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靖寅
【摘要】在小學數(shù)學教學中,教師要以問激趣、以問促思,促進學生對知識體系的完善,促進他們對數(shù)學問題的思考.本文主要從引問、互問、審問、追問、品問等角度闡述巧引妙問的策略,以促進學生對數(shù)學問題的深度思考,促進學生思維品質的提升.
【關鍵詞】小學數(shù)學;問題;思考
教師之問,旨在聚攏注意、引趣激思,聯(lián)絡新舊知識、完善認知體系.但教師往往求量輕質,追求喧鬧的氛圍,卻無法引發(fā)學生的思維共振,促進他們對數(shù)學問題的深思.教師之問應貫串教學各環(huán)節(jié)之中,應表現(xiàn)出多樣的形式,教師要依環(huán)節(jié)而問,才能順應生情,促進學生數(shù)學素養(yǎng)的提升.教師要通過多種方式的提問激活學生的思維潛能,引導他們分析重點、揣摩疑點、辨析錯點,讓他們的思維不斷攀爬,從而達到認知的新高度.教師以引問渲染氣氛,引生融入所學內容;以互問引學生質疑,在互探中發(fā)展思維;以審問研討爭議之處,清晰理解內容;以追問層層深入,探求知識本質;以品問把握知識結構,完善認知體系.教師適時而問,以問激思,從而形成深度思考的數(shù)學課堂.
一、引問:渲染課堂氣氛,吸引學生興趣
教師之問,能引趣促學,激活思維,讓學生圍繞目標捫心自問,讓他們的自主意識得以激發(fā).教師由認知的注入者變?yōu)樗伎嫉拇龠M者,要以問引發(fā)學生的“慢學”,對學生進行必要的引導,幫助他們循序而學,促進他們的行為投入.教師引問之前需精準把握學情,了解學生的心理狀態(tài),知曉他們的思維困惑,了解他們的知識經驗,這樣才能扣點而問,才能幫助他們搭建新舊知識聯(lián)系的“橋梁”,為他們帶來一定的啟發(fā)引導.教師要以問題引導學生醞釀,引導學生將自身的經驗與所學的知識進行聯(lián)系,從而激活他們的思維,引導他們去推理探究.
教師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既能渲染課堂氣氛,也能促進學生的行為投入,讓他們產生“要學”的驅動力,引導他們積極融入新內容的學習之中.教師的引問要建立與學生生活之間的關聯(lián),要為他們所熟知,這樣才能引發(fā)他們的參與意識.如在學習“認識三角形”一課內容時,教師呈現(xiàn)教材的情境圖,并提出問題:我們的家鄉(xiāng)每天都在發(fā)生著日新月異的變化,這是正在建設中的藝術館,你在建筑框架與吊車上有什么發(fā)現(xiàn)?學生從吊車、建筑物的框架中發(fā)現(xiàn)很多三角形,教師用彩筆在情境圖上描出幾個三角形,讓他們談談在我們熟知的生活中還有哪些物體有三角形.問題打開了學生的“話匣子”,他們從生活中尋找“似曾相識”的三角形影子,有的學生從自己的紅領巾上發(fā)現(xiàn)了三角形,有的學生從自家的地磚上發(fā)現(xiàn)了三角形,有的學生從學校陽臺的欄桿上發(fā)現(xiàn)了三角形……教師向學生呈現(xiàn)自己收集的實物上的三角形,讓他們去觀察晾衣架、鐵塔上的三角形,并指出:三角形在我們的生活中有著廣泛的應用,它有何奧秘呢?讓我們一起來探索它的奧秘吧!教師要借助于情境的創(chuàng)設,引領學生關注生活,能運用數(shù)學知識探尋生活問題,能產生解決生活問題的興趣,這樣能大大提升他們的探究欲望.教師的引問能營造樂學的氛圍,吸引學生探討生活中的數(shù)學知識,讓學生感受到所學知識的應用價值.
教師以媒體引問,能刺激學生的感官,引發(fā)他們的探討交流,豐富他們的學習體驗,讓他們從中抽象出數(shù)學模型,促進他們對數(shù)學規(guī)律的探尋.如在學習“扇形的認識”一課內容時,教師借助多媒體,在屏幕上顯示三個大小相等的圓,給每個圓涂色,請比較每個圓的涂色部分有什么特點?學生通過觀察、比較,探討:涂色部分與圓面之間的關系是什么?每個涂色部分是由幾條線組成的?每條線各有怎樣的特點?每個涂色部分都有幾個角?這些角的頂點都處于什么位置?通過課件的演示、問題的引導,學生能說出扇形的概念與特點.教師借助多媒體給學生帶來形象、直觀的感知,讓他們了解扇形的特征,并產生探求扇形知識奧秘的興趣.
