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爽
(大連財經(jīng)學院 會計學院,遼寧 大連 116000)
儒家文化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主旋律。在中華民族兩千余年的發(fā)展歷程中,儒家文化影響著代代中華兒女,讓華夏文明因此而薪火相傳、生生不息。時至今日,在多元文化背景下,雖然中華傳統(tǒng)文化大受現(xiàn)代西方文化沖擊,但儒家思想依然深深印刻在國人心底,衡量著國人的道德意識、價值理念及思想觀念。仁學思想作為儒家思想的核心,在應對當代民族復興所急需的文化動力和精神支撐方面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不僅如此,仁學思想所關注的“培養(yǎng)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yǎng)人”“為誰培養(yǎng)人”三個議題對于當代思想政治教育而言有著極為深刻的意義。而思政教育所面臨的困境歸根結底就是工具性有余而人文性不足。當代思政教育秉承了黨和國家所賦予的歷史使命,旨在為提升祖國文化軟實力培養(yǎng)優(yōu)秀的人才??墒钱敶枷胝谓逃诼鋵嵙⒌聵淙斯ぷ鲿r卻對于人的本性有所忽略,并沒有對人的主體性給予應有的重視,缺乏對人的自由、全面、個性化的發(fā)展加以考慮。使當代思政教育失去了應有的落腳點和著力點,使本應抓住的“根本”變成了其開展的障礙[1]。反觀儒家仁學思想,始終將“人”作為根本的立足點和著力點,才能在兩千多年來的薪火相傳過程中,展現(xiàn)出非凡的育人能力,并形成了一套極為行之有效的教化模式。積極研究和借鑒儒家仁學思想既是對于當代思政教育本身的彌補和完善,同時,也是對于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承繼和發(fā)揚,以“仁人君子”為模板,塑造現(xiàn)代社會公民的理想人格。
所謂德性,即人之自然至誠之性,也可通俗地理解為人的道德品性。儒家仁學思想始終在致力于培養(yǎng)集“仁義禮智信”于一體的仁人君子,并將這種完美人格所具備的德性定義為最高人格和最完美德性。根據(jù)馬克思哲學所認為的道德,即階級的道德。雖然其具備很強的階級屬性,屬于國家意識形態(tài)范疇,但其也具備很強的普遍性,反應一個社會人的普遍價值追求和行為準則。從這個角度來看,儒家仁學思想不僅是中國傳統(tǒng)社會的國家意識形態(tài),也是既往乃至于現(xiàn)在中華民族的共同價值追求與行為準則。不僅具備歷史性,更具備傳承性。德性具有實踐性,對于人而言,完美的人格是經(jīng)過不斷的實踐而形成的[2]。儒家仁學思想強調修身的重要性,鼓勵人對于完美的人格追求。另外儒家仁學思想所強調的德性還兼具個體性和整體性,在強調修身及追求完美人格的個體實踐性原則之外,仁學思想講求的“仁愛”思想更是將德性擴展成一個社會的普遍價值追求,“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思想便是基于“仁愛”思想而對于德性的擴大化實踐,也體現(xiàn)了德性的整體性特點。除此以外,儒家仁學思想所強調的德性還具備傳承性的特點,代表著一種普遍被認可的價值,由過去走來,影響了現(xiàn)在,更聯(lián)系著未來。
內(nèi)圣外王作為儒家仁學思想的價值目標,既可認為是一種理想的人格,同時,也可以認為是一種政治抱負。內(nèi)圣外王很好地體現(xiàn)了仁學思想中的“仁愛”思想,展現(xiàn)了君子以天下為己任的博大情懷。所謂內(nèi)圣便是指對于理想人格的追求,要求人要以圣人的人格標準為追求目標,努力實踐自己的道德修養(yǎng)行為。而外王則更多地是針對于他人的一種責任意識和政治抱負。儒家思想以“仁道”為核心,以“王道”為最高理想追求。強調仁人君子對于天下的責任和濟世的情懷。外王是內(nèi)圣的目標,而內(nèi)圣則是外王的實踐基礎。儒家思想所認為的“修齊治平”思想當以“修”為根本,人只有完善了自身的人格,才能承擔起兼濟天下的責任。
文化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根本,中華民族綿延至今靠得并不是血緣,而是文化。歷史上也曾有過其他民族代替漢民族主宰中華大地,但都對中華傳統(tǒng)文化予以高度的認可,并以先進的中華傳統(tǒng)文化視為本民族的文化。在王朝的更迭與興衰中,這些民族都匯入到了中華民族大家庭之中,而中華文化也得以代代相傳而至今日。任何對于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忽視等同于對中華民族的背叛。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在于育人,而其育人的目標之一也是傳承和發(fā)展中華民族文化。儒家思想是中華民族文化的核心,也是當代思想政治教育發(fā)展的內(nèi)在動力。合理借鑒儒家仁學思想既能豐富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內(nèi)涵,同時,也是對中華民族文化傳承和發(fā)展的責任和使命。
