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仄炯
后赤壁賦圖。
《后赤壁賦》是北宋著名大文人蘇軾創(chuàng)作的一篇文學作品。這篇賦作于宋神宗元豐五年。當時由于熙豐變法導致黨派爭斗,蘇軾牽連其內(nèi),一路貶官至黃州,于七月十五和十月十五兩次泛舟赤壁,寫下了前后《赤壁賦》。在《后赤壁賦》中,蘇軾表達了對當年在赤壁意氣風發(fā)的英雄們的向往,以及對生命短暫與人生虛誕的感慨,從中提出了非?;磉_而富有哲理的反思,成為了千古流傳的經(jīng)典佳作。之后,北宋畫家喬仲常根據(jù)蘇軾的文字描繪了《后赤壁賦圖》。
此畫共分為七個場景,以連環(huán)畫的方式描繪了蘇軾《后赤壁賦》中文字的形象,并將賦中的文字抄錄在每一段畫幅中,圖文并茂,更方便讀者觀賞與理解。展開畫卷,起首一段畫中出現(xiàn)了幾個人物,主人公蘇軾、兩位賓客與仆人,畫中有幾棵枯樹,光禿禿沒了葉子,正好與原文中“霜露既降,木葉盡脫”相應。人物身后,畫家用淡墨在山坡上畫出了四個人的影子,正如原文中所言“人影在地,仰見明月”。正是夜間明月的光照,將人影投射到了坡地上。在中國畫中,這樣直接真實地在畫面中表現(xiàn)影子的視覺效果,《后赤壁賦圖》可算是開了先河。有了影子的存在,物象才有立體感,才能真實地存在于空間之中。喬仲常在此圖中以淡墨畫影,實在是古典中國畫中絕無僅有的。不過,從畫面上來看,畫家的用意并非如西畫的陰影來造型,而主要為了真實地傳達蘇軾“人影在地”的文字內(nèi)容。
畫中第二個場景是蘇軾的“臨皋之亭”,這是蘇軾貶官黃州時的居所。他一手拿魚,一手拿酒,正從家里出門。隨即第三個場景出現(xiàn)了,原來蘇軾與兩位客友來到了赤壁的崖臺上,面對江流飲酒食魚。
接著是此畫最精彩的部分。此段畫的是蘇軾一人提起衣襟,一步步向上攀登山崖的情形,此時畫家運用富有變化的線條,表現(xiàn)出巖石的嶙峋,樹木的虬勁,以及風起水涌時江面的水波和浪花。
第五個場景,畫中蘇軾與兩位客人在江中泛舟,畫面中有一只仙鶴凌空掠過,表現(xiàn)出賦文中“返而登舟,放乎中流”,又有“(孤鶴)橫江東來……戛然長鳴”的內(nèi)容。畫中的孤鶴展翅飛翔,正追趕著小舟,讓人感覺江流速度的飛快。鶴為超凡脫俗的道家神物,代表了高雅與自由。蘇軾是借鶴的飛鳴來表現(xiàn)那種超越現(xiàn)實苦悶的心境。順著仙鶴飛去的方向,是第六個場景。山石、樹木掩映的“臨皋亭”又呈現(xiàn)在觀者面前。畫中蘇軾臥在床榻上,與夢中道人榻前對話。最后一小段描繪了蘇軾驚醒后立于門前,已經(jīng)看不見任何蹤跡,沒有鶴,也沒有道士,向遠處望去,只有重巒疊嶂、郁郁蔥蔥。
全卷將不同場景、不同時間發(fā)生的故事情節(jié),按先后順序連貫在一幅畫卷之中,如電影的分鏡頭一般。完全脫離了晉唐時期人物與山水空間不協(xié)調(diào)的感覺,將此類連環(huán)畫的繪畫方式,又向前推進了一大步。
總的來說,喬仲常的《后赤壁賦圖》傳承了北宋文人畫家李公麟的白描技法,是我國現(xiàn)存最早的描繪東坡赤壁這一主題的作品,其后明代的畫家文征明、仇英等,相繼有許多此類佳作出現(xiàn),與此同時,喬仲常開創(chuàng)了中國古代中國畫表現(xiàn)“影子”的先河,讓《后赤壁賦圖》真正成為了一次月光下的赤壁之旅。
近日,“云間三友,逸筆丹青——董其昌、陳繼儒、莫是龍書畫藝術(shù)特展”在松江董其昌書畫藝術(shù)博物館展出。展出的內(nèi)容分為“云間三友”生平交游、書畫藝術(shù)、畫學思想、鴻儒凡夫四個主要部分,以“友”字為線索,向觀眾展示“云間三友”的書畫成就和志同道合的藝術(shù)生涯。來自上海博物館館藏的12件真跡,包括莫是龍《山水圖》冊、《行書詩》扇,董其昌《仿古山水圖》冊、《“漁舟”詩札》頁、《“寒塘沉沉柳葉疏”詩扇》頁,陳繼儒、董其昌《霧村圖、仙壇記書畫合璧卷》,陳繼儒《梅花圖》冊更是吸引了外界的關(guān)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