教師的引問要扣住學生的興趣點,可以用游戲、猜謎等方式引問,觸發(fā)學生的情感,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熱情.如在學習“三角形的面積”這一內容時,教師讓大家拿出兩個形狀、大小完全一致的三角形,并動手拼組,很多學生將其拼組成平行四邊形,教師提出問題:拼成后圖形的底、高與原來圖形的各要素存在怎樣的關系?我們如何運用三角形底與高的數(shù)據(jù)表示出所拼圖形的面積計算公式?你能從所拼平行四邊形的面積中獲得三角形的面積公式嗎?教師以循序漸進的問題引導學生動眼觀察、動手操作、動腦思考,積極解決探索中存在的疑惑,去追根求源,獲得對新知的理解.教師選擇學生感興趣的內容引問,以他們感興趣的方式引問,給他們帶來形象化的感知,讓他們在操作中獲得體驗,這樣能調動他們的感官進行深度探索.
二、互問:因疑促生互問,發(fā)展多向思維
學必有疑,因疑而問,學生有了疑問,就會引發(fā)他們的發(fā)現(xiàn)與思考.教師要為學生營造和諧的氛圍,要厚待學生,讓他們大膽發(fā)問,能說出自己的疑惑.如在學習“三角形的三邊關系”一課內容時,教師讓學生從長度分別為2、4、5、8厘米的4根小棒中任取3根,試著圍成三角形,并記錄每次使用小棒的長度.他們通過操作會有所發(fā)現(xiàn):并不是所有的3根小棒都能圍成三角形.他們會產生疑惑,繼而提出問題:為何有的三條邊能圍成三角形,而有的三條邊卻不能圍成三角形?教師順勢讓他們比較三條邊的長度,看有什么發(fā)現(xiàn).學生將兩根小棒的長度之和與第三根小棒相比,通過計算、分析會得出結論:只有任意兩根小棒的長度之和大于第三根小棒時,才能圍成三角形.
教師要教會學生互問互答的方法,對他們的提問進行必要的引導,避免不著邊際的提問影響課堂互動的效果.教師引導學生針對重難點內容提問,或針對學生的質疑點提問,讓他們在提問、交流中借鑒、學習,形成一個共研共學的團隊.教師將學生進行異質分組,讓他們相互提問、相互協(xié)作、相互討論,將研討的結果呈現(xiàn)出來.如在學習“觀察由幾個正方體擺成的長方體或正方體”一課內容時,教師用四個大小相同的正方體擺成一個長方體,讓學生從前面、右面、上面不同的方向看,說說自己看到了什么.教師再給學生提供一個小正方體,讓他們說說不影響正面看到的形狀,可如何擺放?學生相互探討不同的擺法,讓他們發(fā)現(xiàn)擺放的規(guī)律.教師要引導學生相互提問、相互交流,能促進信息分享、智慧碰撞,能增進學生對問題的理解.
三、審問:共研爭議之處,發(fā)展批判思維
傳統(tǒng)的課堂中,教師掌控著課堂的話語權,課堂評價由教師一個人說了算,課堂沒有“異見”,沒有不同的聲音.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只有教師與學生“共鳴”,才能形成悅耳的“合奏曲”.教師要引導學生審問,能表達自己的疑惑,說出不同的聲音,闡述不同的理解,這樣才能奏出美妙的音樂.教師要由臺前退至幕后,讓學生成為課堂的講學者、問學者,要引導他們在爭議處審問.學生的角色不再是被動的接受者,既是內容的講授者,也是評議者.教師既要“欣賞”學生的表演,也要根據(jù)他們的表達進行適當?shù)闹敢l(fā),讓他們體驗表達所帶來的愉悅,贏得學習的自信,并產生自我認同感.教師要針對學生的爭議點引導他們審問、交流,讓他們不斷求新、求異,在批判中不斷激活思維,把課堂氣氛推向高潮.
如在學習三角形的分類(按角分)內容時,教師讓學生用鉛筆在紙上畫一個三角形,說說自己所畫圖形的三個角有何特點,并統(tǒng)計出各個三角形各種類型角的個數(shù),他們發(fā)現(xiàn)直角三角形有“1直2銳”,鈍角三角形有“1鈍2銳”,銳角三角形有“3銳”.教師針對學生的爭議點提問:你能不能畫出幾個三角形,使角的類型與剛才的圖形不同?能否畫出有2個角是直角或2個角是鈍角的三角形?學生動手去嘗試畫圖,并用自己手中的三角尺進行驗證,從而厘清三角形角所具有的特征.在將其進行分類時,教師讓學生畫三角形并觀察角的特點,統(tǒng)計出各種三角形中各種類型角的個數(shù),但這樣的教學往往缺少讓學生感悟的機會.在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下,教師讓學生去畫一畫、驗一驗,學生通過分析、判斷,最后達成共識.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難免會有理解不明白之處,教師要通過“審問”,引導他們自己動手做、動腦思,幫助他們厘清概念,這樣才能使他們的認識變得清晰、理解變得深入.課堂上如果缺少“審問”的環(huán)節(jié),只追求問題的數(shù)量,往往空有熱鬧的表象,而缺少深層的思考.教師于爭議處提問,引學生共研共探,能讓學生解決自己的思維困惑,產生思維的頓悟.
