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琴 李燕瓊
(石河子市人民醫(yī)院普外科 新疆 石河子 832000)
膽結石是臨床上的常見普外科疾病,當前在我國的發(fā)病率逐年增加。手術為該病的主要治療方法,特別是腹腔鏡下膽囊切除術具有微創(chuàng)、痛苦小、并發(fā)癥少、住院時間短等優(yōu)勢[1]。不過任何手術對于患者有一定的創(chuàng)傷,多數患者在術后存在心理應激狀況,導致患者術后恢復不佳[2]。目前,隨著患者疾病治療方式的不斷改變,傳統(tǒng)護理模式需給予適應性改變[3]。個體化護理服務模式是幫助患者快速康復的一種術后護理模式,目標是減少患者的生理、心理應激反應,其應用目的也是減輕患者的身心痛苦,促進患者康復。本文具體探討了個體化護理服務模式對膽囊切除術后患者預后的作用,以明確該護理模式的應用價值。
選擇2017 年7 月—2020 年2 月于我院進行腹腔鏡膽囊切除術的的膽結石患者172 例,納入標準:術前影像學診斷為膽結石,且在術中得到確診;所有患者均有手術指征。排除標準:妊娠期、哺乳期婦女;腹腔嚴重感染或合并急性胰腺炎者;臨床資料缺乏者;可能存在膽囊或膽管癌者。本研究所有患者知情同意,且經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同意。172 例患者中男性100 例,女性72 例;年齡24 ~65 歲,平均(45.92±2.18)歲;平均體重指數(22.48±1.11)kg/m2;平均結石數目(3.12±0.35)個;平均結石最大直徑(4.60±0.33)cm。根據隨機信封抽簽原則分為個體組與對照組各86 例,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體重指數、結石數目、結石最大直徑等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一般資料對比(±s)
表1 兩組一般資料對比(±s)
結石最大直徑(cm)個體組 86 51/35 45.33±4.44 22.28±1.98 3.13±0.98 4.67±1.25對照組 86 49/37 46.38±3.82 22.74±2.11 3.12±0.75 4.50±1.33 t/χ2 0.096 -1.662 -1.474 0.075 0.864 P 0.757 0.098 0.142 0.940 0.389組別 例數 性別(男/女)年齡(歲)體重指數(kg/m2)結石數目(個)
本研究所有患者均行腹腔鏡膽囊切除術,且完成手術。
對照組患者術后給予常規(guī)護理,主要為生命體征的監(jiān)測與日常護理,發(fā)現異常及時通知醫(yī)生。
個體組:術后給予個體化護理服務模式,具體措施如下:(1)指導患者進行深呼吸訓練,減輕患者的心理負擔;與患者之間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通過刺激健側皮膚、講故事、看電視等方法,分散患者對自身疾病與術后康復情況的注意;(2)術后積極與患者給予積極心理護理,通過積極的溝通和交流,了解其心理需求,鼓勵患者說出自己的焦慮,有針對性地解除患者的心理障礙;(3)合理安排患者的飲食,飲食需循序漸進、由細到粗,飲食主要為清淡、易消化、營養(yǎng)豐富的食物,術后第1~2天飲水,如無嘔吐與腹脹,第3~4天進流食如米湯、果汁等,第5 ~6 天進半流質飲食如肉粥、面片湯等,然后逐漸向普食過度。兩組護理觀察時間均為14d。
(1)對比兩組患者的圍術期指標(腸鳴音恢復時間、術后排氣時間、住院時間、排便時間);(2)對比兩組術后14d 發(fā)生的并發(fā)癥情況,包括膽漏、出血、腹腔積液、切口感染等。
與對照組相比,個體組的圍術期指標(腸鳴音恢復時間、術后排氣時間、住院時間、排便時間)均顯著較少(P<0.05)。見表2。
表2 兩組術后恢復情況對比(±s)
表2 兩組術后恢復情況對比(±s)
住院時間(d)個體組 86 19.78±1.81 9.49±1.48 43.38±1.77 6.39±0.53對照組 86 29.37±1.29 12.88±1.13 57.37±2.28 12.11±1.45 t 40.012 16.883 44.948 34.359 P 0.001 0.001 0.001 0.001組別 例數 排氣時間(h)腸鳴音恢復時間(h)排便時間(h)
與對照組相比,個體組術后14d 的膽漏、出血、腹腔積液、切口感染等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明顯較低(P<0.05)。見表3。
表3 兩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對比(例)
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是最常見的普外科腹部手術,而與傳統(tǒng)開放手術相比,該手術方法可顯著減輕患者的疼痛,具有切口小、傷口愈合快等優(yōu)點,減少手術應激作用。但是膽囊的切除對于患者有一定的創(chuàng)傷,也降低了機體的免疫功能?,F代研究也表明任何腹部手術都可導致腹腔內諸多臟器運動功能的紊亂,導致消化道功能紊亂,為此對于護理的要求比較高[4]。而目前隨著醫(yī)學技術的進步,人們對護理質量的要求越來越高,因此護理模式也出現明顯改變。個體化護理服務模式不拘泥于傳統(tǒng)的護理,拓寬了護理干預的廣度,能把“以患者為中心”的整體護理落到實處,能夠全面、適度地滿足患者的需求。在具體應用中需要對患者積極進行相關疾病知識的講解,以讓患者全面了解疾病,促進其自我康復信心[5]。
本研究顯示,與對照組相比,個體組的腸鳴音恢復時間、術后排氣時間、住院時間、排便時間均顯著明顯較少(P<0.05),說明個體化護理服務模式在膽囊切除術后患者的應用能促進患者的康復。手術是對人體的一種特殊形式的創(chuàng)傷,腹腔鏡下膽囊切除也引起機體胃腸運動功能障礙,其中迷走神經功能紊亂可影響膽囊收縮功能,進而影響胃腸道的運動功能。個體化護理服務模式是具有一系列的醫(yī)學證據的科學模式,通過對患者心理、生理等因素進行緩解,以提高其自身的免疫力,降低患者生理、心理應激反應,加快患者的康復。個體化護理服務模式也通過多學科協作整合減少手術應激,縮短患者住院時間,從而達到快速康復的目的[6]。其需要將臨床護理工作經驗和護理理論相結合,以優(yōu)質護理服務活動為準繩,從患者實際情況出發(fā),科學合理的安排護理周期[7]。本研究顯示個體組術后14d 的膽漏、出血、腹腔積液、切口感染等并發(fā)癥發(fā)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表明個體化護理服務模式在膽囊切除術后患者的應用能減少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特別是該方法強調了術后早期下床活動對身體恢復的重要性,早期下床活動能促進腸胃蠕動,調動了患者的主觀能動性,加速術后身體恢復[8-10]。本研究也存在一定的不足,納入的患者樣本數量較少,且沒有進行長時間的護理觀察與隨訪,將在后續(xù)研究中深入探討。
綜上,個體化護理服務模式在膽囊切除術后患者的應用能促進患者康復,減少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有很好的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