當代是一個多元文化劇烈交流的時代。經(jīng)濟全球化讓不同民族的文化不同程度的在經(jīng)受著其他民族文化的侵襲,保護本國文化已成為每一個國家和民族的共識。中華民族文化作為世界四大古老文明唯一沒有斷絕的文明,擁有著極其深厚的文化底蘊。然而在當代文化交流之中,中華傳統(tǒng)文化卻明顯處于劣勢的狀態(tài),這值得每一位當代中華兒女重視,也值得每一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保持警醒。文化的交往是一種必然發(fā)生的現(xiàn)象,但這并不代表著交往的一方要做一個完全的接受者。任何文化交往都必須建立在擁有絕對的文化自信基礎上,這樣才是文化交往,而不是文化輸入。儒家仁學思想不僅對于當代思想政治教育有著很高的借鑒價值,同時也具備著很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既可以為教育者提供鋒利的教育武器,也可以為教育者筑起一道文化的高墻,讓被教育者在不斷增強文化自信的基礎上讓文化交流可控而有序發(fā)生。
文化自覺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文化傳承發(fā)展的關鍵。文化自覺行為是建立在高度的文化自信基礎之上的。可以說文化自覺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同時也是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發(fā)展的需要。文化自覺涵蓋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幾乎全部內(nèi)容,思想政治教育也旨在培養(yǎng)更好的完成文化自覺行為的文化繼承者。文化自覺并不是單純的繼承過程,而是經(jīng)過文化認同、文化比較及文化反思過程而形成的對于本民族文化在理解和再創(chuàng)造的過程。每一個時代都應該有其獨有的文化特征,傳統(tǒng)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但卻并不完全是每一個時代中華民族的文化表征。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歷史使命是守護本民族的文化基因,但同時也要做到與時俱進地推動本民族文化的發(fā)展,培養(yǎng)優(yōu)秀的文化傳承者和創(chuàng)造者[3]。
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出發(fā)點,同時也是落腳點。思想政治教育需要關注人的本性、本質以及特性,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價值所在。從現(xiàn)階段的思想政治教育現(xiàn)狀來看,更多凸顯的是工具性,而并非是人文性。人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其本身具有能動性,即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然而在實際思政教育工作中,教育者往往是按照既定的教學計劃及學校規(guī)定的教育任務開展教學工作,而對于被教育者的實際性需求,也就是其能動性沒有給予應有的重視。被教育者缺乏選擇的權利,只能去接受。由于能動性的被忽視,使很多學生無法真正地參與到思政教育的過程中來,思政教育過程無法促進學生內(nèi)化與外化過程的發(fā)生,更無法促進內(nèi)化與外化過程的統(tǒng)一。除此以外,當代思政教育還存在著對于人的精神需求的忽視現(xiàn)象。人的精神需求與物質需求一樣,都是人的最為根本的社會性需求。然而當代思政教育更多的關注的是人在物質層面的需求,卻對人的精神世界缺乏積極而有序的引導和滿足。