四、追問:層層引生深入,探求思維內核
“追”有追根究底之意,教師通過追問能點燃學生的思維火花,引發(fā)他們的探索欲望,讓數(shù)學課堂變得富有生機與活力.教師要針對難點、疑惑點追問,引發(fā)學生的思考、探索,這樣能促進師生之間的互動交流.追問也是一種教學技巧,能對學生的思維發(fā)展產生深度的影響.追問能調動學生的興趣,引發(fā)他們思考的熱情,讓他們的注意力聚焦于問題之上.學生易受思維定式的影響,教師借助于追問促進學生思維的發(fā)散,引發(fā)學生對問題的深度思考,讓學生學會從多角度展開思考.追問能活躍課堂氣氛,使枯燥的數(shù)學課堂變得富有生機、活力,能使數(shù)學課堂變得妙趣橫生,能推動課堂教學的順利進行.
教師要關注教學細節(jié),能因情而變,開展智慧的教學,通過有質量的追問幫助學生糾錯.對于小學生而言,回答、做題出現(xiàn)錯誤往往是難免的事,在學生出錯之時,教師不能簡單地直接拋出正確的答案,而要通過追問的方式讓學生發(fā)現(xiàn)自己的錯誤所在.如面對除不盡的問題時,我們常用四舍五入的方法去取整,但在實際生活中往往還要結合實際情況,如某班學生要去景點春游,班級共有師生52名,如果每輛中巴車載客22人,一共需要幾輛中巴車?52÷22=2.3636…,學生看小數(shù)點后第一位是3,因而取整為2輛,這顯然有師生沒有車坐.教師追問:剩下來的師生該如何去景點?教師順勢出了這樣一道題:某服裝廠要為低年級小學生做校服,每套校服需用布1.1米,現(xiàn)有布10.5米,可以裁多少套校服?10.5÷1.1=9.54…,顯然也除不盡,學生給出了不同的答案,有的學生說9件,有的學生說10件.教師追問學生:剪剩下來的布能不能做一套完整的衣服?教師要在學生易于出錯的地方追問,引導學生去疑、思,這樣學生能及時發(fā)現(xiàn)問題,既能及時糾正錯誤,也能增加思維的靈活性.
教師通過啟發(fā)引導,讓學生去探尋規(guī)律,并通過實例追問,提升學生的思維深度與廣度.教師通過變式追問,引導學生的思維不斷深入,促進學生觀察能力與分析能力的提升.教師讓學生以探究者的身份參與自主思考、合作交流,通過循序探學,能促進學生思維的深入.教師要充分把握學情,并分層施教,給他們提出不同的期望,引導他們動眼觀察、動手操作、動腦思考.
五、品問:促進知識整合,建構前后聯(lián)系
在結課時,教師要通過品問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整合,讓學生產生余味猶存之感,給他們留下深刻的印象,并為后面知識的學習打下基礎.教師結課的方式多樣,可以以口訣結課,也可以以詩歌結課,如在蘇教版三年級下冊“認識年、月、日”一課的結尾時,教師以問題引導學生用兒歌或讓學生用拳頭記憶,重溫記憶大小月的方法,幫助他們梳理知識,把握課堂教學重點.教師要借助品問,引領學生概括內容、整理知識結構,建立新舊知識間的關聯(lián),形成完善的知識體系.
教師也可以通過品問拓展學生的思維,引導學生去總結內容.如在學習“三角形的特征”這一內容時,教師提出問題:“三角形的特征是什么?”學生只有通過看一看、比一比,獲得充分的感知,才能準確地理解問題.教師先呈現(xiàn)長江大橋的圖片,讓他們找出三角形,并談談我們的生活中還能找到哪些三角形的物體?教師運用課件呈現(xiàn)生活中的三角形,讓學生在紙上畫一畫,說說三角形有什么特點.很多學生會說出三角形有三個頂點、三個角、三條邊,也有學生會說出“三角形是由三條線段圍成的”.
教師列舉出一些圖形,讓學生說說這些圖形是不是三角形,從而讓他們體會到如果首尾不相接也構不成三角形.教師以問題引導學生回顧知識,并對所學內容加以拓展延伸.教師可以借助提問、板書等引導學生回顧,通過回顧知識點歸納完整的認知結構.教師也可以引導學生構建思維導圖,加強前后聯(lián)系,構建知識體系.
總之,教師要不斷探討提問的有效性,只有將提問靈活運用于教學的諸環(huán)節(jié)之中,才能發(fā)展學生的數(shù)學思維,促進學生對數(shù)學問題的思考,也只有這樣,才能提高提問的效能,促進學生數(shù)學素養(yǎng)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