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礦冶研究院,甘肅 白銀 730900)
甘肅某含金硫化銅礦石,黃鐵礦、磁黃鐵礦含量較高,采用常規(guī)的高堿工藝進行浮選難以有效抑制,銅、金礦物與硫鐵礦分選效果不佳,尤其是金的回收率較低。本試驗研究在工藝礦物學研究基礎上,對該含金硫化銅礦石進行系統(tǒng)的選礦試驗研究,最終確定采用一段磨礦、一次粗選、兩次掃選、兩次精選的工藝流程,以石灰和焦亞硫酸鈉作礦漿pH調整劑和黃鐵礦抑制劑、丁基黃藥為捕收劑、J31為捕收起泡劑的藥劑制度,閉路試驗取得了良好的選礦技術指標:閉路試驗獲得銅精礦銅品位22.18%,銅回收率92.57%;金品位7.75g/t,金回收率80.41%。該工藝在較低pH值條件下實現(xiàn)了含金銅礦石中銅和金的高效回收,為該含金銅礦石資源的開發(fā)利用提供了可靠的技術方案。
甘肅某含金硫化銅礦石,其物質組成為:礦石中主要金屬礦物以黃銅礦、黃鐵礦、磁黃鐵礦為主,少量及微量礦物有輝銅礦、毒砂、藍銅礦、方鉛礦、閃鋅礦、自然金、銀金礦;脈石礦物有石英、方解石、石榴石、長石、綠泥石、綠簾石等。金的主要載體礦物為硫化銅礦物、黃鐵礦,其次為磁黃鐵礦。原礦品位為銅0.65%、金0.26g/t、硫21.69%、鐵20.50%。原礦物相分析結果表明,銅礦物包括原生銅礦物和次生銅礦物,以原生銅礦物為主,氧化銅占1.54%。礦石中的黃銅礦、黃鐵礦及磁黃鐵礦粒度大小分布不均勻,小于0.015mm粒級中黃銅礦的占有率為16.47%,部分微細粒黃銅礦難于單體解離,另一部分黃銅礦被黃鐵礦、磁黃鐵礦包裹,在浮選過程中極易損失于尾礦中,從而影響銅、金礦物的回收。
原礦多元素分析結果、銅物相分析結果分別見表1、表2。
表1 原礦多元素分析結果/%
表2 銅物相分析結果/%
探索試驗結果表明,在適宜的磨礦細度條件下,該含金銅礦石采用常規(guī)的一段磨礦、一次粗選、兩次掃選、兩次精選的工藝流程即可,但藥劑制度對選礦指標的影響較大。
采用一次粗選流程,以石灰礦漿pH調整劑和黃鐵礦抑制劑、丁基黃藥為捕收劑、丁銨黑藥為捕收起泡劑進行磨礦細度試驗,試驗結果表明,當磨礦細度為78%~200目時,選礦技術指標達到最佳,獲得的銅粗精銅礦品位達到13.07%,銅回收率90.81%,金品位4.18g/t,金回收率70.41%。繼續(xù)增加磨礦細度,銅粗精礦銅、金品位有所提高,但回收率有所降低;磨礦細度低于78%~200目時,由于硫化銅礦物沒有充分單體解離,尾礦品位較高,銅、金在尾礦中損失率較大,因此,磨礦細度以78%~200目為宜。
表3 硫鐵礦抑制劑試驗結果/%
黃銅礦礦天然可浮性較好,但該含金銅礦石由于硫鐵礦含量較高,硫鐵礦易浮,導致銅粗精礦銅、金品位較低,需添加抑制劑抑制硫鐵礦,目前選礦生產中常用的硫鐵礦抑制劑是石灰。探索試驗結果表明,用石灰抑制硫鐵礦,其用量較大,使黃鐵礦、磁黃鐵礦受到抑制的同時,銅、金礦物也受到抑制,致使銅、金的回收率偏低[1]。而采用石灰+焦亞硫酸鈉作為硫鐵礦抑制劑獲得的選礦技術指標較好,試驗流程及條件、試驗結果見表3。
試驗結果表明,在粗選作業(yè)添加石灰和焦亞硫酸鈉,可取得良好的技術指標,當石灰用量為1800g/t,焦亞硫酸鈉600g/t,礦漿pH值為8.5時,技術指標達到最優(yōu),銅粗精礦銅品位13.59%,銅回收率92.35%,金品位4.49g/t,金回收率75.86%。因此,選擇石灰+焦亞硫酸鈉作為硫鐵礦抑制劑,其最佳用量為1800+600g/t。
在磨礦細度為78%~200目的條件下,采用一次粗選流程,石灰用量為1800 g/t,焦亞硫酸鈉600g/t,丁銨黑藥50g/t,進行捕收劑選擇試驗,主要進行丁基黃藥、異丙基黃藥、異丁基黃藥、戊基黃藥的對比試驗[2,3]。試驗結果表明,丁基黃藥的捕收力和選擇性較好,試驗獲得的銅粗精礦銅品位13.61%,銅回收率92.37%,金品位4.53g/t,金回收率76.04%,因此,選擇丁基黃藥作為該含金銅礦石的捕收劑,其最佳用量為60g/t。
在磨礦細度為78%~200目的條件下,采用一次粗選流程,用丁銨黑藥、Z-200、酯105、J31作為銅、金礦捕收起泡劑進行對比試驗,J31為我院自主研發(fā)的捕收起泡劑,試驗藥劑條件及試驗結果見表4。
表4 捕收起泡劑試驗結果/%
圖1 閉路試驗工藝流程及條件
試驗結果表明,采用J31作捕收起泡劑,其選擇性捕收能力較強,較獲得的銅粗精礦銅、金選礦技術指標明顯較其它捕收起泡劑好,獲得的銅粗精礦銅品位為13.63%,銅回收率93.38%;金品位4.77g/t,金回收率80.45%。因此,選擇J31作為捕收起泡劑,其最佳用量為50g/t[4-6]。
在優(yōu)化工藝流程結構和藥劑用量的基礎上進行閉路試驗,試驗工藝流程及條件見圖1,試驗結果列入表5。
表5 閉路試驗結果/%
試驗結果表明,按照制定的工藝流程和藥劑制度進行閉路試驗,獲得的銅精礦銅、金選礦技術指標良好,銅精礦銅品位22.18%,銅回收率92.57%;金品位7.75g/t,金回收率80.41%。
(1)甘肅某含金硫化銅礦石,黃鐵礦、磁黃鐵礦含量較高,采用高堿工藝進行浮選難以有效抑制,銅、金礦物與硫鐵礦分選效果不理想。
(2)通過試驗研究,確定采用一段磨礦、一次粗選、兩次掃選、兩次精選的工藝流程,藥劑制度以石灰和焦亞硫酸鈉作礦漿pH調整劑和黃鐵礦抑制劑,丁基黃藥為捕收劑,J31為捕收起泡劑,閉路試驗獲得良好的技術指標:銅精礦銅品位22.18%,銅回收率92.57%;金品位7.75g/t,金回收率80.41%。
(3)通過浮選藥劑的合理組合,即采用石灰和焦亞硫酸鈉組合對硫鐵礦進行抑制,丁基黃藥和選擇性捕收能力較強的J31捕收起泡劑組合對銅礦物及金礦物進行捕收,可在pH值為8.5的較低堿度條件下實現(xiàn)對礦石中銅、金的高效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