思想政治教育涵蓋道德教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及心理教育。這些思想內(nèi)容既可從知識層面來理解,同時,也可以從生命的價值意蘊角度來理解。當前的思想政治教育緊緊圍繞著這四項內(nèi)容而進行,但更多的是從知識層面進行。學生感受不到教育者給予對于其生命價值的關懷。教育者往往只追求將學生塑造成一個預定人格狀態(tài)的人,而并沒有去考慮學生是否真的可以或說適合成為那個擁有預定人格的人。對于國家層面而言,當代思政教育并沒有給予國家理想以應有的關注,學生對于國家理想和民族未來的概念是模糊的,也并沒有從思想政治教育中獲取對于國家和民族的責任感和使命感。而正是這種共同理想教育的缺失,才使得當前社會呈現(xiàn)出凝聚力不強及低庸俗文化泛濫的現(xiàn)象。而對于社會層面而言,當前的思政教育缺乏對于人的社會責任的涵蓋。任何人只有處于一定社會中才能稱之為完全意義上的人,而處于一定的社會環(huán)境之中便自然而然地擁有著一定的使命和責任,同時也享受著一定的權利。但當代很多人只看到了自己可以從社會索取的權利,卻對自己對社會應盡的義務和責任視而不見。從個人這個生命最核心的層面而言,當代思政教育缺少對于人的生命價值意蘊的涵蓋,并沒有引導學生去如何看待自己的生命價值。這就導致當前社會對于生命價值的誤解,出現(xiàn)了享樂主義、拜金主義等,也有的人因為不知道真正意義上的生命價值為何,所以,便在空虛和無聊之中耗盡生命。
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在于主導性的發(fā)揮,其在教化過程中需要發(fā)揮統(tǒng)領性的作用,將主流價值理念注入到人的思想價值體系的核心位置。儒家仁學思想在中國傳統(tǒng)社會中發(fā)揮的也是思想主導作用,其對于人的教化實踐給予了當代思想政治教育太多的啟示,而其中最為核心的便是以人為本的多樣性教育。思政教育的主導性作用并不意味著其要消滅不同形式和內(nèi)容的價值理念與思想,而是要在承認其他價值理念與思想存在的前提下,明確和強化當代社會應當占據(jù)主導地位的價值思想。儒家仁學思想講求的“仁”既是人之為人的實踐目標,同時,也是人之為仁的倫理目標。所有的教育實踐都緊緊地圍繞著人而展開。而教育的目標也是為人、為天下人。
對于儒家仁學思想的借鑒可以幫助當代思想政治教育更好地駕馭一個多元化的社會,因為儒家思想是從人的本質出發(fā),充分肯定了人的存在價值和意義,認為人才是這個世間最為寶貴的。思政教育的核心也是人,無法否定人本來的存在價值和意義。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社會上存在著許多不同形式的思想潮流。作為教育者而言并不應該一概去否定這些思潮的存在,因為這些思潮或多或少地對于學生的道德觀念和道德實踐產(chǎn)生了一定的影響。教育者所要做的應當是在尊重并承認這些思潮影響的前提下,堅持馬克思主義思想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以更為開放和包容的心態(tài)去引領和主導多元化社會思潮,給予學生的思想成長以一個正確的方向,同時,也允許學生的人格有著一個自由發(fā)展的可能。
儒家仁學思想有著非常明確的價值目標,既有個人層面的“德性”目標,同時,也有著政治理想方面的“王道”目標。儒家仁學思想強調“仁愛”思想,講求人與人、與社會、與萬物蒼生的責任倫理關系,又在“修齊治平”四個價值維度闡述了“人之為人”的價值追求[4]。這對于當代思政教育而言,在價值目標方面予以了極大的補充和豐富。
在教育方法方面,儒家仁學思想在中國傳統(tǒng)社會中經(jīng)歷了兩千多年的發(fā)展和完善,已形成了一套極為行之有效的教化理論和實踐方法。當代許多先進的教育方法和教育理念其實都可以從儒家儒學思想的教化方法中尋找到影子。對于儒家仁學思想教化方法的借鑒既可以說是對于當代思政教育的補強,同時,也是對于傳統(tǒng)文化的繼承和創(chuàng)新。儒家仁學思想在教化方面講求循循善誘和言傳身教,要求教育者在教育過程中要遵循循序漸進的過程,也要注重自身的德行師表,為學生做出一個良好的效仿榜樣。同時儒學思想在教化方面還將求因材施教和知行合一。仁學思想以“君子”人格為完美人格,認為人人都可以成為君子。教育者要對學生的性格特征、心理特征、知識結構等方面的差異予以肯定,并且采取適當?shù)姆椒▉硪龑W生去完善自己的人格。對于知行合一思想的體現(xiàn)則表現(xiàn)為儒家思想的“修齊治平”思想,儒家思想雖然強調修身,但同時也強調修身之后的“齊家”“治國”“平天下”,教育者不僅要要求學生去完善自身的人格,還要鼓勵學生以“仁愛”的思想去關心身邊的人,關心社會,關心民族,樹立起崇高的人生理想和偉大的人生目標來。
從教育的本質角度而言,當代思政教育與儒家仁學思想有著高度的相似之處,都是對于“人的本質”的高度概括和理想追求。儒家仁學思想是中國傳統(tǒng)社會的主流思想,構成了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核心。對于當代思政教育而言,儒家仁學思想最大的啟示在于對于“人”的本身的重視,同時,仁學思想完善的理論架構和詳實的價值目標描述也對當代思政教育內(nèi)容的完善有著非常深刻的意義。對于儒家仁學思想的借鑒既可以讓儒家仁學思想在當代社會價值空間得到展現(xiàn),同時也可以為當代思政教育帶來更加豐富、完善及深入的發(fā)展機遇。在多元文化和全球化文化交流背景下,為我國當代思政教育探索出更具有中國特色的發(fā)展路徑。