點刺疾出,刺破曲張的靜脈,順序從下向上,待一兩分鐘后血流自止,用75%酒精棉球擦拭血跡。點刺放血的次日再接受毫針治療,選取血海、三陰交、足三里等穴,進針后捻轉或平補平瀉,得氣后留針20分鐘。每三天火針治療1次與毫針治療2次交替進行,10次為一個療程?;疳樦委熁继?4h不要接觸水,保護好針孔,以防針孔感染。配合內(nèi)服中藥湯劑:具體方劑組成為生黃芪30g、當歸尾10g、赤芍15g、地龍10g、川芎15g、紅花10g、伸筋草15g、升麻10g、柴胡10g、絲瓜絡15g、木瓜30g、雞血藤15g、牛膝30g、桃仁10g,甘草6g,對于伴有浮腫的患者,加用附片10g,對于伴有疼痛的患者,加用乳香和沒藥,各8g,對于腰痛的患者,加用杜仲和川續(xù)斷、鮮茅根,各10g,水煎服,每天1劑早晚分兩次服用。
1.3觀察指標:對比兩組患者臨床獲益情況、VCSS評分情況以及遠期情況。臨床獲益情況分為顯效、有效和無效三個等級。顯效代表皮膚紅腫脹痛問題完全消失,靜脈結節(jié)消失,有效代表皮膚紅腫脹痛問題基本消失,靜脈結節(jié)大幅度消失。無效代表皮膚紅腫脹痛無明顯改善,靜脈結節(jié)未見明顯改善。臨床獲益率為顯效率+有效率。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的VCSS評分需依據(jù)VCSS量表來完成:該量表主要是通過疼痛、潰瘍情況、水腫、硬皮病、色素沉著情況以及跛行等內(nèi)容對患者的下肢靜脈功能不全級別進行判定,分為0~2分,分數(shù)越高,表示病情越嚴重。遠期情況的對比則是對兩組患者進行隨訪1年,對比兩組的復發(fā)情況。
1.4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SPSS21.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本次研究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兩組患者臨床獲益情況對比:觀察組以96.67%的優(yōu)勢顯著高于對照組,經(jīng)檢驗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獲益對比n(%)
2.2兩組患者臨床癥狀評分對比:在治療前,觀察組與對照組VCSS評分無差異(P>0.05),在治療后,觀察組VCSS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2.3兩組患者遠期療效對比:隨訪1年發(fā)現(xiàn),對照組復發(fā)例數(shù)為6例,復發(fā)率為20.00%,觀察組復發(fā)例數(shù)和復發(fā)率為0,P<0.05,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根據(jù)中醫(yī)的觀點,下肢靜脈曲張或被稱作“筋瘤”,依據(jù)《靈樞·刺節(jié)真邪》“筋曲不得伸,邪氣居其間而不返,發(fā)為筋瘤”,可判定該病被引發(fā)的根本病因為氣虛無力下形成的血氣運行不暢,并發(fā)癥因疾病所處階段不同而展現(xiàn)差異性。西醫(yī)依據(jù)病情評估方案進行治療,輕度及中度靜脈曲張患者多使用彈力襪,若情況得不到緩解則建議開展手術,但手術花費較高,且易增加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幾率,不建議進行廣泛推廣[4]。
水針主要是一種穴位刺激療法,其在經(jīng)絡、腧穴、壓痛點、皮下反應物上,注射適量的藥液,從而達到治療疾病的效果,其也被稱為“腧穴注射療法”、“穴位注射療法”,由于其應用的劑量較小,遠遠小于常規(guī)用藥劑量。因此,也被稱為小劑量藥物穴位注射。其在臨床療效的提升過程中效果顯著。水針治療常用藥液包括中草藥制劑、維生素類制劑、其他常用藥物等,在具體操作中,根據(jù)患者的病情,選擇有效的主治穴位,選穴要走到精練,嚴格按照說明書進行操作。在本次研究中,水針的治療主要是對患者的足三里、陰陵泉、地機、承山等穴位注射潑尼松、維生素B1、鹽酸利多卡因的混合液,保證患者的治療效果。
火針(燔針)可強化機體陽氣補給,局部經(jīng)絡受到刺激,以賀氏行火針手法對曲張靜脈施針,促使肢體淤血及時排出體外,可產(chǎn)生“祛瘀生新”之效。除此之外,火針所具有的溫通經(jīng)脈之效主要是借助火針的溫熱性促使曲張血管壁張力提升,對靜脈瓣膜形成刺激,在提升瓣膜功能性的同時有效緩解下肢氣血運行不暢[5]。在單純性下肢靜脈曲張的臨床干預中,火針可讓病邪去除得更加徹底。
正是由于外邪侵入人體,陽氣不足,氣血運行不暢,該病最終被引發(fā),以病因為基礎研制出的補陽還五湯方具有活血化瘀之效,可大大提升機體陽氣[6]。通過藥理分析,黃芪在機體免疫功能強化以及血管壁通暢性的提升中有奇效,可有效改善正氣虛弱所致血瘀癥狀,在方中的用量應以患者病情為依據(jù),劑量加重可達扶陽補虛之效,劑量減輕則活血祛瘀。除此之外,當歸、川芎等均可有效改善血液循環(huán),在炎癥組織的生長過程中有積極影響。諸藥配伍,可使氣旺血行,瘀祛絡通,終至陽氣足,病自愈。
在本次研究中,將水針、火針聯(lián)合補陽還五湯應用于靜脈曲張患者,觀察組患者在臨床獲益、VCSS評分、遠期療效方面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由此可見,該方案不僅能扶正補虛、祛邪固本,還能強化局部血液循環(huán),靜脈所受壓力伴隨著血流速度的提升而大大下降,有效緩解曲張程度;靜脈血管壁在接受刺激的過程中可強化血管壁彈性以及皮細胞修復,進而促使靜脈血管自身的舒縮性特征得以恢復,將下肢靜脈曲張的關鍵性引發(fā)因素徹底消除,同時又增強療效、縮短療程、降低復發(fā)率、減輕患者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